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龄为什么要反奉?对张家影响有多大?他属于什么行为?

在上世纪民国初期,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势力主政中国,袁世凯死后,民国进入了军阀混战时期,主要军阀派系有:冯国璋的直系,段祺瑞的皖系和张作霖的奉系。

在这三大军阀中,张作霖无疑是最具看点和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作为一代枭雄,他自幼出身贫寒,后投身绿林,当势力壮大后,他接受了清政府的招安,在民国初期,他又投靠到袁世凯麾下,不断扩充自己的势力范围。

奉天(沈阳)是张作霖的大本营,当吉林督军与黑龙江督军因支持张勋复辟下野后,觊觎已久的张作霖借机管辖了东北三省,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东北王,开启了他的争霸之路。

1920年7月,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军阀和以吴佩孚、曹锟为首的直系军阀,为争夺北京政府统治权在京津地区发起战争,在直皖大战中,张作霖支持直系,与直系联手击败了皖系,皖系从此一蹶不振,逐渐淡出历史舞台。

1922年4月,直系和奉系因为利益之争,发动了第一次直奉大战,张作霖被直系吴佩孚击败,不得不退守关外并整军备战。

1924年张作霖卷土重来,再次入关,发动了第二次直奉大战,由于直系将领冯玉祥的倒戈,直系被张作霖击败,奉军乘胜南下,不断扩大地盘,打到了江苏与安徽地区,1925年5月,奉军进入上海,势力达到鼎盛时期。

1925年10月,浙江督军孙传芳通电讨奉,发起了浙奉战争(第三次直奉大战),奉军遭到打击,不断溃退。

1925年11月,奉军精锐第三军的副军长郭松龄在滦州通电讨奉(实际上应属于叛乱行为),这让手忙脚乱的张作霖不得不向孙传芳妥协,不惜假意向日本承诺,并与日方签署了新的《日奉密约》,借助日本关东军的势力,全力对付郭松龄。奉系自家的内斗,严重削弱了奉系的实力,张作霖好端端的一盘大棋也就此止步,也为他日后魂断皇姑屯埋下了伏笔。

郭松龄的行为,无论定性为叛乱还是反奉,最后结果是,他和妻子韩淑秀最终被擒,随后被枪杀,张作霖为了发泄愤怒,下令把郭松龄夫妇的尸体在奉天小河口的岸边曝尸三日,后来被人安葬。

那么,郭松龄为什么要反奉?他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又该如何给他一个恰当的历史评论?关于郭松龄反奉,历来争议不断,评论不一,在此,笔者谈谈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首先我们先谈谈郭松龄的经历,郭松龄绰号“郭鬼子”,1883年出生,他22岁考入奉天陆军小学堂,23岁被选入奉天陆军速成学堂学习,在此其间,他结识了同盟会成员方声涛,接触到了一些民主革命思想。

1907年,24的郭松龄以优等成绩毕业,见习期满后,充任盛京将军衙门卫队哨长,后来,他跟随陆军统领朱庆澜驻扎四川成都。

1910年,郭松龄经方声涛、叶荃的介绍加入新军同盟会。

1911年,四川发生保路运动,四川同盟会发动武装起义,已升为营长的郭松龄被以通匪嫌疑撤销了营长职务,后在朱庆澜的恳求下恢复原职。

武昌起义后,四川形势突变,朱庆澜被迫离开四川,郭松龄也无法立足,辞职回到奉天。

郭松龄返回奉天后,参加了张榕领导的联合促进会,并密谋起义,但被清政府逮捕并要斩首示众,却被一个名叫韩淑秀的女子冒死拦截刑车,以“他回乡结婚,并非革命党”的缘由把他给救了下来,他也因此和韩淑秀结为夫妇。

1912年郭松龄考入北京将校研究所。

1913年秋,郭松龄考入中国陆军大学,毕业后任北京讲武堂教官。

1917年,孙中山组建护法军政府,郭松龄于是投奔了孙中山。

在孙中山领导的护法运动失败后,郭松龄无法继续留在广州,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他只得再次返回奉天。

在郭松龄人生低谷的时候,他投身于张作霖的奉军,被任命为东三省陆军讲武堂战术教官。在此期间,他结识了张学良,因为业务能力突出,深得张学良的器重,视郭松龄为良师益友,在张学良的直接帮衬下,从此他一路攀升,最终成为奉军最精锐部队第三军的高级将领,张学良为军长,郭松龄为副军长。

郭松龄的反奉,可以说与张学良有直接的关系,这个备受争议的纨绔子弟,在和郭松龄的相处中,把军中一切要务完全交付郭松龄处置,大大提高了郭在军中的威望和实际控制权,而张学良对郭松龄的信任也超乎异常,没有任何限制和防范,自己完全充当了甩手掌柜,他大权旁落,为郭松龄后来的反奉创造了条件。

晚年的张学良在回忆这段历史的时候,他始终搞不懂,自己如此信任郭松龄,郭松龄为什么还要反奉,为什么要反对他的父亲,在这个问题上,这是张学良人生诸多争议中的一个话题,他到底是幼稚、还是无能,这种荒唐事也只有发生在他这个少帅身上。

郭松龄为什么要反奉,现实中说法不一。

其中一个硬核的说法是,第二次直奉战争结束后,奉军大获全胜,张作霖对部下将领大肆封赏,任命张宗昌为山东督军,任命杨宇霆为江苏督军,任命姜登选为安徽督军,而功劳最大的郭松龄什么也没捞到,把他气得够呛,因气而生恨,因恨而生变,在张作霖对阵孙传芳的关键时刻,他带领张家的军队反奉倒张,狠狠地捅了自己老板一刀。

那么,张作霖为什么把功劳最大的郭松龄旁置一边而不封赏呢?是因为一时糊涂还是有意为之?

在张作霖的戎马生涯中,他“义”字当先,深懂人情世故,深谙统兵之道,他的奉系并不是铁板一块,有以杨宇霆为代表的“士官派”,也有以郭松龄为代表的“陆大派”,而他的封赏是维护内部平衡的一种手段。

他冷落郭松龄自有他的考虑和用意,他曾放言说,将来我的一切都是小六子(张学良)的,言下之意是,郭松龄你是我儿子张学良的左膀右臂,日后,你郭松龄必然会被张学良委以重任,必将获得更大的权力和利益。

张作霖精明过人,他清楚地知道一朝君子一朝臣的道理,他不封赏郭松龄,一方面说明,加入奉系较晚的郭松龄并没有得到他完全的信任,另一方面,对郭松龄也是一种告诫,希望郭松龄能认清自己在奉军中的角色和位置,希望他能忠心地辅佐张学良,为此,他还通过不同方式对郭松龄进行抚慰,可见张作霖用心良苦。

不可否认,张作霖恩威并进是他的高明之处,但是,这在郭松龄面前似乎不起什么作用,他严重低估了郭松龄早已膨胀的野心,高估了郭松龄的气量和忠诚度,他忽略了自己儿子的秉性,他希望看到的场景不仅没有出现,在关键时刻,他的老命也差点毁于郭松龄手中。

关于郭松龄反奉还有一种说法,有人说他是同盟会会员,他反奉反张是为了革命,说在1925年,郭松龄到日本考察军事,听闻张作霖正在日本购买武器,要与南方的国民军开战,他因此愤慨至极,遂决定联络冯玉祥共同反奉。

对于此观点,本人并不认同,不否认郭松龄有革命的意识和思想,“革命”一说,只是郭松龄反奉唯一能站得住脚的“正当”理由,但是,要把他的反奉行为与“革命”牵扯到一起,这显然是一种人为的美化和包装,这个理由过分牵强,可信度并不高。

郭松龄长期深受张家父子的大恩,如果拿“革命”说事,他能采取的方式有很多,他既可以脱离奉军,清清白白地追求他的革命,他也可以劝谏张作霖;而他吃着张家的饭,带着张家的兵砸人家张家的锅,这属于典型的吃里扒外的家贼,是不折不扣地忘恩负义,他大逆不道,死有余辜。即使他背着“革命”的旗帜,也不能掩饰他人品败坏和无情无义的本性。

另外,从他对待同僚姜登选的态度上,表现出来的是郭松龄残忍与无情的一面,在张作霖帐下,郭松龄与李景林、韩麟春、张宗昌、姜登选并称五虎将。

1925年11月,郭松龄在滦南倒戈反奉,姜登选乘车赴奉经滦州车站,欲劝解郭松龄,进城后即被扣押,郭松龄力劝姜登选与他合作反奉,遭到姜登选断然拒绝,并历数他叛上谋友之罪,被郭松龄下令处死,盛于薄木棺材,弃于荒野。郭松龄兵败后,韩麟春亲自为姜登选迁坟和厚葬,当打开棺木,只见姜的遗骸双手绑绳已松,棺内木板遍布爪痕,原来,姜登选被枪击后并没中要害,而是被活活闷死在棺材中,一副惨状,见者无不垂泪。

姜登选性情刚毅果敢,待人诚实,为官清廉,不唯荣利,治军严明,平易近人,他惨死于郭松龄之手,足以说明郭松龄不仁不义,残暴和无情的一面。

再深层分析,郭松龄的反奉行为间接改变了历史,造成了东北乱局,加剧了奉军内部的矛盾,削弱了奉军的实力,助长了日本侵华的野心。张作霖虽为一介军阀,但保护国土的意识还比较强烈,有他坐镇东北,日本人不敢轻易撒野,但他最终被日本人炸死于皇姑屯,这与郭松龄反奉时他对日方的假意承诺有着必然的关系。

郭松龄到底是怎样的人,笔者的观点十分明确,他的行径完全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小人所为,遭人痛恨,令人不齿。在今天看来,他无论在职场还是政治场,他都会被人唾弃,他应该属于历史中典型的反面教材,大家怎么看待呢?

发布于 2022-09-19 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