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一、凡尔赛

1918年11月11日,双方宣布停战,在经过长达6个月的谈判之后,于1919年6月28日在巴黎的凡尔赛宫签署条约,这项条约得到了国际联盟承认,并于1920年1月10日正式生效,这也标志着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结束。



中国代表因对会上欧洲列强处理中日青岛问题时故意偏袒日本,无视中国利益,愤而离席转而与德国另签和约,这一事件进而引发了震动全国的五四运动。美国在国会表决时多数反对,也未签署凡尔赛条约。




历史上法国与德国是宿敌,两国多次互相侵略对方。战争伤害及对历史上德国数次对法国的侵略主张严惩并尽可能的削弱德国;英国担心一战后的法国的实力超过拿破仑时期的法国,出于传统的政策考虑希望能保持一个相对强大并在经济上能够自立的德国以保持欧陆均势,不主张过度削弱德国;美国则希望尽快建立一个能保证长久和平的体系并从该体系中获益,同时主张德国进行战争赔偿,门罗主义此时快要接近尾声。


条约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疆界划分


·在1918年11月11日停战时,就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给法国,恢复法国在普法战争前的疆界。

·北石勒苏益格经过公投,回归丹麦。凡尔赛条约后的德国领土形势

·承认波兰独立,并给予波兰海岸线。把原属波兰的领土归还,包括西普鲁士、波森省、部分东普鲁士及部分上西里西亚;东上西里西亚予捷克斯洛伐克。

·但泽由国际联盟管理,称为但泽自由市。

·割让尤本及萨尔梅迪给比利时;克莱佩达地区给立陶宛(1923年)。

·萨尔煤矿区由法国开采15年,其行政权由国际联盟代管15年,然后由公民投票决定其归属。

·德国承认奥地利独立,永远不得与它合并。

·在军事上,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

·承认卢森堡的独立。

·归还在山东的权益给中国;但后来因为二十一条的关系,则转交到日本。这触发了五四运动,使得中国北洋政府拒签《凡尔赛和约》。中国于1919年宣布与德国的战事结束,并于1921年与德国另签和约。

·所有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分配。和约规定剥夺德国全部海外殖民地,由主要战胜国以“委任统治”形式予以瓜分。根据国际联盟盟约第22条的委任统治文件,太平洋的德属新几内亚和赤道以南除德属萨摩亚和那卢(瑙鲁)以外的群岛归属澳大利亚;赤道以北原德属马绍尔群岛、加罗林群岛和马里亚纳群岛为日本所得;那卢岛名义上委托于英国,实由澳大利亚统治;萨摩亚分给新西兰。德属西南非洲交给南非联邦;多哥和喀麦隆由英、法共同瓜分;德属东非(坦噶尼喀)归属英国;乌干达——布隆迪地区划归比利时。

·德国丧失13.5%的领土。




2军事限制


·莱茵河西岸的领土(莱茵兰)由协约国军队占领15年,东西岸50公里以内德军不得设防。

·陆军被限制在100,000员以下,并且不得拥有坦克或重型火炮等进攻性武器,取消德军总参谋部的设置。

·海军只能拥有6艘10160吨,装备280毫米主炮的非无畏战列舰,6艘轻巡洋舰、12艘驱逐舰和12艘鱼雷艇。不得制造及拥有潜艇。

·不得组织空军。

·不得进出口武器,出口商品额外征收26%的费用。

·不得生产、储存化学武器。

·为了限制接受军事训练的人数,废除义务兵役制,士官士兵的役期延长到12年、军官25年。

在凡尔赛和约中,规定战败国德国不能生产重机枪。但是其他国家却纷纷仿效德国,研制、发展重机枪。




3战争赔偿


根据协约国赔偿委员会决定,德国共需赔偿2260亿马克(约合113亿英镑)且以黄金支付,后减至1320亿帝国马克。1921年赔偿金额确定为49.9亿英镑,即1320亿马克。

一般认为这笔沉重的赔偿给德国经济戴上了一副沉重的枷锁,并间接导致了纳粹党在德国的崛起,但对此观点史学界仍有不同评价。




4战争罪责

德国被迫承认其发动战争并承担所有战胜国的损失(从历史角度来看,实际上是奥匈帝国发动的战争)。

影响:

德国损失了13.5%的领土,12.5%的人口,所有的海外殖民地(包括德属东非、德属西南非、喀麦隆、多哥以及德属新几内亚)被英法日比等战胜国瓜分,16%的煤产地及半数的钢铁工业;德国受军备限制;德国必须承认全部战争责任,承认对协约国平民犯罪,并赔款;一般认为这笔沉重的赔偿给德国经济戴上了一副沉重的枷锁并间接导致了纳粹党在德国的崛起,但对此观点史学界仍有不同评价;刺激了德国国内的民族激进意识的膨胀,为军国主义的滋长埋下了种子,为希特勒的上台铺平了道路。

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解体。

中国是一战战胜国,但是德国在山东的势力范围转手给了日本。此时,日本已经占据了胶东、辽东、朝鲜三个半岛。对中国的地缘政治产生了极大地威胁。这场战争本质上是帝国主义之间非正义的战争以及对非帝国主义国家与人民的剥削。

1919年中国爆发了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几乎已经进入了每一个中国工人农民以及知识分子的心。

二、华盛顿

1921年11月12日至1922年2月6日在华盛顿举行。有美、英、法、意、日、比、荷、葡和中国北洋政府的代表团参加。此次会议是九个战胜国成员参加。

华盛顿会议实质上是巴黎会议的继续,其主要目的是要解决《凡尔赛和约》未能解决的彼此间关于海军力量对比及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特别是在中国的利益冲突。会议最后签订三个条约。


1922年2月6日,与会国签订《九国关于中国事件适用各原则及政策之条约》,通称《九国公约》。条约主要内容有:

缔约各国尊重中国的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的完整;

维持各国在中国全境工商业机会均等的原则;

各国不得在中国谋取特殊权利而损害友邦人民的权利,不得鼓励有害友邦安全的举动;

除中国外,各国不得谋取或赞助其本国人民谋求在中国任何指定区域内获取专利或优越权。

该条约的实质是确认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实行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原则,它结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在中国占有的优势地位,使中国再次成为列强共同宰割的对象。

会议期间还讨论了山东问题。中国代表强烈要求收回山东主权和废除“二十一条”,在美英斡旋下,中日两国于1922年2月4日在会外签订了《解决山东悬案的条约》及其附约。规定:恢复中国对山东的主权,日本将胶州湾德国旧租借地交还中国,中国将其全部开为商埠,并尊重日本在该区域内的既得利益;日军撤出山东,青岛海关归还中国,胶济铁路及其支线由中国向日本赎回,前属德国人的煤矿由中日合办。这样,山东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但日本在山东仍继续保持相当大的势力。

条约规定北洋政府收回山东主权,但是由于中国政府在解决山东问题时仰赖美、英的帮助,因而作为妥协,未能在取消治外法权、撤退外国军警、恢复关税自主权、取消势力范围、废止“二十一条”等方面取得实质性成果。相反,却同意列强所提出的“机会均等”、“门户开放”的原则,从而不仅未能真正消除帝国主义加诸中国主权的各项限制,而且使中国由日本独占变为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这再次表明了弱国无法真正主宰自己命运的事实。

发布于 2020-05-09 1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