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网

清末怪杰,一代狂儒 —— 辜鸿铭

凤凰卫视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清末民初是中华民族内忧外患灾难深重的年代,也是各种思潮交锋十分激烈的时期,说起当时文化界的人物,就不得不提人称“清末怪杰”的辜鸿铭,说到此人的怪,怪就怪在他终身穿长袍马褂,留着长辫,提倡纳妾、逛妓院,对女人的三寸金莲情有独钟。他愤世嫉俗、目空一切,没谁是他不敢骂的。那时西方人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辜鸿铭究竟是何许人也?洋人为何对他如此着迷?

为了弄清楚这些问题,我们走访了北京、武汉等辜鸿铭曾经生活过的地方,试图通过实地探访,寻找辜鸿铭当年的踪迹。

同时,我们也邀请到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院长黄兴涛先生、中共中央党校副教授王学斌先生等,一同探寻辜鸿铭先生在那个中西文化激烈碰撞的时代,如何传播中国文化,如何表达自己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以及他对辛亥革命,民主与共和的态度。

清末怪杰,一代狂儒 —— 辜鸿铭

辜鸿铭

中西之间——西学大拿变身国学大师

清末怪杰,一代狂儒 —— 辜鸿铭

辜鸿铭打10岁起就开始了留学生涯。1880年,辜鸿铭从爱丁堡大学毕业后,又先后赴德国莱比锡大学和法国巴黎大学留学,,其成就令许多西方人都赞叹不已。并一举拿下文、哲、理、神学等十三个博士学位,精通九种语言

后来,一个名叫马建忠的人的出现,改变了辜鸿铭的人生道路。马建忠是近代著名的早期维新思想家,学贯中西。1882年,马建忠因事途径新加坡,结束14年的求学历程返回故乡槟城的辜鸿铭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前往马氏下榻的旅馆拜访。

清末怪杰,一代狂儒 —— 辜鸿铭

马建忠

钟兆云

他跟马建忠先生三日倾谈,让他对中华文化有了一个比较深刻的了解。马建忠也说,,现在我们的国家正是需要像你这样的人才回来报效祖国。1883年,辜鸿铭放弃南洋优渥的生活,途经香港回到内地。在港期间,辜鸿铭一方面补习中文,攻读汉籍,一方面开始广泛阅读西洋人翻译的中国儒学著作,以此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当他觉得自己已经有能力发言时,用英文撰写了第一篇与中国文化有关的文章——《中国学》,发表在《字林西报》上。文章中,你不要做一个洋鬼子

马建忠的一席话,让他看到了另一个世界的光。辜鸿铭以“一个中国人的名义”,对西方汉学家的浅薄无知给予了严厉批判。

清末怪杰,一代狂儒 —— 辜鸿铭

辜鸿铭所撰写的文章《中国学》

黄兴涛

他怎么有资格、有胆量去批评这些一流的汉学家呢?

其实很大的一个原因是因为你们的汉学家,你们对于中国文化的研究一知半解,水平很差,而且态度也不好。没有把我们中国文明的精华部分、高明部分,准确传达到西方。

有感于西方汉学的局限与不足,

辜鸿铭决心回到中国,研习正宗的传统文化。

他一头扎进儒家经典,钻研六经子史。

认真请教,用功甚勤。

经过二十年的苦学,辜鸿铭的国学造诣有了很大提高。

清末怪杰,一代狂儒 —— 辜鸿铭

新旧之问——变局下最顽固的一条辫子

清末怪杰,一代狂儒 —— 辜鸿铭

1915年9月,辜鸿铭被国立北京大学聘为英文教授。

北大每一个学子的心里都充满了好奇。

这位将四书五经随时挂在嘴边,

一心想着为满清皇室尽忠的“长辫”教授,

到底是假古董还是真新潮?是假有趣还是真呆板?

每一个人都希望从眼前这位

著名的保皇党教授身上找到答案。

清末怪杰,一代狂儒 —— 辜鸿铭

国立北京大学红楼旧址

在辜鸿铭的第一堂课上,台下的学生将所有的目光投向他梳的辫子,”。此话一出,台下议论的声音戛然而止。辜鸿铭说:“我的这根辫子,要想剪掉它是再容易不过的事情,不过在我看来,诸位心中的那根辫子,想去掉可不是那么容易的

黄兴涛

他当时有一句话,我觉得我特别喜欢,他说:我们现在的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人,常常有一种做法就是,过于贬低自己的文明,而过于看高了西方文明。他就像拿着望远镜,看着西方文明的时候,我们把它的一切都放大了,他说当我们看自己文明的时候,就把望远镜倒过来,就把自己的一切都看低了,看扁了,这个是不对的。

辜鸿铭曾在他撰写的《在德不在辫》一文中写道今人以除辫变服为当今救国急务者,余谓中国之存亡,在德不在辫”,意思即中国的存亡不在于除辫易装,而在于自身的能力,即使改了装束,剪了辫子,但没有实力的话,外国人依然不会尊敬你。

1917年,随着新文化运动对民众的影响不断加深,人们对旧礼教批判的呼声也日益高涨。北大教授胡适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著名文章——《文学改良刍议》,宣传个性自由、民主和科学,提倡白话文,摒弃文言文。对此,辜鸿铭发表《反对中国文学革命》,指名道姓反驳胡适。

虽然辜鸿铭千方百计证明文言文不是所谓的死文字,但是最后的结局则是在北大校园内,辜鸿铭固本守旧的思想成为众矢之的。最终,辜鸿铭不得不离开虽然以畅言“兼容并包”,实际上已逐渐成为新文学与新文化运动大本营的北京大学。

钟兆云

胡适认为,孔教是一个很过时的、令人讨厌的这么一堆东西,他也主张要废孔,要罢其祀。

清末怪杰,一代狂儒 —— 辜鸿铭

胡适

胡适的这种做法激怒了辜鸿铭,他大骂胡适为“中国文化的罪人”。辜鸿铭决定要在北大这个文化擂台上,使胡适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此后,胡适在他的哲学课上,通过自己在国外所学的哲学知识,主张用德国哲学家尼采的理论来对待传统文化——即“重新评估一切价值”。这边胡适话音刚落,那边辜鸿铭便在另一间教室里掷地有声地对学生们说道:“我教你们学习英文,不是造就一些美国化或西方化的人,而是要造就一些对国家有用的中国人。”

于是在1917年的北大校园中,辜鸿铭和胡适所在的课堂,成为了全北大生徒云集、精英聚拢的两个地方,而这两处地方,也正是当时中国新文化和旧传统产生激烈碰撞的一处缩影。

清末怪杰,一代狂儒 —— 辜鸿铭

中国人的精神——用东方文化拯救西方世界

清末怪杰,一代狂儒 —— 辜鸿铭

1896年的一天,辜鸿铭无意当中读到了一本1870年前后出版的英文版儒家经典著作。他终于发现,外国人对于儒家思想的偏见到底从何而来。外国传教士似懂非懂的翻译,让包涵中国人思想精髓的著作,成为了毫无意义的“说明书”。

失败的翻译作品,给辜鸿铭提了一个醒,他何不亲自把《论语》等经典儒家著作译成英文,在国外出版。

不过,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导致翻译儒学经典并非易事。其中“孝”、“悌”两个字的翻译最具代表性。这两个代表了儒学核心思想的字,根本没有对应的英文,如果单纯翻译成尊敬父母,遵从上级,又会让崇尚独立人格的外国人看不起。

出色的英文基础,以及在欧洲多国游历求学的经历,让辜鸿铭最终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他将“孝”、“悌”两字,巧妙地翻译为“爱”与“好公民”。既没有曲解传统文化,又能被西方人所接受。

1898年,辜鸿铭翻译的第一本儒学著作《论语》正式出版,在序言当中,辜鸿铭特别写道:“我们只想在此表达一个愿望,希望那些有教养有思想的英国人在耐心读过我们的译作之后,能够反思一下他们对中国人已有的成见,并能因此修正谬见。”

很快,这部英文版的《论语》在欧洲引起了巨大反响,他们没有想到,那个被列强欺辱的中国竟然还有如此高深的哲学著作。1906年,著名文学家托尔斯泰在看过全新的《论语》之后,亲自写信给辜鸿铭,表达了对于中国文化的尊重。

清末怪杰,一代狂儒 —— 辜鸿铭

辜鸿铭所翻译的《论语》

王学斌

托尔斯泰他说:人类文明是相通的,你讲这个道,道不就是你们中国东方的这种智慧中最核心的一个词汇吗?所以你一定要坚持向西方传播所谓的东方文化。20世纪东方文化的崛起,就靠你老兄了,

1915年4月,辜鸿铭最有影响的著作

《春秋大义》正式出版。

他为自己的书设计了中英两种名字,

英文名《春秋大义》,让那些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洋人,

读一读什么是孔孟之精髓。

而中文名则为《中国人的精神》。

他试图用这本书唤醒国人,

从盲目崇尚西学的漩涡之中走出来。

很快,这本书便轰动西方世界。

英国哲学家罗素、德国哲学家奈尔逊

都对这本书推崇备至,奉为经典。

不过,比起欧洲学者们的追捧,

国人对于辜鸿铭的理论,却大多嗤之以鼻。

清末怪杰,一代狂儒 —— 辜鸿铭

辜鸿铭与其所创作的《春秋大义》

钟兆云

在中国同时代的中国人眼里面,辜鸿铭变成一个像小丑一样的人。时代在浩浩荡荡前进,他竟然还在宣扬那些他们认为过时的东西,所以就产生了一个非常强烈的反差。

《中国人的精神》是辜鸿铭最有影响的英文代表作品。辜鸿铭写作《中国人的精神》,其当初本意不在于做一种学术上的求真,但他所阐发的“中国人的精神”和他以中救西的“春秋大义”,却在中国人对外传播民族文化的历程中,写下了独特而醒目的一笔。

清末怪杰,一代狂儒 —— 辜鸿铭

帝制与共和——背离时代的保守派先锋

清末怪杰,一代狂儒 —— 辜鸿铭

1917年6月中旬的一天,

张勋借口调停总统和总理的矛盾为由,

带领5000名“辫子军”浩浩荡荡地开进北京,

公开宣称“还天下于圣上”,

上演了一场民国历史上最滑稽的闹剧——张勋复辟。

复辟消息传出后,立即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

可是身在北京、同样留着辫子的辜鸿铭感

却按耐不住内心的喜悦,

积极加入到为“复辟大业”摇旗呐喊、加油助威的行列。

清末怪杰,一代狂儒 —— 辜鸿铭

主张“复辟大业”的张勋、康有为、辜鸿铭

王学斌

辜鸿铭认为皇帝只是一个符号,它背后是有一套体系的,代表了整个2000多年来中国的政治文化。谁是正统,溥仪是正统。你有这个皇帝,中国的文明它就在,那么在的话,就可以与其它国家进行博弈和交锋。

除了热衷于复辟活动,

辜鸿铭对任何革命行动可以说都深恶痛绝。

当年武昌起义爆发时,辜鸿铭就是一个坚决的反对者。他在致《字林西报》的公开信中,

称辛亥革命“是一场暴乱”。

汪兆骞

武昌起义,那是辛亥革命武装斗争第一枪。从历史上来看,应该是一种革命行动。但是完全被咱们传统文化濡染的这么一位学者,他就看不惯,有话讲理,干嘛非得杀人他就希望什么呢?不要太多的追求武力,别忘了我们是一个有精神的、有传统的民族。

秉持这种思想的辜鸿铭,然而,当年袁世凯称帝时,辜鸿铭却是另外一种态度。在民国初年那个动荡的年代里,孤独地生活着,周围的一切他都看不惯,满心所想的都是如何能够恢复帝制。

1914年9月28日,袁世凯率领众官员前往天坛祭天,做起了称帝的美梦。消息一经传出,举世哗然,所有人都在谴责袁世凯。不过,一向拥护帝制的辜鸿铭这次却站在了大众一边,而且是骂袁世凯最狠的那个人。为此,他专门新写了一篇痛骂袁世凯的文章《雅各宾主义的中国》,在文章中大骂袁世凯是无赖、贱种,不能做万民尊崇的皇帝。

清末怪杰,一代狂儒 —— 辜鸿铭

袁世凯前往天坛祭天

王学斌

他认为袁世凯其实在清末很多事情上做得是很过分的,然后他又通过很多非常手段当大总统,,这相当于说一再突破了辜鸿铭心中的底线。当总统之后,民国也没有有多好,反而也是一片混沌,特别乌烟瘴气,他又再去窃取所谓正统当皇帝

1916年6月6日,袁世凯在举国的唾骂声中死去,得知消息的辜鸿铭,在家中大宴宾客,还请了一个戏班过来唱戏,以示欢庆。

辜鸿铭终其一生对近现代中国出现的所有变革思想和行为,都回以最严厉的抨击:训斥维新派,痛骂袁世凯,为保皇奔走。辜鸿铭对参与时事一直保持着浓浓的激情,但现实却总是让他有淡淡的无奈。

清末怪杰,一代狂儒 —— 辜鸿铭

五四风雷——毁誉参半的卫道士

清末怪杰,一代狂儒 —— 辜鸿铭

清末怪杰,一代狂儒 —— 辜鸿铭

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爆发后,一生尊崇“君子之道”的辜鸿铭,

在规劝学生回到课堂无效后,

在日本人主办的英文报纸《北华正报》上撰文发声,

毫不留情地詈骂学生是暴徒,是野蛮人。

唐利群

对于辜鸿铭来讲,他一直是以“为中国传统和为中国古文明辩护”的这样的一个角色自居的。所以实际上他对那种破坏秩序,尤其是这个民众的、还带有暴力性质的这种行为,他一定是斥责的。他非常肯定传统的哪个方面呢?其实就是秩序和道德。

辜鸿铭在《北华正报》上的文章发表后,

他的学生罗家伦带着报纸走进了学校。

罗家伦手举《北华正报》,

毫不客气地质问辜鸿铭

在日本人办的报纸上骂爱国学生究竟是什么意思?

清末怪杰,一代狂儒 —— 辜鸿铭

左图为辜鸿铭,右图为罗家伦

王学斌

在五四这个当口上,列强根本不把你中国放在眼里的时候,你如果再不抗议,再不呐喊的话,这个国家可能就要沦陷了,所以可能日常的一些伦序我们就不考虑了。你辜鸿铭说我们是暴徒,让我们理智,我们怎么理智?所以这句话其实把辜鸿铭怼得够呛。

在《北华正报》上发表文章遭到学生的嘲弄后,辜鸿铭一直耿耿于怀,一腔怒火无从发泄。在辜鸿铭看来,是胡适等人教唆“君子”做了“暴徒”。

五四运动后,旧派人物悉数下场,国立北京大学三大“怪杰”仅剩下辜鸿铭一人。与此同时,在蔡元培的礼聘下,以英国哲学家罗素为代表,一批又一批享誉世界的洋教授,来到中国讲学。国立北京大学的讲台,也差不多都被以胡适为代表的“新派”人物占领了。

辜鸿铭望着正在成长中的这一代新青年,带着“梦里不知身是客”的落寞,惴惴不安于偌大的中国是否将在某一天,再也找不到自己的文化独立性。

清末怪杰,一代狂儒 —— 辜鸿铭

英国哲学家罗素

汪兆骞

辜鸿铭曾经有个非常著名的比喻,都说我们这个国家是个“脏孩子”,我们通过新文化运动给这个“脏孩子”洗了洗澡,好不容易洗干净了,我们连脏水把孩子一块给泼掉了。

1923年1月,辜鸿铭向国立北京大学提交了辞呈。在他的最后一堂课上,辜鸿铭真挚地向学生们说道:我教诸位学习英文,是希望培养一些融汇中西知识、于中国有用的人才,而不是造就一些美国化或英国化的洋奴。望诸位同学知我苦心,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这一天,平素厌恶照相的辜鸿铭,照旧拒绝了学生们合影留念的请求。他在夹杂着或赞赏、或不解的掌声中,一袭长袍、拄着手杖走出了教室。同他一样留着长辫不剪的车夫刘二,载着这位他侍奉了许久的主人,缓缓驶离了国立北京大学的校园。

1928年3月,辜鸿铭突发肺炎,卧病不起。4月30号,在北京椿树胡同的家中病逝,终年71岁。在大多数人眼中,这位滞留在陈旧年代的“中国怪人”,以一种毁誉参半的形象,渐没于历史的粉尘之中,身后一片唏嘘不已。

清末怪杰,一代狂儒 —— 辜鸿铭

敬请收看

凤凰大视野

《东西之间 ——  一代狂儒辜鸿铭》

清末怪杰,一代狂儒 —— 辜鸿铭

编辑:苏珍妮、晓静

发布于:北京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 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布后的30日内与 新浪网联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