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选择:中文 | EN
您好,欢迎来到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官方网站!

中央苏区的反“围剿”斗争

第二次反“围剿”中的红军队伍。

  从1930年11月起,国民党南京政府对中央苏区连续发起了4次“围剿”。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人以非凡的韬略和英明决策,领导苏区军民英勇奋战,接连克敌取胜,创造了中国工农红军战争史上的奇迹。每一次反“围剿”都是一场捍卫红色苏维埃政权的战争。从4次反“围剿”的过程中,可以让人窥知红军取胜的基本经验和深层原因,感悟到个中的真谛和秘诀。
诱敌深入,“一反”获全胜
  红一方面军占领了吉安后,不少将士发出打南昌、打九江的呼声,但当时,敌军南昌行营却调集10万人马进攻赣西南苏区。
  面对如此严重的军事局势,多数将帅感到再也不能向南昌行进了。接连几天,毛泽东不是在屋里抽烟思考,就是找朱德、周以栗等人交谈,一副心力交瘁的神情。国民党调集重兵向红军压来,应当何去何从?
  10月25日,红一方面军总前委与江西省行委联席会议在罗坊陈家闹召开。会议决定,将敌人引入苏区的腹心地区,依靠根据地民众对红军的支持,选择合适的山地与时机,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确立了“诱敌深入”的方针。
  红一方面军主力秘密退入宁都西北部山区,积极等待战机,敌人却毫无知晓,各路敌军纷纷开动,犹恐落后。在所有进入苏区“围剿”的部队中,张辉瓒的第十八师推进速度最快。留学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师长张辉瓒,北伐期间就是第二军四师师长,根本没把穿草鞋拿单响枪的红军放在眼里。
  当时,谭道源师已到宁都源头,地形有利于隐蔽接敌,红军决定在小布、源头山谷里伏击谭道源师。但因地主报信,伏击落空。
  12月28日上午,张辉瓒部向永丰龙冈进击。毛泽东对朱德说:“才跑了一条草鱼,又有一条更大的撞上网来。此间不打张辉瓒,更待何时?”
  朱德也笑道:“好,你说的正中我意,这回要好好地把网撒出去,捞住这条大鱼!”
  30日一早,张辉瓒师的五十二旅向龙冈开进。部队走了两个小时,才入龙冈,踏入了红军的伏击圈。红军凭借有利地形,对贸然闯入的敌人猛烈打击。尚在城功村师部的张辉瓒,电令五十三旅、五十四旅火速增援。
  临近中午的时分,彭德怀指挥的红3军团和红4军1.5万余人,从龙冈北侧插到了张家车,在背后发起了勇不可当的攻势,而红3军团另一部分兵力占据了上固的高地,切断了敌人向西南方向突走的道路。至此,红军完成了对张辉瓒师的包围。下午4时,各路红军在号声中发起总攻,敌人全线溃败。毛泽东诗兴大发,不尽豪情跃然笔下:
  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
青塘息争,横扫七百里
  张辉瓒被捉,国民党大为恼怒,重新调集18个师3个旅,以20万重兵发起第二次“围剿”,形成了一道弧形包围的战线。
  1931年4月上旬,红一方面军总部移至青塘。4月15日,中央三人代表团任弼时、王稼祥、顾作霖,在苏区交通线的层层护送下来到青塘。17日,苏区中央局成立暨第一次会议,在青塘“新屋底”召开。
  会议围绕着“打不打”的问题,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任弼时和项英等人的态度非常明确,主张红军退出中央苏区,让敌人扑空。理由是敌我兵力过于悬殊,只有将兵力分散,转移目标,方可退敌。
  朱德、彭德怀、谭震林,还有陈毅等多数人,激烈地反对这项主张。一直没有发言的毛泽东站起身来,神色严峻地说:“红一方面军不能离开赣南闽西苏区!”朱德、周以栗和彭德怀等人都赞成毛泽东的观点。
  第一次反“围剿”的胜利,使大部分红军将士尝到了“诱敌深入”战略的甜头。任弼时、王稼祥和顾作霖俱是明白,对于指挥打战,自己都是门外汉,随即支持毛泽东为代表的“迎战”方略。这样青塘会议确定了“打”的方针和战争的指挥权。
  “蹲在敌人鼻子下,才能取得预期的战略效果。”毛泽东决定,红军在东固匿兵待敌,3万余人的红军主力像一只觅食的猛虎,隐伏在草丛中屏吸敛威,丝毫不动,为的就是那威猛地一扑。
  经过将近半个月隐蔽,5月14日傍晚时分,战机出现!红一方面军总部无线电通信队及时捕获到战机信息,公秉藩二十八师明日清晨向东固进击。毛泽东、朱德得知这一情报,即于晚上8时签发命令,作出部署。
  5月16日上午辰时,敌公秉藩师在东固的白云山踏入红军的伏击线。占领了九寸岭、观音崖的红4军和红12军,居高临下发挥火力。这一带山峦重叠,有利地势均为红军所占,将敌人打得溃不成军。从5月17日起,15天之中,红军横扫700里,5战5捷,总共歼灭敌军3.3万余人。
“骆驼过针眼”,险中取胜
  1932年6月中旬,不甘心第二次“围剿”惨败的国民党南京政府,又调动30万大军对中央苏区发起第三次“围剿”。
  蒋介石来了大动作的调整,将“步步为营”改回到“长驱直入”,但强调进攻的同时兼及防守,规定一个师不可独立行动,须以2至3个师为一路,防止被红军以优势兵力围歼。各路国民党军长驱直入,不到半个月,整个苏区的县城都处于敌人的攻击下。
  此间的红一方面军主力正在福建建宁,总部6部电台,从每天截获大量的发报信号中,获知了敌军的行动计划。敌人的进攻来得这么快,这是毛泽东和朱德等始所未料的。
  毛泽东内心非常焦急:赶快回师,若是让敌人在苏区立稳住了阵脚,那就主客易位了!想到这里,他对朱德说道:“传令下去,两天之内,结束全部筹款和群众工作,直接从驻地开拔,千里回师!”
  7月10日起,红一方面军主力从建宁出发战略回师,连续半个月的酷暑行军,红一方面军主力从建宁经归化、清流、宁化、瑞金、于都,于7月25日进入兴国县境。
  但是,当时四周强敌环伺,正面的陈诚、罗卓英,还有左侧的蒋鼎文、赵观涛,都是能战之师。毛泽东声音有些沉缓地说:“只有良村、莲塘的一线有隙可乘,上官云相的四十七师和郝梦龄五十四师,他们是北方部队,不适应南方的山地作战,正是我们的打击对象,也是我们的突破点。”
  代理参谋长郭化若说道:“我们能踩的地盘顶多40里地,而且是敌人第九师、六十师、六十一师和五十二师之间的接合部,这么一条空隙,要让3万多人穿越过去,真是骆驼过针眼!”
  “骆驼过针眼!”郭化若的这句话,让毛泽东听后猛地抬头,踱着步子自语般说道:“别无选择了,就这着险棋可走了!”
  8月4日整整一天,各部队忙于严密的伪装。凡是一切会发出响声的东西都用绳子扎得紧紧的。当日黄昏之际,红军的穿插行动开始了。3万多人马偃旗息鼓,衔枚疾走。一路上不准说话,不得大声咳嗽,在每道岔路上都有战士充当标兵,打手势指路。3万多人的红军队伍,犹如一条无声的溪流,缓缓地在大山里流泻着。8月6日凌晨,经过一夜穿行,终于安全地钻出了40里的狭缝。红军没有惊动附近的老百姓,在莲塘西北的山上严密隐伏。
  莲塘以北30里就是良村,从莲塘到良村有一条10里长的谷地,叫“十万洲”。良村是大村庄,驻有国民党郝梦龄第五十四师和上官云相第四十七师。6日上午,四十七师的谭子钧旅由良村出发向莲塘进行搜索警戒。谭旅进入十万洲后,严阵以待的红军在个把小时内,汤浇蚁穴般地全歼了这股敌人。
  从8月6日在莲塘十万洲歼灭谭子钧旅起,至9月15日,整整40天之中,红军六战五捷,击溃敌人7个师,销去敌人兵力2万余人。国民党第三次“围剿”又以败北落幕了。
四破铁围
  1932年10月起,蒋介石对鄂豫皖、湘鄂西苏区的军事进攻得手后,开始将进攻重点转向中央苏区,将20个师的40万重兵调到中央苏区周围,以陈诚指挥10个师为中路主攻军,寻求红军主力决战。
  红军方面,负责战事的前方中央局是周恩来、朱德、王稼祥3人。他们研究了战争态势后,欲率红军主力北上贵溪,与闽浙赣红10军配合动作,调动临川、抚河两岸敌军,于运动中寻机歼敌。可是,这一计划遭到了后方局的否定,要求红军主力先击南丰县城。
  这时,博古等人已从上海来到瑞金,下车伊始就干预前方战事。1933年1月24日,博古直接发电报给周恩来,要求他与前方同志“绝对地执行占领南丰城的计划”。
  周恩来望着桌子上摆放的两封电报,有些发呆。南丰城位于盱河西岸,敌人视其为向中央苏区进击的立脚基地,在城内和郊外筑有坚固的工事。红军实行那样的攻坚战必将是败多胜少!
  然而,后方中央局根本听不进意见,周恩来无奈之下只得下令红军强攻南丰县城。
  临时中央和后方中央局的一意孤行,得到了惨重的报应。面对攻城红军势必陷入强敌内外夹击的危险,前方中央局当机立断,不待请示博古和任弼时等人,于13日下午下令撤围南丰,改强攻为佯攻,主力渐次秘密西移宁都北部的东韶、洛口一带。
  红军撤围南丰,隐蔽在宁都北部待机歼敌,是红军第四次反“围剿”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关键举措。红军在前期处境被动、打得非常艰难的情形下,于后期转变战略取得了令人叹奇的重大胜利。在黄陂、草台冈战役中,击溃了蒋介石3个精锐之师。蒋介石得悉战讯后,如雷击顶,当日茶饭不思,提笔写道:“此次挫失,惨凄异常,实为有生以来之隐痛。”红军第四次反“围剿”的辉煌胜利,捍卫了新生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政权。
  (摘编自《文史精华》2011年第12期 刘晓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