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烈方志敏长孙方华清:我不是“官三代”,只是“红三代”

澎湃新闻记者 孙丹 发自北京
2015-05-14 14:53
来源:澎湃新闻

方志敏长孙方华清向全国政协递交了一份关于修建“中华纪念堂”的建议。

        “方志敏的陵墓在江西南昌,杨靖宇的陵墓却在吉林通化,还有更多的史上英烈贤士,他们的墓地及纪念馆分布在全国各处,我们国家何不建一个集中体现中华民族历史英雄精神的纪念馆,可以让中国一代代人全面了解中华历史上应铭记的先辈?”

        5月14日下午,方志敏长孙、江西省档案局副局长、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兼职教授方华清已向全国政协递交了一份关于修建“中华纪念堂”的建议。

        方华清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虽然北京天安门广场上树立了人民英雄纪念碑,但上面并没有刻任何人的名字,“学生们前去纪念时,不知道他们纪念的人是什么人,了解不到过往的历史。因此,国家应尽快修建一座‘中华纪念堂’,展示中华历史上每位英烈贤士的鲜活故事。”

先烈之后未曾受优待   

        “小时候知道爷爷的名字是方志敏,但不是很清楚,是哪一个方志敏。”

        作为方志敏烈士之后,方华清称自己小时候对“烈士”没什么概念。直到小学三年级的一天,老师让他上台通读一篇课文,读完后,老师当着全班同学介绍道,“文中的方志敏烈士就是方华清同学的爷爷”,当时全班掌声雷动。

        “我满脸通红,第一次知道原来自己爷爷和别人的爷爷有些不同。”

        坐在北京友谊宾馆咖啡厅里,留着老式背头、穿着白衬衣和黑色西装裤的方华清向澎湃新闻回忆起过往。他眉眼间和方志敏十分相似,观举止颇像当过兵的人。

        1935年方志敏被捕牺牲,三十年后,方华清出生了。父亲方英是建国后首批去苏联学习技术的科研人员。聊起家中规矩,他想了想,“应该还是有的。比如到现在,我家里一直摆着供奉家族先人照片的条案,逢年过节家人都要祭拜先辈,祭拜完毕后,全家方能用餐。这样的传统和规矩,似乎在现代家庭已经少见了。”

        家庭对于孩子成长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方华清在一个有着传统规矩的家庭中长大,家中来客又常常是与父亲一同留学的学者、科研人员等,所以在他们身上,方华清总能学到不少传统与进步的东西。

        方华清是从做一名工人开始自己的人生的,可他不甘于此,心中依然燃烧着考学、向外走的渴望。工作几年后,他考入了江西公安高等专科学校。

        当问及作为烈士之后,有没有受到过优待时,方华清哈哈一笑后正了正神色说,“如果真有优待,我也不用在基层辛苦干这么多年,一步步靠自己奋斗走到现在了。也许会得到更多的机会,你们说是不是?”

        从江西南昌市公安局的民警,到江西省公安厅政治部现役工作处干部科副科长、组织科长,再到江西省检察院政治部宣传处正科级干部、江西德兴市副市长、南昌西湖区副区长、南昌市政法委副书记、南昌市纪委副书记等职务,方华清花了将近二十年时间,在公检、纪委的岗位上摸爬滚打,办过不少大小案件。

        方华清曾在江西省检察院工作中因表现出色,荣立二等功,用他的话讲,实现了“自己不吃老本,再立新功的志向”。而现在,他的官方身份是江西省档案局副局长。方华清表示,他更看重的是自己的社会兼职,诸如“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中南大学、解放军军事经济学院兼职教授,清华大学学生工作导师团导师,同济大学政治辅导员”等。“在基层做了这么多年,感觉自己还能为国家干点事儿,对不对?”

        方华清讲话喜欢用设问句,“对不对”“是不是”“为什么”,然后停顿一会,再自己接着说。谈话间的起承转合,带着点演讲的腔调,这也许与他常被党政机关与高校请去做讲座有关。

        不时会有高校请方华清去谈谈方志敏,讲讲爱国主义精神。“一般在学方主持人介绍完我的情况后,我必会再向同学们更深入地自我介绍一番,强调自己并非‘官三代’,只是‘红三代’。”在方华清看来,“红三代”的先辈们皆应是已为国捐躯的烈士,或者是党的第一代同志,他们都用鲜血和汗水浸染过共和国鲜红的国旗。

        方华清解释道,“你看,我父亲是个技术人员,到我才开始从政,之前和为政当官没有任何的牵扯。我不能让同学们产生误会,不然我对他们说的东西,是不会获得信服的。”

        一面在工作中避免给人留下烈士之后被优待的印象,一面在演讲中希望借爷爷的经历让更多人了解历史,看似矛盾的观念又自然和谐地出现在方华清身上。

不同年代的家国情怀

        提起建议国家修建“中华纪念堂”,方华清把这视作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应尽的责任。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和英雄,可现在省市都有各自的纪念馆,要想了解这些英烈贤士们的事迹,恐怕要跑遍全国才行。国家不如建一个能集中体现中华历史英烈贤士的‘中华纪念堂’。”

        方华清认为,我们修建“中华纪念堂”,能让后辈们更好更全面地了解历史与历史人物,从中受到教育、鼓舞和鞭策。

        聊起中国革命历史和爷爷方志敏,方华清言语间的自豪感缓缓流露,“他曾创建江西地方党团组织和赣东北苏区,并组建了红十军,先后任赣东北省、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主席,红十军、红十一军政治委员,中共闽浙赣省委书记。建国后,虽然爷爷已经牺牲了,但毛主席很怀念他,接见了我奶奶、爸爸和叔叔,叙旧聊天。”

        方志敏曾在狱中写就《可爱的中国》,其中对革命的未来充满希冀:

        “朋友,我相信,到那时,到处都是活跃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欢歌将代替悲哀,笑脸将代替哭脸,富裕将代替贫穷,康健将代替疾病,智慧将代替愚昧,友爱将代替仇杀,生之快乐将代替死之悲哀,明媚的花园将代替凄凉的荒地!”

        如今,希冀已成现实。

        不同的年代,有着不同的家国情怀。对于方志敏那个年代来说,为革命、为未来牺牲便是无上光荣的家国情怀。对于方华清来说,他的家国情怀更多体现在做与不做之间。

        有感于现实中的不当和丑恶现象,他选择仗笔直言;面对官场中的无奈和不公,他选择默默做好岗位之事。虽对现实有不满之处,他不抱怨而积极希望参与改变;不希望别人说自己沾了爷爷的光,却希望借爷爷传播历史……

        “我今年五十岁了,工作上未出过错,立过功。不给党和国家添乱,同时,再多做点力所能及的事。”

        方华清的心思和一般人有些不同。他常教育女儿,若以后国家发生了战事,希望女儿能主动去到前线做志愿者、救援人员,为国出力。

        他对正在北京大学读书的女儿方铭璐既能严肃“教育”,也能轻松地讲“段子”。比如女儿嚷着减肥,他调侃道,“如果一个胖子每天都运动,只会弄成一个健康的胖子哟”;女儿聊起恋爱话题,他开玩笑道,“所谓的男女缘分,其实更多的是彼此在自作多情”……

        “我们父女关系更像朋友。”聊起家人,方华清不似之前那般“正襟危坐”,语气轻快起来。

        “我没见过爷爷方志敏,后来才知道爷爷的故事。现在也会和女儿聊以前的事,对她多少会有些影响,心里多份责任吧。”方华清认为,责任和传统是需要言传身教的,无论孩子将来成为怎样的人,都不能丢了责任和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