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两度主政广东,又被黄埔军校两次东征的陈炯明,实力究竟如何?

说起陈炯明,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都是负面形象,什么“革命叛将”、“反动军阀”、“野心家”等等都是他被冠以的称号。在大多数的历史教材中,他也是作为孙文先生的反衬而出现的。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结果,主要在于陈炯明是广州国民政府成立之初所面临的最大威胁,孙文先生的总统府还被他的部下炮轰过,并且黄埔军校的两次东征也是为了讨伐他。这样一来,不管是孙文先生还是后来的蒋介石对他都不会持什么赞扬之词。

但这就有一个很奇怪的地方,陈炯明并非靠祖辈荫庇,他能雄踞广东完全是自己打拼出来的。如果他是一无是处的人,凭什么能做到这一步呢?

其实说起来,陈炯明也算是个人物,与孙文先生早年还有共事的岁月,只可惜最后两人理念不合,最终刀兵相见。



陈炯明1878年出生于广东海丰,他的父亲陈翰香是当地知名富商,因为有这样优越的家境,陈炯明小时候非常调皮,整日带着一伙人玩闹打架,对读书不感兴趣。

直到最敬爱的祖父去世后,陈炯明想起祖父令他好好读书的教诲,这才痛改前非认真学习。

世事有时候就是这么难料,他不想学习的时候什么条件都好,当他想学习了却多了许多阻碍。父亲的生意在此时遇到挫折,陈家开始没落,陈炯明只好将振兴家族的希望放在了科举之上。

1899年,陈炯明考中秀才,不过之后在广州的求学过程中,他接触了很多西方思想,渐渐地他发现大清都已摇摇欲坠,再考取功名也没什么用,所以他决定走另一条路。

1906年,也就是清廷废除科举的第二年,陈炯明考入了广东法政学校,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他成为了广东省谘议局议员。

这时的他在政坛表现得极其活跃,在两年的时间内提出了15件议案,这个数字是全广东谘议局议案的十分之一。

他提出的议案都很实际很有建设性,像《革除衙署积弊案》、《废除就地正法案》、《筹筑惠湖铁路案》等等都很利于民生。但不管他怎么提,其他上级、同事都只是草草应付几句,根本无法改变社会现状。

所以陈炯明看明白了那个时局下,行政人员的无力,心中萌生了要走上武装革命的道路。



1909年陈炯明加入同盟会,此后开始秘密联络新军准备下一步的行动。

1911年10月10月,革命党人在武昌发动起义,迅速光复了湖北,这个成功的首例鼓舞了全国各地的革命者,陈炯明与邓仲元等人也决定在惠州淡水响应。

11月11日,陈炯明和邓仲元带领农民、手工业者百余人顺利攻占淡水,有了这个胜利铺垫,当地众多百姓选择了投入其部,很快陈炯明的麾下就聚集了8000余人。他将这些人编成7个大队,然后又发兵拿下了惠州

在接连的“滚雪球”后,陈炯明麾下的民军人数达到了1万多人,为了部队能有战斗力,陈炯明将部队整编为7个旅,他自任总司令,邓铿为参谋长,开始往正规军的方向走。

惠州有个古称叫循州,所以陈炯明的部队也被人称为循军,这是他后来壮大的根基所在。

陈炯明在惠州取得成功的同时,其他革命党人也光复了广东的其他城市,时任同盟会南方支部长的胡汉民就被推举为广东都督。



可惜的是,胡汉民这个广东都督当得非常憋屈,他只是空有名望并不善于军事,手里没兵根本指挥不动其他地方实力派。

为了让自己不变成空架子,胡汉民迫切需要一个拥有军事力量的革命党人来配合。想来想去,他就找到了陈炯明。

于是,在胡汉民的力荐下,陈炯明担任了广东副都督,11月28日陈炯明就带着七千循军抵达广州坐镇。

这短短的一个多月,对于陈炯明来说简直是惊喜连连,他从麾下只有百余人的小股起义军头目一跃成为了广东的二把手,可谓春风得意。

这还没完,陈炯明进入广州还没一个月,胡汉民就去往南京协助孙文先生组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了,于是陈炯明这个副都督就成了代都督,实际上掌握了广东最高军政大权。

第一次主政广东期间,陈炯明还是推行了不少有效的政策,他大力清剿土匪、发展工商业及教育事业,禁止赌博吸食鸦片等等,在一定程度上让广东的经济、治安有所好转。

同时他还做了一件毁誉参半的事——裁军,裁的都是不隶属于他的民军。

他当上都督之初,广州的民军队伍高达51支、人数相近15万人,为了确保自己的绝对统治,陈炯明将他无法控制的民军通通解散。

这样的确让广东政府财政紧张的情况缓解了不少,但他的手段过于粗暴,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而且这种排除异己的裁军严重损害了革命军的形象。



也是在这个过程中,陈炯明与孙中山之间的分歧越来越大,孙中山希望的是通过武装斗争来统一全国,等于是将旧社会推倒重铸。

而陈炯明则期望通过和平的方式实行民主联邦制,先将广东打造成模范,吸引其他省效仿,最终全国都使用新的模式统一,但各省仍保持高度自治。

两人的革命路线不同,所以渐渐就产生了一些矛盾。

1913年孙文先生领导了二次革命,陈炯明虽然有些不认同,但还是参与其中,带领广东省宣布脱离北洋独立。孙文先生见他响应,便任命他为援赣副司令北伐。

陈炯明在十天之内就组织起两个师一个旅共计1.4万人北伐,然而当时北洋军还较为强悍,所以陈炯明部很快落败。加上他麾下一个师长被收买叛变,陈炯明只好逃往香港。

不知是不是怨恨孙文二次革命使他丢了根基,陈炯明到香港后组建了中华水利促成社,与孙文的中华革命党分庭抗礼。

陈炯明知道想要在乱世立足,光靠一个政党是不够的,所以他没过多久就返回了惠州淡水。在袁世凯称帝后,他找到了时机又一次起兵讨袁。

他本身在惠州就有很好的民众基础,加上袁世凯倒行逆施不得人心,所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又有一万多人跟随了陈炯明。

在占据惠州一带后,陈炯明将麾下部队整编成10路、18个支队并改称粤军,他自任总司令。



虽然陈炯明麾下的人数变化不大,但此时广东已经被桂系陆荣廷占据了。桂军人数超过十万,远不是陈炯明的粤军能比的。

所以陈炯明很聪明地选择了自解兵权、保留军权,将麾下粤军改编成省警卫军20个营,以合法的外衣保留下来,自己则卸除了司令职务北上赴京,在暗中操纵这支部队。

1917年,中国又一次出现了复辟闹剧,张勋的辫子军入京拥立溥仪,于是孙文先生再度护法,在广州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陈炯明也被任命为中华民国军政府第一军总司令。

眼下有了名义,陈炯明就把那20个营又掌握在手里,由于桂军势大,陈炯明就带着一万多人挥师入闽,与福建军阀几番大战后占据了闽南26个县,建立了以漳州为中心的闽南护法区。

不得不说陈炯明的治理能力还是不错的,在主政漳州的两年中,他对当地进行了大力的建设,使漳州新政闻名全国。可惜漳州土地贫瘠,即便他再有能力也不可能将这里建设成上海,人少税收不上来,连维护军队都成了艰难的事。

这样的情况下,陈炯明麾下的粤军都想返回广东。1919年6月,滇系军阀与桂系军阀在广东北部展开混战,这本是大好的时机,孙中山也命陈炯明赶紧回师广东,然而陈炯明却瞻前顾后没有行动。

直到1920年陆荣廷在北洋直系的支持下,想要彻底消灭陈炯明部,陈炯明这才决定拼上一拼。

8月12日,陈炯明从漳州起兵分三路打回广东,部下知道此行是回家,所以各个精神百倍士气高昂。此时的桂军虽然人多,但内部早已腐败得千疮百孔,所以被打得节节败退。

10月28日,粤军攻下了广州,陆荣廷眼看事不可为便退回了广西,结束了其五年的统治。



这个结果让陈炯明和孙文先生都非常兴奋,然而很快两人又爆发了争执。孙文先生以国民党总理的名义任命陈炯明为广东省长兼粤军总司令,并希望后者能继续进攻,直至全国统一。

但陈炯明对此并不感兴趣,这也很正常,如果不是刀架在了脖子上,或许他都还不会回广东,相对于全国而言,他更在意自己治下那一亩三分地,所以在1922年孙文先生组织的北伐中,陈炯明没有出动一兵一卒,同时还在暗中阻扰。

这年6月16日,陈炯明麾下大将叶举率部炮轰孙文先生的总统府,导致此次北伐失败,双方也彻底撕破脸皮。

该事变后,陈炯明在广州另外筹建了政府,只不过他的统治也没能维持多久。因为他麾下当时只有三万多人,而广东其他势力合起来兵力超过了六万人,在道义上他也站不住脚。

年底孙文先生联络了许崇智、李福林、黄大伟等人组成了一支东路讨贼军向陈炯明发起进攻,很快杨希闵、沈鸿英、刘震寰等实力派也响应孙文。

上一次陈炯明打得陆荣廷节节败退,这次败退的对象换成了陈炯明自己。他麾下两个师长梁鸿楷、陈章甫在这样的情况下也选择了拥护孙文。眼看就要众叛亲离,陈炯明通电下野,率领两万残部退往惠州。

陈炯明本来还期望能像以往一样,找到机会就再主政广东,然而孙文已经看明白他的威胁性,所以在平定商团叛乱后,决定先彻底清除陈炯明的势力后再进行北伐。

以黄埔师生为中坚力量的东征军先后两次进攻陈炯明,成功将后者打垮。

陈炯明无奈之下只好逃到了香港定居,他还拉拢了一些人组织中国致公党,提出建国、建亚、建世的“三建主义”来对抗孙文的三民主义。然而没什么用,这个党派存在感极低。

1933年陈炯明病逝于香港,终年55岁。



不过客观来说,陈炯明人品还是可以的,他与孙文纯属政见不合,1925年孙文病逝他还送了挽联,上书“惟英雄能活人杀人,功罪是非,自有千秋青史在;与故交曾一战再战,公仇私谊,全凭一寸赤心知。”

他曾经两度主政广东,但他并不像旧军阀那样残暴,为官特别清廉。私德方面连对手都找不到可以抨击的点。他死后家中无余财,连一副棺木都买不起,还是借用了母亲的棺材下葬的。

叱咤一方的大佬,落得这么个结局,也是令人唏嘘。

发布于 2021-10-29 2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