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TA说
百度百科·TA说
能静居看历史
优质创作者
咸丰帝侧面:自卑、敏感,勤政,打不过太平军要挖洪秀全祖坟

撰文/赵立波

道光在选择储君时,对咸丰的确定更多的是出于自己的偏好。道光“不是昏君,却是一位平庸的君主,缺乏力挽狂澜的魄力,、能力以及对时局的洞察力。……是一位循规蹈矩的皇帝。”《道光与鸦片战争》之所以选择咸丰,在道光看来,咸丰更听话、稳当,这样的人做他的继承者更有利于守成。遗憾的是咸丰的才能确实难堪大用,甚至最终连“守成”也未能做到。

《道咸宦海见闻录》,记载了一个叫张集馨的晚清官员进京被咸丰皇帝召见时的几次对话。从对话中看,咸丰记忆力非常不好,这对于掌控帝国政务需要高度精明的他来说未尝不是一个巨大劣势。咸丰六年(1856)他见张集馨问了一些问题,过了三年,到咸丰九年(1859)再见时,问的居然还是这几问题。

《道咸宦海见闻录》记载,咸丰六年(1856)召见时,因张集馨腿部有伤行走不便,咸丰问:“汝何以坠马受伤?”张集馨对:“臣素不善骑,军中督队,非骑马不可是日督队,所骑生马,未经行阵,逆匪摇旗呐喊,马遂惊逸,臣羁勒不住,遂致坠马,并为马碰一脚,抬回帐房,不能带队。经胜保奏明,赴就近省城调理,蒙恩谕准。”上日“今年五十几岁?"对:“臣系庚申命,今年五十七为岁”。上曰:“汝京城有住房否”对:“有。”上曰:“在何处?”对曰:“在西单牌楼。” 上曰:“甚么胡同?”对:“皮库胡同。”

咸丰九年(1859),问的类似内容如下: 上曰:“汝住在京城何处?”对:“在西单牌楼皮库胡同。”上曰:“是汝自己房子?”对:“是”上曰:“在军营带过队么?”对:“臣初到营即带队,后来腿受伤不能骑马,即不带队,办理文案。”上曰:“汝受何伤?”对:“坠马受伤。” 上曰:“还是追贼,还是为贼压下?”对:“打仗时,贼匪开号,马惊坠骑,为马蹄所踹。”上曰:“汝今年五十几岁?”对:“六十岁。”以此看来,之前的所有对话全都忘了。年纪轻轻就如此健忘,想做精明大有为之主似乎不太可能。

此前咸丰对镇压太平军也是下足了血本,血气方刚的他对太平军咬牙切齿,为此他命令向荣和琦善成立江南、江北大营对天京进行合围,并以威胁、恐吓的语气对二人下发谕旨说:“咸“若能迅速克金陵,则汝功最大,若仍吃紧时巧为尝试,则汝之罪难宽,朕必杀汝。”对江北大营主帅琦善威胁:“琦善老而无志,如再不知愧奋,朕必用从前赐赛尚阿之遏必隆刀将汝正法。”《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档案史料》

然而越到最后,二人的大营还是被太平军打得落花流水,到处溃散。

最关键的是,一个王朝到了末期,这些皇族子孙往往气质庸弱、资质脆劣,缺乏做大事必要的坚持力和担当。咸丰就是这样。事实证明,他一上任烧的三把火,完全是一个年轻人的一股冲劲而已。等这股冲劲过去了,他就疲软下来。 在应诏陈言问题上,咸丰就已经表现出他有始无终的性格特点。 刚开始求言的时候,咸丰确实是诚心诚意。大臣们的奏折一道道汇集上来的时候,他还能很全神贯注地一篇认真阅读。但是几个月后,一个是大臣们的建议多有重复之处,再一个是他的精神头已经耗光了,所以再有奏折,一般他就看个开头,批个好,就扔到一边,再也不理了。

起初,面对太平军的汹涌来势,咸丰帝一口气任命了几十位团练大臣,希望通过国家正规军和民兵组织对抗起义。并说过相当务实的一句话:“朕用人行政,一秉大公,从无满汉之分。”《清文宗实录》咸丰治理清朝11年,敢于乱世出重手,在局势未恶化的情况下,他在即位不久就处置了数位地方大员。广西巡抚因镇压太平军不力被发配新疆,大学士塞尚阿被判斩监候,山东巡抚张亮基被发配军台,此外受到撤职的高级官员多达几十人之多,为了改变官场积习,他敢于将大学士柏俊处死,前朝老臣蓍英自尽,这些都说明他登基之初就将权力牢牢掌握,且相当铁腕。咸丰继承了清朝皇帝较为勤政体恤民生的一面,上任之后,内忧外患,他指挥军务,批答奏折,未曾荒废,每遇到重特大灾害,关于他批示救济灾民和豁免钱粮的旨意随处可见。咸丰四年,太平军攻占扬州,清军久攻不下,于是打算挖开高邮湖大堤,不惜让百姓与太平军陪葬。当作战方案上报咸丰时,他立刻予以否决,并批示说:“扬州可缓取,无伤吾百姓。”《朗潜纪闻》

面对太平军战胜的次数“不可胜数”。咸丰自己也在上谕中说,清军主将“尽皆怕死贪生,敌未临境先有退志”,“或苟且捏饰以偷生,或仅一死以塞责”。事实证明,大清国家正规军已经烂透了,毫无战斗力。这样的军队派出去,如同沸在火上的热油,前往的军队越多,太平天国的势力反而越盛。

从《清实录》可以看出,咸丰四年(1854)起,皇帝对战争已经失去信心。他不再像一开始那样天天费心琢磨如何用兵用人,“虽说每日依旧勤奋地批阅军报,但下达的谕旨多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公式化文章,一看便知军机处例行公事,所做的朱批只是痛骂加催促,看不到先前在命将、调兵、战略乃至战术上的果敢的大动作”。朱批上充满了对大臣们没头没脑的痛骂,谕旨中到处都是悲观绝望之词。“他不再细心制定新的作战方略,是将之下放到前方统兵大员。”]只是一门心思忙着派人去挖洪秀全、杨秀清、冯山、韦昌辉等人的三代祖坟,并明确指示将坟后“坐山后脉概行凿断” ,以坏太平军领导人物的“风水”,把他破了“地气和龙脉”,以为如此就可以不战而胜,作为帝国最高人物,竟然用如此办法,可知其咸丰已经手足无措的地步

他甚至已经开始设想自己的结局。稗史记载,太平军北伐时,他曾对说道天启当亡国而弗亡,崇祯不当亡而亡。今豫南北皆残破,贼已渡河,明代事行见矣。设在不幸,朕亦如崇祯不当亡而亡耳。也就是说,明代的天启皇帝很昏庸,但是没亡国。崇祯很勤政,却亡国了果太平天国势大,明代亡国的事要重演了。可惜我是像崇祯一样,不当亡而亡啊。让他没想到的是,没等太平军打上来,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这对于心理承受能力极差的咸丰来说成了最后压倒他的稻草。

在北逃前,咸丰帝抱着五岁的儿子痛哭流涕:“今日无复有是矣!”在临走的时候,咸丰自觉愧对祖宗,竟然趴在地上叩头,直至鲜血满面,在场人员无不为之动容。

赵烈文对当时要迁都西安也记述了自己的看法:“北京闻已与议和,尚未时分融洽,夷酋欲见恭王不得,因火圆明园,宫殿尽毁,又必欲如前约,驻兵京都。车驾尚在热河,朝议欲迁都西安避之。然夷法国都俱驻公使大臣,各邦皆有,不过欲通知风俗国政,初非恶意,如欧洲俄与英、法世仇,而兵事一息,即互置公使,不独行之中国。”

赵烈文可以说对西方外交体系颇有见地,与此同时,他分析西方用兵北京不过几千人,而北京的军队“禁旅如云,何必畏之若此,而出此迁都下策,殊不可解,且彼所欲驻兵国度,以空城畀之,岂能塞其意?我能往,寇亦能往,西安岂天上邪?最后他感叹“朝廷聩愦若此,闻之且愤且谈。”《能静居日记》可见咸丰的能力和行动已经成为当时有识之士的笑柄,而咸丰终于也没再活着回来。

原创|2021-11-18 07:56:16
阅读447 3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百科立场。举报
本文经授权发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能静居看历史
优质创作者
能静居看历史
优质创作者 百科特约作者
955
篇文章
粉丝
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