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铿牺牲19年后 丈夫靠布满弹孔的毛衣认出她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冯铿牺牲19年后 丈夫靠布满弹孔的毛衣认出她

在位于上海虹口的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会址纪念馆里,有一件十分特殊的国家一级文物,上面布满了弹孔和血迹,这是“龙华二十四烈士”之一的冯铿在被捕时穿着的羊毛背心。1950年,在龙华淞沪警备司令部的原址里,挖掘出24具遗体。正是这件还未腐烂的毛背心,让冯铿烈士的丈夫一眼认了出来。龙华二十四烈士的身份得以确认。

冯铿烈士牺牲时穿的毛背心

中学时自导爱国话剧,怒斥反动头子

冯铿原名冯岭梅,1907年生于广东潮州的一个书香之家。中学时,冯铿是友中月刊社的骨干,还曾寄送校刊给鲁迅求教,得到鲁迅的赞许。

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的消息从上海扩散开来传到全国。冯铿决定通过演剧筹款来支援上海五卅罢工工人。不过在当时没有剧本、没有演员、没有道具的窘境之下,这个提议并没有得到同学的捧场,有的人望而却步,有的人冷眼旁观。

冯铿曾为此怒道:“我们这些青年,活泼泼地,就只会吃饭吗?碰到真正的爱国运动,难道就像乌龟一般缩了头吗?缺少一切都不要紧,只要心头还是热的,只要血不会干,什么困难都可以打破!”最后,没多少表演经验的冯铿,经过数个日夜反复修改、排演剧本,在广场上将这一场自编自导的爱国话剧成功进行公演。

除了自导话剧,冯铿还代表岭东学生联合会参加学联会、妇女会的工作,组织慰劳小队去慰问革命军。投身到革命洪流中去的她,每天天还没亮就起床学习,随身总是带着一只放着书、稿的小藤篮,写文章、印传单、出刊物填满了她的课余时间。手中的笔成了冯铿对抗黑暗的武器,一篇篇充满战斗激情的作品跃然纸上。

当时,有不少反动文人对革命文艺工作进行肆意污蔑攻击。其中,一家名为《平报》(后为革命政府所接管,改为《岭东民国日报》)的报纸更是反动派的喉舌,一边为反动派宣传,一边欺压百姓,兴风作浪。

《平报》主编钱热储便是这些反动文人的头子。为此,冯铿特意组织了一个刊物的全体委员通过写文章来打击钱的威风。她的一篇名为《钱热储》的文章开头就一针见血地嘲讽道:“你这一个热心储钱的人,爱钱不爱脸,将来总有一天,有钱也买不了你的命!”有人担心这样写“似乎太露骨了”,冯铿却坚决认为:“对这班坏蛋,不能客气,只有骂,像孔明骂死王朗一样,何等痛快!”

牺牲19年后,丈夫一眼认出冯铿遗物

1929年2月,21岁的冯铿与丈夫、《岭南民国日报》编辑许峨一同从汕头来到上海,并于同年在潮汕同乡的介绍下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她与50多名进步人士共同发起成立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冯铿与丈夫许峨

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后,冯铿主要在工农工作部就职,还曾经担任左联机关刊物《拓荒者》联络员,平日里以在南强书局做编辑工作为掩护,征集、接收、递送稿件。

在全国左翼文学的中心上海,全新的环境再次让冯铿迸发了创作热情。冯铿以苏区生活、红军斗争为题材,创作了《小阿强》《华老伯》《女同志马英的日记》等文学作品,还被学者卜束认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批直接反映和热烈讴歌革命根据地红军战斗事迹和工农群众生活的作品。后来她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中国新诞生的最出色和最有希望的女作家之一”。

那时,上海正处于白色恐怖之下,国民党的低气压时时刻刻威胁着共产党人和左翼群众的生命安全。革命同志接二连三被捕的消息满天飞,上海弄堂口或招租房子的前后门处贴着“非眷莫问”的条子,冯铿也时常收到诸如“连夜就离开,勿留在屋内”,要其立即搬家的通知,四处漂泊成了她的家常便饭。

1931年1月17日,冯铿参加共产党秘密集会时,因叛徒出卖被捕。后被押至原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部看守所。1931年2月7日,离农历春节只有10天。深夜,原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部的刑场上,戴着深度近视眼镜,身穿深色羊毛背心的冯铿和其他23位中共干部、左翼作家面对敌人的枪口先后倒下。冯铿身中七弹,壮烈牺牲,年仅24岁。

鲁迅后来还在《为了忘却的记念》中写道:“我沉重的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

由于当时革命工作和形势的严峻,冯铿与丈夫许峨时常分离,彼此不知去向。在冯铿被捕前不久,她和许峨在公园见了一面,约定“今天别后到月底,就可再见”。却不曾想,这是二人此生最后一次相见。

当许峨再次见到这件熟悉的毛背心,已是1950年,距离冯铿牺牲已经过去19年。1950年清明节,人们在龙华革命烈士就义地附近挖掘出烈士遗骸遗物,其中有一件尚未腐烂且留有弹孔的毛背心,一旁的许峨一眼认出,声音颤抖地说:“这就是她,这就是他们。”【资料:光明日报、新华社、陕西法制网、文汇报】

编辑:周晓宇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