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鸿铭拥13个博士,会9种语言,学贯中西,书法为啥只有入门级别

辜鸿铭拥13个博士,会9种语言,学贯中西,书法为啥只有入门级别

清末民初,辜鸿铭先生简直就是20世纪初旧中国的一道风景。那个时候,西方人比较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鸿铭。

关于辜鸿铭的说法很多,反正他对自己的定位是这样的:“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在欧洲留学),娶在东洋(娶了日本老婆),仕在北洋(在北洋政府做过官)。”


辜鸿铭(1857年—1928年),名汤生,字鸿铭,号立诚,英文名字 Tomson ,祖籍福建惠安, 生于南洋英属马来西亚。学贯中西,精通英、法、德、拉丁语等9种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既对西洋科学那么精通,又对东方文化如此洞达的人,想来在中国不多见,至少在民国,说他是“中国第一人”。

上课要起立,是辜老师开始提倡的吗

我们现在几乎所有的中小学校,在教室里上课,老师一进教室,班长叫“起立”,同学们齐刷刷地站起来,大声说“老师好”;老师回礼:同学们好;班长叫“坐下”,同学们就都坐下。

我有时在想,这么有“仪式感”的“课堂流程设计”从哪儿来的,是谁发明的吗?后来看到罗家伦先生(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在纪念辜鸿铭先生的文章里,有这样的描写。

说的是辜先生给北大学生上“英国诗”课程,戴着一顶瓜皮帽,拖着一条大辫子,头发上用红丝线辫起来,成了北大文学院红楼一景。他第一堂课就与学生约法三章:

第一章,我进来的时候你们要站起来,上完课要我先出去你们才能出去;
第二章,我问你们话和你们问我话时都得站起来;
第三章,我指定你们要背的书,你们都要背,背不出不能坐下。

看到这个“约法三章”,真的是太熟悉了,好像这样的教师上课礼仪,始作俑者大概率是辜鸿铭。如果真是这样,教育界的所有老师和同学都欠辜鸿铭先生一鞠躬。


罗家伦:要想快速出名,我有一个好办法

罗家伦从北京大学成为蔡元培、辜鸿铭等名师的学生,到1928年担任第一任国立清华大学校长,也就十几年时间。作为一个进步青年,“五四运动”学生领袖,他在北大求学的时候,常常拿辜鸿铭的长辫子说事儿。

说起辜鸿铭,印象深刻的要数拖在他脑后的长辫子。不用急着下结论,以为辜先生留长辫子因为他是个复古派,如果真是这样,就会遭到巧舌如簧的辜老先生反唇相讥: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却远没有割掉。

辜鸿铭有趣的故事实在是太多了。罗家伦就曾经与他的北大同学开玩笑:有没有人要想立刻出名?如果想要出名,只要辜老师上楼梯的时候,把他的长辫子剪下来,那第二天中国和外国的报纸肯定会竞相报道这件事,那剪辫子的人出名的目的就达到了。

事实上,辜先生年轻到英国留学的时候就已经剪掉辫子,西装革履,是一个洋派英俊的翩翩少年郎。后来当很多人谈论反清革命的时候,他却把辫子留起来。他的这副装束,像极了他的学问:先西后中、由西而中。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践行者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张之洞正式在《劝学篇》中加以系统阐述的。“中学”指的是三纲八目,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格物、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清末洋务运动倡导的儒家学说。

“西学”指近代传入中国的自然科学和商务、教育、万国公法等社会科学。洋务派主张,在维护清王朝统治的基础上,采用西方制造业等科学技术,发展文化教育的具体方法,来挽救大厦将倾的清帝国政治危机。

辜鸿铭当时是洋务派干将张之洞的幕僚,自然要接受和发扬这一主张。事实上,辜鸿铭在当时的西方和中国,都是知名度极高,是现象级的人物。

因为有辜鸿铭,欧洲的学者开始了解、敬慕中国的哲学和文化。英国大作家毛姆称他为“声高望重的哲学家”,还千里迢迢拜见他;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也曾写信向他请教;日本名作家芥川龙之介到北京也慕名前往看望。


辜鸿铭又是一个复杂多面的人。他拥护清朝的帝制,在日本人办的《华北正报》里大骂学生运动;在西洋传播儒家文化,翻译儒家“四书”中的三部,在国外引起很好的反响。林语堂认为这是极为了不起的功绩,给予了高度评价,说“辜鸿铭的翻译是真正的天启”,“不只是忠实的翻译,而且是一种创作性翻译,古代经典的光透过一种深的了然哲学的注入”。辜鸿铭算得上是一个务实的爱国者。

他拥护清朝的帝制,却反对袁世凯的帝制。他了解西洋世界的文化,包括先进的思想,又有不少中国古代腐朽没落的陋习。比如他公开主张一夫多妻制。说“人家家里只有一个茶壶配上几个茶杯,哪有一个茶杯配上几个茶壶的道理”。害得陆小曼警告容易移情别恋的徐志摩:你不能拿辜先生的“茶壶论”作为借口,你不是茶壶,而是我的牙刷,茶壶可以公开用,牙刷却不可以。

地地道道的复古派,书法为什么只有入门级别?

年轻时留学英国,辜鸿铭每逢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都要在房间里设香炉蜡烛台,敬上酒馔,点烛焚香,有板有眼地遥祭祖先。房东老太太就问他:你的祖先什么时候会来享用你的美酒佳肴哇?辜先生不卑不亢地回敬:“应该就在贵先人闻到你们孝敬的鲜花花香之前!”


辜鸿铭年届三十时回国,才正式开始用功研究中国古典文化。他会9种语言,拥有13个博士学位,但到国内,很多老先生却不愿意教他,意思是这个读洋毛子书的人,根本没资格读中国神圣的典籍。

后来还好张之洞既是高官也是大儒,收了这个著名的门徒,亲炙中国古典文化。辜鸿铭一头扎进去,钻研经史子集。也有像沈曾植这样的大儒能当众羞辱他。沈曾植还真是个厉害角色,曾经跟康有为说:你学十年以后再跟我谈书法。这次他跟辜鸿铭说:你说的话我都懂,你要懂我的话,还须读二十年中国书。

但辜鸿铭还是辜鸿铭,凭借他聪明绝顶的学养,超人的记忆能力,就大有所成。十几年后,他就公开向沈曾植叫板:请教老前辈,哪一部书老前辈能背,我不能背,老前辈能懂,我不懂?

辜鸿铭把中国的毛笔视为中国人精神的象征,他说西方坚硬的钢笔,无法获得精神层面的享受。

在学习上,辜鸿铭是天才加勤奋。除了每天要背诵古今中外的经典著作,他还喜欢抄书,不仅在国外,还在国内。就连一些饱学之士,也畏惧跟他聊天交谈,避免与他针锋相对,败下阵来。

可惜的是,他光顾着抄书,毛笔字倒写得虽然还能看,但没有少年功夫打底,总觉得还是入门级别,似乎不足褒赞。

结语

辜鸿铭的逸闻趣事很多,但说笑归说笑,他的主要贡献在于沟通中西文化和致力于翻译事业。其中最重要的是在北京出版的《中国人的精神》,汉语题名为《春秋大义》,这本书不久就被翻译成法、德、日等多种文字,轰动欧洲国家,掀起十余年的“辜鸿铭热”。

他认为:“要懂得真正的中国人和中国文明,那个人必须是深沉的、博大的和纯朴的”,因为“ 中国人的性格 和中国文明的三大特征,正是深沉、博大和纯朴。”单这一点,就觉得这老夫子还挺正能量!

发布于 2021-02-26 2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