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安羌大捷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著名战役
展开2个同名词条
收藏
0有用+1
0
仁安羌大捷,又称仁安羌之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发生在缅甸战役中的一场战斗,是缅甸战役的一部分。仁安羌之战,是中国入缅远征军第113团在团长刘放吾指挥下以少胜多首次在境外取得的胜利。
名    称
仁安羌大捷
发生时间
1942年4月17-19日
地    点
缅甸国仁安羌
参战方
中国远征军第113团、英缅军第1师、日军第33师团214联队
结    果
中英联军成功撤离,日军占领仁安羌
参战方兵力
被困英军7000余人,中国援军第113团1121人,日军约4000人
伤亡情况
中国军队伤亡522人,日军伤亡千余人,英军伤亡不详
主要指挥官
中国:刘放吾、孙立人;英国:威廉·约瑟夫·斯利姆;日本:作间
别    名
仁安羌之战

战役背景

播报
编辑
中国远征军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1941年12月23日,中英双方在重庆签署了《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中英军事同盟形成。
1942年初,日本攻占马来西亚后,开始攻打缅甸。当时缅甸是英国的殖民地,西屏英属印度,北部和东北部与中国的西藏和云南接壤,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日本用于进攻缅甸的军队大约有6万人,大大超过英国在缅甸的防务力量。3月8日,日军占领缅甸首府仰光。3月到4月间,日军进攻重镇曼德勒,企图切断滇缅公路。此时,在英国的求助下,中国方面以杜聿明为代理司令长官,由中缅印战区参谋长史迪威指挥,集合中国精锐力量的中国远征军约10万人向缅甸进发。仁安羌大捷就发生在中国远征军的第一次远征期间。

战役经过

播报
编辑

日军部署

1942年4月7日,日军第33师团为夺取仁安羌油田,并歼灭西线英军主力,拟定的作战计划如下:
一、荒木部队:步兵团司令部、步兵第213联队(缺第2大队)、山炮兵第33联队、工兵第33联队主力、独立速射炮第5中队、卫生队,沿伊洛瓦底江左岸前进,首先进攻仁安羌以南的马圭。
二、原田部队:步兵第215联队(缺第3大队)、轻装甲车队、独立速射炮第11中队、山炮兵第7中队、独立混成第21旅团炮兵队、1个工兵中队、野战高射炮第51大队的1个中队,掩护师团左侧,牵制敌军。
三、作间部队:步兵第214联队(缺第1大队)、山炮兵第3大队、1个工兵小队、卫生队等,隐匿企图,一举急袭攻占仁安羌,并断敌退路。
四、师团直属部队:师团司令部、步兵第214联队1大队、步兵第215联队3大队,随荒木部队后方前进。
另有独立工兵第26联队沿伊洛瓦底江跃进,随时准备输送兵力【注1】。

英军行动

1942年4月13日,英军开始破坏仁安羌油田。英缅军总司令亚历山大上将请求中国军队接替西线英军防务,以掩护英军大规模撤退。16日,英缅军第1师、英印军第17师和装甲第7旅放弃马圭外围防线,甩开行动迟缓的荒木部队,沿公路向北“悠然撤退”。但是由于之前原田部队的牵制,英军未能发现作间部队的穿插。16日夜间,英缅军第1师和装甲第7旅先头部队首先到达仁安羌,英印军第17师集结在仁安羌以东的东敦枝以北至那卯地区【注2】。
15日中午,亚历山大下令全面爆破仁安羌油田,并电告蒋介石请求中国部队增援。因油田爆破直到16日中午才能完成,需要中国军队的协助【注3】。远征军司令长官罗卓英将军应缅甸战区总司令亚历山大将军请求,于14日、15日先后令新38师师长孙立人以1个团兵力(第113团,团长刘放吾)移至巧克柏当,支援英缅第1师;1个团兵力(第112团,团长陈鸣人)移至纳特莫克,支援英缅第17师掩护第5军右翼。【注4】。师长孙立人仍奉蒋介石之命卫戍曼德勒。
16日午夜,作间部队推进到仁安羌(Yenangyaung)以东,发现撤退的英军一部连同坦克已经撤到平墙河(Pin Chaung River,也译为“滨河”)以北(右),但英缅军第1师师部及师直属部队尚在南岸。17日凌晨,作间部队兵分2路展开奇袭。第214联队步兵第3大队(高延大队),向北穿插,击溃英缅军第1师一部,俘虏约80名,占领7千米以外的凯敏,并封锁平墙河大桥;作间部队主力向东北角三岔路口突进,俘获英缅军约200名,切断公路。根据英缅军俘虏交代,英缅军第1师主力尚在南方,未通过仁安羌【注5】。18日,远征军参谋团团长林蔚自腊戌致蒋介石电,判断作间部队主力为数百人【注6】。但根据日军编制常识判断,1个步兵联队(缺1个大队)加上1个山炮兵大队,满编应该为3000多人。

中国援军

英缅军总司令亚历山大见国军援军仅1个团,请求增派部队。17日蒋介石回电,同意增派新38师第112团【注7】【注8】。
17日白天,作间部队以联队直属部队和第214联队2大队(杉浦大队)占据仁安羌东、北、南诸道路的会合点,作为主抵抗线。另将山炮兵第3大队(中井大队)配置于仁安羌村落中心三岔路口附近作为前方据点,封锁英军退路和增援,等待师团主力会合围歼英军。
17日,英缅军第1军军长斯利姆将军听说中国远征军第113团已抵达巧克伯当,立即驱车前往会晤。斯利姆经由翻译向第113团团长刘放吾解释完情况,并亲笔签字发出手令,要求立即行动。刘放吾奉到斯利姆命令,以无线电请示驻守曼德勒师长孙立人,明确命令后,率领该团向平墙河兼程前进,作攻击准备。此时,英方附以轻战车(18吨)12辆,及火炮3门,配合第113团攻击行动。17日黄昏后,平墙河北岸高延大队前沿阵地被113团突破,高延的夜袭请求被作间大佐驳回,并命令留下第9中队掩护北侧,大队主力南进,入列山炮兵第3大队,归中井指挥【注9】。
正在油田区进攻的日军

战斗经过

18日拂晓,刘放吾部署第113团在英军轻战车及火炮支援下进攻北岸日军【注10】。至午后击溃当面日军,迫使第9中队撤退到平墙河以南【注11】(一说为高延大队2个中队【注10】)。第3营随即渡河追击,试图歼灭该部日军,但为南(左)岸日军(第9中队)所阻【注12】。
同时,南面撤退而来的英缅军第1师一部(据日军判断,兵力约4000人,15辆坦克、大炮15门、至少300辆汽车)首先与中井部队前方据点接触,随即向作间部队主力发起攻击,试图突破仁安羌。但因仁安羌附近地形高低起伏交错,且沟壑纵横,极度不利于装甲部队作战。英缅军虽猛烈攻击,但未能打通公路,直到黄昏停止攻击【注13】。撤退途中的英缅军第1师本来士气低落,加之被日军切断退路和水源,虽有优势兵力,但无力独自打通退路,请求中国远征军继续攻击【注14】。
第33师团收到截获英缅军第1师主力的消息后加速进军,步兵第214联队1大队(德重大队)18日傍晚首先与中井部队会师。其他部队也预计于20日会师仁安羌一带,聚歼英缅军。
18日黄昏,苦战1天后的作间大佐整理部队,将所有部队(包括前出的中井大队和高延大队,以及来增援的德重大队)都集结于仁安羌东北角。此时仁安羌一带日军总共只有第214联队加山炮兵第3大队,另外1个工兵小队和卫生队等等少量辅助部队。
19日拂晓,被困英缅军再次集中全部火力,猛攻东北角,北面中国远征军也同时加强兵力发起攻击。日军以1个中队增援北面渡口,另以德重大队向侧背突进逆袭【注15】。
应英方要求,刘放吾最后决定,以右翼第1、3营为主攻,左翼第2营为佯攻掩护。18日深夜,刘放吾派第113团1、3营在2营掩护下涉水偷渡,于凌晨在南岸展开。拂晓发起攻击。1营、2营在英军装甲部队和炮兵全力协同下,与英缅军南北夹击,攻入仁安羌核心油田区,英军装甲部队也攻入三岔路口,但无力再突破日军封锁。第113团与日军增援部队反复争夺501高地,三失三得,于14时完全攻克501高地,3营营长张琦在战斗中牺牲。刘团长指挥第113团占领控制整个战场的501战略高地,再于午后3时攻入最后一道封锁线敦贡村,自此油田区全部为中国远征军克复,英军主力得以突围而出,被俘官兵及被困英美传教士、记者和侨民等亦陆续被救出 [1] 。
根据远征军第1路军司令长官罗卓英和林蔚20日分别致蒋介石密电,19日战斗日军伤亡500余,中国远征军伤亡百余,英军伤亡不详【注18】。据孙立人《回忆录》,本次作战第113团参战人员1121人,阵亡204人,伤318人【注19】。另据邱中岳,日军伤亡千余,国军伤亡522人【注20】。至于随军的孙克刚等著《中国远征军在缅北》【注21】和王楚英回忆录《扬威异域——仁安羌大捷亲历记》等等所云“日军遗尸1200余具”【注22】,殊不可靠。
战后,第113团在仁安羌以南布防,师直属队和第112团于20日黄昏到达平墙河北岸布防【注23】。日军方面,荒木部队和原田部队分别于19日下午和20日凌晨到达仁安羌【注24】。20日上午,第113团在仁安羌以南与日军增援部队接触。孙立人于20日下令,准备21日发起进攻,但英缅军第1军军长斯利姆转来密函,告知第5军已然转进。孙立人被迫下令梯次掩护撤退。21日日军第33师团占领仁安羌【注25】。

参考文献

【注1】: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著,天津市政协编译委员会译:《缅甸作战》(上),中华书局1987年2月第1版,91~92页。
【注2】:张家德著:《中国抗日远征史》第一卷《保卫滇缅路》,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6月第1版,302~304页。
【注3】:同【注2】,305页。
【注4】:舒宏舰:《解读中缅印抗战史上的仁安羌大捷》,《军事史林》2011年第10期,第8页。
【注5】:同【注1】,94页。
【注6】: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第二编《作战经过》第三册,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81年9月第1版,296页
【注7】:同【注4】,219~220(8-2045、8-2046)页。此处作15日。
【注8】:中国历史第二档案馆:《抗日战争正面战场》,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版,1418页。
【注9】:同【注1】,94~95页。
【注10】:同【注2】,308页。
【注11】:同【注1】,95页。
【注12】:同【注4】,220(8-2046)页。
【注13】:同【注1】,95页。
【注14】:同【注4】,220(8-2046)页。
【注15】:同【注1】,95~96页。
【注16】:同【注4】,220~221(8-2046、8-2047)页。
【注17】:同【注2】,310~311页。
【注18】:同【注6】,296~297页。
【注19】:郭汝瑰、黄玉章主编:《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下册),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1130页。
【注20】:同【注2】,311页。
【注21】:孙克刚等著:《中国远征军在缅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12页。
【注22】:王楚英:《扬威异域——仁安羌大捷亲历记》,《军事历史》2006年第8期,42~51页。
【注23】:同【注4】,221(8-2047)页。
【注24】:同【注1】,96页。
【注25】:同【注4】,221(8-2047)页。《缅甸作战》作20日。
【注26】:同【注2】,314页。
【注27】:同【注19】,1132~1133页

战役分析

播报
编辑

关于兵力

英军:英缅军第1师大部,平墙河南岸约7000人,北岸约1000人。众多资料中有第7装甲旅甚至亚历山大上将被困仁安羌的记载,经考证不实【注26】。
国军:新38师第113团,1121人,据刘放吾回忆,第113团实际兵力仅800余人。
日军:作间部队,包括第33师团步兵214联队(缺第1大队,后增援抵达),山炮兵第3大队,1个工兵小队、卫生队等,总计约4000人(第1大队增援后)。

作战评价

不得不承认,英缅军这种殖民地部队的战斗力,远不如正牌的英国陆军,7000英军被3000日军就给切断了退路。究其原因,从战略上说,整个缅甸英军从上到下战斗意志不强,保住印度才是英国远东战略的重中之重,缅甸是可以放弃的。从战术上说,由于空中力量的缺失,英缅军第1师在撤退时根本没有觉察到作间部队的穿插,被突袭后惊慌失措,让日军占领了战术要点。从后勤上说,日军切断了英缅军的水源,在缺水的情况下作战,人的战斗力也要大打折扣,这一点在英缅军第1师师长斯考特向英缅军第1军军长斯利姆的电报中写得很清楚。从地形特点来说,仁安羌地貌特殊,出城公路唯一的要道一旦被日军封锁,没有外力增援情况下仰仗机动行进的英军很难打开缺口突围,加之追兵随时赶至,这也是斯利姆紧急求援的主因所在。
日军作间部队的迂回突袭战术成功,快速穿插打了英缅军一个大大的闷棍。但由于迂回兵力不足,日军在战略制定时即明确第214联队主要作战任务是在北面平墙河一线封堵住英军退路,待师团主力推进至此后再共同围歼英军。经过多日迂回,日军也相对疲惫,在面对国军毫无保留的猛攻下连续败退,面对中英两边夹击,兵力亦不足,最终封锁线被第113团打开,作间不得已主动收缩,退到仁安羌以南,以等待师团主力增援。
第113团早年在湖南长沙、贵州都匀等地整训磨炼出较高战斗力,招募士兵多为湖湘子弟,作战时同心同德,团长刘放吾经历过两次淞沪会战、武汉会战,实战指挥经验丰富,英军配属的火炮和坦克在战斗中也发挥很大作用。18日晨发动攻击时,平墙河北岸日军凭借构筑工事固守到午后4时被击溃,退到南岸凭借崖壁天险继续防御。由于地貌限制,英军配属第113团的坦克无法渡河掩护步兵进攻,故18日第113团只攻破日军平墙河北岸防线。19日拂晓,第113团3个营再趁黑渡河,最后合拢,向控制整个战场的501高地方向猛攻,日军增援的德重大队亦投入到501高地,两军最后卷入白刃战。最终还是第113团凭借严格整训爆发出的战力击溃日军,进而攻破日军敦贡村防线,并救出200余英军战俘,黄昏时分英军主力最终得以突围而出。傍晚及夜间,日军第33师团主力相继赶至,若非第113团战士们拼力打开缺口,英军难逃生天。

作战意义

仁安羌大捷,在军事上来说是一个奇迹,中国军队以少胜多,以客胜主,以寡救众。这一仗,不但表现出中国军队是有严格的训练和旺盛的士气的,更表现出中国的指挥官有卓越的将才,有优高的判断能力,有超人的战术眼光,有胆大心细的断然处置。充分发扬了中国军人舍己救人和不背盟信的美德。
作为中国远征军在第一次缅甸作战期间取得的胜利,仁安羌大捷极大鼓舞了当时国人及盟军士气,同时挫败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增强了国人对中国军队对抗日本军队之信心,扭转了西方国家自鸦片战争以来对中国军队固有的偏见和歧视心态,得到了英军乃至整个西方世界的认同和尊重。
此役证明,在训练有素、装备齐整的前提下,中国军人的战斗力甚至强于日军。中国远征军在仁安羌作战中成功解救英军,得到英国人尊重,使中国军队撤到印度蓝姆伽开设训练营得到英方提供便利,为日后驻印军缅北反攻、打通援华物资交通命脉创造有利条件。
日军未能在英缅军破坏油田之前抢占仁安羌油田区,也未能歼灭英缅军第1师主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日军未能达到作战意图,是失败的。而仁安羌被拯救的英军部队得以保存有生力量,经过印度的重组和整训,后由斯利姆指挥,赢得英帕尔会战胜利,阻断日军与德国会师中东的计划,为二战整体战局做出重要贡献。

后记

仁安羌大捷纪念碑
仁安羌大捷的历史真相过去长期被扭曲篡改,指挥这场战役的第113团团长刘放吾一度无人知晓,直到1963年,轰动港台的“真假将军案”发生,刘放吾团长与第113团官兵们的英勇事迹才被世人知晓。
1992年4月初,英国前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在美国芝加哥会见定居洛杉矶的中国远征军新38师第113团团长刘放吾将军,她感谢其在缅甸仁安羌解救英军。中国台湾当局也在半个世纪后,给刘放吾将军补发了1枚陆海空军甲种一等奖章。
2011年12月23日,中国台湾当局领导人马英九颁发褒扬令,表彰陆军少将刘放吾,表彰他参与“一二八”淞沪会战、“八一三”上海会战等重大战役,特别是在缅甸仁安羌力战日军,为盟军解围的卓越贡献。
2012年9月16日,英国二战英缅军第1师老兵费兹派翠克(Gerald Fitzpatrick)首度造访美国,向当时中国远征军第113团团长刘放吾的长女刘伟华、次子刘伟民,当面致谢。

纪念碑

2013年1月13日,刘放吾将军次子刘伟民在缅甸仁安羌当年的作战现场,也是第113团伤亡最惨重的地方——501高地建成仁安羌大捷纪念碑,纪念阵亡在那里的父辈,为他们安灵招魂,来自海峡两岸的国共两党后代参加了纪念碑揭幕仪式,共同纪念抗战先辈。
这是中国抗日远征军70年来,也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缅甸所建造的第一座纪念中国抗日远征军战绩的纪念碑。2013年1月于8日举行佛教开光仪式,13日正午时分在501高地上举行了仁安羌大捷纪念碑揭幕典礼。为了遵从缅甸当地的习俗,纪念碑修成佛塔的形制,蒋孝严亲笔提写碑名的“七级浮屠”。据负责统筹建造工作的中国远征军网主编舒宏舰介绍,塔身背南面北,基座下埋了一抷取自重庆云岫楼的泥土和一枚军用指北针,“让英灵知道家的方向。” [2]
二战之后,中国远征军在缅甸的墓地和墓碑都被铲平,用鲜血建成的功勋遗迹也被抹去。反观英国在仰光建立的国家公墓,即便战败国日本,也在战后透过各种途径,在全缅甸日军曾经作过战的地方,修建大量的慰灵纪念碑。但客死他乡的中国远征军,却魂归无处。仁安羌大捷纪念碑是第一座纪念远征军战绩的碑,它的落成是一件扬眉吐气的事情。中国远征军先后2次入缅,虽然最终对日军作战取得胜利,但在第一次入缅的战斗中,仁安羌大捷是唯一的一场胜仗。
2013年,是中国抗战胜利68周年、仁安羌大捷71周年,也是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中国规模最大的纪念抗日阵亡将士陵园——南岳忠烈祠落成70周年。1月15日,仁安羌大捷的中国远征军202位阵亡将士总灵位从缅甸迎回祖国,暂存于重庆华岩寺。由于当年新38师第113团将士以湖湘子弟为主体,因此将士后人希望将总灵位送回家乡湖南,让英雄落叶归根。因此,于7月7日“七七事变”76周年纪念日在南岳忠烈祠隆重举行总灵位入祀仪式,以此铭记惨痛历史,缅怀抗战忠烈,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辗转71年后202位湖湘忠烈终于魂归故里。中国远征军第113团团长刘放吾之子刘伟民完成建碑迎灵后表示,希望后代子孙永远记得这一场战役、记住这一段历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