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天寿作品赏析

2017-05-04来源:新华网

  潘天寿 梅月图 中国画(指墨) 182×152cm 1966

  《梅月图轴》,创作于1966年1-2月间,指墨作品。该图轴共用印五枚,分别为位于款首的朱文印“阿寿”,行书落款中部和下端缀的白文印“天”与“大颐”,左下的白文印“潘天寿印”及右下角的朱文印“一指禅”。隶书款识“气结殷周雪,天成铁石身。万花皆寂寞,独俏一枝春。”独成一诗,将梅树的高古顽强与环境的严寒冷恶刻画的淋漓尽致,同时营造出一派孤傲而四顾苍凉的境界。而款识“一九六六农历乙巳黄梅开候,东越大颐寿者指墨于雁荡山片石居。雷婆头峰寿。”以小行书书写,使得隶书款识不至失于孤单。

  潘先生作此画时已是“文革”前夜,他似乎感受到了什么。画中充满了象征意味。在这幅几乎正方形的画面上,一株粗大老梅树的虬枝铁干成S 形横过画面,成为画的主体。潘天寿用了很多笔墨着意塑造了树干的苍老刚劲,而只在树梢上画了几朵小小的淡红色的梅花,很不引人注意。在花的后面,却画了静夜的圆月和淡墨画成的夜空。环境是那样冷峻,然而又有一些温暖,微微淡黄的月色,和稀少而娇艳的几朵梅花。自然力量的不可躲避,冰刀雪剑的严重摧残,从梅树的粗干上强烈地表现出来,而那树梢上的几朵小花,却证明了生命的顽强,也更衬托了生命的美丽。

  这是潘天寿一生最后一幅指墨画巨构,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他的艺术思想和审美趣味。“梅”居传统“四君子”之首,面貌清丽、雅逸,本是传统文人清高拨俗的道德品格的象征,潘天寿在继承这一传统的同时,进一步赋予了梅以刚毅雄悍的气质。这幅尺寸巨大的作品虽取“一角半边”景式,但整体气势却不减全景山水之雄伟。梅干是以画松干的手法完成,造势奇崛大胆,起承转合极富节奏。残枝断桠,节疤累累;滞涩的线条、浓郁的墨色和乌云掩映的残月,铸成画面深沉静穆的基调,指墨画“屋漏痕”、“不雕”的美学品质在这里发挥得淋漓尽致。与传统画梅题材中疏松简淡的姿态、空灵清雅的意境不同,潘天寿在这里以他撼人的气魄把梅花铸造成钢铁般恢宏的气象,充满了神圣的人格力量。如果说,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是山水画中“雄伟”这一美学理念的杰出象征,那么《梅月图》则是这种理念在花鸟画中的卓越再现,它无疑在中国花鸟画史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责任编辑:张艳如】

首页 上一页 1 ... 15 16 17 18 19 ... 27 下一页 尾页

相关阅读
H5频道
图片阅读
今日头条速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