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刘炳森先生,人们就会无可辨驳地说,他是当今一位驰名海内外的书法大家。在中国,哪座文化名城没有他题写的牌匾?哪个艺术馆舍不留存他的墨迹?哪次当代书法展览不以有他的作品为荣耀?直至在网络天地,与舒同一样,他的隶书成为电脑中的一种字体而经常被人们点击…… 

第一次出名是弹琴 

 初识刘炳森,人们会感到他并不像有些文人墨客那样潇洒倜傥,口若悬河。这位身高一米八多的北方大汉却谨严朴直,颇有古代士人那种刚正耿介之风,加之他书法方面精湛的造诣,不免使人生出几分敬畏。 

刘炳森  书法欣赏

 书法作为中国古老的传统艺术,在沉寂了半个多世纪后的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在振兴中华的大潮中开始复苏振兴。炳森先生生逢其时,凭借改革开放的好风,有麝自然香,很快便得以仰观碧落、蜚声书坛。他以精擅隶、楷著称于世,他的隶书有着坚实的传统功力,又以现代的审美意识和个人良好的文艺修养融汇成鲜明的个人风格,运笔坚实,章法严明,在当今书坛独树一帜,世称“刘体隶书”。欧阳中石先生评价他的隶书“规矩俨然、而又清灵飞动。既有古源宗法,又有灵犀独慧”。他的行、草书,气象宏大、稳健潇洒。他本毕业于国画系,故亦长于山水画,而且画风朴茂淳厚。他对自己的山水画有着自己的思想和主张,即诗之韵、书之骨。因此他常以书法用笔入画。而炳森先生对于诗的造诣笔者几年前找到了答案。本报初创时,得到了许多著名艺术家的支持,一次本报搞迎接新世纪楹联大赛,在众多上联中,“云蒸霞蔚开新纪”让笔者突然眼前一亮。云蒸霞蔚作为形容天象的一个词没什么特别,但与“开新纪”联起来就显得比其他联有气势、有激情、有新意。落款竟是刘炳森,笔者想,看来这位书家还有些诗的感觉。后来连续发现炳森先生的诗作,例如写“文革”中他在下放劳动时心情的《水调歌头》一词中的几句,诗意犹浓,“云梦初春草色,远望近如无”,“身在江南耕作,心念丹青文翰,盼诏杳音书。窃对苍穹问,几日上归途?”那种对江南景色的陶醉,对翰墨专业的渴望,对妻儿老小的怀想,对当时前程的迷茫均跃然纸上。还有“燕山口外好庄田,忙季斜阳值万千。十里道中杨柳树,高声朗朗唱秋蝉”,诗写得质朴本真,颇有许多情趣和诗意。如此使人对炳森先生书法的点划中流露出来的那种独特的韵律和情趣,那种诗化的内涵和雅意有所理解了。

刘炳森  书法欣赏

 炳森先生不仅善诗,而且酷爱音乐,据说他当年在美术学院和音乐学院之间进行选择的时候还颇费了一番踌躇。他自幼便有音乐的天赋,会吹洞箫,能弹大正琴,吹口琴、弹风琴都不在话下。据炳森先生回忆,他第一次出名是他在农村小学时,村里演大戏,他敬佩的音乐老师因下雪没有赶到,他被校长拉出救场,居然用风琴为京胡伴奏弹得有板有眼,从此“传遍了十里八村。所谓最早出名,就是这样并从这里开始的。”当然据炳森先生讲,他当时接触得更多的还是洞箫,按着他本人的描绘,隆冬之夜,皓月当空,冷屋寒村,孤儿寡母,那厚润、幽深、清远的箫音伴和着天簌之响凫凫绕梁。人们怎能想到这位凄苦的孩童几十年后会成为驰名中外的大书家。恰恰是少年时代的刘炳森,对书画、音乐、诗歌的痴迷也许就是开启了他艺术灵慧的第一道天光,这贫穷、质朴、苦中作乐的乡间生活,正是养育他在翰墨和色彩空间中纵横驰骋的长天阔地。 

刘炳森  书法欣赏

 少年时代的贫困,青年时代的命运多舛,造就了刘炳森坚韧、刚正、严谨的性格。他于困境之中在书画上下的功夫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他当时用“穷且弥坚,不坠青云之志”来勉励自己。他主张学书者必须先下苦功,打好传统基础,秉持认真、刻苦、扎实的态度,摈弃贪图虚名、投机取巧的不良心态,这正是他本人所走过的书画之路的真实写照。他从来都是首先身体力行自己的主张,天份与勤奋、尊古而不泥古、创新而不浮华,在他的书画作品中达到了完美的和谐统一。 

品正才能心正、人正  书法界才能有正风正气 

刘炳森  书法欣赏

 刘炳森先生是以其古雅沉雄、刚劲秀拔之书风闻名于世的书法大家,出版物发行达几百万册。近年来又出访了南北美、欧洲和南亚,东渡扶桑三十余次,可谓书名日盛、闻名遐迩。但笔者最近采访他时,他说他的心境并不太好。谈及其原因,这位燕赵耿介之士直抒胸臆,他对书法界目前的现状忧心。他说,我是“文革”的过来人,我尝过当时极左和文字狱的滋味。是改革开放使书法这古老的艺术焕发了青春,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宽松、祥和、富庶的环境。“这二三十年来,中国人有史以来说话最随便,最自由,心情也是最舒畅的,党中央心怀宽广,广泛采纳意见。”说到这些刘炳森一脸的真诚和感激之情,而有人却不珍惜这样的环境,搞得书风日下。他接着说,中央的文艺方针之一就是“弘扬主弦律,提倡多样化”。书法的主弦律是什么?刘炳森认为还是应该继承和发展优秀的传统书法艺术,为新的时代和人民服务。书法是古老的民族艺术,不借鉴前人的成功经验,来个“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恐怕是不行的。清代刘熙载在他的《书概》里说:“高韵深情坚质浩气,缺一不可以为书。”我们不讲究那么高的标准,但讲究书法的法度还是必须的。书法之“法”应当是界定艺术书写和实用书写的唯一要素,这是书法本体质的规定性。要使你的气势、神采、风韵达到较高的境界,必须从笔法、字法、章法、墨法入手临池,不说是备尽法度,但也要悟得法度之道,挥运之理。前一段我在天津谈过这个问题,我至今认为,正书是一个重要的书法基础,从文字结构到运笔规律都有着严格的规律和法度。这正是最近一段时间书坛强调得不够和欠缺的,归根到底是书风的问题。这一点书法展览和书法评奖有着十分重要的导向性。你提倡什么,不提倡什么很重要。本届“兰亭奖”评选,因为副主席分工是我管评奖,那就要认真管,改变一些不正当的风气。不然,我就会内疚,就会感到无颜见书法前辈和后代子孙。 

刘炳森  书法欣赏

 说到这里,炳森先生很激动,便接着说到传统书风和流行书风问题。他说,我们的创作需要追求三点:民族性、时代性、艺术性。民族性需要我们继承传统,时代性需要我们创新发展,艺术性需要我们把书艺锻造得炉火纯青。在百花齐放的当今时代,传统书风也在发展,毋庸讳言,流行书风也有继承,这其中没有楚河汉界,自诩为流行书风的作品也有好作品。如同音乐的流行歌曲,服装中的流行服装都是可以共同存在和发展的。有人说我一概否定流行书风,我要声明一下,我从来没有那么说过,我自身也在追求创新发展,但我不能接受的是书画界专门去追求穷山恶水、傻树、危房、丑人。拜读之余,唯觉不是美术是丑术。如今书界又出现了“丑书”,我不能理解。我认为这是走偏了方向,不符合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和欣赏习惯,也不是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创新发展是为了追求真善美,我不以为胡涂乱抹算是书法,怎么难看怎么写,怎么不认识怎么写,别人还不能说个“不”字,说不字你就是不懂、保守,不允许百花齐放!丑书、丑术是“花”吗?有人误解傅山先生的“宁丑勿媚”,我认为傅山是为了强调“勿媚”,我们可以看一看傅山草书的点画形态并不丑。有一位主张写丑书的人士说这是一种扭曲的心灵的释放,但释放出来了会收到什么样的社会效果,我们想过没有?我们决不可能把丑书的写法教给自己初学写字的子孙吧。但是教给别人的子孙不也是不负责任吗?字写不好可以练,但胡涂乱抹不是艺术,书法作为以文字为载体的艺术形式,它有完美的文字结构、巧妙的运笔方法、连贯的行间气势和妥善的整体布局,外国人说这是笔法与线条的艺术,那就要求千笔万笔,笔笔不苟;千线万线,线线风动,以及作品的文化支撑、格调品格,所调动的都是技法和艺术的手法,而不是随意挥抹而就的。 

刘炳森  书法欣赏

 炳森先生强调,在如此众多的中外书法爱好者面前,我们要有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其中也确实有个人品问题。品正才能人正,人正书法界才能有正风正气。炳森先生颇义正辞严地接着说,在楷书中,我喜欢颜体,在颜体中,我尤喜《勤礼碑》,通篇气象博大沉雄,用笔苍劲挺拔,结体严峻开张,凝重而无呆滞,敦厚而见潇洒。而且我更推崇颜真卿的人品。颜老先生幼年也是在苦难中度过,由于勤奋好学,二十六岁中进士,这位古代知识分子,在沉浮无定的宦海中,为人正直刚毅,敢于仗义执言,因此屡遭诬告、贬谪。最后还是招致权奸妒恨,威武不屈,以身殉职。颜真卿的人品也体现在他字的气与骨之中。确实中国传统书学历来讲书品人品并重,颜老先生的作为正是炳森先生的追求,难怪人们初识炳森时对他会有敢于诤谏的耿介之士的感觉。 

喝牛奶不要把人喝成牛犊子 

刘炳森  书法欣赏

 笔者知道书画界许多名家对当前出现的丑术、丑书都有看法,在采访中都曾表达过。但是像刘炳森先生如此直言不讳、激烈严厉的还不多见。“艺术没有民族性就缺乏世界意义,没有时代性就缺乏历史意义”,刘炳森如是说,我到世界各国,首先都要参观他们的美术馆、博物馆,他们的馆藏极丰富、文化很灿烂,绘画相当好,许多方面都值得我们借鉴,但是这种借鉴要有分析、有扬弃、不能照搬。在借鉴问题上,我们既不能像乾隆皇帝那样“天下就是我”闭关锁国,也不能主张国外的东西什么都好,把人家玩够了的“洋垃圾”拿回来当补药吃。前一段有些人搞的行为艺术就属于洋垃圾的范围,例如美术馆出现了洗脚,美术学院出现了往死尸身上书写。是不是神经不太正常?那种触目惊心、令人作呕,惨兮兮、血淋淋、赤裸裸的表演居然与世界上最能体现真善美的艺术挂上了钩!这种扭曲人性、糟蹋心灵、贻误青年的东西是不能允许他在艺术园地站住脚的。 

刘炳森  书法欣赏

 现在还有人忙着让中国的绘画和书法与国际接轨,我认为这是异想天开。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文化特色、审美习惯,国外好的东西我们可以借鉴,用以丰富我们,但不可能都适合我们的国情,书法具体说怎么与西方接轨,我想不明白。其实,有些人对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辉煌的文化艺术并不知道一二,就急于提出去接轨,妄自菲薄。或者以此来掩饰自身的浅薄。究其底里,其实我们是什么,西方是什么他都没有弄清楚,都弄清楚,就不会轻易说出这种无知妄言,说到底,还是毛主席说的那句话“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我们吸收借鉴西方的东西,如同人喝牛奶,是为了强壮自己的身体,不能把自己喝变了形,变成了牛犊子,那就太可悲了。 

燕赵赤子心 永远翰墨情 

刘炳森  书法欣赏

 采访之中炳森先生送给笔者最近出版的字贴,翻看之余不禁感慨,谁能否认刘炳森先生的字画用笔凝重端庄、结字厚重稳健,既有传统书法的古雅雍容,又含有与我们这个时代相契相合的蓬勃气息和刚健明快的节奏?炳森先生的书艺确实给人以昂扬奋举、畅达豪放的真实感受。 

 炳森先生不仅潜心为艺,同时也热心为人。前几年炳森先生出版了一本散文集《紫垣秋草》,全书中体现出来的对事业追求的耿耿情怀和对家乡父老亲人的殷殷眷顾,令人可感可叹。于是张中行先生在序中称赞炳森先生的诚与真。用他自己的话来讲,离开老家三十多年了,桑梓之情从未淡薄,每年春节前夕,只要时间允许,我仍像学生那样,背挂书包,自己坐长途车回家乡,给乡亲们写春联,大家可高兴了。说起这些炳森先生也似乎又回到几十年前,笑得那样会心。他还说,什么时候都不能忘记老师,有一年元宵节,全国青联在人大会堂举办“桃李芬芳”联欢会,出席会议的是各条战线取得一定成绩的知识分子和他们的一位老师,炳森先生也在邀请之列,他向大会提出他想请两位老师。于是两位退休的乡村教师荣耀地走进人民大会堂。炳森说,没有他们二位,就没有我今天的两笔字。 

刘炳森  书法欣赏

 多年来刘炳森捐资助学等公益行为被传为佳话。他长期资助家庭困难、品学兼优的23名学生,他为家乡的文化教育事业捐资百万多元,他还在天津武清县以自己的老师命名设立了“何二水教育奖励基金”。他说,当年我读书时如果没有助学金,就没有我的今天,今天我的条件好了,赞助教育事业我义不容辞,我有一份力量便会尽一份责任,能用自己的一技之长回报国家和人民,能为教育事业出力,我高兴。“人是应该知道报恩的。” 

 炳森先生经常强调教育的重要性,特别是书法教育的导向,他十分重视。今年他还在《光明日报》撰文《用书法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强调:“书法艺术一定要发展,但否定书法艺术的传统是错误的。我们从事书法创作,要对书法艺术、对历史、对后代负责,为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做出自己的贡献,这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确实,中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迄今有数千年的历史。伴随着书法史的波起涛落,历朝历代都涌现出许多杰出的善书法的文人雅士,这使笔者想起有一位美籍华人学者写了本关于中国“士”文化的书,他谈的“士”就是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中国“士”有着不同的层面,不同的心志、不同的境界和人品,但提倡人格修养和风骨的锤铸是中国“士”群体的传统,而且中国的“士”多数都采取的是入世和参与的态度,“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刚健笃实,辉光日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悉心于事业,执着于追求,而当今的知识分子多数都承传了这一点。

如同鲁迅先生说过的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炳森先生为了净化书法界的风气,在许多场合中振臂一呼,直抒胸臆,不也是在追求书法的“法度”吗?

广告 各位艺友,想在本站推广出售书画咨询:QQ138218888 微信:shuhuayishu 书画家协会招募会员啦,点击在线办理
本站提供书画家建站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