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TA说
百度百科·TA说
沐阳说
文史学者,文化专栏作者
民国第一疑案,“中国宪政之父”宋教仁的死亡与幻灭

民国2年,公元1913年初,大总统选举的关键时候,卸去职务的孙中山“识时务”的离开中国,躲到他曾经的根据地日本。

而国内的政治舞台,留给了30岁的宋教仁。

由同盟会、统一共和党、国民共进会、国民公党、共和实进会五个政党合并组成的国民党,推宋教仁代理理事长。

宋教仁,一夜之间就能草拟一篇《民元约法》,其才华在党内几乎无人能比。

孙中山的离开是轻松的,平台已经搭建好,一切都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国会选举的结果也在他的意料之中。

3月,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选举基本结束,在宋教仁的主持经营下,国民党在参、众两院870议席中占有392席,虽然没有超过半数,但由于共和、民主、统一三党加起来只有223席,国民党依然可以凭借其绝对优势影响操纵参、众两院。

就这样,国民党在国会中占据了压倒性优势。

半年前,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唐绍仪出走,内阁对于总统的制约名存实亡。

如今,国民党在国会中的地位给了袁世凯新的压力,比当初内阁的压力更大。

袁世凯慌了,他曾向杨度暗暗说出心事:“我现在不怕国民党以暴力夺权,就怕他们以合法的手段取得政权,将我摆在无权无勇的位置上。“

如今,国民党的掌舵人,是袁世凯久久啃不下的硬骨头。

袁世凯上位临时大总统之初,曾掀起总统制和内阁制的强烈争端,宋教仁,正坚定的站在他的对立面,极力推崇内阁制。

早在宋教仁初露锋芒之时,袁世凯就有心网罗他,宋衣服破烂,袁世凯就送新衣服,宋四处搞政治活动,袁世凯就捐财捐物。

袁世凯的意图很简单,只要宋教仁不再坚持责任内阁制,甚至以“内阁总理”的位置相许,但宋教仁一概置之不理。

唐绍仪的首届内阁垮台后,袁世凯仍然希望宋教仁牵头组建“混合内阁”,只重人才不论党派,但依然被拒绝。宋教仁手握国内最大政党,他充满底气,他一心想着踢开各党,建立一个国民党员组成的“政党内阁”,目的简单而明确,一点也不绕弯子,也不会耍手段。

颇有才华的宋教仁,显然也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没有一个政治家应有的心机和城府。

宋教仁自恃才高,却低估了他面对的现实,一厢情愿的认为制度能解决一切。

然而,一颗子弹,打碎了他的理想。

1913年3月20日晚,宋教仁作为国民党代表,应袁世凯之邀,从上海赴北京 共商国事。

就在出发当晚,在上海火车站,宋教仁撞上了那颗蓄谋已久的子弹。

那是一个平常的夜晚,夜色包裹着上海北站,隔绝了人的视线,月光下的铁轨,闪着寒光。晚上10时许,黄兴、廖仲恺、于右任等为即将动身的宋教仁送行,他们在接待室休息了一会。

10时40分,宋教仁准备上车,一行人走到检票口,众人一一送别,告别的话还未说完,黑暗中伸出一支枪管,一声枪响划破了寂静的夜,0.01秒后,子弹从宋教仁的腰间刺入,宋教仁捂住自己的腰,一个踉跄就快要倒地。

旁边的人连忙扶住宋教仁,将其送上汽车,他们分明看到一个黑影闪进人群,却再无法看清踪影。

在铁路医院,宋教仁面色苍白,极为痛苦,他费力的将于右任拉到胸前,吃力的说:“吾殆将不起,有三事奉告:

一、所有在南京、北京及东京寄存之书籍,悉捐入南京图书馆。二、我本寒家,老母尚在,如我死后,请克强与公及诸故人为我照料。三、我为调和南北事费心尽力,造谣者及一班人民不知原委,每多误解,我受痛苦也是应当,死亦何悔?“

当晚,医生从宋教仁身体内取出子弹,发现弹头有剧毒,伤势危重,药石无医。

宋教仁从昏迷中挣扎醒来,:“这次我北上,是要竭力调和南北意见,以便集中全国力量一致对外。“他断断续续的说,”我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但我活不下去了,请你们快拿纸笔代写遗电。“

在宋教仁留下的电文中,说“伏冀大总统开诚心,布公道,竭力保障民权,国家得确定不拔之宪法,则虽死之日,犹生之年。“

宋教仁至死没有放弃对袁世凯的幻想,还希望他能够化伪为诚,改专制为民权。

22日上午4时,宋教仁病势恶化,双手发冷,在痛苦中渐渐咽了气,年仅31岁。

于右任、陈其美等人捶胸顿足,伏尸痛哭,或许是因为内疚,因为这场刺杀,他们早有预料。

就在多日以前,他们曾提醒宋教仁,关于暗杀的消息,甚至还说出了杀人者的名字,但宋教仁丝毫不在意,认定是谣言。

宋教仁之死,举国震惊。

袁世凯发电,“责成江苏都督、民政长迅缉真凶,穷追主名,务得确情,按法严办,以维国纪而慰英魂。”

凶手,很快被锁定。

就在宋教仁遇刺当日,就有消息报告,是武士英所为,并且和应桂馨有关,刺杀案三天告破。《民立报》发布报道称:“近年租界迭出暗杀,从未破获,如方云卿、金琴荪等,至今未破案,唯此次宋案告破。“

对于习惯了暗杀的上海滩,破案,比暗杀更不可思议。

通过线索,巡捕人员很快将武士英、应桂馨缉拿归案,一个失业军人流氓兵痞,一个青帮大佬。

在调查过程中,这二人背后,竟然牵扯出袁世凯临时政府的总理赵秉钧和内务部秘书洪述祖,应桂馨住处,有大量的电报,出自这二人之手,内容主要是以如何对付宋教仁为主,里面有“毁宋“的文字。而在宋教仁遇刺当夜,应桂馨曾发出回电给洪述祖:

号电谅悉,匪魁已灭,我军无一伤亡,堪慰。望转呈报。

这些内容足以引人注目,但又不足以作为证据,宋教仁刺杀案,依然疑云重重。

加之,武士英入狱后一个月,就被毒杀灭口于狱中。此案,陷入更深的迷雾。

但在舆论压力下,赵秉钧走投无路,还是选择辞职,他没有洗清自己的嫌疑,却又在《新纪元报》中说,宋教仁是自己的好友,他绝不可能杀他。但在后来接到法院的传票,要他出庭对质,却又被他拒绝。

这么看来,宋教仁被刺,应该和赵秉钧,洪述祖是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那么,在一切的幕后,袁世凯是否留下身影了呢?

黄兴等人,认为幕后主使就是袁世凯,还写下一份挽联:

前年杀吴禄贞,去年杀张振武,今年又杀宋教仁。

你说是应桂馨,他说是洪述祖,我说确是袁世凯。

是不是袁世凯所为,我们不得而知,但从理论上来说,袁世凯此时指使刺杀宋教仁,是极不明智的。

当时,国民党在国会中风头正盛,而袁世凯又急需得到国会的支持,此时,袁世凯与宋教仁会面,明显就是为了商谈合作,而宋教仁又是奉袁世凯之明奔赴北京,这个节骨眼上,暗杀宋教仁,对袁世凯一点好处都没有,反而会惹上一身骂名,让政治格局更加复杂。

况且说,众目睽睽下杀人,也不是袁世凯的作风。当年暗杀吴禄贞,凶手选在军营进行,结束之后全身而退,一点线索都没有留。

而除了袁世凯和赵秉钧,还有人将怀疑的目光投向了国民党内部,最大嫌疑人是陈其美。

或许是因为陈其美是一个暗杀狂人,与帮会之间的瓜葛也错综复杂。

而更重要的是,宋教仁被刺的两个直接凶手,武士英和应桂馨,一个在开庭前一天被毒杀在陈其美老部队的军营中,一个顺利逃狱但却被人砍死在火车之上。

就连赵秉钧,也突然中毒身亡。

这一切,让不少人将目光投向了陈其美,当时在《大风日报》一篇文章中暗示道:“有与宋君有权力关系者乎?有曾以一己私利之故,而以他人为牺牲者乎?“

陈其美很符合。宋教仁主张袁世凯为总统,自己任内阁,早已受到陈其美一派的忌恨。而陈其美此前,为了政治利益,也曾组织暗杀同为革命党的陶成章、夏瑞芳等人。

当然,一切都只是猜测,宋教仁之死依然深陷在疑云之中。

而更为离奇的是,宋教仁之死牵扯出一连串奇怪的死亡,除了前面提到的武士英、应桂馨、赵秉钧等人,就连陈其美,也未能躲过。

宋教仁或许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被刺杀最终牵连出一连串的变迁,民国的政治版图并且向他所希望的方向发展,反而在他死后变得面目全非。

宋教仁的死,首先断送了袁世凯得到国民党支持的可能。而国库空虚,新生的政府需要钱,没有国会支持,袁世凯绕开国会,在五国银行的卖身契摁下手印,借款2500万英镑,史称“善后大借款”。

袁世凯用来担保的是盐税、关税以及直隶、山东、河南、江苏四省的中心税。

这种践踏《临时约法》的行径,孙中山悲愤交集,一面通电各国组织大借款进行,一面又通过国民党组织讨袁大军,执意发起了一场革命,誉之为“二次革命”。

然而,不管是国会内的国民党,还是战场上的国民党,均一败涂地。

战争更为惨烈,此次南北战争比辛亥革命时更加惨不忍睹,南京再次沦为人间地狱。战争在袁世凯和国民党之间,撕开了永难愈合的裂痕。

1913年9月,充满着破痕的国会制定出《大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任期五年,最多连任一次。

袁世凯没有意见,当务之急,是先成为正式的大总统。

一个月后,大总统选举正式进行,三轮投票,袁世凯艰难过关,成为中华民国第一位正式大总统。而那些残留的国民党议员并不会想到,这一次“忍辱负重“,会换来什么后果。

很快,袁世凯下令解散国民党,然后解散国会。

诡谲莫测的政治局面,似乎再一次尘埃落定。

约法已死,清风徐来。有位议员用八个字总结了这一政治局面。

清风,清朝的风气,可不是什么好风。

民国的第一届国会,仅仅存在了一年,与当年唐绍仪的内阁如出一辙。

民主政治的机遇,总是稍纵即逝。此后的中国,由袁世凯和北洋势力垄断了15年,议会和宪法形同摆设,民国沦为了袁氏帝国。

历史再次重复上演,革命党人再次点燃革命之火,孙中山毁党造党,组建“中华革命党”,一切像是回到了辛亥革命以前。

而又不禁回想,当我们穿越历史的迷雾和此起彼伏的政治飓风,目光闪回至1913年3月20日的夜晚,在蝴蝶翅膀刚刚扇动的那一刹,或许会看到雄姿英发的宋教仁,正准备登上火车,而千里之外的北京城,大总统袁世凯正翘首以待。

只需要一个夜晚的距离,宋教仁或许会坚守住宪政的理想,而避免了一场又一场的革命。

但是,偏偏在那时,上海北站的那声枪响,宋教仁中枪身亡,民主宪政的理想也随之破灭,再经过一系列蝴蝶效应后,那声枪响最终掀起了血肉的厮杀,将新生的民国再次送入尸横遍地的坟场。

原创|2021-11-17 14:43:08
阅读8999 78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百科立场。举报
本文经授权发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沐阳说
文史学者,文化专栏作者
沐阳说
文史学者,文化专栏作者 百科特约作者
324
篇文章
粉丝
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