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源的一句名言,被曾国藩引用,后来成为清朝的一项国策

原标题:魏源的一句名言,被曾国藩引用,后来成为清朝的一项国策

小珏说历史——《曾国藩及湘军》系列七十八 请勿转载

鸦片战争是中国进入近代史的标志,西方列强利用船坚炮利攻破清政府的大门,逼迫其签订了不平等条约,让伟大的中国蒙上了奇耻大辱。然而,即使被打得遍地找牙,清廷中大部分的官员仍然沉浸于几千年天朝上国的美梦之中。

但是还是有极少数知识分子清醒认识到,当时的局势并不是国家偶然打了几个败仗,而是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他们被称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首批知识分子。

魏源就是其中的一个,他率先在《海国图志》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正确主张,倡导向西方学习,全面改良中国的社会。

然而,终其一生,魏源的思想都没有能够在当时的清廷掀起太大的反响。这还是因为魏源位卑言轻,不过就是江苏巡抚衙门幕僚的一介文人,这个伟大的构想仅仅停留在字面上。倒是后来《海国图志》传入日本,为明治维新提供了助力,从而帮助日本走上崛起的道路,这是令人哭笑不得的结局。

二十多年之后,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咸丰帝仓皇出逃到热河行宫。在国内的太平天国运动中,以曾国藩为首的汉族地主阶级取代了八旗军和绿营,成为清廷最为重要的武装力量。在这种更为恶劣的情况下,清廷中央以恭亲王奕訢为首的亲贵势力,开始寻求不一样的道路。

与此遥相呼应的是,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在与太平天国的对抗过程中,也越来越多的认识到西方科学技术的重大作用。在双方的默契下,清政府自上而下开始制造向西方学习的氛围。其中,有一件事成为了起因。

这是在咸丰已经躲进热河行宫之时,恭亲王请示他说,俄国人愿意与清廷交好,答应派出三五百士兵帮助剿灭太平天国,并愿意派出洋船协助运送物资,以避开当时很不畅通的漕运。

在当时,咸丰已经丧失了治理国家的自信,这位才三十岁的皇帝,已经深刻体验沦为丧家之犬的可怜。他不能决断,便向两江总督曾国藩、江苏巡抚薛涣、浙江巡抚王有龄以及漕运总督袁甲三征求意见。

曾国藩向咸丰帝上了《遵旨复奏借俄兵助缴发逆并代运南漕》的奏章,先是明确反对俄国人的出兵,而赞同帮忙代运南漕。

其实,太平天国运动在当时闹得太凶,江南一带陷入长期的拉锯战之中。据后来统计,在这次农民起义中,中国死亡人数在7000万人以上,更有甚者估计在一亿以上。不管数目到底多少,当时的湘军确实陷入苦战之中。

但曾国藩还是不愿意外国势力的介入,他认为“自古外夷之助中国,成功之后,每多意外要求”。比如在唐朝时,为了借助回鹘兵马平灭安史之乱,唐朝不但奉献了正儿八经的公主和亲,还被迫购买回鹘的劣马,欠下巨额的外债。近的就在鸦片战争时,美国借口调停,提出和英法一样的利益主张,白白占了中国许多便宜。

而且,曾国藩认为俄国人的势力大于英、法两国,连英国都害怕俄国,绝对不可以引火烧身。在奏章的最后面,曾国藩写下了最为关键,也是最具深远影响的一句话:

目前资夷力以助剿济运,得纡一时之忧,将来师夷智以造船制炮,大可期永远之利。

目前资夷力以助剿济运,得纡一时之忧,将来师夷智以造船制炮,大可期永远之利。

这句话就是说现在暂时借助俄国人来帮忙运送物资,解除一时的麻烦,此后我们还学习西方来造战船,造大炮,这样可以获得永久之利。

这其实就是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解读,从当时手握重兵的两江总督曾国藩口中说出来,分量完全不一样。咸丰帝再昏聩,也不至于眼睁睁看着祖宗江山一步步被蚕食。他接受了曾国藩的建议,并化为国策。

在咸丰十年十二月初一,恭亲王奕訢,会同桂良、文祥上奏《通筹夷务全局酌拟章程六条》,洋务运动正式拉开序幕。十天后,京师正式成立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喜欢请点击关注,每天带给你有趣的历史故事。

参考资料:《曾国藩传》、《曾国藩奏折》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