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田汉诞辰

一百二十四周年

田汉(1898--1968)字寿昌,湖南长沙人。戏剧活动家、剧作家、电影剧本作家、小说家、诗人、歌词作家、文艺批评家、社会活动家、文艺工作领导者,中国现代戏剧的奠基人。

田汉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左翼剧联”党团书记、中国共产党上海中央局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同时写了大量作品,以鲜明的革命立场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鼓舞人民进行革命斗争。

田汉一生诚如郭沫若当年所概括的:“肝胆照人,风声树世,威武不屈,贫贱难移。人民之所爱戴,魍魉之所畏葸,莎士比亚转生,关马郑白难比。文章传海内,桃李遍天涯,春风穆若,百世无已。”

今天是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词作者田汉诞辰一百二十四周年,让我们共同缅怀这位中国的“戏剧魂”。

1

受母亲耳濡目染的文坛先锋

田汉与母亲易克勤1950年在北京

1898年的春天,湖南省长沙县东乡花园田家塅茅坪内,一位母亲产下了一个男婴,取名田寿昌。

9岁那年,他父亲去世,靠母亲易克勤含辛茹苦地培养长大。田母年轻时就爱看戏。她不仅允许儿子看戏,而且很欣赏儿子看完戏后的亢奋。当时农村流行一种影子戏,寿昌不仅学戏里的唱腔和身段,还从母亲那里弄些碎布学着剪戏中的人物。他还很爱看“木脑壳戏”,每次看戏前,母亲都给他一些零花钱,可他只醉心于看戏,经常如数又把钱还给妈妈。

儿子的天分,坚定了母亲让他读书的信念。1911年,田寿昌与三名同学相约投考革命氛围更为浓厚的长沙修业中学,四人从“英雄怀汉”一语中分别取名,从此有了田汉这个名字。少年时期的贫苦生活使田汉对社会状况有深切的感受,也培养了他善于思考社会问题、决心改变人民大众受苦受难境遇的抱负。

1924年1月,田汉打破文坛的沉寂,追求清新活泼的新风,在上海创办了《南国半月刊》。田汉的艺术追求带有很大的“先锋性”,而这种“先锋性”又潜在地与他受母亲影响的中国文化之根联结着。

2

为人民奔走的革命作家

田汉自“五四”运动起,投身于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早年留学日本,1921年回国后,与郭沫若先生等人共同组织创造社。后创办南国艺术学院、南国社,主编《南国月刊》,并参加话剧创作与演出实践,推动了中国革命戏剧的发展。1930年前后参加民权保障大同盟、左翼作家联盟。

20世纪20年代在南国社时期的田汉

1928年南国艺术学院成立,田汉任院长兼文科主任,徐悲鸿主持绘画科。站立者为教授孙师毅(左一)、叶鼎洛(左二)、徐悲鸿(左三),前坐者(左一)为田汉。

整个抗战期间,田汉先后从上海至长沙、武汉、衡阳、桂林、贵阳、昆明,极其艰辛地辗转各地,奋力投身民族抗日救亡斗争。或到战斗前线慰问抗敌将士,或率领宣传队从事抗日宣传,或组织抗战戏剧演出活动,长期活跃在民族抗战的第一线上。

1938年夏郭沫若、田汉、夏衍与上海劳动妇女战地服务团在武汉合影。

1938年在武汉三厅时,田汉(前排左二)与陈诚(前排左三)、邵力子(前排右二)、马彦祥(前排右一)、杜国庠(前排左一)等人合影。

1942年,田汉、夏衍、洪深等合编的话剧《再会吧,香港》在桂林上演,图为当年的公演海报。

抗日战争时期,田汉(前排右)与吕霞光(前排左)、田海男、黄仁宇在重庆合影。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抗敌文协更名为“中华全国文艺协会”。田汉到上海后,更积极投身于反饥饿、反迫害、反内战、争民主的斗争。作为文协理事,田汉和郭沫若、洪深一起,代表文协参加了在沪举行的李公朴、闻一多追悼大会的筹备活动;与文协诸友到上海万国公墓祭扫鲁迅墓;为救助新中国剧社成员而努力奔走……

1947年田汉(右二)在上海虹桥万国公墓祭扫鲁迅墓。同行者为于伶(左一)、郭沫若(左二)、许广平(左三)、冯乃超(右三)、周信芳(右一)。

田汉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书写了辉煌的篇章,为我们留下了不朽的精神财富。每当奏响国歌《义勇军进行曲》,都能感受到田汉对国家和人民的炽热情怀。

今天,让我们致敬这位中国现代革命文艺的先驱,传承红色基因,赓续革命薪火,唱响信仰之歌,筑成新时代的长城!

信息来源:

《国歌历程》《文协档案中的田汉》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来源于科普中国、科普类微信公众号及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促进科学普及,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 或对其真实性、准确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知识产权、肖像权、名誉权或其他权利的内容,请及时与我们取得联 系,我们会及时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