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真东渡
鉴真作为律宗的传人,在日本建立了正规的戒律制度,使得律宗一脉,在日本传承了下来。

“鉴真法师, 弟子真诚地邀请您去我们国家弘扬佛法,帮助我们改善僧人戒律不整的乱象!

正在说话的人是荣睿和普照,他们是日本遣唐使中的两个留学僧人。

荣睿和普照的话,让原本愉悦的氛围瞬间变得凝重起来,在场的其他弟子都不敢说话。

日本和大唐隔海相望,每次从日本来大唐的留学生因海难等原因活着的还不到总人数的一半,已经五十五岁的鉴真要想东去弘法,难度可想而知。

另外,从当时大唐的风气来说,西去取经才是主流,佛教发源于印度,九十多年前,玄奘法师从印度取经归来受到太宗皇帝无上礼遇的胜景还依稀可见,东去弘法,这还真没有先例。

鉴真和尚也沉默着,作为律宗的嗣法弟子,他似乎又突然听到了佛陀在灭度前的话语:“你问我涅槃以后,依谁为师。 应依波罗提木叉(戒)为师。 ”

“是的,以戒为师,自己出家几十年,在解脱生死的道路上,不正是以戒为师吗?东去弘法,不正是践行佛陀的教诲,救度芸芸众生脱离苦海吗?为何还要西去天竺?天竺的执念,可以放下了。”

“好!我去!”鉴真和尚缓缓说。

这一诺,重若千钧。

同一年的冬天,公元 742 年,鉴真带着二十余位弟子,同几个日本僧人,在扬州附近造船,准备前往日本,熟料,还未出行,刚造好的海船便被官府扣押,同时鉴真还被禁止出海。

第一次东渡,就这样失败了。

次一年,公元 743 年的冬天,鉴真又一次筹集了出海的物资,带领亲信弟子以及荣睿、普照等人,踏上东去的海路。 这一次,天公不作美,刚一出海,便遭遇大风浪,航船被狂风吹到了舟山群岛一带,损毁严重,几个人也险些丧命。

第二次东渡,就这样泡汤了。

正当鉴真为第三次东渡作准备的时候,他身边的日本僧人荣睿,被人诬告是海贼。第三次东渡,还未成行,便又失败了。 这一年,是公元 744 年。

荣睿后来装死,经历各种曲折,从大牢中逃脱了出来。

同一年,鉴真又准备从福州买船出海,结果他的弟子担忧他的安危,请求官府阻拦鉴真出海。

第四次出海, 又一次失败了。

公元 748 年,荣睿、普照再一次请求鉴真东渡弘法,这一次他们做了充足地准备,除了弘法僧人,还有经验丰富的水手、工匠、医师等等。这一次,他们的海船被猛烈的海风吹到了一块陆地,上岸后才发现来到了和日本相反方向的振州(今海南省境内),然后一行人沿海岸线又往北走,最终停留在今天广州一带。

此时,日本僧人荣睿已经病死。

鉴真的内心似乎有些松动了,连接五次的失败,让他怀疑自己是否选错了方向,也许,西去取经才是正确地选择。

就在此时, 另外一位日本僧人普照也来向鉴真辞别。

辞别前,他们有一番谈话,但没有人知道他们究竟聊了什么内容, 只知道,普照离开的那一天,鉴真发誓:“不至日本,本愿不遂。”

此时,六十一岁的鉴真,双目失明,大弟子坐化。面对这个无常苦痛的世界,支撑他走下去的, 只有东渡弘法的信念。

命运,总喜欢和人开玩笑,距离鉴真发誓东渡日本弘法,已经过去五年了。他已经六十六岁了,在世俗人的眼中,这个岁数该是颐养天年的时候,然而鉴真法师,内心却始终牵挂着大海另一面那片土地上的芸芸众生。

道理说来也很简单: 以戒为师,出家人不可打妄语。东渡弘法,是对普照的承诺,更是他这一生所践行的自我修行之路。

鉴真矢志不渝的弘法事迹开始得到更多日本留学生的注意,这一次吉备真备、阿倍仲麻吕等(在唐日两国比较有影响力)留学生共同来到扬州,再次恳请鉴真东渡弘法,鉴真毫不犹豫,准备直接前往,然而,此时的皇帝唐玄宗因为笃信道教,不想让源头在印度的佛教东渡弘法。 鉴真一行人秘密来到苏州,从这里启航,搭乘日本使船前往日本,终于,在公元 753 年 12 月 7 日抵达了日本九州西南的益救岛。

鉴真在抵达日本后受到了日本天皇的隆重礼遇,之后不久便被日本天皇封为“大僧都”,主管日本所有僧尼事务,同时,鉴真作为律宗的传人,在日本建立了正规的戒律制度,使得律宗一脉,在日本传承了下来。

公元 763 年 5 月 6 日,鉴真在日本圆寂,弟子为其立夹漆像,一直保存至今。

鉴真东渡日本,从佛教角度来看,其最大的意义是律宗法脉得以在日本流传保存,一直到近代。

从文化的角度来看,鉴真带到日本的书籍、佛像、器物和一同前往的工匠、医师等等,对日本的文化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比如,今天日本奈良的国宝级建筑之一唐招提寺,就是一千多年前鉴真主持建造的。

阅读数 2.1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