中国克隆之父童第周:愿效老牛 为国捐躯

发布者:hydxt发布时间:2016-03-28浏览次数:1071栏目:海洋风采

  



  113年前的5月28日,也就是1902年,童第周出生在宁波鄞县东乡童家岙。著名历史学者纪连海曾经说过,他是童第周忠实的粉丝,童老说过的“我不比别人差”和“中国人不比外国人差”的名言一直激励着他。这两句话相信70后、80后都读过,因为童第周的故事曾经入选在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中,名字为《一定要争气》,是学生们学习的典范,一个平凡的农家小子,穷毕生心血,创造了中国的克隆事业,被誉为克隆先驱、中国克隆之父。遗憾的是,今天的人们只知道英国的克隆羊,而不知道中国的克隆鱼。

  说一下我的一次采访经历。前两天,为了深入了解童第周,我曾试图联系他在浙江的故居,打通浙江的114,甜美的女生礼貌地询问我要查询的号码,我说想查一下童第周故居办公室电话,她继续礼貌地问:“不好意思,您说的是谁?”我说童第周,她继续问:“请问,哪个童?哪个第?哪个周?”我一愣,她竟然不知道这个名字?辗转联系到《克隆先驱:童第周传》的作者俞为洁女士,她对我的经历并不感到惊讶,作为考古和农业史研究学者,俞为洁非常看重科技对人类的影响,然而,在她看来,现在的人似乎更看重文人,“风花雪月”和“柔情似水”更吸引眼球,“拿浙江来说,郁达夫、徐志摩大多都知道,而对童第周这样的科学家却知之甚少”。

  当然,原因有很多,这与童第周总是把自己关在实验室里不无关系。

  1934年,比利时求学归来的童第周,海洋生物研究事业开端来自于青岛。应山大校长赵太侔的邀请,他担任生物系教授。上世纪30年代,教授们的黄金时期,文人们如闻一多、梁实秋策杖而行,和着青岛的风光写下不少动人的作品,他们还组成酒中八仙开怀畅饮,“酒压胶济一带,拳打南北二京”。童第周也带领着学生游遍青岛的山与海,然而,略过优美的风景,他们眼里是鱼类的品种,进而便一头扎进实验室里,进入童第周的研究世界。

  从1934年开始,童第周曾先后三次来到青岛,1934到1937年,1946到1948年,1949到1956年,总共10余载,我曾试图寻找童第周的足迹,赫然发现,除了海滩采集标本外,他的身影一直在山大、鱼山路36号故居间徘徊。1950年,在他的倡议下,成立了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即后来的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他便多了一个去处:莱阳路28号,当时的研究室所在地。大楼里那间十平方米的办公室兼实验室是童第周最喜欢待的地方。即使他后来调任山东大学副校长兼动物系主任,每星期他也必定抽出两天时间回到这里,甚至1960年他到北京中国科学院担任生物学部主任,每年春末夏初,他还是要回到这里。当时他的主要研究课题是关于文昌鱼的胚胎发育。这种鱼非常罕见,在青岛海域发现让童第周非常兴奋。文昌鱼每天傍晚产卵,从晚上六七点钟开始,童第周就和妻子叶毓芬带着一批学生,开始做实验直到第二天凌晨两三点钟。每天,学生们赶到实验室看到的第一个人永远是童第周,他端坐在显微镜前的形象,永远定格在了学生们的心中。终于,童第周研究证明了文昌鱼在从无脊椎动物进化为脊椎动物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童第周的研究从未停止,无论他是担任山大动物系主任,山大副校长,还是研究所所长,他从未离开过实验室,他说过“我们的事业需要的是手,而不是嘴!”“科学家不自己做实验,就变成科学政客了!”他成功把鲫鱼卵细胞质中的核糖核酸,注射到金鱼的受精卵中,培育出带有鲫鱼尾鳍的金鱼,后被命名为“童鱼”。正当他打算将细胞移植应用于哺乳动物时,一场浩劫让其雄心壮志戛然而止,这双做过无数次实验的手被迫去扫了5年的厕所。获得自由后,童第周加紧研究速度。1979年3月6日,他终因心脏不适晕倒在了浙江科学大会现场,24天后带着遗憾离世。

  童第周走了,但他为祖国科学事业的振兴,实践了自己的誓言:“愿效老牛,为国捐躯!

    文章来源:半岛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