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时分,青春作赋——陈梦家在青岛的转变

半岛全媒体记者 张文艳
陈梦家(1911~1966),浙江上虞人,生于南京。中国现代著名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诗人。1927年入南京中央大学法政科学习,1931年毕业,次年入北京燕京大学学习神学、古文字学。1938年,在西南联合大学主讲古文字学、《尚书》通论等课程。陈梦家在上世纪30年代曾与闻一多、徐志摩、朱湘一起被视为“新月诗派的四大诗人”。著有诗集《梦家诗集》、《铁马集》、《在前线》、《梦家诗存》及其他学术研究等多种专著。
图片
陈梦家是谁?
“……你想要听我的身世?
我寒伧,讲来真要红脸:
我轻轻掀过二十张白纸,
有时我想要写一行字:
我是一个牧师的好儿子。”
——《我是谁?》(1931年8月7日)
陈梦家是浙江上虞人。1911年4月16日,出生在南京西城的金陵神学院提调(神学院院长)家,陈梦家的父亲陈金镛是一名牧师,也是院长。陈梦家从小就喜欢读唐诗,是位天才诗人,一如他的名字一般,爱幻想的他,显现了独特的天赋。至于他名字的由来,在赵珩(原北京燕山出版社总编辑)先生的回忆中,陈梦家是这么给他讲述的:“他突然问我:‘你知道我为什么叫梦家吗?’我说:‘不知道啊,你是不是做梦见家了?’他说:‘不是。是我母亲生我之前梦见一头猪(古称豕),但是我总不能叫梦猪吧?所以就把猪上面加了一个宝盖。’到底是他逗小孩子还是真的如此?我不敢说,可是我知道他弟弟叫梦熊(中国科学院院士、水文地质学家)。”
正因为偏爱诗歌,所以他用青春作赋。
18岁正式写诗,小诗《一朵野花》一经发表便赢得了声誉。上世纪20年代后期,他是闻一多、徐志摩南京中央大学执教时期的得意门生。1931年1月,年仅19岁的陈梦家出版了《梦家诗集》,从此诗名鹊起。他用七年的春秋,书写了一首首岁月之歌。
1931年夏天,陈梦家在国立中央大学法律系毕业后,获得了律师执照。然而,他并没有当过一天律师,而是应老师徐志摩之约,在上海天通庵的家里编选《新月诗选》。“我要撑进银流的天河,新月张开一片风帆。”(《摇船夜歌》)
在来青岛之前,陈梦家正徜徉在诗篇中,得到了很多的赞誉和掌声。
在翟广顺先生的《20世纪30年代青岛教育界作家群研究》中,可以看到胡适对陈梦家的评价。1931年初,陈梦家还没有来青岛,胡适则即将抵达青岛演讲,并将参与青岛著名“酒中八仙”聚会,酒桌上教授们的豪气,吓得胡适还将夫人江冬秀送的“戒酒”戒指拿出来“挡酒”。
值得一提的是,酒中八仙中有一位“仙姑”,名叫方令孺,她在来青岛之前,就已经与陈梦家熟识。时间回溯到一年前,大约在1930年5月,陈梦家和方玮德、方令孺第一次在玄武湖游玩,彼此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之后,双方频繁通信,两人的信件被陈梦家整理出版,题名为《你披了文黛的衣裳还能同彼得飞》,不难看出,陈梦家是以彼得·潘自诩,文黛自然是指方令孺,在他心里宽厚的九姑方令孺正如一位小母亲一样,给他烦杂的心灵以慰藉(《陈梦家评传》陈改玲 牟利锋著)。
图片
言归正传。1931年初,陈梦家将自己的诗集和新刊行的《诗刊》邮寄给胡适。是年1月24日,胡适在前往青岛的船上读了陈梦家的诗集,感觉“里面有许多好诗,小诗有很好的,长诗如《都市的颂歌》也算是很成功之作。此君我未见过,但知道他很年青,有此大成绩,令人生大乐观”。同时,胡适也发现了陈梦家有个创作的弱点,在当天的日记中,他写道:“梦家的诗颇有一些不很能明白的句子,但大体上看似有绝高天才。他的爽快流利处有时胜似志摩”。短暂的青岛之行后,胡适回到上海,1931年2月6日接到了陈梦家的信,两天后,胡适回信:“深感觉新诗的发展很有希望,远非我们提倡新诗的人在十三四年前所能预料”。
1932年3月初,陈梦家应恩师闻一多的邀请,来到国立青岛大学做助教,在青岛生活了四个多月的时间。而在抵达青岛后,他激动的心情并未平复,因为他刚刚经历了“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亲眼目睹了百姓遭遇。
本来,他写就了一本《铁马集》,他笔下的铁马,只是古庙大悲阁檐下的一只风铃。然而,面对战争,他化身“金戈铁马”,与同学一起,投入军队,参与战斗。在车站上,陈梦家站立了三天,目睹了难民老小无家可归的惨状,在火线上,经历了生死。
在青岛安静的夜晚,他耳边响起的是战场的炮声,他日以继夜地写下了《哀息》《在蕴藻滨的战场上》《老人》《一个兵的墓铭》等血泪之歌。
之后,陈梦家在青岛度过了短暂但安逸的生活,他和闻一多“看过大海上的雾,雾里的许多小岛”,也作了几首《白俄老人》《海》《小诗》《海天小歌》等几首不落窠臼的诗歌,并翻译完了《歌中之歌》(即《雅歌》)。而更重要的是,他在闻一多的指导下,开始研究甲骨文,萌发了走学术道路的愿望,诗歌之梦已然醒来。
离开青岛北上,陈梦家写下了《往日》长诗,回顾了自己的经历,而后,他陆陆续续地将诗歌结集出版。25岁之后,彻底告别诗歌,主攻文字学,成为考古学家和古文字学家。
青岛,是陈梦家的一处驿站,却对他的未来影响深远。离开青岛约半年后,他曾写下一首回忆诗《影》:
是一棵树的影子,
一步一步它在移,
也许它有点欣喜,
也许它不大愿意。——
月亮自东往西。
最初它睡在泥地,
随后像是要站起,
慢慢它抱着树枝,
到了又倒在树底。——
月亮已经偏西。
(1932年12月26日夜,海甸,记青岛海滨夜步)
这是他留给这座海滨城市的最后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