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玲

中国现代女作家
展开38个同名词条
收藏
0有用+1
0
丁玲(1904年10月12日—1986年3月4日),女,原名蒋祎文, [43]字冰之,又名蒋炜、蒋玮、丁冰之,笔名彬芷、从喧等,湖南省临澧县人。曾就读于上海大学中国文学系 [45],中共党员,著名作家、社会活动家。
1936年11月,丁玲到达陕北保安,是第一个到延安的文人。丁玲的到来,给陕甘宁抗日根据地原本力量薄弱的文艺运动增添了新鲜的血液。她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作出过无法取代的贡献。 [16]
代表著作有处女作《梦珂》,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短篇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短篇小说集《在黑暗中》等。
1986年3月4日,丁玲在北京多福巷家中逝世,享年82岁。 [16]
中文名
丁玲
别    名
丁冰之彬芷从喧
国    籍
中国
民    族
汉族
出生地
湖南省临澧县佘市镇高丰村
出生日期
1904年10月12日
逝世日期
1986年3月4日
职    业
作家社会活动家
信    仰
共产主义
丈    夫
陈明 [1]
原    名
蒋炜

人物生平

播报
编辑
图为王剑虹(右)和丁玲(左)在上海大学期间的合影 [2]
1904年10月12日,丁玲出生于湖南临澧佘市镇高丰村。 [17]
民国七年(1918年),丁玲就读于湖南桃源第二女子师范学校预科。 [18]
民国八年(1919年),丁玲转入长沙周南女子中学,之后入岳云中学就读。 [19]
民国十一年(1922年),丁玲赶往上海,在陈独秀李达等创办的平民女子学校学习。在长沙等地上中学时,受到五四运动思潮的影响。 [20]
民国十二年(1923年)8月 [44],丁玲经瞿秋白等介绍,正式进入中国共产党创办的上海大学中国文学系学习,住在青云路青云里一幢两层楼的小亭子间里 [46] [49]
民国十三年(1924年)夏 [48],丁玲离开上海大学来到北平 [47],在一个社交场合结识了青年编辑胡也频 [21]
民国十六年(1927年底),处女作《梦珂》发表于《小说月报》。
民国十七年(1928年),丁玲完成代表作《莎菲女士的日记》,引起文坛的反响,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说集《在黑暗中》。 [22]
民国十八年(1929年),丁玲与胡也频沈从文在上海合办《红黑》杂志。 [23]完成第一部长篇小说《韦护》。 [24]
民国十九年(1930年),丁玲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丁玲1931年在上海(史沫特莱拍摄) [46]
民国廿十年(1931年),丁玲出任左联机关刊物《北斗》主编及左联党团书记,成为鲁迅旗下一位具有影响的左翼作家
民国廿一年(1932年),丁玲加入中国共产党
民国廿二年(1933年)5月,丁玲被国民党特务绑架,拘禁在南京。宋庆龄蔡元培、鲁迅、罗曼·罗兰等国内外著名人士,曾发起抗议和营救活动。
民国廿五年(1936年)9月,丁玲逃离南京,奔赴陕北,成为到达中央苏区的第一位知名作家,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同志的欢迎。
民国廿九年(1940年)10月19日,延安举行鲁迅逝世四周年纪念大会;同日,丁玲、舒群、萧军发起成立延安文艺月会。
民国三十年(1941年初),文艺月会的会刊《文艺月报》创刊,丁玲、萧军舒群轮流主编,共17期,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9月终刊。 [3]
苏区,丁玲历任“中国文艺协会”主任、西北战地服务团主任、《解放日报》文艺副刊主编、陕甘宁边区文协副主席等职务。创作出《我在霞村的时候》《在医院中》等许多思想深刻的作品。在毛泽东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精神的鼓舞下,投身于根据地的革命斗争,用文艺形式积极反映我党我军和人民群众火热的斗争生活。
民国三十八年,丁玲写成著名的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1951年6月,丁玲响应抗美援朝总会的号召,捐款1200余万元(旧币)。
1952年6月,《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获苏联斯大林文艺奖金,并被译成多种文字,在各国读者中广泛传播。她将荣获斯大林奖金二等奖共5万卢布全部捐给了中华全国民主妇女联合会儿童福利部。
1955年和1957年,丁玲两次遭受极“左”路线的残酷迫害,被错划为“反党小集团”、右派分子,下放到黑龙江垦区(现今汤原农场、宝泉岭农场)劳动12年,期间创作了《杜晚香》。“文革”中又被关进监狱5年。粉碎“四人帮”后,丁玲的冤案逐步得到平反。
1975年春,丁玲获释后被安排到山西农村。她和丈夫陈明将补发的工资捐献出1万元,用于农村生产建设。
丁玲
1984年,中央组织部颁发《关于为丁玲同志恢复名誉的通知》,彻底推倒多年来强加给她的一切不实之词,肯定她是“一个对党对革命忠实的共产党员”。 [25]丁玲在晚年,不顾体弱多病,勤奋写出了《魍魉世界》、《风雪人间》等100万字的作品,创办并主编《中国》文学杂志,热情培养青年作家。 [26]
1986年3月4日,丁玲在北京多福巷家中逝世,享年82岁。

主要成就

播报
编辑

创作风格

前期的文学创作
丁玲
三十年代初期,丁玲就完成了从小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文学向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转变。 [4]
丁玲发表小说的时间要晚一些,《梦坷》和《莎菲女士的日记》发表的1927年和1928年,冰心庐隐冯沅君诸人早已名声闻达于世,但是后来者异军突起。以表现五四落潮时期一种时代的苦闷和刻画青年女性的叛逆的绝叫者的复杂性格而言,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是别人没有能够写出,而新文学史上也无可替代的作品。《莎菲女士的日记》,还有《梦坷》《暑假中》等一批作品,好似在这死寂的文坛上抛下一颗炸弹一样,大家都不免为她的天才所震惊了,一举成名的丁玲写作十分勤奋,短短两年间她就有了《在黑暗中》《自杀日记》《一个女人》三个小说集出版。这些作品题材内容不尽相同,,思想艺术水平有高有低,但都不同角度,不同程度地表现出一种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在苦难中寻求出路的社会反叛情绪和社会批判意识。尤其是其中那些表现青年知识女性生活的作品,透过五四以后到五卅前夜凝重的时代氛围的描写,楔入主人公心灵的深处,开掘出一种深深的时代的失望和痛苦,表现出热烈的个性,解放精神和对于未来的朦胧而热切的憧憬。 [4-5]
丁玲没有辜负时代的厚望。她从描写知识,女性的苦闷和,痛苦的狭隘天地里挣脱出来,开始正面描写社会革命斗争,表现共产党人的革命活动。1930年初发表了长篇小说《韦护》,接着,又以《1930年春上海之一》和《1930年春上海之二》作为参加左联后向读者的献礼。这些作品诚然未能摆脱早期革命文学革命加恋爱的公式,但是,放在左联时期,许多同类性质的作品中作一比较,小说对于革命者心理的描写和性格的刻画却是比较真实自然,也比较具有生活气息的,作家对于自己笔下的生活和人物,并非仅仅有理性的认识而没有生活的真实的体验,两篇《1930年春上海》,尤其如此。这说明作者陷入恋爱与革命的冲突里去了,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以自己的现实主义的艺术描写超越和突破了既有的创作模式,对于丁玲来说,这种创作上的转变,无疑是宣告了她的创作将和时代一同前进的可喜信息,宣告了丁玲对于创作危机的超越。丁玲从此跨进革命文学作家的行列。 [4]
解放区时期的文学创作
从《田家冲》《水》到《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丁玲的文学创作在追求民族风格方面也有新的发展,丁玲是一个文学兴趣广泛的人,对中外文学具有宽阔的容受性。她喜爱莫泊桑福楼拜雨果巴尔扎克,也喜爱狄更斯。还喜爱托尔斯泰屠格涅夫高尔基,而《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等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是她更爱读的作品,因此我们在她的创作中感受到一种熔各种艺术方法技巧于一炉的恢弘境界,但是,无庸讳言,她早期的作品是更多地汲取了外国文学,特别是法国文学的滋养,《莎菲女士的日记》,更容易使人想起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而三十年代的一些作品,她便在努力克服静态的心理分析,而较多地从行动中去刻画人物的思想性格,到解放区的小说创作,细腻的心理描写为展现动荡时期人物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服务,为绘制错综复杂的阶级斗争的历史画卷服务,作品有了更完整的故事情节结构,作者也就更多地运用人物的行动、语言,更多地运用小故事和细节烘托人物的心理。《红楼梦》对作者创作的影响充分地显示了出来,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中,作者一贯善于以委婉绵密的笔触对人物作深刻的心理描写的艺术特色仍在。然而因为动态的描写多了,静态的心理分析少了,环境的刻画突出了,情景交融的描写增多了,便没有了某种外国心理分析小说式的酣畅淋漓,却有了中国文学固有的耐人寻味的含蓄的蕴藉的神韵和情致。丁玲寻求民族特色的努力,和作者为工农兵服务,为革命斗争服务的思想倾向是一致的。因为民族风味浓郁的作品能够更好地吸引自己民族的读者,更好地发挥团结人民、教育人民。 [4-6]
晚年的文学创作
1979年丁玲获得平反,回到北京。她立即又充满当年的热情投入到文学事业中。她除了创办大型刊物《中国》,还常常出国到西欧北美访问,在这短短数年间,她创作出了大量的优秀散文。其中《杜晚香》不仅以其清新、秀丽而又极为朴实的描写,给人以极强的魅力,而且成为作家一生探索妇女解放道路的一个艺术答案;而《访美散记》更是情溢于辞,美妙无比,既是作者散文创作上的又一高峰,又是中国新散文苑里的奇葩;《魍魉世界》回忆了自己被国民党特务机关绑架并囚禁于南京的经过,人们从中既可以感受到一个特殊时代的腥风血雨,也能够聆听到一个真正共产党员的正气歌;《风雪人间》和《牛棚小品》都是“伤痕文学”,但它和一般的“伤痕文学”不同,不只是没有哭哭啼啼,悲悲切切,而且还塑造了一个倔强的灵魂。它们的谋篇布局、人物和场景的描写,还有语言的艺术光泽,都是文学创作中的珍品;另外作者缅怀瞿秋白鲁迅宋庆龄贺龙史沫特莱茅盾柯仲平冯雪峰等人的系列散文,也是情真意切、感人极深,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除这些文章外,丁玲还写了不少评论和理论文章,并以此阐明自己复出后的文艺主张,对后进的青年作家勉励有加。她还出版了《丁玲散文集》《丁玲近作》《风雪人间》《魍魉世界》《生活·创作·时代灵魂》《我的生平和创作》等作品集和理论批评集。 [4]

主要作品

创作时间
作品名称
出版社
1936年
《意外集》
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
1933年6月20日
《母亲》
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
1933年6月1日
《夜会》
上海现代书局
1933年2月
《水》
新中国书局
1932年4月
《法网》
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
1930年9月15日
韦护
上海大江书局
1927-12
《梦珂》
1928-10
上海开明书店 [7]
1942-3-9
《三八节有感》
解放日报
1942-7
《十八个》
1944-6
《田保霖》
1930
小说月报
1930
《一九三〇年春上海》 [4] [42]
1941
《我在霞村的时候》
中国文化 [40]
1980-3
《也频与革命》
诗刊
1928-7
小说月报
1928-2
暑假中
小说月报
1948-8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8-12]
长诗
《七月的延安》 [41]

亲属成员

播报
编辑
丈夫:陈明,与丁玲在延安相识相爱。丁玲逝世后,一直致力于丁玲遗稿的整理。
儿子:蒋祖林,高级工程师,著有《我的母亲丁玲》。
女儿:蒋祖慧,新中国第一代著名芭蕾舞剧编导,代表作有《红色娘子军》《祝福》等。
孙女:胡延妮,现为美国摩托罗拉电子有限公司驻中国代表。

出版图书

播报
编辑
  • 作者名称 丁玲
    《访美散记》是1983年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丁玲。
  • 作者名称 丁玲
    作品时间1987-9
    《风雪人间》是1987年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丁玲。
  • 作者名称 丁玲
    《梦珂》属于虹影丛书·民国女作家小说经典,定价为13.4元。
  • 作者名称 丁玲
    作品时间2013-1
    《母亲》是198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丁玲。
    [38]
  • 作者名称 丁玲
    作品时间2011-7-1
    《莎菲女士的日记丁玲小说精选》是2011年7月1日中国画报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丁玲。
  • 作者名称 丁玲
    作品时间2005-5-1
    《朝内166人文文库·中国当代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是1956年8月1日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丁玲。
  • 作者名称 丁玲
    《我在霞村的时候》是1950年三联书店出版的图书,作者是丁玲。
  • 作者名称 丁玲
    作品时间2000-07-01
    《在黑暗中》是一本书籍的名字,作者是丁玲。
  • 作者名称 丁玲
    作品时间2004-10-1
    《书语》是2004年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丁玲,陈明。
  • 丁玲散文
    作者名称 丁玲
    作品时间2002
    《丁玲散文》是200年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丁玲。
    [37]
  • 魍魉世界
    作者名称 丁玲
    作品时间1987-7
    《魍魉世界》是1987年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丁玲。
    [39]

人物评价

播报
编辑
毛泽东: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 [16]
人民网:丁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女作家,也是一位命途多舛的女革命者。延安时期的丁玲,经历的正是从云霄沉入海底的过程。起因之一就在于她以女性的生命体验,洞察到以男性为主体的革命阵营内部,既有着两性间在阶级民族利益上的一致性,还存在着男性以革命的名义对女性的歧视。她站在女性的立场上,大胆而犀利地揭示出被革命外衣遮蔽的性别歧视问题,从而挑战了革命群体内依然固有的父权-夫权制性别秩序。 [5] [13]
孙犁:一颗明亮的,曾经子夜高悬,几度隐现云端,多灾多难,与祖国的命运相伴随而终于不失其光辉的星,殒落了。 [14]
林贤治:一个具有巨大文学才能而为政治所吞噬的作家,一个忠实文学事业并为之苦苦挣扎的作家,一个未完成却受到意外打击而几近碎裂的作家。 [32]
王蒙:她并非像某些人说的那样简单。在全国掀起张爱玲热的时候,我深深地为了人们没有纪念和谈论丁玲而悲伤而不平。我愿意愚蠢地和冒昧地以一个后辈作家和曾经是丁玲忠实读者的身份,怀着对天人相隔的一个大作家的难以释然的怀念和敬意,为丁玲长歌当哭。
陈子善:丁玲能在作品中提出女性的地位。 [15]

轶事典故

播报
编辑
与毛泽东关系
民国廿五(1936年)十一月十五日,在毛泽东和张闻天等中央领导人的支持下,丁玲主持召开会议,筹备成立中国文艺工作者协会。11月22日,文艺工作者协会举行成立大会,大会由李伯钊同志主持,丁玲报告筹备经过。会上,毛泽东提议协会的名称应该是“中国文艺协会”,与会的全体会员一致通过。 [27]
11月24日,丁玲跟随杨尚昆北上前线,参加打击胡宗南的战斗。 [28]月末,毛泽东作《临江仙》词一首,用电报拍给前方的丁玲。 [29]
民国廿九(1940年),毛泽东在审查丁玲历史的结论中,写上“因此,应该认为丁玲同志仍然是一个对党对革命忠实的共产党员”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毛泽东在高干学习会上保护丁玲。 [30]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毛泽东高度赞扬丁玲的《田保霖》,他不仅给丁玲和欧阳山写信约两人到他的住处谈话、吃饭,而且在高级干部会上还表扬了丁玲,他说:“丁玲现在到工农兵当中去了,《田保霖》写得很好;作家到群众中去就能写好文章。”毛主席的信和高干会上的讲话为丁玲以后的写文、作人、为文艺工作都铺了一条平坦、宽广的路,并且为丁玲在群众中恢复声誉起了很大的作用。这使丁玲终身佩服和感激。 [31]
丁玲与杨开慧(毛泽东夫人)在长沙读书时是同学,又都是湖南人。
投入真情
丁玲与胡也频
1924年,丁玲来到了北平。在一个社交场合结识了青年编辑胡也频。此时的丁玲正在为亲弟弟的夭折和命途艰辛而痛苦,她离开北平,返回到湖南老家。胡也频居然借了钱追到湖南,蓬头垢面出现在丁玲母女面前,丁玲紧闭的爱情大门终于被打开.。
1931年2月7日,在上海龙华被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部秘密枪杀。凄厉的枪声震撼了中国,也击碎了丁玲最初的爱情。 [36]
无限遗憾
冯雪峰当时在北大自修日语。丁玲第一次见到冯雪峰的时候,感觉非常失望,她本来认为一个北大学日语的年轻人应该是很英俊潇洒的,而他看上去像一个乡下人。然而他们谈谈文学,谈谈时事,关系无意当中就改变了。
于是在与胡也频相爱的同时,丁玲又爱上了文学天才冯雪峰。性格开朗的丁玲竟然提出要和两个男人共同生活,他们真的在西湖边共同相处了一些日子。结果胡也频坚持不住,返回上海,找到了好友沈从文。沈从文告诉他夫妻之间应该怎么相处,胡也频第二天就回到了杭州。最终,冯雪峰离开了杭州,胡也频与丁玲就和好如初了。丁玲心如刀绞地看着冯雪峰离去,重新回到了胡也频的身边。
噩梦一场
胡也频牺牲以后,史沫特莱采访丁玲,需要一个翻译,这个翻译就是冯达。丁玲跟冯达认识了,他们于1931年的11月住在了一起。 [33]
1933年5月14日那天,冯达出门时告诉丁玲“12点钟要是我不回来你就赶紧离开”,结果冯达一出去就被特务盯住了,一直到12点过了以后才回到家中。他回来一看丁玲还在,俩人就这样一块儿被捕了。 [34]后被关押在王公馆,在王公馆中,冯达向丁玲赌咒发誓,说他没有出卖丁玲。丁玲准备以死来抗争,但被冯达救下。 [35]
挚爱深沉
陈明著与丁玲回忆录
1942年,38岁的丁玲与25岁的陈明在人们的嘲讽和挖苦声中正式结婚。他们没有举行婚礼,也没有请客吃饭,两人手牵着手在延安的街头快乐地散步,心中洋溢着无限的幸福。
但没想到,1955年,丁玲作为“丁玲反党集团”的主谋遭到批判,随即被流放到北大荒长达8年;以后又被投入北京秦城监狱。5年出狱后,再被送到山西长治老顶山漳头乡村。
直到1979年平反为止,陈明一直陪伴着她,他们的爱情经受了最严酷的考验。

后世纪念

播报
编辑

丁玲纪念馆

丁玲纪念馆
丁玲纪念馆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涿鹿县温泉屯村,2015年9月下旬,改造新建了《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书雕、文化墙等设施。

纪念丁玲诞辰110周年座谈会

2014年10月12日,由中国丁玲研究会清华大学中文系等单位联合主办的“丁玲同志诞辰110周年纪念座谈会”在湖南常德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