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忠偉觀點:多方視角下的「仁安羌戰役」是大捷?小勝?還是......

2019-03-31 07:00

? 人氣

4月9日-15日,日軍第33師團追擊狀況示意,圖片摘錄自──何世同:《1942年「仁安羌之戰」始末/The Retrospect of the Battle of Yenangyaung in 1942》(國防雜誌第三十二卷第二期/2017年6月)。
4月9日-15日,日軍第33師團追擊狀況示意,圖片摘錄自──何世同:《1942年「仁安羌之戰」始末/The Retrospect of the Battle of Yenangyaung in 1942》(國防雜誌第三十二卷第二期/2017年6月)。

(一)然何世同將軍(教授)所寫的《1942年「仁安羌之戰」始末/The Retrospect of the Battle of Yenangyaung in 1942》一文中卻指出:由於當時上級「空缺虛報」的狀況普遍,因此第113團實際參戰的人數,只有800多人,而第113團付出的代價是──官兵傷318人,亡189人,以及張琦營長壯烈犧牲。整個戰役國軍擊潰日軍第33師團之第124聯隊(當時日軍「聯隊」,約比照國軍「團」;但前者編制人數較多,武器裝備精良,訓練嚴格,若加上空優條件,其戰力約為國軍「團」之3~5倍以上),救出英軍7,000餘人及美國傳教士、新聞記者500餘人,並擊斃敵中隊長吉柳仲次以下官兵700餘人。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另何將軍在文中也提到──當時擔任英軍第一軍團司令史林姆(W. J. Slim,大陸譯為:斯利姆)將軍(來緬甸之前為駐伊拉克的英印第10師少將師長,1942年4月18日4月18日賓河戰鬥之後才晉升中將)在其著之《反敗為勝》(「Defeat into Victory」,即其回憶錄)一書中對於國軍救援所付出的努力不但刻意帶過,而且還自攬了突圍之功勞。史林姆在書中是這樣寫的:19日晨7時,英緬第1師「按計畫」發起攻擊,但國軍113團因沒有「時間觀念」,後又藉口「缺水」,在討價還價下,由天亮拖延到12點半,再推遲到14點,最後終於在15點發起進攻。而在英緬第1師方面,由於敵火猛烈,加上高溫酷暑,又沒有水喝,官兵精疲力盡,突圍再次受挫;不但英緬第1旅靠不住,連英印第13旅都開始動搖。這個時候,戰車營突然發現了一條往東通向賓河的崎嶇小徑,部隊就由此「舉步蹣跚地」(lurched)到達賓河,在河的岸邊終於見著了中國軍隊……史林姆繞了一圈就是說──英軍的突圍是靠自己,而不是靠中國軍隊。

……惟史林姆也沒忘記誇讚中國軍隊,他說:一旦開始進攻,表現極其出色,奪取敦貢村,救出了200多名戰俘和傷員;20日,第38師再次進攻,「使用坦克突穿進入」仁安羌,擊退日軍的反擊力量,在英國軍官見證下,重創日軍……

而目前坊間常見的記載(主要來自孫克剛的《緬甸蕩寇志》一書)──在仁安羌戰役前,孫立人將軍要史林姆向史考特「傳話」、並帶「保證」救援成功──「孫將軍當即向史林姆表示,中華民國的軍隊絕不拋棄盟友,即使戰至最後一人也一定將英軍順利救出!」,甚至還與史考特直接對話的記述,全都是孫克剛自行杜撰的。也就是說:整個仁安羌戰役都是由劉放吾團長一人單獨指揮完成。孫立人將軍頂多只能給團長一些原則提示,或透過團長的報告,了解狀況;但那也是「指導」,並不是「指揮」(註三)。

本篇文章共 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45

喜歡這篇文章嗎?

賈忠偉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