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王启民|科技兴油保稳产 大庆“新铁人”

原标题:“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王启民|科技兴油保稳产 大庆“新铁人”

央视网消息:20世纪60年代,大庆油田诞生了我国的石油英雄——“铁人”王进喜。半个多世纪过去,这片热土上又孕育了科技兴油保稳产的大庆“新铁人”王启民。从波澜壮阔的石油大会战,到原油5000万吨以上27年高产稳产,再到建设百年油田新实践,王启民始终坚守石油科研一线,为大庆油田的开发建设插上“科技翅膀”。

初见王启民,身材瘦小,脊背微驼,怎么也不会把他和“铁人”联系到一起。可话匣子一开,说到石油的技术创新,这位82岁的老人立刻神采飞扬,脑筋转速之快,年轻人都跟不上,这回大家信了,他就是“新铁人”。

“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 王启民:我的这一生是笨人,很简单,笨人就干一件事,不会再干,不行再弄,几十年做一件事,熟能生巧了,就是怎么开发好大庆油田,始终坚持,一生要不动摇。

王启民的石油征程随着大庆石油大会战的序幕展开,当时的新中国石油工业形势严峻,1960年全国原油需求量1000多万吨,缺口却达一半以上。与此同时,外国专家断言,中国人靠自己的力量开发不了地下储层复杂的油田。

大庆油田 企业一级专家 伍晓林:他每一次讲到我们大庆油田开发的时候,国外人认为我们做不到的时候,他很生气。我们中国人怎么就比不过国外人呢?他说不行,我们不但做到,而且要做得更好。

铁人王进喜的忘我拼搏精神鼓舞着刚从北京石油学院毕业的王启民,年轻的他毅然投身石油大会战中,还写下了这样的对联:“莫看毛头小伙子,敢笑天下第一流”,横批“闯将在此”,王启民立志要靠中国自己的力量,闯出一条油田开发之路。

王启民深知,要开发好油田,既要有敢为天下先的雄心壮志,更要从客观规律出发,既不照搬国外,又不照抄书本。他组织开辟了9平方公里的试验区,白天他就在钻井边试油、试采、测定,晚上回到临时搭建的地窨子就分析海量数据,风吹日晒、卧雪爬冰,这一干就是整整十年。

大庆油田 企业一级专家 伍晓林:几十天甚至几个月在现场,那个时候条件很差的,冰冷冰冷的,就在帐篷里睡,在现场搞实验。到最后他得了叫风湿性强直性脊柱炎,那个很严重的,但是他没有时间上医院,摁着这个腰到油井上去搞实验。

十年磨一剑,不负有心人。经过1740万次的对比,王启民团队完成了我国第一个独立自主编制的油田开发方案,迈出了我国自主研发开采从无到有的第一步。到1963年底,大庆油田年产原油达到400多万吨。

随后,王启民组织创建的“非均匀”注采理论和调控技术,打破了国外权威“温和均匀注水”的定论。这一时期,大庆油田原油产量平均以每年28%的速度递增,实现上产5000万吨,跨入了世界特大型油田行列。据统计,这些成倍增长的原油为国家换回了大量的外汇,其中最高年份全国每100元换汇额就有大庆石油创造的14元。

“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 王启民:这个就是初心,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大庆精神,爱国里头就代表要为民族争气,开发油田就是为国为民争气。

进入20世纪80年代,随着稳产期延长,大庆油田逐步进入高含水期。如何实现5000万吨稳产再10年的目标,是油田人面临的重大课题。

凭借多年实践经验,王启民把目光瞄准了只有几十厘米厚、油斑油迹为絮状的表外储层。然而,按照国际惯例,这一油层不被计算在储量表内,就像做衣服剩下的边角废料,是被判“死刑”的油层,被认为没有开发价值。

表外储层到底能不能开采?问题一经提出,再次引发业内激烈争论和质疑。王启民坚信:禁区既然是人设定的,人就可以打破它。

“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 王启民:要敢想敢做,先行先试,这是科技人员很重要的作用,只有通过把敢想敢做敢试结合起来,一旦成功就是创新,就是对企业的贡献。

王启民带领课题组再次深入试验区一干7年,对1500多口井进行地质解剖和分析,一次次失败、一次次纠错、一次次实践,王启民像绣花一样不肯放过任何一组数据一个细节,脚踏实地地从纷乱的实验结果中探寻规律,终于研发出一套开发表外储层的技术,成功突破开采禁区,变废为宝,直接推动大庆油田第三次生产力大发展。这项技术新增地质储量7亿多吨、可采储量2亿吨,相当于又找到一个大油田。

在油田开发的自主创新之路上,青年时就立誓做闯将的王启民马不停蹄。1995年,王启民主导的“稳油控水”战略,获经济效益150多亿元,为大庆油田实现持续高产高效开发做出重要贡献。

2000年以后,他创新合作方式,研制出能适应油田污水配置的超高分子量聚合物。

到2002年,大庆油田实现年产5000万吨,连续27年高产稳产,创造了世界同类油田开发的奇迹。

大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 科研部主任 陆会民:他是我们大庆油田科技战线的杰出代表,他赋予了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时代新内涵,这种精神就是超越权威 超越前人、超越自我的科技创新精神。

在大庆油田奋战了55年的王启民坚信,科技是油田发展的命脉,而创新需要更多科技人才。他把多年积累的科研资料无私与大家共享;无论是谁,研究什么课题,需要什么帮助,他都有求必应。直到今天,在82岁的王启民和他后辈的大庆人心中,始终涌动着那股我为祖国献石油的澎湃激情。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