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人格者! 集演奏、作曲與教育者於一身的淡中校長陳泗治

完美人格者! 集演奏、作曲與教育者於一身的淡中校長陳泗治

【編按】今天(12月16日)是樂聖貝多芬246歲的生日。除了紀念他曾經留給人類那麼多美好的音樂詩篇之外,回頭也想想台灣自己,其實在世界樂壇上,我們也培養出許多世界一流的音樂家,包括新生代的小提琴家曾宇謙,大師級的林昭亮、胡乃元,以及指揮呂紹嘉...等等,乃至於今天我們所要介紹的前輩音樂家陳泗治,也是一位擁有極高天賦的作曲家和鋼琴演奏家。 特別的是,他與美國的重要音樂大師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一樣,都身兼多職,既是演奏家、作曲家,更是教育家,伯恩斯坦曾在柏林圍牆倒塌後,在布蘭登堡改編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第四樂章《快樂頌》為《自由頌》;陳泗治校長則曾在日本戰敗後,在台北中山堂指揮《哈里路亞》大合唱。這在當時都是重要大事,也都同等激勵人心。他們兩人,一東一西,一前一後,而留給後代的典範,則同等豐富而多元。 陳泗治的作品不僅是台灣的珍寶,在國際上也享有尊榮,他的全部作品被收錄於《鋼琴家演奏曲目指引》,與貝多芬、蕭邦等名家的作品並列。 1911年出生於台北士林街三角埔的陳泗治,80多歲的一生留下許多讚頌希望與愛的樂曲,他更注重「人格教育」、如春風化雨般,深深地影響他的學生。擔任淡江中學校長30年間教育出很多優秀的人才、音樂家、藝術家,都是社會的棟樑。 音樂界獲極高尊祟 知名鋼琴家卓甫見教授是陳校長最優秀的學生之一,在他的著作中,為陳校長冠以「一代音樂哲人」的敬稱,充分描繪了陳泗治最真實的人格寫照。其他同輩或後輩音樂人士對陳校長也都賦以極高的尊崇。如:林衡哲推祟陳泗治是「基督徒與人文精神的典範」;馬水龍形容是「真誠與愛的音樂家」;高慈美說「陳泗治的每一首樂曲都深富感情」;呂泉生更讚嘆陳泗治是「一位偉大的完人」。 陳泗治先生13歲以前從未接觸過西方音樂更沒有見過鋼琴,直到初中進入淡江中學,受西方宣教士吳威廉牧師娘啟蒙學琴,從此醉心西方古典樂。1930年進入台北神學校(今之台灣神學院)就讀,師事傑出音樂教育家德明利姑娘。從吳威廉牧師娘到亦師亦友、如家人般情誼的德明利姑娘,為陳泗治奠定了紮實的音樂理論與鋼琴基礎,更加以宗教情懷與音樂教育為其生命的全部。 師事德姑娘情誼如家人 1934年,從台灣神學院畢業赴日本東京神學大學就讀,師事木崗英三郎學習作曲。陳泗治在中學時代就曾與同學組團到台南旅行演奏,他必定是很早就有以音樂來宣教的理想,藉著音樂演奏傳播愛與希望的信念。因此在他留學第一年的暑假就偕同在日留學生組成「鄉土訪問音樂團」回台,以學生們的音樂成就回饋鄉土,在各地舉辦了七場演奏會,場場爆滿。這不但是第一次台灣音樂人才大集合,也在全台各地遍灑音樂的種子,在台灣音樂史上極具意義。 次年,台灣發生新竹台中大地震,造成嚴重的傷亡和損害,這些留學生再度返台投入賑災義演,以音樂撫慰家鄉的傷痛。團員包括江文也、高慈美、林秋錦、柯明珠、林澄沐、林進生、翁榮茂、李金土以及陳泗治,這些成員幾乎都在台灣樂壇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從日返台活躍樂壇 日本統治台灣之時,正是最積極追求近代化的時代,日本人為了培育師資而創立師範學校,其中音樂是必修課程,西式的音樂教育包括樂理、歌曲、鍵盤樂器等,對音樂有天分或有興趣的學生往往會前往日本進修。陳泗治在學成回台後即活躍於樂壇,1942年,他將雙連、萬華、大稻埕三個教會的詩班組成「三一聖詠隊」在中山堂演唱國人創作的清唱劇《上帝的羔羊》,陳泗治親自指揮,音樂水準不凡,大放異彩,令日本人刮目相看。 終戰次年,即二二八發生的前一年,日本終止統治而中國國民黨尚未敗(於共產黨)逃來台灣,有耆老描述道:「在中山堂有陳泗治指揮《哈利路亞》大合唱,好振奮人心,好偉大的音樂!安可曲子是一位名叫柴田的日本兵獨唱舒伯特的《魔王》,陳泗治的鋼琴伴奏讓大家都大大的震撼了!音樂會散場後,路上的人不管是日本人還是台灣人都一齊唱起義大利歌曲《啊!我的太陽》,大家都興奮得不得了,覺得和平真好!沒有戰爭了,真好!」 「光復」後,陳泗治應邀創作《台灣光復紀念歌》這首歌也受到加拿大教育部的重視而收入該國的小學音樂課歌曲。陳泗治於1957年為了創作上更高的層次而再赴加拿大,隨Dr.Oskar Morawetz學習。 擔任淡江中學校長時期的陳泗治。圖/取材自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淡泊名位為學生籌獎學金 與陳泗治同時期的前輩音樂家都充滿台灣人的氣質,也因受日本教育的影響而具有謙恭有禮及歐美的紳士風度,陳泗治尤其可說是人格上接近完美的人,創作、教育、編撰與寫作都孜孜不倦,擔任校長時不但自己淡泊名位、以校為家,更為經濟狀況不好的學生籌獎學金或資助生活費,退休後赴美定居,還將學校奉給的退休金全額退回。晚年生活在美國但心靈上一刻也沒有離開台灣。 陳泗治的作品不僅是台灣的珍寶,在國際上也享有尊榮,他的全部作品被收錄於名鋼琴家Dr.Maurice Hinson 的著作 Guide to the Pianist,s Repertoire《鋼琴家演奏曲目指引》,與貝多芬、蕭邦等名家的作品並列。他篤信西方樂器之王的鋼琴可以表現東方音樂及台灣鄉土音樂的特質,這就是他作品中的精髓,自有一股強烈而濃厚的屬於台灣音樂的色彩,滋潤、撫育著這片土地上的生靈。 (原載於《民報文化雜誌》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