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TA说
百度百科·TA说
晚清陈卿美
晚清史专栏作家
​谁是晚清签署不平等条约最多的城市?

不平等条约犹如晚清中国的一个个紧箍咒,让人憋屈又难受。一般来讲,各种条约基本都会以签署地命名,如人们熟知的《南京条约》就是在南京签署。《北京条约》自然就是在北京签署。晚清七十年,涉及签署条约的城市很多,如虎门、澳门、广州、南京、上海、天津、北京、烟台等。城市很多,谁又是签署条约最多的城市呢?这就是天津。

有一点基本常识需要普及,那就是《天津条约》只是一个统称,事实上,《天津条约》包含着各国在天津签署的所有条约。如中英《天津条约》、中法《天津条约》、中美《天津条约》等。

卿美兄经过检索查找,发现《天津条约》至少有10个,比如中英《天津条约》、中法《天津条约》、中美《天津条约》、中俄《天津条约》、中比《天津条约》、中葡《天津条约》、中日《天津条约》、中丹《天津条约》、中巴《天津条约》。也就是说,至少有10个国家强迫与中国在天津签署条约,英国、法国、美国、俄国、比利时、葡萄牙、日本、丹麦、西班牙、巴西。至于中西《天津条约》,暂时没有查到资料。

签署高潮自然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从广东北上,杀到天津,进逼北京。咸丰皇帝慌的一比。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威胁下,不得不派桂良与花沙纳到天津海光寺与英法联军谈判。清廷这边不断讨价还价,英法联军那边不断威胁、恐吓,最终,清廷服软,1858年6月,集中签订《天津条约》。俄国、美国以调停身份介入,趁火打劫,也逼着清廷签署了《天津条约》。

中英天津条约签约仪式

在这四份条约中,英国、法国的条约最苛刻,其中尤以英国最甚。比如在外国使节驻京的问题上,俄国、美国并没有提出强硬要求,美国只是提出,如果允许他国使节驻京,美国也应照办。但英国、法国态度坚决,在条款中明确规定,必须要让两国使节驻京。这个要求一下子戳到了清廷的痛点上。

外国使节驻京,在当时的中国人看来,就是坏了天朝的规矩。天朝上国之外,一切皆是藩属国,都是夷人,怎可能与皇帝一起同住京城呢。以吏部尚书周祖培为首的众大臣弃上奏,反对外国使节驻京,其中一个理由在今天看来尤其荒唐。说是外国人驻京会用望远镜偷窥紫禁城的秘密,皇家机密会完全暴露在外国人面前。

中英《天津条约》中,还明确禁止清政府使用对英国人蔑称的做法。如禁用“夷”字。法国人不敏感,英国人的自尊心就很强,特别将此条件写入条约中。

英法联军最终攻入北京,还烧了圆明园。同时,在北京也签订了条约,就是《北京条约》。相比《北京条约》,《天津条约》有明显不同。

从历史发展来看,《天津条约》往往会作为缓兵之计。天津与京城近在咫尺,是京城的海上门口。西方列强威胁京城,都会从海路北上,在天津登陆。天津城破,京城便危在旦夕。因此,清廷通常会希望御敌于京城之外,尽快签约,让洋人退兵。事实上,当时与英法联军签署《天津条约》时,咸丰确实有这种打算。

桂良与花沙纳曾经上奏咸丰,让咸丰把《天津条约》权当一张废纸,只是让洋人尽快退兵而已。倘若想不承认,只需给大臣治个罪即可。清廷从悔约到毁约,给洋人折腾不轻,一度让洋人怀疑人生,甚至在占领北京后,差点炮轰紫禁城。

英国人为了让清廷承认《天津条约》的有效性,后在上海又续签了《中英通商章程》,作为《天津条约》的补充条款。在北京签署《北京条约》时,又特别强调了《天津条约》的合法性。

由于天津只是“经停站”,北京是京城,是“终点站”,这种区别也让两个城市签署的条约有了微妙的区别。签署《天津条约》时,还没有打到京城,清廷自然不会完全认输,只是将《天津条约》当做权宜之计,退兵之策。而《北京条约》则不同,在北京签署条约,意味清廷完全战败,毫无还手之力,只能彻底认输。因此,《北京条约》就是最后的“终审判决书”,已经没有了任何缓和的余地。

天津的地理位置原因,决定了这座城市成为晚清签署不平等条约最多的地方。而第二次鸦片战争又成了引爆签署条约的最佳契机。一些欧洲小国也纷纷来揩油。

1862年,葡萄牙澳门总督基马良士借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春风,希望与中国签署中葡《天津条约》,让葡萄牙永久占领澳门。但这只是草签,并没有成为正式文件。1863年,丹麦公使拉斯勒福赴京,向清廷勒索各种福利。清廷让其返回天津谈判。最终中丹《天津条约》签订,丹麦获得最惠国待遇。

清廷为何要让丹麦公使折回天津呢?因为按清廷旧制,外国人不能直接进京城,天津作为距离京城最近的对外开放城市,就成了解决外交事务的前沿阵地。为此,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廷在天津增设三口通商事务大臣一职,由直隶总督兼任,专门负责办理通商、外交、海防等事宜。所谓三口,就是指天津,营口、烟台。与外国人谈判、签约通通都是外交事务,必须在天津办理。所以,有些外国人想直接进京城找总理衙门是不行的,在清廷看来,这是僭越之举。

当李鸿章任北洋通商大臣后,天津在外交上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强化。中日《天津条约》就是在这种背景下签订的。朝鲜发生甲申事变,清政府出兵朝鲜,击败日军与日本扶持的“开化党”。为了暂时维持和局,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赴天津与李鸿章谈判,双方签署中日《天津条约》。这个条约也是唯一与第二次鸦片战争没有关系的《天津条约》。

其实,各种《北京条约》也不少,北京作为京城,权力的核心,必是西方列强征服中国的“终点站”,象征意义巨大。著名的《辛丑条约》也是在北京签订,创下史上赔款最多的记录。有意思的是,作为全国开埠最早、全国最大的城市,上海却少有条约在此签订。即使有,也是作为其他条约的续补条款。如中英《天津条约》的补充条款《中英通商章程善后条约》就是在上海签订。

上海为啥少有条约签订呢?因为上海主要是洋人的地盘,且距离京城太过遥远,远离权力核心,若在此签订条约,对清廷没有多少威慑作用。

相比而言,天津作为天子脚下的重镇与门户,对清廷威慑与围堵的作用强大。而对清廷来讲,天津是缓冲地带,在天津与列强周旋,可以御敌于门外。

就这样,天津成为了一个签署条约最多,又是非常“耻辱”的城市。

原创|2019-05-07 20:52:44
阅读9462 64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百科立场。举报
本文经授权发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晚清陈卿美
晚清史专栏作家
晚清陈卿美
晚清史专栏作家 百科特约作者
279
篇文章
粉丝
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