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著是為了說故事: 楊照談馬奎斯百年孤寂 (作者親簽版) | 誠品線上

活著是為了說故事: 楊照談馬奎斯百年孤寂 (作者親簽版)

作者 楊照
出版社 大雁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活著是為了說故事: 楊照談馬奎斯百年孤寂 (作者親簽版):《百年孤寂》是一本奇書,裡面有許多美麗卻難懂的隱喻。閱讀賈西亞‧馬奎斯,就像走進一座迷宮,沿途的路標和風景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這本書終於讓我讀懂了《百年孤寂》! 國內專為馬奎斯作品量身打造的解讀專著, 給了我們重讀/初讀《百年孤寂》的理由。 《百年孤寂》是一本奇書,裡面有許多美麗卻難懂的隱喻。 閱讀賈西亞‧馬奎斯,就像走進一座迷宮, 沿途的路標和風景讓人目眩神迷,大歎滿足,卻往往不知該怎麼出去。 迷宮中有許多讓你停下、轉彎,或者原地打轉的機關, 都是賈西亞‧馬奎斯埋下的伏筆與提示。 楊照拿著線頭,帶領我們走進馬奎斯團團圍繞的迷宮。 藉著講述南美洲內戰和政治背景、馬奎斯獨特的童年養成, 福克納如何影響了馬奎斯的創作,馬奎斯擔任記者時觀察到的各地荒謬民情…… 楊照不厭其煩,將所有繁複的線索一一收集,耙梳,引證, 指出馬奎斯這部悲觀的命運之書,不僅是邦迪亞家族六代的故事,也是一則南美歷史的隱喻。 如果說《百年孤寂》是一部奇書,本書便是解讀此書不可或缺的鑰匙。 為《百年孤寂》提供了入口, 深入耙梳了馬奎斯的養成背景, 以及拉丁美洲一世紀的命運,搭起閱讀《百年孤寂》的橋梁。 ◎ 關於賈西亞‧馬奎斯的《百年孤寂》 這塊土地的命運無法改變。這群人的結局已被決定。 但有個小說家寫了這麼一部悲觀的奇書, 為我們在黑暗中開啟了一絲希望。 賈西亞‧馬奎斯,一九八二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他的《百年孤寂》是魔幻寫實主義的最佳代表, 為二十世紀文學投下最強烈震撼的奇書。 智利詩人聶魯達盛讚: 《百年孤寂》是「繼賽萬提斯的《堂吉訶德》之後最偉大的西班牙文作品」。 作家莫言、韓少功、平路、李昂、張大春、朱天心、林燿德、郝譽翔、駱以軍等,皆是其熱情的讀者 賈西亞‧馬奎斯在這部小說中,寫出了一個活人與死人並存的世界, 藉由邦迪亞家族的興衰,反映了哥倫比亞百年以來的紛擾歷史。 誠如他自己所言,他的小說並非完全虛構,一切皆有事實作為基礎, 《百年孤寂》不但是拉丁美洲歷史的縮影,表現了第三世界國家的具體處境, 他筆下所描寫的孤寂與徒勞,更深刻地觸及了我們的人生狀態。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楊照本名李明駿,1963年生,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系畢業,美國哈佛大學博士候選人。曾任民進黨國際事務部主任、《明日報》總主筆、遠流出版公司編輯部製作總監、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兼任講師、《新新聞》總編輯、總主筆、副社長,現為「新匯流基金會」董事長,並在「98新聞台」及「Bravo 91.3」主持電台節目。 楊照擅長將繁複的概念與厚重的知識,化為淺顯易懂的故事,寫作經常旁徵博引,在學院經典與新聞掌故間左右逢源,字裡行間洋溢人文精神,並流露其文學情懷。近年來累積大量評論文字,以公共態度探討公共議題,樹立公共知識分子的形象與標竿。著有 長篇小說── 《吹薩克斯風的革命者》、《大愛》、《暗巷迷夜》。 中短篇小說集── 《星星的末裔》、《黯魂》、《獨白》、《紅顏》、《往事追憶錄》、《背過身的瞬間》。 散文── 《軍旅札記》、《悲歡球場》、《場邊楊照》、《迷路的詩》、《Cafe Monday》、《新世紀散文家:楊照精選集》、《為了詩》、《故事效應》、《尋路青春》、《我想遇見你的人生:給女兒愛的書寫》。 文學文化評論集── 《流離觀點》、《文學的原像》、《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夢與灰燼》、《那些人那些故事》、《Taiwan Dreamer》、《知識分子的炫麗黃昏》、《問題年代》、《十年後的台灣》、《我的二十一世紀》、《在閱讀的密林中》、《理性的人》、《霧與畫:戰後台 灣文學史散論》、《如何做一個正直的人》、《想樂》、《想樂2》,與馬家輝和胡洪俠合著《對照記@1963:22個日常生活詞彙》與《忽然懂了:對照記@1963》。 現代經典細讀── 《永遠的少年:村上春樹與海邊的卡夫卡》、《馬奎斯與他的百年孤寂:活著是為了說故事》、《推理之門由此進:推理的四門必修課》,以及《在地球物種瀕臨滅絕時,還原達爾文》、《在資本主義帶來浩劫時,聆聽馬克思》、《在進入潛意識夢境前,請問佛洛伊德》,合為<十九世紀三部曲>。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作者序 多重時間敘述的奇書 第一章 作為一個文化單位的拉丁美洲 第二章 魔幻寫實的文學舞台 第三章 寫實主義、現代主義與福克納 第四章 賈西亞.馬奎斯寫作的三大主題 第五章 線性開展與不斷循環的時間觀 第六章 從上帝之城到人間之城的轉向 第七章 依賴理論與社會的集體記憶 第八章 極度悲觀的絕望之書 第九章 超越科學理性的文學之眼 賈西亞.馬奎斯年表 延伸閱讀書目

商品規格

書名 / 活著是為了說故事: 楊照談馬奎斯百年孤寂 (作者親簽版)
作者 / 楊照
簡介 / 活著是為了說故事: 楊照談馬奎斯百年孤寂 (作者親簽版):《百年孤寂》是一本奇書,裡面有許多美麗卻難懂的隱喻。閱讀賈西亞‧馬奎斯,就像走進一座迷宮,沿途的路標和風景
出版社 / 大雁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ISBN10 /
EAN / 2279952600042
誠品26碼 / 2682246799009
頁數 / 224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1X14.8X1.5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自序 : <作者序> 多重時間敘述的奇書──賈西亞.馬奎斯筆下的絕景   二十多年前,我曾經寫過一篇以「二二八事件」為背景,部分取材自我的外祖父經歷的短篇小說〈黯魂〉。小說發表後,受到了許多重視,前前後後被收在超過十本以上的選集裡,成了我創作初期的「代表作」。   我自己心裡明白,〈黯魂〉得到的熱烈迴響,不全然是因為作品寫得特別好。比較重要的是這篇小說應和了當時台灣社會的脈動。那是一個重新挖掘歷史的時代,那是一個以文學探觸禁忌記憶的時代,還有,那是一個嘗試探求新鮮小說寫法的時代。   〈黯魂〉用了當時最主要的一種新的小說手法──魔幻寫實。敘述從小說主角顏金樹生平最後一次面對鏡子開始,鏡中將要預示他自己死去時的影像……。會用這樣的手法寫,不消說,當然是受了賈西亞.馬奎斯《百年孤寂》的刺激影響。   我之前讀了楊耐冬先生的中譯本,後來又在台灣大學對面的「雙葉書廊」找了英文譯本,再從頭讀起。下筆寫〈黯魂〉時,我幾乎讀過兩次《百年孤寂》。說「幾乎」,是因為兩次閱讀,都沒有真正讀完。讀中譯本和讀英譯本有完全一樣的反應,讀到最後的三分之一,開始產生強烈「捨不得讀完」的感覺。我相信小說最後會有一個氣勢驚人的結局,一個真正能總納前面那麼豐富奇特敘述的結局,我相信讀到那樣的結局,一定會產生心神蕩漾的恍惚之感,帶我進入一種最高又最深的閱讀境界,正因為如此相信,所以拖延著,不想那麼快走到那終極之處。   寫完了〈黯魂〉,我知道自己應該、也可以走向那閱讀絕景了。我又將中譯本找出來,再從第一個字讀起,這次會一直讀到最後一個字。   閱讀過程中,我無可避免注意到了:我自己模仿的「魔幻寫實」和賈西亞.馬奎斯原汁原味的「魔幻寫實」,兩者之間的差距。沒有辦法,愈讀愈明白差距有多大,也就愈讀愈不明白,為什麼有些賈西亞.馬奎斯寫得出來的,我就是寫不出來。   我特別注意到了時間的問題。我自己寫的,是單一敘述時間中夾雜著記憶倒敘,看來和賈西亞.馬奎斯很像,但絕對不是同一回事。我仔細分析檢查了他的時間序列,冒出了一身冷汗,他挪移出入了多少不同時間!我開始懷疑他的敘述時間,恐怕超過了中文翻譯所能表達處理的,趕緊拿出英譯本來比對,唉,果然如此。   逐步分析、逐步對照,在文本中徘徊游移,終於還是來到了馬康多的命運終點。讀完最後一段最後一句,我激動不已,不只是我的期待與信任沒有落空,更重要的是,《百年孤寂》的結尾,和〈黯魂〉一樣,寫的都是預見死亡,得到關於自己死亡情境的答案。   怎麼會這樣?為什麼還沒讀到《百年孤寂》終篇的我,寫出來的小說,卻和《百年孤寂》有同樣的結尾?是純粹的偶然,還是意味著《百年孤寂》書中其實已經藏著結局的暗碼記號,潛意識中的我已經感覺故事只能以這種方式收場?那可能的暗碼記號,又是什麼?   在某個意義上,這本書的內容,就是當年創作疑惑的持續思考。從一個小說寫作者的身分出發,多次出入依違在讀者與研究者的身分間,互相印證,彼此詰問,藉著在「誠品講堂」講授「現代經典細讀」課程的機會,終於得以整理出來。因為是以多重身分的立場進行的思辨,談說的方式無可避免顯示了多層次的搖晃碰撞。整理過程中,我刻意保留了一些穿梭不同角度的趣味,讓解讀的流動,可以比較接近我真實的思考經驗。   我是這樣接觸、接近賈西亞.馬奎斯及《百年孤寂》的,或許也可以這樣來幫助一些讀者接觸、接近,進而享受賈西亞.馬奎斯和他的《百年孤寂》。

試閱文字

內文 : 第六章 從上帝之城到人間之城的轉向
  我看過《百年孤寂》的一個中文譯本,封面上最大的字當然是書名,然而次大的字,卻不是作者賈西亞•馬奎斯的名字。有兩行字比賈西亞•馬奎斯更大更醒目,顯然出版社覺得這兩行字對讀者而言,號召力勝過賈西亞•馬奎斯。一行掛在賈西亞•馬奎斯的名字上面,是「一九八二年諾貝爾獎得主」;還有一行,在書名底下,是「空前暢銷的現代文學傑作」。
  「空前暢銷的現代文學傑作」,雖然是宣傳用語,但卻難得同時是事實。從一九六八年出版到現在,這本書至少在全世界賣了五百萬冊,這當然是一本超級暢銷書,而且還是一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寫的書!

暢銷背後的社會理由
  長遠來看,很多現代經典都賣超過五百萬冊,《資本論》、《夢的解析》、《物種起源》、《卡拉馬助夫兄弟們》、《戰爭與和平》,一定都超過這個數字。重點在於《百年孤寂》出版當下創造的熱潮,它不是費了一百年時間賣了五百萬冊的,它一出版上市就變成大話題,立刻成為百萬暢銷書。
  這樣的暢銷程度,不是小說本身內容可以全然解釋的。優秀的、偉大的作品單靠自身的力量創造一種永恆的價值,但它無法獨立地創造流行(popularity),短時間內就在一個地方賣了超過百萬本的書,其背後一定有社會性的理由,將一本書塑造成一個現象,甚至是一個運動(movement)。
  讀《百年孤寂》,我們應該同時要關注「世紀中拉美時代的興起」或「世紀中拉美時代的到臨」,這樣的特殊歷史背景。在台灣,因為受到兩岸形勢的牽連影響,我們對「第三世界」感到很陌生很疏遠,因而不太感受得到「世紀中的拉美時代」的巨大衝擊。
  但台灣絕對是個特例,我們是少數自外於這波潮流之外的地區。我們可以拿中國大陸來對照台灣對「拉美時代」的無感疏離。
  從一九四九年「解放」之後,中共在大陸創建了一個很可能是人類歷史上空前的社會──基本上長達三十年沒有文學的社會。能夠擋住、綁住,讓幾億人口的社會在三十年間沒有真正的文學作品,這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可見中共的控制多麼可怕!然而,就連中共都不可能一直阻止文學的出現。
  文化大革命結束後一陣子,「傷痕文學」就冒出頭來,然後經歷一九七九年的「改革開放」,到了八○年代中期,中國大陸竟然就產生了一波壯闊的文學浪潮,產生了許多讓人眼睛一亮的作家與作品。
  「後文革」的文學成就,關鍵就在於走了一條「中國式魔幻寫實」的路線,再往後推,關鍵也就在於中國受到了「拉美時代」的衝擊,引進了拉美文學的養分,所以能夠找到「魔幻寫實」的技法,運用「魔幻寫實」來書寫既荒誕又驚悚的文革經驗。
  再看看美國。八○年代後期,我到美國留學,去到美國頂尖的學術書籍書店,一定可以找到三個書架,是和拉丁美洲關係密切的。在人文(humanity)書區,會有一架是擺放「解放神學」(Liberation Theology)的書的。另外,在社會科學(Social Sciences)書區,會有一架是擺放「發展理論」(Development Theory)或是「依賴理論」(Dependency Theory)的書籍。而在文學(Literature)的那排書架上,會獨立出一個書架,標示著「魔幻寫實」(Magic Realism)。
  這三樣東西,都來自拉丁美洲,而且彼此扣連。正因為有這三股思潮先後在拉丁美洲湧動,在馬奎斯寫出《百年孤寂》之前,就為拉丁美洲的知識界,甚至一般閱讀大眾做了好準備。《百年孤寂》的出現,剛好擊中了這波思想潮流中幾根最敏感的神經,乘著這波浪濤,才讓《百年孤寂》立即暢銷。
  因而,要解釋這個現象,就就不能不稍微回溯地談談五○年代、六○年代為什麼會有「拉美時代」的到來,構成「拉美時代」的幾個思潮到底是什麼?彼此之間又有什麼樣的關係?

代表人類未來的蘇聯
  讓我們稍微拉開一點講,從一九五三年講起。一九五三年是史達林去世的那年,也就是蘇共接班,經過一番鬥爭,赫魯雪夫上台的那年。赫魯雪夫上台後沒多久就開始清算史達林。赫魯雪夫清算史達林的訊息,要再經過一段時間,才傳到中國,然後又從中國傳到西方。不過這件事在蘇聯內部,乃至華沙集團國家中,早就發酵了。
  赫魯雪夫清算史達林,將史達林統治中清算、迫害共產黨內同志的血腥手法予以批露,對西方左派產生的打擊,可能勝過在共產黨陣營內的任何作用。自從一九一七年蘇聯革命之後,歐洲與美國一直有一個左翼的知識分子傳統,他們深信蘇聯革命建立了共產社會,展現了未來人類世界的一種可能性,並藉蘇聯的經驗來對照批判西方體制。
  例如說英國小說家威爾斯(H. G. Wells)曾經去訪問蘇聯,見到了史達林,史達林跟他說了一大串蘇聯的優點,平常在英國那麼聰明那麼機靈的威爾斯,竟然耐心專心地聽完了史達林的話,點頭表示認同,說:「貴國的確很好,唯有一個小問題,在你們這裡好像不太聽得到甚麼批評的聲音。」威爾斯是從自由主義的立場,勸史達林:你們社會應該寬容批評者與批評言論。
  史達林立刻回應:「你不要搞錯了,我們的批評精神比你們的還要嚴厲,因為你們都是去批評別人,我們卻是自我批評。自我批評比批評別人更難,自我批評比批評別人更加的嚴格、更加的難得。」這樣被史達林搶白一頓,威爾斯竟然啞口無言,點頭如搗蒜。
  那麼聰明的威爾斯看不出史達林的詭辯?為什麼他非但當場沒有反駁史達林,回到英國後還寫文章大肆宣傳史達林的「自我批評論」,認為史達林指出了西方民主自由的一個盲點。西方認定的自由是去批評別人的自由,但真正的批判精神應該是自我批評的才對,看看蘇聯社會人人都在進行自我批評,多麼了不起!
  怎麼會頭腦壞掉到這種程度?因為威爾斯在出發去蘇聯之前,就和西方左傾的知識分子一樣,先入為主相信在蘇聯所發生的事,代表了人類的未來。去蘇聯,幾乎就是去拜訪人類的未來。寫《時間機器》(The Time Machine)的威爾斯當然很關心人類的未來。去到蘇聯時,他心中無法將蘇聯社會和西方社會放在同樣的判準下衡量,而是先入為主地感覺到發生在蘇聯的事,一定是對的,至少一定是有道理的。所以他不會想到:所謂自我批評不過就是不准別人批評權威的一種藉口罷了。他不會這樣去想,他認定那裡發生的任何事情,都會和發生在英國的不一樣。
  史達林成功地維持了這個蘇聯社會的神話,幾十年的時間,中間還經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都還是有許多西方知識分子相信:蘇聯社會是人類未來的指標。蘇聯、蘇共面對西方的基本態度是:在我們這裡先部分地實現了人類未來社會──共產主義社會──的可能性,多麼可惜啊,你們卻還活在前一個階段──資本主義社會──腐敗不義的生活裡,你們為什麼不也邁進來、靠過來呢?喔,原來是因為你們那些代表資本階級利益的國家害怕這樣的發展,所以他們會反對我們,也會阻止你們靠近我們。

赫魯雪夫與索忍尼辛
  第二次世界大戰給史達林更有利的宣傳機會。希特勒發動的德國大軍,那足以席捲全歐洲的巨大武力,畢竟沒有打敗蘇聯,甚至連列寧格勒的圍城戰都沒有打贏。蘇聯的地位更高了。雖然二次大戰之後,形成了美蘇對抗的冷戰結構,然而在歐洲一直還是有眾多的知識分子,保留著對蘇聯的信心。即使是來自蘇聯的負面訊息,他們都會將之解釋為資本主義體制的醜化、扭曲,要不然就是人類為了邁進一個新的領域、一個新的境界,所必須付出的階段性轉換代價。
  赫魯雪夫對於史達林的清算、揭露,關鍵的重點在於:這百分之百不是美國人在造謠、醜化蘇聯與蘇共,而是來自當家的新蘇聯最高權力者,給大家看史達林的統治真相。赫魯雪夫甚至在共黨大會上公開表揚寫《伊凡‧傑尼索維奇的一天》(One Day in the Life of Ivan Denisovich)的索忍尼辛(Aleksandr Solzhenitsyn),他要利用索忍尼辛和索忍尼辛的作品,來控訴史達林統治時期的集中營惡政。
  索忍尼辛後來又寫了篇幅更大、面向更廣的《古拉格群島》(The Gulag Archipelago)。「古拉格群島」不是一個群島,甚至不是一個地理名詞,你不會在蘇聯地圖上找到一個叫「古拉格群島」的地方。古拉格(Gulag),是俄文中「政治改造集中營」的縮寫,「古拉格群島」指的是分布在蘇聯境內各處,為數眾多的「政治犯改造集中營」。赫魯雪夫要利用索忍尼辛的作品,暴露史達林的殘暴,來和史達林劃清界線。
  不過赫魯雪夫後來後悔了,因為他理解到「古拉格群島」還真有用,他還需要運用「古拉格群島」來協助鞏固、維持自己的政權。暴露了「古拉格群島」,使得他很多事不能做了,最終導致他很快在黨內被鬥爭下台。
  赫魯雪夫後悔來不及了,來不及挽救自己在蘇共的地位,更來不及挽救蘇聯和西方左翼知識分子的關係。赫魯雪夫投下的震撼太大了,沒有人能夠再相信蘇聯代表人類未來美好的一面,或者說,沒有人能夠繼續這樣相信而不被嘲笑嘲弄的。法國共產黨的大分裂,義大利共產黨的沒落,都跟這件事直接有關。也包括英國共產黨和工黨之間的勢力消長。
  西方左派非得在這件事上採取立場不可。到底史達林是或不是個壞蛋?但這立場多難選擇啊!承認史達林是壞蛋,就表示自己過去講過的話,全都是錯的,自己打自己的耳光,原來幾十年都被史達林騙了。如果不承認史達林是壞蛋,那就表示,你竟然到現在還沒有醒來。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這本書終於讓我讀懂了《百年孤寂》!
國內專為馬奎斯作品量身打造的解讀專著,
給了我們重讀/初讀《百年孤寂》的理由。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