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启之西学东渐

徐光启之西学东渐

书接上回。


接着聊。


上节咱们说了张居正及其改革,也大概说明了他改革的核心是什么,现在咱们来看看张居正改革有哪些具体的措施。


他的改革措施总结起来也是两点,即节流和开源。节流主要就是给官场清查官员,实行考成制,所谓考成就是让官员自己搞个年度计划,年底的时候进行考核,没搞完工作的就会被炒鱿鱼;而开源则为增加税收的方法,没办法,随着大明朝的成熟发展,现在整个政府的支出已经是越来越大了,财政收入都快要入不敷出了。为了应对财政的紧张,张居正提出了一条鞭法,所谓“一条鞭”,就是不再征收以前的实物税和徭役了,转而根据每家每户的人口与田亩计算出每户每年交多少两银子,所以就是直接交钱就行了。


其实准确地讲,他这也不叫开源,因为并没有增加税率,只梳理了以前的苛捐杂税,杂税多就意味着收的税赋种类多,民间就可以趁机钻空子以避税。比如收人头税就会有人少上户口;收土地税就可以瞒报自己土地的亩数,这也导致了大明朝只有“半壁江山”,因为当时全国有接近一半的土地被瞒报藏了起来。所以,张居正改革之所以能够大幅度增加政府财政税收的原因就是他使得很大一部分已经不纳税的土地和人口重新开始了纳税,征收的税面积更广了。


都说改革要承受很大的压力和阻力,那张居正改革面临的压力和阻力大不大?


基本相当于没有。不像王安石那样改革要靠皇帝的威严,看皇帝的脸色,所以但凡有人去皇帝那里吹吹风他就得暂停或者是被取消改革变法。张居正当时在这方面就是绝对的独裁者,大权在握,一方面他就是个“光杆司令”,连学生都叛变了,更没有党派之争,那他一个手握重权的“光杆司令”还怕什么?另一方面皇帝都是他的学生,还十分信任他,什么都依仗他,大臣们又害怕他的大权,所以改革之路基本就是一路顺风。


既然如此,那他怎么就不想着找一个继承人呢?还能分担一下压力。


身居高位,加上几十年的官宦生涯让他太看重手中的权力了,这个时候的他谁也不相信,宁愿自己累点,也要亲自处理所有事情,更不想放权。其实从理论上来说,万历皇帝就是他最好的继承人,但他把人家万历皇帝的心伤得十分严重,搞得万历对于治理朝政是一点兴趣没有,整整三十年都没有上过朝,不仅是没有上朝,准确的说是什么事儿都不过问,也不出去,就在皇宫里呆着,啥事不管,仿佛没有这个皇帝一样。


那他怎么搞的,让人家万历皇帝如此的“自闭”呢?


就和现在大多数被家长寄于重望的孩子一样,他想把万历皇帝培养为一个十分完美的君主,所以定下了非常繁重的学习任务,这样做的后果我们现在都知道,最终只会适得其反,所以万历变得越来越叛逆,也对亦师亦父的张居正十分的“痛恨”死了,在张居正死了后还想要去掘了张居正的墓。


那既然在小的时候怕,后来长大了为什么不把权力拿回来?


如果小的时候你不听话走了歪门邪道,你爸打你骂你让你十分生气,后来他老了,你成大了会报复他吗?我想但凡有点良心的都不会,反正万历皇帝在张居正面前就是没有勇气去反抗,这是由他的经历和性格等很多方面的因素所决定的。而张居正也一直把他当作一个没长大的孩子。换个方向来想,如果张居正把权力逐渐地还给皇帝了,可能改革持续的时间会更长,那明朝可能也不会那么快灭亡。不过,当时已经腐朽的明朝被取代也是一种进步,是先进对落后的取代,是高效对迟缓的取代。


难道清军覆灭明朝时武器是十分先进的吗?


这并不见得,但也的确要强一些。有个客观因素对明朝的灭亡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那就是海禁政策,它使得明朝接受世界先进军事体系的速度大大地落后于周边的民族,这让明朝不能及时学会制造或使用先进的武器装备,也学不到当时先进的作战模式。


那就有人说了,不是还有丝绸之路吗?


丝绸之路在以前的确是十分重要对外联系沟通道路,但到了明朝 丝绸之路已经是基本荒废了。原因有三:一是当时丝绸之路通过的地方基本都在蒙古人的地盘,要保护商队的成本太大。二是明朝经济重心是农业,根本就不重视贸易,但只有商业才能以利诱人去外面带回先进的技术。三是明朝的首都和陪都是北京、南京,这就使得明朝的经济重心主要在东边,离西边的丝绸之路太远了。


那张居正改革的为什么没有涉及到科技发展呢?


张居正是传统的儒家思想教育出来了,就算他天赋再聪明,个人能力突出,他的思想也禁锢了他。还是外国的传教士偷渡到中国以后,才让明朝知道了外面世界的情况,这才开始给中国人打开了一扇窗户。


丝绸之路被断了,海被禁了,当时的中国基本就是一个信息上的孤岛,根本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可清军以前已经知道了提前了解世界的好处,那他们在入主中原后怎么就改变的以前的做法呢?


清朝的满族是个游牧民族,在他们眼里当时最强大、先进的国家就是大明了,他们对国家的发展建设想象不出更好的办法了,所以他们就认为中国的社会进化已经是最先进的了,根本就不用再进行改革创新。


前面说了是传教士到来才让明朝开始了解世界的。那第一个来中国的传教士是谁?


这个人叫做沙勿略,可别小瞧他,他被誉为历史上最伟大的传教士,同时还是耶稣会创始人之一。但很可惜,出师未捷身先死,偷渡过来没多久,就因为感染疟疾而亡。


一般来说传教士来到一个国家都会先去见这个国家的头头,只有掌权人同意了,你才能更好地传播教义。来到中国也不例外,所以有个叫利玛窦的,这是他在中国的名字,他最先来到故宫拜见万历皇帝。当然,还带了礼物。


他带来了两座自鸣钟。这种颠覆传统的计时方法自鸣钟让大臣们打开眼界。因为自鸣钟需要经常维修保养,所以万历就任命利玛窦为钟表维护人,让他可以自由出入皇宫。


他一个传教士变成了钟表维修工,多多少少有点不务正业了,那他到底说服万历帮助他传教了吗?


得!他根本就没能见到万历,谁叫万历是个大宅男呢。但他也好奇洋鬼子长什么模样,所以就让画师给利玛窦画了幅画。最至到死,利玛窦也没能见到万历。


当时利玛窦不仅带了两座钟,还带了一张世界地图,这张图叫做《坤舆万国全图》。大明上下看到这张地图又一次大开了眼界。这个时候的中国人才知道地球原来是圆的,也才知道了美、澳两洲的存在。但对于当时骄傲的明朝人来说,这张地图让他们不怎么满意。


接受了传统文化思想熏陶大明无法接受中国处于世界东方的事实,那能怎么办?为了传教的利玛窦表示这都不是事儿。只见他直接把子午线向左移动170度,这就让中国的位置正好出现在了地图的中央,后来这种调整还被我国出版的世界地图沿用至今。这张图的出现对于大明朝有一个极大的冲击,不仅影响了中央之国的信念,还冲击了传统天圆地方的观念。


那大明的人对利玛窦带来的对外面世界的认识是个什么看法呢?


基本是不信,说不定有的人还认为他脑子有病。但自古以来,中国就不缺乏有长远眼光的人。当时就有个人非常认可利玛窦的说法,他叫做徐光启。


徐光启,字子先,别号玄扈先生,上海县人,明末科学家,农学家,政治家,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驱之一。万历进士,选庶吉士,崇祯时累官至礼部尚书。徐光启吸收了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并和中国传统的科学技术相互发明,在天文、数学、生物学和农学方面获得新的成就。他主持编译的《崇祯历书》,是我国天文历算学中一份完整可贵的遗产。徐光启还和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合译《几何原本》,他参加翻译的《测量全义》。三角函数表也是经徐光启等首次介绍到我国的。徐光启在生物学和农学方面的贡献很大。这方面的研究成果,都汇集在他的《农政全书》中。


利玛窦来中国是为了传播教义,结果根本没有对他的教感兴趣,反而是有人对他的见识感兴趣,其中的狂热者就是徐光启。他通过利玛窦了解了欧洲的历法、数学、物理……。徐光启从这里面看到了进步,强大,所以他想学来这些西方科学来让大明朝继续强大下去。他后面还建议万历以数学为根本,还要开展其他的学科分科,恨不得要搞个大明版的中国科技院,还提议要将这些学科知识纳入科举考试。


可惜的是万历皇帝并没有接受这些建议,有可能他还在心里说,这怕不是个傻子吧?学那些洋鬼子的东西,那能有老祖宗的东西好?但历史没有可惜,也没有如果,只有现实,错过了终究是错过了。但现在我们能抓住一次又一次的机会,并且在一些方面走着世界前列,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学习我们,认同我们,向往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伟大的祖国将会再次屹立在世界民族之巅。




发布于 2022-08-02 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