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红色基因|你不知道的蔡希陶:有着文学情怀的植物学家

原标题:传承红色基因|你不知道的蔡希陶:有着文学情怀的植物学家

蒲公英恰巧住在一块大崖的脚下,冬天的狂风虽然刮倒了四丈高的老柏,可是始终没伤害他半分。旁的花草还缩头埋在土中的时候,他已能利用他避风向阳的地势,欣然伸开胳膊来哺太阳了。他每年都比大家出现得早,都比大家先得到阳光的抚爱。谁都羡慕他占的地位好,可是谁都没有去抢他的地位。大树们嫌那儿是一条石隙,将来无从扩展,小草儿们素来畏惧他,尊他为博学多识的老先生,更不敢去侵惹他。于是多少年来,他都安然地享有着这片温暖的地面,过着比旁人都要容易的生活——春天先发叶,冬天后凋零。

这是蔡希陶早年写的短片小说《蒲公英》中的一段描述,内容是关于植物界里斗争的故事,行云流水、笔下生辉的词句,给当时的人们留下了颇为深刻的印象。

蔡希陶除了是植物学界的权威大家,在人文领域也都有着很深的造诣。他的文学成就不同凡响。

今年是蔡希陶诞辰110周年,同时,也是他逝世40周年。让我们从另外一角度,了解这位植物学家不同的人生。

蔡希陶是中国上个世纪20年代的文坛新秀。年轻时,他热爱大自然,憧憬未来。他喜欢用明丽的文字来描述生活,梦想着富有激情的文学生涯。当年,他侧身语言学家陈望道的门下,还给作家王统照寄稿。

后来,蔡希陶在郑振铎主编的《文学》上发表文章,受到了鲁迅的关注。鲁迅给蔡希陶的文学创作以美誉,认为蔡希陶很有希望成为一名文学家。

20世纪30年代,蔡希陶是胡先骕担任负责人的静生生物调查所的主要成员。1932年,他受胡先骕派遣,带队去素有“植物宝库”之称的云南采集植物标本,数年间走遍了云南的山山水水。他在给胡先骕报告工作进展情况的信函中这样写道:“连日采集大满人意,烤制不暇,滇南天气较热,雨水丰多,山谷中木本植物丛生,竟着美丽之花果,生每日采集时,回顾四周,美不胜数,手忙足乱,大有小儿入糖果铺时之神情。预计今岁总可获六千号左右也。”工作的艰辛,收获的喜悦,悉数道出。读着这样生动传神的文字,人们仿佛置身现场,虽是寥寥数句,却足以看出他的文字功力。就是在这次考察期间,他写了好几篇描绘当地少数民族生活和风俗的短篇小说,人物传神,状物生动。

他开阔的文学视野,对事业的开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就仿佛作为他研究对象的任何一种植物,只有在阳光、土壤、水分等适宜条件的影响下,才能够发育得茂盛茁壮,精神的生长也是如此,只有畅游于广阔知识领域的浩大水面,才能够获得丰富的滋养,才有望赢来丰硕的收获。

作者:岩温香囡

图片来源: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西双版纳发布

ID: xsbnwx

西双版纳发布

☆欢迎投稿☆

微信号:xsbnwx

主办:

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宣传部

西双版纳州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西双版纳州人民政府新闻办

邮箱

xsbnfab@163.com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