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开慧和毛泽东办婚礼,花6块银元,毛泽东:没给她体面的婚礼

1957年,毛泽东在给爱妻杨开慧生前好友李淑一的回信中,写下了那首千古绝唱《蝶恋花·答李淑一》,毛泽东在词中表达了对妻子杨开慧的强烈思念,他把杨开慧称作“骄杨”,有人问毛泽东,本来歌颂女子应该用“娇”字,为何偏偏换成了“骄”字呢?



毛泽东解释说:“女子为革命而丧其元(头),焉得不骄?”一个“骄”字,足以看出杨开慧在毛泽东心中的地位和价值,毛泽东和杨开慧的革命爱情跨越了时间的鸿沟,虽历经世间沧桑,却丝毫不褪其色,他们的爱情不是小情小爱,而是大情大爱。

那么,毛泽东和杨开慧是如何从相识、相知、直到相爱的呢?本篇文章,我就和大家一起,重回那革命年代,共同见证毛泽东和杨开慧之间那突破生死、刻骨铭心的大情大爱。

杨开慧出生在1901年11月6日,她从小就在湖南长沙的板仓生活。杨开慧的父亲杨昌济勤奋好学,曾经在国外留学了9年之久。

那个时代,具有留学经历的人回到国内是非常受人欢迎的,不是去大学当个教授,就是在官场上春风得意,可是杨昌济却与那些人不同,他志向高远,竟然连教育司长的职务都没有干,而是想要到师范学院当一名老师,并且写下了“自闭桃源称太古,欲栽大木拄长天”的诗句用以明志。

在父亲杨昌济的熏陶和教育下,出生在书香门第的杨开慧,从小就从父亲那里听闻各种新的思想,知道了孙中山的革命理念,也树立了改革社会,为国为民的崇高理想和远大的抱负。

杨昌济不仅仅灌输杨开慧那些高尚的人生道理,他自己也是以身作则,杨昌济刚刚回国的时候,他的朋友们都希望他能留在条件优越的北京,但是杨昌济拒绝了,他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吾誓必居长沙五年,教育青年!

杨昌济对家人也十分关爱,杨开慧曾经讲述父亲非常孝敬老人,如果出去游玩,一定会带着全家一起去;杨昌济的言传身教对杨开慧产生了春雨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杨开慧的父亲如此,她的母亲向振熙也是为人忠厚,非常勤劳朴素,杨开慧在很小的时候,就能帮着妈妈做家务,而且向振熙还非常善良,常常让杨开慧给村子里的孤寡老人送去一些生活必需品。杨开慧生长在这样一个知书达理,清贫好施的家庭,所以她从小就养成了同情民间疾苦,乐于助人的善良性格,杨开慧曾经写道:

“这些惨影,如杀鸡、杀猪、人死,在我的脑际翻腾起来,那真痛苦!”“那时我同情下层生活的同胞,我忌恨那些穿华服只顾自己快活的人!我热天和下层生活的人一样,穿大布衣。”

杨开慧从小养成的这种同情弱者,愿意与弱者同甘共苦、共同患难的性格,这种性格也成了她将来走上革命道路的一个思想基础。



杨开慧从7岁开始,就进入小学学习,在她之前,这个学校是从来不收女孩子的,但是,学校破例为杨开慧等7个女孩儿开设了一个班级。杨开慧进入学校之后,学习十分努力刻苦,成绩也非常好。

1913年,杨昌济从国外学成回家了,在长沙的湖南省立第一师范教书。杨开慧就跟随父亲杨昌济到了长沙,杨开慧先在长沙稻田女子师范附小读了一段时间的书,后来,就干脆离开了学校,在家里由父亲教授她学习。

1914年的春天,早已经来到长沙求学的毛泽东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湖南省立第一师范,他也有幸遇到了他的人生导师杨昌济,毛泽东和蔡和森等同学,常常到杨昌济的家中拜访,讨论一些国家和社会的形势和道理,也就在这时候,毛泽东第一次见到了自己的小师妹杨开慧,那时,毛泽东21岁,而杨开慧才13岁。

杨开慧此前就听说过毛泽东,她第一次知道毛泽东的时候,是读到他发表在期刊上的文章,杨开慧被毛泽东文章中的语言和思想所感染。因此,她对毛泽东充满好奇。然而隔着一张期刊报纸,她根本没办法真正了解毛泽东。

但是,因为杨昌济的博学多识,吸引了湖南许多学子登门拜访,而那时候的毛泽东就是其中一个拜访者,毛泽东第一次来到杨昌济的家里,也让杨开慧第一次见到了毛泽东本人,不过,杨开慧最开始并没有主动去认识毛泽东,只是在他与父亲交谈时候,她搬个小板凳坐在旁边聆听。

而在这之后,每当毛泽东前来探讨救国救民的真理时,杨开慧都会静静地坐在旁边,一来二去,毛泽东也注意到身旁聆听的杨开慧,而两人也渐渐开始熟络起来。

毛泽东对杨开慧,最开始是没有什么其他想法,因为那时的杨开慧还小,才十几岁,毛泽东只是觉得杨先生家的这位姑娘挺有意思,每次自己来做客,她都坐在旁边听。

但是,有一次,毛泽东与杨昌济探讨古代朝代兴衰覆灭时,杨昌济和毛泽东对明朝朝代的覆灭存在不同的看法,因此两人据理力争,谁也说服不了谁,然而在这时候,一旁的杨开慧怯生生地插了一句话:“你们的道理其实都对,只是你们站的角度不同,所以,看待问题就不一样,如果你们交换角度考虑,那么你们的道理肯定就有融汇共同之处啊!



一番话说完,毛泽东有些惊诧地看着杨开慧,他一直认为杨先生博学多识,身边的姑娘耳濡目染,也肯定很有学识;然而今日看到小姑娘谈出自己的观点,这让毛泽东有些意外,他没想到杨开慧小小年纪也有如此的见识。

在这之后,毛泽东每次登门拜访与杨昌济交谈时,不再是两人交谈,而变成了杨昌济父女和自己一同交谈,也是在这个时期,毛泽东开始对杨开慧有了一种别样的情愫。

毛泽东非常受杨昌济的赏识,杨昌济了解到了毛泽东的家庭出身之后,认为如此的家庭能够培养出毛泽东这样优秀的人才,实属不易,毛泽东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文章的名字叫《心之力》,非常受杨昌济的喜欢和赞赏。

毛泽东经常到杨昌济的家中畅谈救国救民的道理和社会贫弱的根源,久而久之,在无形之中,毛泽东的形象也在杨开慧的心中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18年,杨昌济把家搬到了北京,在北京大学任教,而毛泽东也毕业了,于是,杨昌济就给毛泽东写信,说:“希望兄入北京大学”。

于是,毛泽东在同年的8月19日到达了北京,在恩师杨昌济的帮助下,同年10月,毛泽东进入北京大学担任一名图书管理员。在这里,毛泽东再一次遇见了杨开慧,他们终于相爱了。

在一个周末,杨开慧在北京第一次遇到了毛泽东,曾经在长沙的家中,杨开慧不仅一次见到过毛泽东,对于毛泽东,她是非常熟悉的,但是,那时的杨开慧,年纪还小,这次,已经出落成大姑娘的杨开慧在他乡再次见到了毛泽东,内心的欢喜是自不必说的。

于是,一个英俊潇洒的帅气小伙儿,一个情窦初开,风姿卓越的靓丽姑娘,他们彼此相知、相爱,在故宫的城墙之外,在北海的杨柳之间,处处都留下了他们年轻的身影。这一年,毛泽东25岁,杨开慧17岁。

1919年3月,毛泽东的母亲文七妹病情加重,毛泽东只能离开北京回家照顾母亲,杨开慧和毛泽东分别之后,马上给毛泽东写了信,毛泽东看到信中对毛泽东的称呼只有一个字“润”。毛泽东对杨开慧的回信也只称呼她为“霞。”可见,当时,二人的关系已经非常亲密了。



后来,到了1919年12月18日,毛泽东再次来到了北京,这个时候,他和杨开慧的恋爱关系就已经公开了,毛泽东有时候还到杨开慧的家里借宿。后来,杨开慧的父亲杨昌济患了重病,毛泽东常常去医院看望杨昌济,杨昌济对自己这个昔日的学生和未来的女婿仍然报以厚望,他在给章士钊的信中说:

“吾郑重语君,二自海内人才,前程远大。君不言救国则已,救国必先重二子。”

这二子分别指毛泽东和蔡和森,可见,杨昌济对毛泽东的期望有多么大。

1920年1月17日,杨昌济还不满50岁,却与世长辞,毛泽东与杨开智、杨开慧等人为杨昌济办理了后事,随后,杨开慧离开了北京,回到了长沙。杨开慧回到长沙以后,进入了福湘女中学习。

1920年7月7日,毛泽东也回到了长沙,担任第一师范的校长,还创办了文化书社,为了支持毛泽东的事业,杨开慧把杨昌济去世的时候获得的奠仪金也拿出了一部分,作为毛泽东的活动经费。

在这个时候,毛泽东和杨开慧又能够在一起了,他们一起经营和管理文化书社,两颗相爱的心靠得更近了,杨开慧曾说:

“过了两年的恋爱生活”,“我看见了他的心,他也完全看见了我的心”。

1920年冬天,杨开慧和毛泽东举办了婚礼,然而婚礼却办得十分简单,毛泽东只邀请了自己的亲朋好友和党内一些人士参加,整场婚礼只有简简单单一桌菜肴,当时,这场婚礼总共只花了6块银元。

而对于这场婚礼,毛泽东原本想着大摆宴席,他希望给杨开慧一个体面的婚礼,但是杨开慧在出嫁前就与毛泽东说过:

如果我们结婚,我一不坐花轿,二不要嫁妆彩礼,三不用媒妁之约,自由与你结合”。

为什么杨开慧对待结婚会要求得如此简单,这和杨开慧价值观念有关,她认为传统婚礼充斥着太多条条框框,特别是有些环节完全就没有必要,新时代就要有新思想,恋爱自由、婚姻自由才应该是当今女性追求的理想目标。

因此,对于举办婚礼,杨开慧的态度就是以简约为主。然而多年后,毛泽东每次回忆起自己和杨开慧的婚礼,情绪总会有些低落,并喃喃道:“我没给她一场体面的婚礼,我始终觉得辜负她一生”。

不过,对杨开慧而言,婚礼的形式无所谓,关键是能够和喜爱的人结合在一起就是最大的幸福。



1929年6月20日,杨开慧写下了一段文字并藏在了长沙家里的墙缝中,等这段文字被发现的时候,已经到了1982年(时间已经过了33年),而此时的杨开慧和毛泽东都已经去世了,在杨开慧牺牲的52年后,毛泽东逝世的6年后,这段文字才被人们发现,实属可惜,信中描绘了杨开慧和毛泽东恋爱时期的一些细节,文中写道:

“不料我也有这样的幸运!得到了一个爱人,我是十分爱他。自从我听到他许多事,看了他许多文章、日记,我就爱上了他。不过我没有希望过会同他结婚……直到他有许多信给我,表示他的爱意,我还不敢相信我有这样的幸运。……从此我有了一个新意识,我觉得我除了为母亲而生之外,是为他而生的,假如一天他死去了,我一定要跟着他去死!假如他被人捉去杀了,我一定要同他去共这个命运!”

这段文字,今天读来,还是让人如此动容,杨开慧是这样爱毛泽东,甚至不惜同生死、共命运,她后来宁可牺牲自己也不肯和毛泽东断去夫妻关系也就很好理解了。

杨开慧和毛泽东结婚之后,杨开慧在1922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个时候的杨开慧不仅仅是毛泽东亲爱的妻子,而且是他亲密的战友,杨开慧从事联络工作,还为毛泽东的事业筹集经费,充当了贤内助的角色。在这段时间,杨开慧和毛泽东生活美满幸福。

有时候,毛泽东因为工作要经常外出,为了表达对杨开慧的思念之情,写下了充满柔情蜜意的《虞美人·枕上》,词中写道:

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

晓来百念都灰烬,剩有离人影。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1923年4月,杨开慧和毛泽东结婚没几年,湖南军阀赵恒惕下令通缉毛泽东,毛泽东只能离开长沙前往上海,但是这个时候的杨开慧已经怀了毛泽东第二个孩子,她无法陪伴丈夫前行,只能呆在家养胎。

这一年的9月10日,毛泽东又返回了长沙,小住了三个月,等到他第二个儿子毛岸青出生之后,毛泽东又要离开了,准备参加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这次和杨开慧告别之前,毛泽东又写了一首《贺新郎·别友》送给妻子杨开慧。

挥手从兹去。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知误会前番书语。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和汝。人有病,天知否?

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凭割断愁丝恨缕。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重比翼,和云翥。



1924年6月,因为杨开慧十分担忧毛泽东的安全,于是她就带着毛岸英、毛岸青赶赴上海陪伴毛泽东。毛泽东知道妻子杨开慧要来,非常高兴,赶紧到码头上迎接母子,他们终于又一次夫妻重逢。

杨开慧除了担负起繁重的家务之外,还帮着丈夫毛泽东整理材料和文稿。然而,上海的形势不比湖南,这里的革命形势也十分严峻,毛泽东在上海地区进行的活动也引来各种危险。也是在这个时期,中国的革命进入最艰难的阶段,但是毛泽东只能扛着压力持续不断地宣扬新民主主义思想。

后来考虑到妻子孩子安全,再加上上海地区的活动越来越难进行,毛泽东就带着妻子再度回到湖南,在湖南没住多久,迫于形势,1925年9月,毛泽东又来到了广州,同年底,杨开慧带着母亲和两个孩子也来到了广州,杨开慧继续协助毛泽东从事革命活动。

1927年2月,毛泽东一家经过了多次搬家之后,又从长沙来到了武昌。也是在这里,毛岸龙在同年的4月4日出生了。同年的8月31日的早晨,毛泽东再次与杨开慧分别,打算去领导秋收起义,但是,他们没有想到,这一次看似普通的离别竟成永别。

杨开慧明白,丈夫毛泽东的志向远大,想通过革命的手段救国救民,但是追寻革命就必定要做出一些牺牲,毛泽东曾几次想留在家里照顾妻子孩子,但每次杨开慧都驱赶着丈夫离开,她明白丈夫有着大志向,不能为儿女情长而耽误事业。

可是每当丈夫离开之后,杨开慧却总会抱着孩子黯然神伤,毕竟她只是一个女人,也是孩子母亲,她内心里其实是希望丈夫能够多陪陪他们,但是理智却告诉她:“大丈夫立于事业,败于温柔乡。”

杨开慧希望丈夫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所以,作为妻子,她必须要全力支持他,也更应该在他想要放弃的时候,主动去鞭策他。



杨开慧好不容易熬到国民党和共产党互相合作的阶段,希望能够和丈夫毛泽东再次相见,然而国共合作的蜜月期没过多久,以蒋介石和汪精卫为首的国民党开始残酷抓捕共产党人士,这个时期也被称为“白色恐怖”,大量的共产党人被残害。

因此,毛泽东转战湖南,发动了秋收起义,与南昌起义一同打响了反抗反动阶级统治的第一枪。

秋收起义爆发以后,毛泽东带领队伍上了井冈山,毛泽东在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的同时,始终惦念着家中的妻子杨开慧,他曾经用暗语给妻子写了一封信,信中说:

“我出门以后,开始生意不好,亏了本,现在生意好了,兴旺起来了。

但是,由于地下交通线不是十分通畅,过了很久,杨开慧才接到信,她知道丈夫毛泽东还在惦记着她和孩子们,更加思念毛泽东。后来,有地下党的同志劝杨开慧去找毛泽东,杨开慧却回答:“润之没有让我走,我不能离开自己的岗位。

1930年,毛泽东率领湖南的红军部队两次攻打长沙城,给湖南军阀造成了极大的压力,于是,湖南军阀何健就把怒火发泄到毛泽东妻子身上,同年8月,何健下令通缉逮捕杨开慧。杨开慧最初在群众的保护下躲过几劫,然而在自己偷偷看望母亲和孩子时,被军阀发现并抓住了。

那是1930年10月24日的清晨,国民党反动派派人包围了杨开慧的家,杨开慧带着毛岸英和保姆孙玉英一同被带走了,在狱中,杨开慧经受了各种毒刑拷打,威逼利诱,但是杨开慧始终不屈不挠,保持了一个共产党人的气节。



最后,敌人想到了一招,利用杨开慧的孩子做文章,想让杨开慧为了孩子同意脱离中国共产党,并且公开宣布和毛泽东解除夫妻关系,这样就会放了她,却被杨开慧断然拒绝。

杨开慧生前好友李淑一曾经去狱中探望过她,何健手下的执法处处长李琼知道李淑一是杨开慧的好友,心中燃起了希望,他希望李淑一见到杨开慧之后,杨开慧能够回心转意。

李琼当时的压力很大,一方面,社会上有许多知名人士纷纷要求保释杨开慧,另一方面,又找不到杨开慧的“罪证”,何健急得眼睛都红了,但是,李琼也十分无奈,因为杨开慧已经被打得浑身没有一块好地方了,动刑已经毫无用处,现在只能把希望寄托在李淑一的身上。

李淑一见到杨开慧被打得遍体鳞伤,十分心痛,她劝说杨开慧,想让她为了孩子就暂时答应何健的要求,作为缓兵之计,等出去了,自己怎么做,何健也管不着了。但是杨开慧断然拒绝了,她说:

“你哪里知道何健的用心?”“我跟润之断绝关系,不是夫妻感情问题,是政治问题,我是个共产党员,我的一言一行绝不能有损我们党的形象和利益。”

李淑一还继续劝说杨开慧,想让杨开慧出去了,带着儿子再找毛泽东,杨开慧坚定地说:

“不,我和润之是夫妻,更是战友,是生是死,都不能分开。……你也别劝我了,今生今世,我有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有10年心满意足的婚姻,有一段刻骨铭心、温润永远的生活,够了,足够了!一个女人,真正的爱,一瞬间都是永恒!我也无憾了,爱了一个以天下苍生为己任的英雄!我们在一起,留下一段完美的爱,写下一个无暇的故事,我不想,也不能给这完美掺半点杂质、留一丝遗憾。”

李淑一理解了杨开慧的选择,她走了,这一走即是永别!

1930年11月14日,杨开慧在识字岭壮烈牺牲。从杨开慧被逮捕的10月24日起,到她被处决的11月14日,短短21天时间,年仅29岁的杨开慧遭受了非人一般的折磨。

然而,这时候的毛泽东,在井冈山带着红军抵抗着国民党的围剿,由于井冈山和长沙板仓的通信早已完全中断,而且井冈山地区风传杨开慧早已经牺牲了,毛泽东也不知道杨开慧的具体的情况。



杨开慧被军阀残忍杀害的消息时隔很久,才被毛泽东知晓,这也导致他在得到消息后,心情陷入极度的悲痛之中,毛泽东在寄信给杨家人时,就曾痛苦地写道:“开慧之死,百身莫赎”。

毛泽东一直认为是自己害死了妻子,甚至到毛泽东晚年,每每提到杨开慧都会陷入深深的沉思。而在毛泽东三任妻子里,他最怀念也最愧疚的就是杨开慧,在1957年时候,他曾写过一首《蝶恋花·答李淑一》,这首诗原本是给故人遗孀的回信,但是诗的第一句却是述说自己失去杨开慧的痛苦。

毛泽东和杨开慧相识相爱,再到相守相离,自始至终,两人都牵挂着对方。毛泽东上井冈山之后,杨开慧艰难地在湖南生活。丈夫在外为革命不断努力,妻子在家也为革命不断奔波。但是乱世之中岂有完卵,杨开慧最终还是被捕入狱,杀身成仁。

然而,作为革命者,她没有辜负组织的培养,一直坚定信念,毫不屈服。作为妻子,她没有透露半句与丈夫相关的信息,而识字岭倒下的,不仅是毛泽东妻子,更是伟大的革命先烈。

在文章的最后,我就以那首《蝶恋花·答李淑一》结尾,通过毛泽东在词中那扑面而来的深切感情来纪念伟大的革命烈士杨开慧。

蝶恋花·答李淑一

我失骄阳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久。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借此文章,向伟大的领袖毛主席致敬,向杨开慧烈士致敬!

编辑于 2021-12-01 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