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魅力广州 > 文化广州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100周年

  • 听全文
  • 2022-05-04
  • 来源:广州日报
  • 分享到
  • -

百年青春澎湃 回溯广州荣光

  在广州地铁六号线,有一个特殊的站,名为“团一大广场”。这里的团旗雕塑,纪念着百年前的一段红色记忆,也向来来往往的人们讲述着那承载革命激情的青春岁月。

  在广场一旁,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纪念馆(下称“团一大纪念馆”)正在建设中,即将竣工面向市民开放。

  2022年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也是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简称“团一大”)召开100周年。1922年5月5日至5月10日,团一大在广州东园举行。这是中国青年运动史上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也是广州市历史上的一件盛事。

  百年历程,见证了中国青年的觉醒和奋起。中国青年肩负着历史的使命,和全国人民一起,走上了历史的必由之路。团一大在广州召开,既是历史的选择,也是广州的荣光,凸显了广州在近现代青年运动中的重要作用。100年前,团一大为何选择了广州?百年来,团一大之于广州有何深远意义?5月4日是五四青年节,值此契机,一起回溯百年团史里的广州荣光,触摸澎湃而出的青年力量。

地铁六号线团一大广场站

  “双向”选择:一封信“请来”了团一大

  古色古香的书桌上,一盏墨绿色“银行台灯”点亮一封书信。时任中共广东区委书记的谭平山,给团临时中央局代理书记施存统写信……“国昌先生,大会地点,如能改在广州更好,因为比较的自由。”

  1922年,在全国各地陆续恢复建立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同时,中共中央局和团临时中央局也在着手筹备召开团一大,帮助青年运动完成思想与组织上的统一,准备于4月在上海召开全国青年团代表大会。

  1922年3月6日,谭平山从广州寄出的这封信,带着木棉的芬芳红艳,传到了黄浦江畔的上海,不仅改变了团一大的筹备计划,也开启了青运史上的重要一页。

  天降大任,青年有为。团一大选择在广州召开,背后离不开广州当时浓烈的革命氛围、宽松的政治环境和广州青年运动工作出色的成绩。广州是近代民主革命的策源地,五四运动以来,广州青年一直是中国青年运动中的一支活跃力量。由于马克思主义传入较早,并且拥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在20世纪20年代初,广州成为中国共产党和青年团早期组织的诞生地之一。

  谭平山的建议不无道理,当时广东的革命形势如同红棉怒放,燃红天际。1921年,广州政府即宣布废止袁世凯所定的《治安警察条例》,这个举措得到当时在广州的陈独秀的赞扬:“就像是解除了颈子上一条大而且重的铁链。”

  中共中央局和团临时中央局接受了广东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的建议,考虑到广州的政治环境比较好,并且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也将在广州召开,决定将会议延期至5月5日在广州召开。

  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原主任曾庆榴认为,这封信为广州争得了一次举办有重大历史意义大会的机会,广州也因此成为中国共青团的诞生地。信里,表明广州申办团一大的理由只有五个字:“比较的自由”。“这句子很实在,却可圈可点,申办的理由摆得很对。前人勇当大事的主动精神,应当值得我们借鉴。”

  三位年轻人:起草第一份团纲和团章草案

  1922年4月,一艘从上海开出的船停靠在汕头港口。繁忙的码头迎来了三位年轻的客人。在人群中格外显眼的外国小伙子正是达林,另外两位分别是张太雷和蔡和森。

  三个人受中共中央局、青年共产国际和团临时中央局委派前往广州,为组织召开团一大做准备,拟定社会主义青年团的纲领和章程草案。其中达林代表青年共产国际,张太雷代表筹备代表大会的组织处,而蔡和森则代表中国共产党。

  1921年1月,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决定组建远东书记处,青年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的远东书记处也相应成立。为了帮助筹备团一大,年轻的达林作为青年共产国际的代表来到中国,1922年4月抵达上海并会见了陈独秀、张太雷等人,讨论了组织代表大会的主要问题并商定去广州。

  按照拟定的详细路线,他们应当先乘轮船从上海途经厦门到汕头,再经陆路从汕头到广州。那时候,从汕头到广州可不像今天这样方便。他们原计划在汕头坐船到预定地点,再坐火车到广州。三个人从汕头下船后,住进了靠近日本和法国领事馆的一家旅馆里。然而从汕头到预定地点的小船要一周后才能开航,无奈之下,三人只能继续住在旅馆,等待开船。

  利用这段时间,三个20岁左右的年轻人开始起草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决议草案。他们在旅馆里泡了整整三天,足不出户,忍受着蚊虫的叮咬,伏案疾书,边写边讨论,一鼓作气完成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纲领》和《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章程》的草案等材料的起草工作。

  这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青年团组织的第一份团纲和团章草案。达林回忆时说:“在这些文件中我们宣告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死刑。”

  1922年4月26日,张太雷、蔡和森和达林终于抵达广州,他们看见了谭平山信中说的“比较自由的广州”。达林在回忆录中写道:“游行队伍沿着广州最宽阔的滨河大街行进,几百面旗帜迎风飘扬。游行者拿着人工制作的狮子头,让它伴着炮鸣、鼓乐和人们的哈哈大笑、张嘴闭嘴、睁眼合眼,奇形怪状的长龙在街上蜿蜒移动。”

  为了参加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和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共中央局和青年团临时中央局的领导人以及各地负责干部都来到广州。根据达林的提议,中共中央于4月底在广州召集党、团负责干部会议,陈独秀、蔡和森、张太雷、张国焘、谭平山、林伯渠等20多人出席。会上着重研究了团一大的指导方针和明确会议召开的重要意义。

  从5月1日下午到5月3日,代表们相继召开一次筹备会议、两次总务委员会会议。三次会议完成了委员会组建及职务分配、提案、大会主席、代表差旅费用等六项事项,讨论了“国际帝国主义与中国及社会主义青年团之问题”“社会主义青年团之纲领和章程”等内容,中共中央局书记陈独秀还承担了“中国青年工人和农人生活状况及改良之奋斗”决议案的起草工作。

  竹棚下的会议:中国青年运动的里程碑

  1922年5月5日下午,在当时东园简陋的竹棚下,团一大开幕了。与团一大开幕式同时举行的还有马克思诞辰104周年纪念会和欢迎全国劳动代表大会,参会人数达1500余人。

  团一大选择在5月5日召开,有着重要含义。5月5日是马克思的诞辰,团一大确定在马克思诞辰纪念日召开,表明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是信仰马克思主义的真正的革命团体。

  五四运动前后,东园堪称广州民众活动的活跃场所。孙中山曾八次在这里宣传革命,广州学生和各界群众也多次在这里举行声援五四运动的群众集会。

  青年共产国际代表达林等二人和中共中央局领导人陈独秀、张国焘等人出席了开幕式,全国劳动大会代表也都出席了开幕式。

  开幕式首先由大会主席张太雷致辞。24岁的他斩钉截铁地说:“社会主义青年团一方面为联络革命运动,并且帮助中国无产阶级训练,而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之敢死队。”大家随他三呼“社会革命万岁”的口号,滔天声浪传递着青年们的热血斗志和投身革命的坚定信念。

  蔡和森、邓中夏、张太雷、施存统、俞秀松、谭平山……当时出席的25位团一大代表,来自上海、长沙、武昌、南京、唐山、天津、保定、杭州等15个地方团,最大的年龄40岁,年龄最小的只有17岁,平均年龄不到26岁。

  从5月5日到5月10日,这些青年在广州选出了团一大的执委会成员,通过了六个决议案。

  大会的召开,使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实现了思想上、组织上的完全统一,成为在政治纲领和奋斗目标上与中国共产党保持一致的全国性的先进青年组织。由此,中国青年团组织正式诞生了,这是中国青年运动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团一大以后,团作为党缔造和领导的青年政治组织,与党同心、为党育人、跟党奋斗,团结带领一代又一代团员青年围绕着党在不同时期的中心任务不懈奋斗,成为中国青年运动的骨干力量。

  团一大代表们怀抱救国救民的伟大抱负,做了大量的组织工作和思想准备工作,后来有9位代表先后为革命献出宝贵生命。先辈们的创业精神,尤其是牺牲精神影响深远,也激励和鼓舞了一代代青年人觉醒和奋起。

  赓续红色血脉:将红色印记刻在青少年心中

  “团一大在广州举行,是历史的选择,更是广州的荣光。”在广州共青团庆祝建团百年原创歌曲《闪亮》发布仪式上,广州市团校党委书记杨成说。

  现在人们走到团一大广场时,还能清晰地看到广场西南侧的省港罢工委员会旧址,坐落在原广东水师提督李准的花园别墅“东园”。如今,东园仅存门楼,门楼正中为拱门设计,上方嵌有“东园”二字的石额,两侧的雕饰十分精致。

  跨过百年,东园有了全新的历史使命。自20世纪50年代起,特别是80年代以来,全国各级党史、青年运动史研究部门持续开展团一大历史研究和史料寻档工作,并不断推进团一大旧址的保护利用。2002年4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纪念碑”在广州东园落成;2012年5月,团一大纪念广场在广州东园落成揭幕,成为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阵地和场所。

  团一大志愿驿站的站长甘永乐认为,青少年的教育不应只局限在学校课堂中,在这里举行活动具有强烈的仪式感,能将红色印记深深刻在青少年心中。

  百年青春澎湃:广州公益品牌走在前列

  “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生逢盛世,肩负重任。作为中国的“南大门”、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广州一直有着敢为人先、勇立潮头的光荣传统。

  从国内第一家专业婚恋服务机构——广州市青年婚姻介绍所的成立,到微笑广州、心声热线、成人宣誓、志愿服务……百年来,广州共青团在党的领导下投身经济社会发展,开展了促进青少年成长系列公益服务,形成了一系列走在全国前列的公益品牌。

  从20世纪50年代掀起的“参军参干”“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热潮,到60年代的“学习向秀丽”“学雷锋”,从70年代的“青年突击队”和“新长征突击手”活动,到80年代“微笑的广州”系列活动、“中学生心声热线”,从90年代的“金不换”工程、“青年文明号”服务卡,到21世纪的“情满九运”“大拇指行动”,再到新时代的“青年大学习”“共青团改革”“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创新创业”“青年志愿服务十大行动”……

  记者从团市委了解到,广州市各级团组织肩负着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的光荣使命;始终坚持发挥组织青年、引导青年、服务青年、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重要作用;始终围绕党政中心工作,团结带领广大青年在推动广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建功立业。

  新时代呼唤新青年,新青年要有新担当。回溯革命先辈和改革先锋筚路蓝缕的光辉历程和彪炳史册的伟大成就,广州青年应倍感光荣,深觉重任在肩。下一个一百年,从团一大广场,再出发。

相关附件
相关新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关注 · 广州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