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7倍的日军,还要解救英军7000多人,仁安羌战役为何能胜利?

原标题:面对7倍的日军,还要解救英军7000多人,仁安羌战役为何能胜利?

1942年,缅甸战役如火如荼。中国远征军奉令出征缅甸,仁安羌大捷是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一次重大胜利,也是一个以少胜多的军事奇迹。

新38师113团兵力虽然仅仅1000余人,但是在团长刘放吾的率领下,在缅甸仁安羌以牺牲202人的代价,击溃了正在包围英军的日军精锐部队,解救出被围英军7000余人,取得了中国远征军在境外的首次胜利。

此消息传开,立刻就轰动了中、英、美三国,中国军人的骁勇善战受到了多方称赞。英雄已去,精神长存。

当时,缅甸是英国的殖民地,情况复杂,仁安羌战役前,英美中三方态度各异,孙立人高瞻远瞩主动出战。

战斗中,面对7倍的日军,孙立人果断主动出击,带领113团一鼓作气攻占制高点,最终占领仁安羌油田。 通过此次战役,我们感受到孙立人将军的人格魅力、坚定的爱国主义思想、关怀下属的精神。

战后,中国远征军威名远扬,一扫太平洋战役后英美中盟国的低迷之态,孙立人也被誉为“东方的隆美尔”。

仁安羌战役刚开始时,英军迫切需要支援。“本军饮水和食粮断绝已经两日,困难万分,官兵无法维持,势将瓦解。” 在英军不断要求支援之下,罗卓英却是如此回复“着新第38师迅以两个团增援英军方面,并极据为要。”

罗卓英下令38师副师长齐学启率113团(团长刘放吾)前往支援,师长孙立人却坐守空城,不得上前线指挥。根据当时情况分析,罗卓英考虑到日军人数庞大且战斗力强,想用两个团来减少中国军队的人员伤亡,增援英军仅仅是应付一下,并不是以救援英军为主。

这样一来,既可以对上级和英军方面有所交代,也可以保存中国远征军的实力。然而守空城的孙立人,却极力反对这一安排,孙立人从大局出发分析取胜把握,认为应该全力以赴,主要因素有三个。

第一,从地理位置来看,仁安羌,缅语意为“油河”,仁安羌是缅甸最大的油田,也是当时缅甸盟军的油料供应地。而日军决意占领此处,不仅是丰富的油料,更为直接的原因是要消灭此处的英军。

仁安羌地理位置独特,是英军北去的必经之路,占领此处就等于掐住了英军的咽喉。当时,如果英军被牵制,中国军队也不会有任何好处。所以,孙立人认为保护友军即保护己方。

第二,113团作为前锋军,只有1000余人,而日军却有两个联队。在人数上并不占优势,作为他们的领导人,理应在前线指挥,鼓舞士气。

第三,缅甸战场如火如荼,国军政府紧急集合军队作为中国远征军入缅,仁安羌战役是远征军入缅后的一次重要战役,必须与盟军配合救援,打出中国军队的威名。

孙立人向罗卓英陈述去前线的理由,却被拒绝,无奈之下,孙立人只好违抗军令前往指挥。“本师先后两团均调往前方,主力所在必须亲往指挥。反复痛陈至凌晨四时始允。”

由此可以看出,孙立人不仅军事能力出众,更有过人的胆识,能当机立断。孙立人前往前线,士气大振,为仁安羌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在攻打日军过程中,斯利姆主张攻打日军右翼,但孙立人认为日军右翼是山地,地形复杂,一击不成,我方会陷入被动局面。因此,孙立人主张攻打日军左翼。而斯利姆认为,这样会使被围的英军陷入日军的猛烈炮火之下。

最后孙立人进行敌我分析,113团主攻左翼,与被围英军配合,113团外围发起进攻,英军在内突围,里应外和,更好地掌握战场主动性。孙立人在此次战役出色的地方在于,避实就虚,出奇制胜。

19日凌晨,突袭日军,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为了防备日军知晓我军仅一千人,孙立人指挥“以各种手段设置疑兵,虚张声势,到处干扰,分散敌人的实力。”

孙立人将113团化整为零,分散兵力骚扰各地的日军,打完即走。让敌军摸不清我军实力,自乱阵脚。

虽然在仁安羌战役中,中国军队113团仅1000余人,而日军共计7000人,还要完成解救7000多英军的任务;在武器装备上,也远远不如日军第33师团。但最终,我们依旧取得了胜利,完成了任务。

这与将领的个人指挥才能有关,也是对士兵战斗力的考验。“他(孙立人)具有严明苦干的治军,由他一手培育的新一军,不但是一支军容最盛,战斗力最强的劲旅,军纪最严,军风最好的队伍”。

进入缅甸的中国军队,是孙立人一手训练出来的。而从仁安羌战役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孙立人带的士兵战斗力强。“官兵平日里经严格之训练,一般战斗技术均能发挥典令精神,故能临敌制胜。”

经过孙立人的艰苦训练后的士兵,具有很高的独自作战的军事素养。孙立人的新38师个个是作战的好手,孙立人训练时严格对待,私下与士兵打成一片。作为指挥官,他知人善用,掌握排级以上干部的作战能力。这一点,对于一个师级指挥官来说,是难能可贵的。

正是这种过人的军事素养,造就了英勇的38师,也成就了这种将知兵,兵认将的合格军队。

孙立人取得此次大捷的主要思想基础是,深厚的爱国主义思想。在此前提之下,孙立人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化作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罪行的仇恨。不仅在他自己身上是如此体现的,还表现在他对士兵的思想教育上。

1942年,新38师在云南即将出师缅甸时,孙立人的训话就是最好的体现。“我们的部队出国,是代表国家,我们与日本鬼子打仗,只能打胜仗,不能打败仗,你们打死了,倘若只留下我一个人,我也要拼到死,为民族的生存而死是光荣的。”

孙立人在出兵缅甸时,就做好了为国捐躯的准备,对自己、士兵都是如此。此后,孙立人对青年学生训话时,第一句话便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孙常以岳飞精忠报国的精神告诫下属,保卫国家是军人最大的责任。在仁安羌战役中,孙立人以及新38师的每一位军人,都表现出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孙立人良好的个人素养,还表现在与士兵同甘共苦。士兵作为战争中的整体存在,对战争的胜负极为重要。孙立人在与士兵一同生活中,体会到士兵的不易,做决定时会多加考虑,而士兵对将军的信任,也会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有文章评论说:“孙带兵最与众不同的地方是他叫你苦,他自己也跟着你吃苦,所以部下无半点怨言。” 正是这种与士兵同甘共苦的做法,让部队整体的凝聚力变得非常强。

1942年,在缅甸掩护英军撤退中,孙立人认为英军为阻断敌人追击,有很大可能会炸毁吊桥,牺牲连队。孙立人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自己站在桥头等全连士兵都过去之后。才让英军指挥官炸桥。

士兵在过桥后抱着孙立人痛哭,情景感人。孙立人带兵如手足,士兵对其更是尊重有加。孙立人带兵做到知人善任,不在军队中安插亲信 。

据许逖先生介绍,“训练重点,在技术上,他特别看重体力训练,射击和武器保养”。 孙立人看重士兵的军事能力,对下级将士的提拔也是唯才是举,主要依据是考核。包括射击、理论以及运动等,对具有丰富战斗经验的士兵委以重任,甚至破格提拔。

战前,英美中三国态度各异,孙立人主动请缨,当天赶往前线。攻占宾河北岸后,又审时度势及时暂停进攻,连夜部署抓住了有利时机。次日,一鼓作气攻占仁安羌油田。

仁安羌大捷是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以来,第一次取得的重大胜利,给危机四伏的缅甸战场带来一线生机,创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以少胜多的军事奇迹。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