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点重重的宁远之战

疑点重重的宁远之战

宁远之战大家都知道,百度说“是1626年(明天启六年、后金天命十一年)正月,后金与明朝在宁远(今辽宁兴城)进行的作战。明朝方面称之为[宁远大捷]”,基本没问题。

我和很多人一样是因为袁崇焕去了解这场战役的。但是随着了解不断深入,我发现这场战役疑点重重,有些疑点可能会成为永久的历史之谜。

说几个大的疑点:

疑点1:后金几乎全军出动的一次如此大规模战役,《满文老档》几乎完全没有记载。

《满文老档》是后金早期以满文记录的档案,大约1960年前后被台湾学者发现并翻译。其中记载了天命纪元前九年至天命十一年(1607~1626)、天聪元年至六年(1627~1632)和崇德元年(1636)共27年史事。

但是对于宁远这么大的一场战事,只有刘学成的奏折中提到几个字,完全没有直接记载。

第七十一册 天命十一年三月至六月
丙寅年三月十九日,刘学成奏称:“谋事者人,成事者天矣!汗生东方疆圉之地……汗不及日中即取觉沈阳,一日而取辽东,其馀所下之城不可胜数。今已二日为何不得宁远?非辽东、沈阳之人较宁远寡而弱,枪炮较宁远少而钝也……“

那么究竟是当时就没有记录还是记录后被拿去了?为什么没有记录或者被拿去呢?其中有没有隐藏什么秘密?

这恐怕是个永久的历史之迷了。

既然《满文老档》没有记载,我们只能从《清太祖实录》来看看了:

疑点2:后金为什么要选择正月十四这个时候出征攻明。

古代一般会选择秋高马肥的秋收季节出兵。原因很多,比方说:天气凉爽不易生病、便于掠夺敌人的粮食等等。

野猪皮无视小冰河时期东北的寒冷气候,年还没过完就急匆匆的出兵是为了什么?

《明史》说“我大清知经略易与”,意思就是说知道接替孙承宗的高第好欺负。

可是高第是上年十月上任的,这个时候已经上任两个月了。

个人猜测有可能是高第“撤并宁远”的过程中,宁远城中有内应答应献城。当然也有可能是粮食紧缺或者其他原因,到底是什么原因大概只有野猪皮知道了。

疑点3:高第是怎么提前知道后金出兵的消息的。

○天启六年正月乙巳朔。
……
○庚戌,经略辽东高第奏:奴贼希觊右屯粮食,约于正月十五前后渡河。
得旨:狡奴蠢动 有形,右屯积聚刍粮俱要收拾内地。卿新莅关门,釒夅刃方锐,宜严饬道将,倍修战守,务 保万全。 《熹宗实录》

这个版本没有转换干支日期,我们根据“天启六年正月乙巳朔”(意思初一是乙巳日)简单推算一下,庚戌应该就是初六。

后金十四出兵,而初六的时候高第就把情报报告上去了。也就是说后金还在做准备工作的时候高第就得到了消息,而且对后金的出兵日期了解得非常准确,这个情报能力可以说是非常强大了。

高第到辽东上任不足两月,肯定是来不及派出间谍到后金的。

那么这个消息是哪儿来的呢?是孙承宗留下的密探,还是高第在兵部是派出的密探,或者是毛文龙手下的密探,又或者是传说中的锦衣卫?这大概也是个永久的迷团了。

疑点4:后金为什么只攻打了两天就撤兵了。

后金正月十五刚过完年就出发,出动几万大军路上就走了八天(15-23日),结果草草攻打了两天宁远就撤了。

然后回去野猪皮好象还挺遗憾的样子,遗憾你为什么不多攻几天呢?

好比你坐上几天火车去到一个景区,在景区门口看一眼觉得门票挺贵就回去了,回去还觉得没看到景点很遗憾……这人是有多别扭啊。

承接上面那个问题,我觉得可能是约定的奸细不能献城(袁崇焕堵死四门多少还是有点作用),缺乏攻城手段的野猪皮只好撤了。

但是,仅仅是这个原因吗?当然不是。

疑点5:后金军为什么先做好了长期作战的准备,而后又走得如此之急。

野猪皮在锦州、大小凌河等城和沿海收集到的粮食都集中到了右屯,这应该是做了长期作战的准备的。

而且《清实录》说“越城五里,横截山海关大路驻营”,这不光是截断了宁远守军的退路,也是在防范山海关的援军了。可是山海关的援军都还没来得及赶到,野猪皮怎么急着就退了呢?

野猪皮有多急呢?

疑点6:后金为什么要烧毁右屯的粮草。

明末那个时候,粮食无论对谁都是宝贝。野猪皮已经派人集中到右屯的粮食,为什么要烧掉?

辛未,上还军,至右屯卫,悉焚其粮。

结合上一个疑点,应该是走得急,以致连收集好的粮食都来不及带走了。

那么到底是什么事情让野猪皮走得如此的急呢?

我觉得无非是以下几个可能:

后金内部出了问题(撤退时野猪皮丢下大军自己单独先回沈阳,是不是内部出了问题呢);

蒙古人偷袭后金老巢(野猪皮回去以后四月就征伐蒙古,是不是报复呢);

毛文龙偷袭后金老巢(毛文龙一直在骚扰老奴后方,五月还有一次);

辽地汉人造反(这个概率比较小,但也不是没有可能)。

每种可能好象都有点道理,所以具体是哪个原因呢……这恐怕也是个历史之谜了。

编辑于 2021-07-09 1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