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北魏二十一帝(上),从道武帝拓跋珪到孝明帝元诩

原标题:梳理北魏二十一帝(上),从道武帝拓跋珪到孝明帝元诩

五胡十六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混乱的时期,连年战乱,政治舞台上“你方唱罢我登场,城头变幻大王旗”。鲜卑族趁着乱世逐渐强盛起来,并建立了强盛一时的王朝北魏。北魏共立国一百七十二年,历二十一帝。这些曾经叱咤风云的统治者都是谁呢?本篇文章,我们就来细细梳理北魏二十一帝(上),从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到北魏孝明帝元诩。

第一位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

拓跋珪,又名拓跋开、拓跋什翼圭、拓跋翼圭,是昭成帝拓跋什翼犍的嫡孙,献明帝拓跋寔的遗腹子,母为献明皇后贺兰氏。代国建国三十九年,前秦灭代国,六岁的拓跋珪将要被强迁至秦都长安,但代国旧臣燕凤以拓跋珪年幼,力劝前秦天王苻坚让拓跋珪留在部中,称待拓跋珪长大后为首领,会念及苻坚施恩给代国。苻坚同意,拓跋珪得以留下。当时,原代国领地由刘库仁及刘卫辰分掌,拓跋珪母贺氏带拓跋珪、拓跋仪及拓跋觚从贺兰部迁至独孤部,与南部大人长孙嵩等人同属刘库仁统领。刘库仁原本也是南部大人,拓跋珪等人到后仍尽忠侍奉他们,并没有因代国灭亡、自己改受前秦官位而变节,又招抚接纳离散的部人,甚有恩信。拓跋珪重兴代国,定国号“大魏”,将国都迁到大同,他积极扩张疆土,将鲜卑政权推进封建社会,于公元四零九年在宫廷政变中遇刺身亡,在位二十四年。死后谥宣武皇帝、庙号烈祖,后改谥为道武皇帝、庙号太祖。葬于云中金陵,具体地点不详。

第二位 北魏明元帝拓跋嗣

拓跋嗣,道武帝拓跋珪长子,太武帝拓跋焘之父,南北朝时期北魏第二任皇帝。拓跋嗣聪明睿智,宽厚弘毅,非礼不动,道武帝很是惊奇。天兴六年十月二十五日,被封为齐王,拜相国,授车骑大将军。天赐六年十月十三日,道武帝次子清河王拓跋绍叛乱,将其父杀害,拓跋嗣入宫诛杀拓跋绍,平息了叛乱。同年十月十七日,拓跋嗣即皇帝位,大赦天下,改元永兴,追尊母亲刘贵人为宣穆皇后。拓跋嗣即位后,拔贤任能,内迁民众,整顿流民,抚恤百姓,使北魏国政再度步入正轨。拓跋嗣即位后,健全官制,抚恤民众隐情,命令南平公长孙嵩、北新侯安同共同审理民间诉讼案件,法制政治再次好转过来。拓跋嗣文武双全,在位期间,勤政爱民,拓展疆土,励精图治,在北魏历史中处于承上启下的枢纽地位。泰常八年,他在亲征刘宋的过程中积劳成疾,旧病复发,十一月初六,在西宫驾崩,时年三十二岁。遗诏命司空奚斤把所缴获的军资赏赐给大臣们,从司徒长孙嵩以下至士兵都数量不等地享受到。同年十二月初八,众臣为其上谥号为明元皇帝,庙号太宗,葬于云中金陵。

第三位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

拓跋焘,字佛狸伐,太宗明元帝拓跋嗣长子,母为明元密皇后杜氏,北魏第三位皇帝,南北朝时期的著名统帅。道武帝天赐五年,拓跋焘出生于平城东宫,生父为道武帝拓跋珪的长子拓跋嗣。拓跋焘出生时,体态容貌与常人大不相同,他的祖父道武帝拓跋珪十分惊奇,高兴地说:“将来能达成我的事业的,必定是这个孩子。”天赐六年,道武帝拓跋珪去世,拓跋焘的父亲,即皇太子拓跋嗣继位,是为明元帝。泰常七年四月初二日,明元帝封拓跋焘为泰平王,并任命拓跋焘为相国,加授大将军。同年五月,拓跋焘监管国事。十一月,拓跋焘亲自统领六军出镇塞上。明元帝生病时,命拓跋焘总管朝中事务,拓跋焘聪明大度,应付裕如。泰常八年十一月初六日,明元帝拓跋嗣去世。同年十一月初九日,拓跋焘继位,成为北魏第三位皇帝,是为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继位后重用崔浩、高允等人,整顿吏治,励精图治。他善用骑兵,曾亲率大军先后攻灭胡夏、北燕、北凉等地,最终统一中国北方。拓跋焘晚年脾气暴躁,诛戮过多,常常在杀完人之后后悔莫及。由于刑罚严酷,国内曾经几度政治混乱。拓跋焘后又在中常侍宗爱的煽动下,逼死了景穆太子拓跋晃。正平二年二月初五日,宗爱怕被太武帝诛杀,先下手为强弑杀太武帝,拓跋焘享年四十五岁,在位二十九年,葬于云中金陵,庙号世祖,谥曰太武皇帝。

第四位 拓跋余

拓跋余,北魏王朝第四位皇帝,太武帝拓跋焘之子,景穆帝拓跋晃异母弟,母为闾左昭仪。正平二年,中常侍宗爱弑杀太武帝,拥立拓跋余为帝,改元永平。继位后授任宗爱为大司马、大将军、太师、都督中外诸军事,兼任中秘书,封为冯翊王。拓跋余自认为自己没有按照长幼顺序当上皇帝,就用极为优厚的东西赏赐给下属,打算以此收买人心,一个月的时间,国库被动用一空。加之拓跋余自己喜欢喝得酩酊大醉,纵情声色、犬马,喜欢去野外狩猎,出入没有限度。拓跋余也不过问国家大事,边境告急,他不出兵救助,致使百姓愤恨。而宗爱自从拥立拓跋余之后,身居宰相高位,总管三省政务,负责皇家的安全事务,随意召唤公卿大臣,专权跋扈,一日比一日厉害,朝廷内外都畏惧他。在当时人们的心目中,都认为宗爱必定会像赵高、阎乐篡权的危险。拓跋余为此深为不安,怀疑宗爱将要作乱,就想谋划削夺他的大权,宗爱知道后非常愤怒,永平二年十月初一日,宗爱利用拓跋余祭祀宗庙的机会,派小黄门贾周等人在夜晚杀死拓跋余。拓跋余死后,殿中尚书长孙渴侯与尚书陆丽拥立拓跋濬为帝,是为文成帝。文成帝即位后,诛杀宗爱、贾周等人,都动用五刑,灭其三族。拓跋濬以诸侯王的礼仪安葬拓跋余,谥号为隐王。

第五位 北宋景穆帝拓跋晃

拓跋晃,北魏太武帝拓跋焘长子,延和元年,拓跋晃被立为皇太子。太武帝率军攻打北燕时,命拓跋晃留守处理尚书省事务。太延五年,太武帝攻打北凉,拓跋晃留京总理朝政,由宜都王穆寿辅佐,不久随太武帝攻打柔然。太平真君七年,太武帝下诏灭佛,平素喜好佛法的拓跋晃在这一问题上与父亲产生极大矛盾。屡次劝谏却未得听从,只得设法保全很多和尚不被杀害。太平真君十一年,因被太武帝宠臣宗爱陷害使得东宫大批官员被杀,忧虑而死,时年仅二十四岁。追谥为景穆太子,葬于金陵。太武帝后来慢慢知道拓跋晃并没有犯法,因此感到非常后悔。正平二年,其子文成帝拓跋浚即位,追尊为景穆皇帝,庙号恭宗。

第六位 北魏文成帝拓跋濬

拓跋濬,字乌雷直,北魏王朝第六位皇帝,太武帝拓跋焘长孙,景穆帝拓跋晃长子,母为恭皇后闾氏。拓跋濬少时聪明敏达,深受祖父太武帝拓跋焘的喜爱,常跟随在太武帝左右,被称为“世嫡皇孙”。太平真君五年,时年五岁的拓跋濬跟随太武帝北巡,恰逢酋帅押解一名奴隶要施以刑罚。拓跋濬对他说:“这奴隶今天碰到了我,你应该把他放掉。”酋帅奉命解除奴隶的绑缚。拓跋焘听说此事,说:“这孩子年龄虽小,却俨然把自己当作天子。”对他十分惊奇。拓跋濬成年之后,风仪异常,每当朝廷遇到大的政事,他都参议决定。正平二年三月,中常侍宗爱弑杀太武帝,立南安王拓跋余为帝。同年十月,宗爱利用拓跋余祭祀宗庙的机会,派小黄门贾周等人在夜晚杀死拓跋余。于是,殿中尚书长孙渴侯与尚书陆丽等人拥立拓跋濬为帝。十月初三,拓跋濬在永安前殿即皇帝位,大赦天下,改元兴安,是为文成帝。文成帝即位后,便诛杀了宗爱、贾周等人,都动用五刑,灭其三族。北魏在太武帝在位时期四处出兵,扩大疆土,国力空虚,再加上朝廷内部不断发生变乱,使朝廷官属与老百姓都十分痛苦。文成帝继位后,按照节令使老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安心种植,尽量减少高压手段,实行怀柔统治,安抚远近内外民众,民心又得以安定下来。拓跋濬在位期间,推行和平外交政策,息兵养民,诛杀宗爱,恢复佛教,始建云冈石窟。和平六年,拓跋濬病逝,时年二十六岁,谥号文成皇帝,庙号高宗,葬于金陵。

第七位 北魏献文帝拓跋弘

拓跋弘,鲜卑名第豆胤,南北朝时期北魏第六位皇帝,文成帝拓跋濬长子。太安二年正月,被立为太子,生母李贵人按“子贵母死制度”被赐死。和平六年五月,拓跋濬逝世,随后拓跋弘登基为帝。拓跋弘崇文重教,兴学轻赋,喜玄好佛。皇兴三年,将襁褓之中的长子拓跋宏立为太子。皇兴五年,因不满冯太后长期摄政,原本要禅让给其叔父京兆王拓跋子推,被众臣劝阻后作罢,而禅让予太子拓跋宏,且因群臣奏称“三皇澹泊无为,所以称皇。西汉高祖之父被尊为太上皇,是不统治天下的,而皇帝年幼,陛下仍然执政”,不称太上皇,而称尊号太上皇帝。专心信佛。延兴二年二月,柔然来犯,献文帝以太上皇帝之姿,御驾亲征,大败柔然,并追至大漠。献文帝还颁布诏令,让工商杂伎一律务农,禁止滥杀牲畜,保护农业生产,对那些克己奉公的牧守加以提拔,对那些贪婪残暴的官员严惩不贷。延兴四年六月,献文帝再次下令:处理一切案件都要按法律办事,以事实为依据,用刑要慎重。承明元年六月辛未日,拓跋弘离奇驾崩于永安殿(一说为由于杀了冯太后宠爱的大臣,被冯太后毒死),年仅二十三岁,谥曰献文皇帝,庙号显祖,葬于金陵。

第八位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

拓跋宏,汉名元宏,献文帝拓跋弘长子,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北魏皇兴元年八月戊申日,拓跋宏生于当时北魏的首都平城紫宫,献文帝拓跋弘长子,母为李夫人。拓跋宏未生之时,献文帝的嫡母冯太后临朝,献文帝皆听命于母后,拓跋宏降生之后,冯太后才归政,并亲自抚养皇长子宏。皇兴三年六月辛未日,年仅三岁的皇长子拓跋宏被立为皇太子。皇兴五年八月丙午日,受父禅即帝位,改年号为延兴。由于北魏实行“子贵母死制度”,拓跋宏在被立为太子时,生母即被赐死,由祖母冯太后一手抚养成人。太和十四年,孝文帝拓跋宏年满二十三岁,在冯太后的长期严格教育和直接影响下,他不但精通儒家经义、史传百家而才藻富赡,而且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经验,增长了实际才干,这些都为后来的改革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年九月,冯太后病逝,孝文帝哀伤至极,大哭三日。他痛哭失声地对臣下说:“朕自幼承蒙太后抚育,慈严兼至,臣子之情,君父之道,无不谆谆教诲。”从此以后,孝文帝独自挑起了改革的重担。太和十四年,二十四岁的拓跋宏开始亲政。孝文帝继承冯太后遗志,重用汉族士人,在各方面进一步实施改革,全盘推行汉化。他模仿汉族王朝的礼仪,作明堂、建太庙、正祀典、迎春东郊、亲耕藉田,祭祀舜、禹、周公、孔子,养国老、庶老,允许群臣守三年之丧。公元四九四年,北魏迁都洛阳,全面改革鲜卑旧俗,并严厉镇压反对改革的守旧贵族,促进了北魏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发展,史称“太和改革”。太和二十三年四月初一日,孝文帝崩于谷塘原之行宫,时年三十三岁,谥号孝文皇帝,庙号高祖,葬于长陵。

第九位 北魏宣武帝元恪

元恪,南北朝时期北魏第八位皇帝,孝文帝元宏次子,母为文昭皇后高照容。太和二十三年三月二十四日,孝文帝病重,三月二十八日,孝文帝命司徒元勰派人前往洛阳,请皇太子元恪到鲁阳登基即位。任命侍中、护军将军、北海王元详为司空公,镇南将军王肃为尚书令,镇南大将军、广阳王元嘉为尚书左仆射,尚书宋弁为吏部尚书,与侍中、太尉公元禧,尚书右仆射、任城王元澄等六人共同辅佐朝政。四月一日,孝文帝驾崩。四月十二日,元恪在鲁阳即皇帝位,是为宣武帝,改年号为景明。宣武帝即位后,首先干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扩建新都洛阳,拒绝鲜卑族遗老们雨返故里的建议,巩固了孝文帝的改革。随后,宣武帝趁南朝正处于齐末帝萧宝卷的昏暴统治下,于景明元年开始南伐。北魏对南朝发动了一系列战争,攻取南朝梁的四川之地,并北击柔然,战事直到永平元年才告结束。此时,北魏已经占领了扬州、荆州、益州等地,北魏疆域大大向南拓展,国势盛极一时。元恪笃信佛教,取消“子贵母死制度”,在位后半期,外戚高肇专权,朝政一片黑暗,北魏逐渐衰弱。延昌四年,宣武帝崩于式乾殿,终年三十三岁,庙号世宗,谥号宣武皇帝,葬于景陵。

第十位 北魏文景帝元愉

元愉,字宣德,孝文帝元宏第三子,母为袁贵人,宣武帝元恪异母弟。元愉自以为年长,但权势位置都比不上两个弟弟,因此心中暗怀愧恨。同时,由于自己和爱妾李氏屡次遭到侮辱,高肇又数次谗言陷害自己兄弟三人,所以元愉内心不胜忿恨。永平元年八月十五日,元愉在冀州起兵谋反,杀死长史羊灵引和司马李遵,假称获得清河王元怿的秘密报告,说高肇谋划杀害宣武帝。之后元愉在信都的南郊筑坛祭天,即皇帝位,发出大赦令,改年号为建平,并立杨奥妃为皇后。法曹参军崔伯骥因不顺从元愉,元愉就将他杀死。同年八月十七日,宣武帝下诏命 尚书李平为镇北将军、行冀州事,让他前去讨伐元愉。九月初一日, 元愉在信都城南的草桥迎战李平,李平奋力攻击,大败元愉军队,元愉脱身而逃入城中,李平进军围城。九月十二日,定州刺史、安乐王 元诠在信都城北打败元愉的军队。元愉因接连失败,于是便环城固守。九月二十三日,李平攻克信都,元愉知道大势已去,携带李氏以及四个儿子,在数十名骑兵的护送下突围而逃。元愉所任命的冀州牧韦超等人都被李平斩杀。李平派遣统军叔孙头将元愉擒获送往信都。朝中大臣们都请求诛杀元愉,宣武帝不同意,命令把他送来洛阳,要以家法来训责他。到达野王时,元愉对别人说:“虽然主上仁慈深情,不忍心杀我,我还有什么面目见到皇帝!”于是叹息流泪,断气而死,时年二十一岁。元愉死后,用小棺材收殓尸体安葬。元愉的子女等被宣武帝都赦免。后来,胡太后下令将元愉的四个附注宗室属籍,追封元愉为临洮王,儿子元宝月继承爵位。大统元年,元愉第三子南阳王元宝炬称帝,建立西魏政权,追谥父亲元愉为文景皇帝,追谥母亲杨奥妃为文景皇后。

第十一位 北魏孝明帝元诩

元诩,宣武帝元恪第二子,母为宣武灵皇后胡氏,北魏第十位皇帝,公元五一五年至五二八年在位,延昌元年十月十八日,年仅三岁的元诩,被父亲宣武帝立为皇太子。延昌四年正月十三日,宣武帝去世,当日晚上,时年六岁的皇太子元诩即皇帝位,是为孝明帝,改年号为熙平。下诏让太保、高阳王元雍入居西柏堂,决断处理政务。又下诏任命任城王元澄为尚书令,百官调度听从二王。但元诩的生母在元诩即位后,开始擅权乱政,直接导致了北魏王朝的土崩瓦解,公元五二八年,已经十九岁的元诩对胡太后的专权非常不满,于是发密诏命尔朱荣率兵前来帮忙。不料密诏被查出,胡太后看后大怒,于是毒杀了自己的亲生儿子元诩。武泰元年二月二十五日,因胡太后及其男宠郑俨、徐纥投毒,元诩暴死于显阳殿,时年十九岁。三月二十七日,众臣给元诩上谥号为孝明皇帝,庙号肃宗,葬于定陵。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