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被我们遗忘的战功英雄:诗人将军蔡廷锴的功与过

原标题:一个被我们遗忘的战功英雄:诗人将军蔡廷锴的功与过

大家在列举抗日名将的时候,列举了的名将有张自忠、左权、李宗仁、薛岳等很多抗日将领,连张灵甫这样级别的军人也经常被人挂在网上;而其中一位抗日名将,一个战功赫赫却被我们遗忘的英雄,在我们中华民族抗日斗争中起了相当重要作用的将军,却被绝大多数人遗忘了;这就是抗日名将蔡廷锴。

功(1):9.18事件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在东北制造了9.18事件,以两个师团的军队,两个月的时间久占领了占我国国土六分之一的东北全境;当时日军的行为遭到我国政府的反对;而一些与我国关系不错的外国政府对我国虽然同情,但这样的作战能力让他们实在太失望,在国际上除了谴责,也不愿意在物资上支持我国。

由于国际上谴责声不断,日本决定在上海打我国一下,取胜后压迫我国政府与他们签订条约,承认东北的现状。当时日军的探子看到刚调到上海的19路军,这些广东军人不仅个子瘦小,武器准备差,穿的衣服和鞋子在上海的冬天冻得打哆嗦。他们暗暗发笑:身高马大、拥有大量火炮、飞机、坦克,武器精良的40万东北军还顶不住2个师团的关东军一打,这3万杂牌军根本不用吹灰之力就可以消灭之;日本军方订下了24小时就解决战斗的计划;而在上海的其他日本人更狂妄,说只要4个小时,就让这些国军消失

面对气势凌人的日军,蔡廷锴将军召开动员会,愿与将士们一起做好为国捐躯的准备,誓死保卫国土。面对日本的压力,军政部命令蔡廷锴换防,将其调离上海,被蔡廷锴拒绝;在日方要求他后撤30公里被蔡廷锴严词拒绝后,于1932年1月28日半夜,数千日军在坦克的掩护下发起了进攻,但事情并没有日军想象的那么顺利,进攻很快就被打垮了。

此后日军不断增加兵力,大量的坦克、大炮、巡洋舰、以及两艘航空母舰都开到上海,兵力增加到4个师团10万人以上;而蔡廷锴是在政府不支持的情况下,单独对日军作战。后来第5军的部分军队加入了抵抗;但中方军人总数不过5万人;面对有巡洋舰上大口径火炮和航空母舰支持的10万日军,他们毫不退缩,一直打到3月初;使日军在天皇面前保证24小时解决战斗的计划彻底泡汤。这次抗战震惊了世界,使国外改变了9、18事件后小看我国的人改变了观念,对日本的谴责更强烈了,连日本的盟友墨索里尼都在公开的场合下夸奖蔡廷锴及他的部队。这次抗战也鼓励了国人的斗志,同时也让日本军方那些狂妄的主战派军人有了相当大的收敛,在多国的调停下达成停火。

这次抗战也使中日正式的开战时间向后推迟了五年,即从1932年推迟到1937年。这五年对我国来说,是及其宝贵的。假如1932年中日开战,我国内部的抗日统一战线还没形成,内战规模非常大,在国民党军的内部军阀割据还相当严重,这些情况对我国来说,是相当不利的。在西安事变后,我国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我们抗战的胜利打下了必不可少的基础。从这一点来说,蔡廷锴将军对我们民族的抗战是功不可没的。

(2)淞沪抗战

日方田中操纵流氓汉奸乘机将两名日僧殴至重伤,日方传出其中一人死于医院。随即以此为借口,指使日侨青年同志会一伙暴徒于19日深夜焚烧三友实业社,砍死砍伤三名中国警员。

20日,又煽动千余日侨集会游行,强烈要求日本总领事和海军陆战队出面干涉。

21日,日本总领事村井苍松向上海市长提出道歉、惩凶、赔偿、解散抗日团体四项无理要求。

22日,日本驻上海第1遣外舰队司令盐泽幸一发表恫吓性声明,以保护侨民为由加紧备战,并从日本国内向上海调兵。

27日,村井向上海市当局发出最后通牒,限28日18时以前给予满意答复,否则采取必要行动。国民党政府为集中兵力在江西"剿共",对日继续执行不抵抗政策。军政部长何应钦急电第19路军忍辱求全,令上海市长吴铁城于28日13时45分全部接受日方提出的无理要求。暂时下野的蒋介石委托国民党元老张静江说服蔡廷锴避免与日军冲突,并调宪兵第16团接替上海第19路军防务。日方接到吴铁城答复表示"满意",却又以保护侨民为由,要中国军队必须撤出闸北,不待答复便于当晚突袭闸北。

日本称一·二八事变为上海事变或第一次上海事变,在1932年中国上海发生,是中日两国于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的军事冲突,时间长达一个多月。

1932年1月24日,日本海军陆战队向上海增兵。当时负责防卫上海的中国军队是粤军的十九路军,由蒋光鼐及蔡廷锴指挥,京沪卫戍司令为陈铭枢。陈铭枢及十九路军主张应付日军挑衅,但国民政府会议后则主张忍让,并于1月23日由军政部长何应钦下令十九路军五日内从上海换防。

国民革命军十九路军军长蔡廷锴是著名抗日爱国将领,曾率十九路军浴血奋战,扬威海上。苏州为十九路军驻防区,蔡廷锴多次来苏部署军事。1932年5月28日,蔡廷锴(照片中身高者)等将领路经观前街,参加在五卅路公共体育场举行的抗日阵亡将士追悼大会。蔡廷锴在会上发表了慷慨激昂的讲话,博得全场如雷掌声。会后蔡廷锴有五言抒怀诗曰:

"公园春驻马,伫影红桃下。

个侬嗔迎人,攀枝折佳葩。

好花枝上艳,离枝则堪怜。

铁心扫倭寇,誓保金瓯全

"另有《苏州病中接家书有感》:

“戎马倥偬至此间,身心劳瘁负艰难; 

家书两载叮咛寄,不扫倭奴誓不还!”。

又有《抗日军次登虎丘》诗云:“

劫灰血泊掩长江,半壁江南不忍亡;

寇重已无磨剑暇,那堪尝胆救家邦!”

诗中抒发了炽热的爱国情怀,充溢民族自强的凛然正气,至今读之仍令人激动不已。

1932年1月28日23时30分,日军海军陆战队2300人在坦克掩护下,沿北四川路(公共租界北区的越界筑路,已多次划为日军防区)西侧的每一条支路:靶子路、虬江路、横浜路等等,向西占领淞沪铁路防线,在天通庵车站遇到中国驻军十九路军的坚决抵抗。一二八事变爆发。

折叠中国背景

淞沪抗战前,上海的守军是第十九路军,由于十九军不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部队供给远远不足。战役开始前,中央政府共拖欠十九路军8个月600余万的军饷。1月底的上海,天降大雪,十九路军几乎没有棉衣,将士身着单衣,短裤露膝,在冰天雪地里作战。不仅衣着没有,而且武器装备也不足,尤其战役开始后,明显感觉到手榴弹供应不上,中央政府更是始终不予以回应,只好发动上海民众赶制土制手榴弹。同时十九路军的炮火力量也比日军低了数个档次,导致日军轰炸肆无忌惮。

战争开始后南京中央政府屡次发电,要求十九路军不得抵抗,撤到二线阵地。虽然十九军开始没有后退并且取得了一定战役成果,但是在陈铭枢的电报下,蒋光鼐和蔡廷锴下达了停止进攻的命令。

所有将士都不相信这道命令,认为是通信员误传,甚至认为通信员是奸细,不断将通信员扭送军部或者求证命令的真实性。得知真的停止进攻后,不少将士嚎啕大哭,有的人抱起步枪冲向了日军阵地,随着几声枪响,倒在血泊中。

这是淞沪抗战中最大的遗憾。战争初期国军兵力甚多于日军,日军战争目的只是转移国际视线。如果国军按照计划发动进攻,结合19军、5军的战绩,战争过程即使惨烈但完全可以取得更大胜利。可惜国军内部意见不统一,大军进退犹豫不决,过分期望国际调节,以致错失好局。

张治中坐不住了,多次向蒋介石请命增援。宋希濂旅已经全旅整装待发。但是中央政府还是不允许。宋旅将士纷纷垂泪。宋希濂压不住,带全旅连级及以上军官,塞满了一卡车面见何应钦。其中一位黄埔毕业的连长连连质问何应钦,最终何应钦哑口无言,将宋希濂等人打发回去。

迫于各界压力,蒋介石政府终于派出了张治中率领蒋介石嫡系部队第5军驰援上海。

上海战况于日军不利,日本内阁又调陆军第9师参战,改由第9师师长植田谦吉统一指挥。同日,中国政府派请缨抗日的张治中任第5军军长,率所部第87、第88师及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教导总队增援上海,归第19路军统一指挥,接替从江湾北端经庙行至吴淞西端的防线,为左翼军。第19路军为右翼军,担负江湾、大场以南及上海市区的防御。18日,植田发出最后通牒,要挟中国守军于20日17时前撤退20公里,被蔡廷锴严词拒绝。20日植田令日军全线总攻,采取中央突破,两翼卷击的战法,以第9师主突江湾、庙行结合部,企图北与久留米旅围攻吴淞,南与陆战队合围闸北。守军第19路军与第5军并肩作战,密切配合,利用长江三角洲水网地带及既设工事顽强抗击,并组织战斗力强的部队夹击突入江湾、庙行结合部之敌。经过6昼夜争夺战,日军遭受重创,由全线进攻转为重点进攻,再由重点进攻被迫中止进攻。

(三)、发动抗日反蒋的福建事变

“一·二八”淞沪抗战后,蒋介石将十九路军调到福建。蔡廷锴等率十九路军入闽后,在蒋介石的催迫下,向根据地发起进攻,先后占领了闽西、闽北等苏区。1933年秋,红军主力由江西东征福建,先在闽西连城等地歼灭了十九路军的3个团,继而又在闽北歼灭2个团,并围困廷平、顺昌、将乐等县城,威胁福州。经过折兵损将,蔡廷锴识破蒋介石让红军和十九路军两败俱伤的意图,他因此毅然决定,停止剿共,“反蒋抗日联共”,并立即派人与红军联络,在9月下旬实现停战。10月26日,由周恩来主持、红军全权代表潘汉年与十九路军全权代表徐名鸿在瑞金签订了《反日反蒋的初步协定》。张闻天、毛泽东、朱德等中共领导人会见了徐名鸿和陪同前来的十九路军参议陈公培,大家表示对这一合作持欢迎态度。这样,蔡廷锴就稳住了红军,解除了后顾之忧。

1933年11月20日,十九路军将领蒋光鼐、蔡廷锴等人发动了抗日反蒋的“福建事变”(也称“闽变”),在福建成立了“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推举李济深为政府主席,蔡廷锴为人民革命政府委员、人民革命军第一方面军总司令兼十九路军总指挥等职。并发布了对蒋介石、汪精卫、何应钦等国民党要人的通缉令。据后来侍从室主任晏道刚回忆,蒋介石在抚州得知“闽变”消息,神色异常紧张,深恐红军与十九路军联合。好几次与晏道刚同坐汽车时,忽而自言自语,忽而挥拳舞掌。一个人坐在房子里时,便不时掏出自己写的“剿匪手本”,翻到后面的军歌,竟独自高声歌唱起来。晏道刚认为这是蒋乱了阵脚。

蒋介石最害怕的是蔡廷锴指挥的那5万军队如果与江西的10万红军联合起来,他那第五次“围剿”计划将破产不说,闽赣结为一体后凭借中共与共产国际联系,加上十九路军,外来援助直接进入,后果不堪设想。因此,他决定,必须转过头来,先收拾蔡廷锴,然后再解决红军。十九路军在第五次“围剿”中发动“福建事变”,给红军打破第五次“围剿”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机会,但当时的中共领导人博古等却没有把握好这个机会。事变发生后,蒋军对苏区的“围剿”几乎全部中断。“围剿”主力北路军不得不抽出9个师,加上宁沪杭地区抽调的两个师共计11个师,由蒋鼎文指挥分别从江西和浙江进入福建,进攻十九路军。

蒋介石不担心他打不垮蔡廷锴,而是担心红军与十九路军联合。每天晚餐后,他都要找侍从室主任晏道刚和参谋本部第二厅厅长林蔚。问题就一个:是否有红军与十九路军联系的情报。他叮嘱晏、林二人,要密切注意双方动向,每日派飞机空中侦察。一直未发现红军与十九路军联系的时候,蒋这才慢慢放下心来,决定亲自飞往建瓯,指挥收拾十九路军。本来,中共最初对十九路军发动“福建事变”是持合作态度的,但由于当时苏联已同蒋介石的南京政府改善了关系,共产国际不支持红军同十九路军联合反蒋,因此当时的中共中央领导人博古后来采取了不配合的态度。当蒋介石的十几万大军进攻十九路军的时候,中央军委却将我红军主力从东线调到西线永丰地区,不去配合十九路军,反去进攻敌人的堡垒阵地。这不仅使十九路军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而且还丧失了粉碎第五次“围剿”的有利时机。1934年1月,福建事变失败,十九路军完全解体。接下来,中央苏区也陷入四面合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十九路军被分解,取消番号。

过:南昌起义脱队伍

蔡廷锴,南昌起义中主要的人物。1927年,蔡廷锴成为了师长。蔡廷锴和叶挺将军是老乡,叶将军曾经争取过蔡,但蔡廷锴始终没有表明自己的态度。南昌起义爆发,蔡将军那时正跟汪精卫在安徽开会,被通知自己的部队也被叶挺带领参加了南昌起义。

蔡廷锴塑像

蔡廷锴立刻动身赶到南昌,想要知道事情的真实情况。蔡廷锴见到起义的领袖,对他们说自己也要参加起义,周恩来等同志表示欢迎,但是也有同志认为蔡将军态度暧昧,属于危险分子。叶挺是一个实在的人,为蔡廷锴安排的妥妥当当,认为随意冤枉参加革命的人会让起义部队遭受正义人士的谴责。蔡廷锴抱怨大家为什么起义也不带上他,并对起义军说自己这次赶得这么着急,就是怕错过这次起义。只要能让他成为起义军的一员,哪怕是小兵也愿意。这席话让大家非常的感动。蔡廷锴被任命为起义军中的师长,指挥第十师旧部。

随后第十师担负了开路的任务。部队在进入江西后,蔡廷锴受到心腹的鼓动,将部队中的中共党员送了出来,随后带着部队前往福建。蔡廷锴,南昌起义中一个拥有较多兵力的将领,在带着部下脱离起义军后就经过老上司的介绍投奔到蒋介石手下。

随后贺龙也带着部下离开了队伍,彻底动摇了军士的信心。起义军中开始掀起了出走的风潮。蔡廷锴的所作所为遭到了批评,但从时局来说他也是为了保证自己的兵力

人生结局:

蔡廷锴于福建事变失败后,出洋游历欧、美、澳洲一年,考察各国的军事政治经济。“七七”事变后,蔡廷锴加入抗日行列,先后出任第十六集团军副总司令、总司令,所部驻桂南、粤西。后调任第二十六集团军总司令,在桂南会战中,指挥桂南及广东南路各部对敌作战。新中国成立后,蔡廷锴站到人民一边,当选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还担任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第二届中央常务委员、第三、四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对祖国统一大业做出了很大的努力。抗美援朝中,他被推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并前往朝鲜慰问中朝军民。1968年4月25日,蔡廷锴在北京因病去世。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