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无穷愿无尽,海天寥廓立多时 | 唐君毅先生诞辰纪念

原标题:世界无穷愿无尽,海天寥廓立多时 | 唐君毅先生诞辰纪念

1月17日,是唐君毅先生诞辰。

先生一生勤勉,著述不倦。其宗旨在疏通中国文化生命之命脉、护持人道之尊严、保住价值之标准,其心愿在此文化意识之唤醒。

牟宗三曾言:“吾人处兹苦难之时代,亦不可无支撑文化意识宇宙者,唐先生即此时代文化意识宇宙中之巨人也。”

此文口述者是唐君毅先生的五弟唐君实。特以此纪念!

唐君毅先生(1909—1976),学名毅伯,大学毕业后,始任中学教员,1933年,受友人许思园推荐,到中央大学哲学系任助教。1944年升任教授,并任哲学系主任。1947年受邀为江南大学教授兼教务长。

1949年到香港,与钱穆、张丕介等创办亚洲文商夜学院,后改为新亚书院,任教务长兼哲学教育系主任。1963年香港中文大学成立,受聘为哲学系讲座教授兼哲学系系务会主席,并被选为中大第一任文学院院长。1978年2月病逝于香港,后落葬于台北观音山朝阳墓园。

唐君毅先生一生勤勉,著述不倦。其宗旨在疏通中国文化生命之命脉、护持人道之尊严、保住价值之标准,其心愿在此文化意识之唤醒。

其“三向九境”的哲学体系,力图囊括人类文化的各种价值形态,古今哲学的各种义理,冶中、西、印及儒、释、道于一炉,在近百年中西文化的汇聚冲突的大背景下,实践着融通儒佛道、涵化印西中的学术途径,对中国近代哲学之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唐君毅先生 在香港九龙寓所的书房(1963年)

我争取尽量把话说好一点,我不会说话,我自来就不会说话不善于言辞,有话说不出来,有的时候,这是我们家里面、唐家的作风。

哥哥在世的时候,他开始教学校,教中学,就教得很困难。他想办法,怎么样说得好,他准备很长时间,但很快话说完了,他说教书呵,好困难。

其实他教书的时间很早。最初大学读二年级的时候,回四川去一趟,川大文学院聘他去教,教两个钟头的课程,准备时间是一百倍之多。

这样讲下去,学生些都比他大得多,他才二十三岁,学生些都三十几了,有的学生都当父亲了。哥哥原来很不会讲,后来很会讲,讲的时候听的人多得很。教室外面、街檐上都站满了人,听他的讲课,争先恐后。后来,他就很自然了。

唐君毅先生 二十岁时

有一次,我记得,哥哥为一个结婚的当介绍人,讲话,开始讲的时候很不自然。我都替他着急,讲不出来了啊,结果后来还讲得很自然了。就是开始的时候,很不自然。慢慢慢慢就自然起来了。

教书也是如此,开始时并不受欢迎,后来听讲话的人站满了,没得地方站,外面街檐上都站满了。还有很多人听。说明哥哥讲课的技术提高了很多很多。话本来不会说的,说多了就会说了。哥哥就是这样一个人。

哥哥对于很多事情的看法,是与众不同的。他从小就觉得,很多事情并不可理喻,只是重复事实,就合理了。

他认为,父母生儿子,并没有得到儿子的允许,为什么生下来了呢?当然这个话说起来像不孝道一样,其实世上也是这种情况。父母生儿子,你跟儿子讲述,从肚子里面生出来啊,并没有讲述。确实并没有得到儿子的自由,就生长出来了。

哥哥认为,最重要的东西就是自由。其他什么都不重要,最重要的就是自由。所以他对自由非常向往,他绝不勉强说,我赞成那样赞成那样。他认为什么主义、道德、学说都要,最重要的是合符自由的原则。不合符自由的原则,封锁,限制,对人的禁闭,禁闭……所以他认为自由是最重的。

他离开南京的时候,这样说,我向往自由,我并没有什么主义,信仰,他从来没有信过什么主义,也不是党员,什么党员都不是的。他向往自由,他走以前,他并不乐观,他认为可能去后并不站得住脚。香港来不了的,但是后来呢,处理很好,越处越好。

哥哥的学生,很多对于哥哥,开始不了解,越后来越好。有一个学生对哥哥很不礼貌,哥哥很气。后来呢,他几乎公开登报来责骂哥哥,哥哥气得很。哥哥说,你责骂我没得意思的,你自己信不信是你自己的问题。后来这个学生果然也离开了,最后登报毁谤哥哥的名誉。但是后来哥哥死了以后,他感觉得难过,悔过了,后来这个学生还是成了名的哲学家。

哥哥的朋友很多,各种各样的朋友都有。他的朋友都不是经济上的关系,政治上的关系,很多都是思想上的关系。而成为朋友的,思想上合得来,说得拢,讲得通,这种朋友,才有意义。至于为利害关系的,没有意义。

唐君毅先生 1974年在香港

哥哥向往自由,也尊重老师。他得了教育部的特等奖状,但是呢,他听说他的老师,还比他名字在前面,他很不舒服,他就对负责人讲,如果哥哥的名字排在老师之前,我受不了,我就不要这个奖。如果我排在后呢,我还可以领。后来教育部考虑到唐老师的要求,对老师尊师重道,所以同意了。后来那个老师列第一,哥哥列第二。

哥哥虽然出国了,但常常想念到祖国,想念故乡,想念故人。他的朋友,没有哪一个最后是断了交的,没得。对老师,哥哥一直尊重到底。外国人称老师,当时是老师的时候是老师,出了学校就不是老师了。哥哥说, 那是过去的时代, 用“was”, 不用“is”,哥哥称老师始终不称“was”,以表示尊重一辈子。这是中国话“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可以见得,哥哥对老师的尊重,对老师的尊重。

对于长辈,对于平辈,对于后辈,他都尊重于别人,即使是蚂蚁,它都有它的自由,虽然是蚂蚁,但它总是动物,具有生命的东西,应该有自由。这一点,哥哥是永远,很多哲学家,外国的哲学家认为自己了不起,自己有推翻老师的理论,就有光荣,哥哥认为这是耻辱。光荣何言?有何光荣可言!

哥哥对他弟兄姊妹,个个都爱护。后来晚年的时候,他不时想起,他说我是不是对弟弟妹妹还没有做到家,所以他们很多话都不听我的。

他认为我们不听他的话,第一个举我的例子,他希望我学习理论科学,结果我学的实用科学,他也不舒服。姐姐读书,哥哥认为,读书读哪样都可以,但是一定要根据自己的自愿,不能根据社会的需要,社会的需要随时在变化,自己的自愿才是一辈子的事。他这句话非常之深刻。

他最气的人,就是“懒人”,最气最不高兴的就是“懒人”,这一点与孔子一样的。孔夫子对“懒人”恨得很。宰予昼寝,他就骂他“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说他“朽木”、“粪土之墙”,孔子对“懒人”是很不高兴的。

孔子和哥哥很相像。孔子是好学,勤快,努力。孔子说,我想一下,孔子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他认为算不上博学,我只是“学无厌,教无倦”,他的学生就说他,“学无厌”,智也,“教无倦”,仁也,仁且智,夫子圣也。

孔子不承认自己是“圣人”,孔子“教”、“学”皆优,教学兼顾,这才是永久的导师。哥哥这一点也是一样的。哥哥是教书,教一辈子,没有当大官,教一辈子书。教书的时候,全幅精力,从衣裳,穿好的衣裳,整整齐齐的衣裳,一直到一件一件脱光,脱到最后只剩下一件衬衫了!满身汗水,哥哥教书,全幅精神,全幅精力都放上去了。

所以哥哥教书跟别人教书不同,别人费不到那样大的劲,他却费了全身的精力去教。所以说,哥哥和孔子有很多相像的地方。教书,好学,一样的。孔子没有空的时候,一天到晚,忙忙碌碌,栖栖遑遑,到处为人民教书,做事,哥哥也是这样的。也是一辈子没有做过官,教书,做事,哪怕再苦也教书。

所以哥哥说,他愿意做,他说我宁可不当大学教授,教小学我也可以,教小学也是有它的价值的。

他有次谈到“名利”的问题,什么是名?什么是利?他说,我走到校门,看到小学校,老师去教书,提到我的名字,我知道他是讲我,他们都不知道我是哪一个,他讲这是“名”的作用。“利”呢,他说,有它的用处,用得好,“利”是好事情;用得不好,它就是害人的东西。所以说,“名”和“利”,都是可有,但是不一定要争,争名争利是可耻的。

哥哥认为,争名争利,现在的人,夺权,所谓“夺权”,就是争名争利嘛,所以哥哥,从理论到实践,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

本篇摘自《唐君毅诞辰百年采访录》

时 间:二〇〇八年十一月二十三日

地 点:重庆一中唐恂季故居

被采访人:唐君实

摄 像:廖志高 刘庆丰

策 划:王康

《唐君毅全集》

作者:唐君毅

出版:九州出版社出版

《唐君毅全集》(新编本),以1991年台湾学生书局版《唐君毅全集》为基础,对唐君毅先生部分著作进行重新编辑、校对、增补和分类,至于台湾学生书局版《唐君毅全集》的内容以及原编者的注解说明,谢廷光女士亲书全集及各册书名等,新编简体本保留其原貌。

新编本力求完整地呈现唐君毅先生在“花果飘零”的时代对中华民族、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执著,以及其“灵根自植”的信念坚守和返本开新的创造精神;同时也真实地呈现其“立三极”“开三界”,融通中西印三大文化系统的理想人文主义思想体系,以及做一个真实的人、一个真实的中国人、一个真实的现代世界的中国人的独特人生轨迹。

九州出版社读享团

Copyright ©2024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