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枭雄陈炯明的传奇人生

作者:陈雄耀 2019-07-05 07:22:22

               人物简介
陈炯明(1878年1月13日-1933年9月22日),字竞存,广东海丰人(广东省惠州府海丰县白町村,今属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联安镇白町村),粤系军事将领,中华民国时期粤系军阀代表人物之一,主张“联省自治”,实则要割据称覇,与孙中山“大一统”的政治纲领不合,被国共讨伐后避居香港,协助海外最大的华侨社团组织“洪门致公堂”转型为“中国致公党”,并首任该党总理。 1933年9月22日病逝于香港,1935年4月3日,葬广东惠州西湖畔的紫薇山。
                人物生平
1878年,陈炯明 生于广东海丰,原名捷,字赞之,又字竞存;
1899年,中秀才;
1906年,到广州就读于广东法政学堂,1908以优等成绩毕业;1909年,任广东谘议局议员,先后提出《革除衙署积弊案》、《废除就地正法案》、《筹办城镇乡地方自治案》、《筹筑惠湖铁路案》、《禁绝一切赌博案》等提案;11月与丘逢甲等一起被推为代表,赴上海参加各省咨议局联合大会,加入同盟会;
1910年,参加广州新军起义联络工作;
911年,任广州起义领导机关统筹部属下的编制课课长兼调度课副课长,又被确定负责率领一路选锋队进攻巡警教练公所。武昌起义后被同盟会南方支部派到东江组织民军起义,光复惠州;
1911年,广东军政府成立,被推为副都督,不久后为代都督;
1913年,宣布广东独立,声讨袁世凯,失败后逃往香港转赴新加坡;
1915年,联络一批原国民党人另立异帜,组织中华水利促成社,受到孙中山的严厉批评;
1916年,回到广东东江发动驻军和民军起义,参加讨袁斗争;
1917年,北京政府大总统黎元洪授予其“定威将军”。后向孙中山表示“竭诚拥护”,参加护法运动,任援闽粤军总司令,占领闽西南的汀州、漳州、龙岩等地,建立根据地,称为“闽南护法区”;
1920年8月,率粤军从广西回粤,打败盘踞广东的桂系军阀,被任命为广东省省长兼粤军总司令;
1921年5月,被孙中山任命为中华民国政府陆军部总长兼内务部总长,积极参与“联省自治”运动,反对孙中山的北伐主张;6月任援桂军总司令,进军广西,攻占广西全境。后阻挠孙中山到桂林设立北伐大本营,破坏北伐;
1922年4月,拒绝前往梧州与孙中山面商北伐问题,并以辞去各职务相要挟,被孙中山免去广东省省长,粤军总司令、内务部总长三职。此后退居惠州,其部属叶举率“陈家军”主力回师广东,于6月16日发动兵变,炮轰总统府和粤秀楼。8月15日,陈炯明回到广州任粤军总司令;
1923年1月,被滇、桂、粤联军组成的西路讨赋军击败,后陈炯明率部退守东江;
1925年,革命军两次东征彻底打垮其所部后避居香港,后将美洲致公党改组为中国致公党;
1933年9月22日在香港病故。(1933年,陈炯明在贫困中病死于香港,竟然要用其母所备的棺木。一个曾经显赫一时的地方军政长官,结局如此凄惨,这是非常罕见的。

鳄湖边的一个小山坡
有座建成不久的仿洋建筑
——陈炯明史料馆
它的浓浓民国风与山上杂乱的民居
显得格格不入
在西湖风景区中,这是一个被冷落的景点,它背后的山岗上,长眠着一位曾经咤叱中国政坛的枭雄。他由惠州淡水举义登上历史舞台,一度开创“惠州人的广东”,他与孙中山决裂后,在广东苦战三年,最终以惠州易手为标志被逐出历史舞台。他带着失败者的遗憾归骨惠州,连同“联省自治”的理想,被世人遗忘在紫薇山下。
陈炯明史料馆是一座二层建筑,馆内陈列了陈炯明家世与早年生活、参与晚清革命、督粤与反袁、漳州护法、讨桂治粤、兵变与兵败、创建中国致公党七个部分。展厅虽然简约,但史料丰富,图文并茂,简明利落。徘徊在这座小洋楼里,历史的风烟就在面前漫卷,近代的烽火又再熊熊燃起。
窗外就是陈炯明的墓地,历史与现实在此交错,与对面丰山上高耸的东江人民革命烈士纪念碑相比,高约三米的陈炯明碑亭显得很不起眼。当年国学大师章太炎题碑名时,不写名“炯明”而题字“竞存”,这是陈炯明28岁入读广东省政法学堂时所取的字,源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即便如此,墓园在十年浩劫仍难逃噩运,当红卫兵抡起12磅大锤时,那方厚达三十公分的花岗岩大碑纹丝不动。第二天,小将们运来炸药,不料碑亭早被一群贫下中农团团围住,他们担心炸墓殃及民房,极力阻止。因为这些“觉悟”不高的老乡,陈炯明墓得以幸存。
清光绪四年(1878年)1月13日,陈炯明出生于惠州府海丰县联安白町村,这天陈父考中秀才的捷报传到家中,双喜临门让他喜不自胜,于是给儿子取乳名“捷”,希望儿子未来捷报频传。二十年后,继承父志考取秀才的陈炯明,目睹清廷对外腐朽无能,对内残酷镇压,在书斋写下“鼠骨未烧炉有恨,龙头不斩剑无功。”的诗句。1900年10月,惠州三合会首领郑士良受孙中山指派,在归善县发动三洲田起义,海丰洪门会众千余人在大嶂山响应,因错失起义时机,遭到清军围剿。庚子惠州首义失败了,这极大地刺激了正在惠州游学的陈炯明,他愤清廷之残酷腐败,终于走上图谋民主的革命道路。
1911年,同盟会的第十次起义在广州失败,这个延续了260多年的腐朽帝国也行将就木。革命胜利的前夜,流亡香港的陈炯明结识了小自己六岁的精神导师刘师复,这是一个狂热的安那其主义者。安那其主义就是无政府主义,奉行无政府、无宗教、无家庭,各尽所能,各取所需,老有所养、幼有所依,百姓互助合作,没有贫穷,也没有剥削。刘师复的描绘,成为日后陈炯明漳州新政的根本思想。陈炯明构筑了他“自治、联省、联邦”三大步骤,他以后的政治生涯都与这紧密相关。在陈炯明的努力下,漳州成为全国首善之区,闽南二十六县被时人誉为“闽南的苏俄”。陈炯明这颗中国的政治明星,也成为广东百姓翘首盼望的救星。因此,陈炯明才能以弱胜强,一举荡平广东全境。
近代中国曾有一个梦想,在当年可谓轰轰烈烈,如火如荼,它就是萌芽于晚清的地方自治。陈炯明是1920年“联省自治”运动的倡导者,他与湖南谭延闿,四川刘湘,东北张作霖一样,都寄希望于开辟第三条道路,在南北对立中夹缝求生。但自治最后成为军阀割据的借口,加剧了黩武主义盛行,间接造成民不聊生。将陈炯明推下深渊的“六一六”兵变,其实蕴含着历史的必然。孙中山与陈炯明之间的矛盾变得不可调和了,集权与分权、中央与地方,统一与分离。辛亥革命虽然结束了封建帝制,但中国又陷入内战纷起的乱局,陈炯明凭借军事实力制肘北伐,他的“联省自治”与孙中山统一中国的理想南辕北辙,这对革命同志分道扬镳只是时间问题。
与陈炯明决裂之后,孙中山为去除北伐后顾之忧,挥师讨伐陈炯明。1923至1924年,孙中山两次亲征惠州,终因城高墙厚久攻不下。被围城半年的惠州,居民食不裹腹,饿俘遍野,惨不忍赌,孙中山顾及惠城百姓,不得不下令撤军。陈炯明遂重整武力反攻广州,在几年的拉据战中,孙中山意识到不彻底打垮陈炯明,广州政府将永无宁日,而依靠滇桂军阀也不可能打败陈炯明,更别说统一中国,这促使孙中山走上了联俄联共的道路。国共合作的成果,就是彻底端了陈炯明的老巢惠州。
1926年陈炯明兵败隐居香港,在穷困中写下《中国统一刍议》,阐述了他的乱世中华联邦梦。在生命弥留之际,他嘱咐身后归葬惠州紫薇山,这曾是他打算建“西湖医院”的地方。1934年农历三月初一,陈炯明任广东省长下令禁烟的日子,寄存香港东华义庄已超过半年的陈炯明灵柩,终于移葬惠州,国民党政要及民国先贤三百余人前来拜祭,各方挽联近两百幅。曾与陈氏兵戎相见的蒋介石,居然捐来三千元赙仪金,这位曾登永丰舰护卫国父的冤家对头,为陈炯明廉正洁身所感动。出于对一代枭雄晚景凄凉的同情,汪精卫送来五百元,时任广东省长陈济棠捐一千五百元作为修墓费用,又特允给其子女每月一百五十元的教育津贴。陈友云挽陈炯明联:“禁了赌博,禁了鸦片烟,一生冒万难而不辞,敢作敢为,却算得是个英雄本领;做过总督,做过总司令,到死连半文也没有,真廉真洁,怎能容在这贪劣人间!”如此风光大葬,也算是对陈炯明早年致力辛亥革命的充分肯定了。
陈炯明墓园曾因山上广布紫薇树而闻名
过去墓前绿草如茵
周围遍植南洋大杉
一条石阶松径直通山下埠头
那一湾深而清澈的绿水连通鳄湖
远眺归舟凉风习习
好一番幽静空旷的景象
文革中碑亭虽然幸存,坚固的墓冢、墓亭只被敲掉一些边角,但守墓室和妻黄氏墓却被荡平,长子陈定夏的墓碑也不知所终。1980年代之后,紫薇山上的房屋像雨后春笋,一年年扩建起来,最终满布紫薇山,将陈炯明墓团团包围。出于对历史的尊重,惠州市于2012年对墓园进行全面修缮,除对墓冢、碑亭进行修复,还恢复了墓前广场及墓园陈列室、管理房、雕塑台。炽炽炎夏,象征和平幸福的紫薇花又开了,它告诉我:他们曾经来过,以自由之名!

           陈炯明史料馆

(陈氏文史研究员  陈汀州 )

新闻中心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400-6786659
Copyright https://www.nkbj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深圳市闻诺科技有限公司
粤ICP备13035220号-3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