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一份《京报》诠释一生!邵飘萍身上的时代精神永不过时

字体:
—2023—
07/04
10:12:49
2023-07-04 10:12:49 来源:潮新闻 记者 蔡李章 沈爱群 张纯纯 编辑 梁建伟

  北京有不少建筑与浙江人有关。比如,我们眼前的京报馆旧址(邵飘萍故居)。

  位于北京市西城区魏染胡同的京报馆旧址,是一幢半西式的灰色二层楼房,坐东朝西。邵飘萍故居(32号)和京报馆旧址(30号)紧紧挨着。故居在东,为东西二进传统院落;报馆在西,是一幢二层砖木结构的临街主楼。

  京报馆旧址(邵飘萍故居)

  邵飘萍,浙江东阳人。作为中国现代新闻先驱,他被誉为“新闻全才”。1918年10月,他创办《京报》,后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秘密党员。

  《京报》反帝反军阀旗帜鲜明,是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重要阵地。1926年4月26日,传奇报人、革命志士邵飘萍被奉系军阀杀害。2021年6月,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之一,京报馆旧址修缮一新后对外开放。

  时值盛夏,200多米长的魏染胡同绿树成荫,显得特别幽静。在邵飘萍嫡孙邵澄的陪同下,记者再次探访京报馆旧址。

  邵飘萍嫡孙邵澄在京报馆旧址内

  繁茂的人文藤蔓,让我们一起追寻时光,听邵澄讲述祖父邵飘萍的故事,共同见证百年前一位来自浙江的秘密共产党员用生命追求光明和真理的奋斗足迹,探寻他“新闻救国”的理想。

  死不择音为人民

  起初,京报馆位于前门外三眼井38号,后迁到琉璃厂小沙土园胡同21号。1925年10月,京报馆迁到了魏染胡同。

  “祖父1926年牺牲时,父亲尚且年幼。我对祖父的印象,基本来自祖母和父亲的讲述。”邵澄告诉记者,“最近几年我看了不少资料,对祖父的一生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开始逐步地了解他、走近他。”

  在京报馆旧址的进门处,邵飘萍手书“铁肩辣手”四个字,显得铿锵有力。

  邵飘萍手书“铁肩辣手”

  “这是祖父写来勉励新闻界同仁和他自己的一句话,出自明代著名谏臣杨继盛的那句‘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祖父从青年时期就非常喜欢这句诗。”邵澄说,“祖父虽是一介文弱书生,但在他看来,‘铁肩’是指担当,新闻记者要承担起振兴国家的道义和正义,要有社会责任感;‘辣手’是指新闻报道特别是时政新闻评论要文风辛辣,要有独立见解。‘铁肩辣手’是《京报》的办报宗旨,也是祖父那种胸怀真理、不畏强权的倔强性格的真实写照。”

  邵飘萍与毛泽东也颇有渊源。1918年10月,“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成立,邵飘萍被聘为讲师,这是中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团体。听课的学生中有不少进步青年,其中包括毛泽东、高君宇、罗章龙等人。据《毛泽东年谱》载:1919年2月19日,毛泽东参加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改组大会,听邵飘萍讲授《新闻工作的理论与实践》。那一时期,毛泽东与邵飘萍有过很多交往,建立了亦师亦友的关系。

  毛泽东对邵飘萍的评价

  邵飘萍不畏强权,对军阀、政客毫不留情的文风,对年轻的毛泽东产生了巨大影响。毛泽东本人也一直对邵飘萍心存敬意,他在陕北与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谈话时曾高度评价:“特别是邵飘萍,对我帮助很大。他是新闻学会的讲师,是一个自由主义者,一个具有热烈理想和优良品质的人。”这段话,而今镌刻在邵飘萍故居一处墙上。1949年4月,就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亲自批文追认邵飘萍为革命烈士。

  在公众眼里,邵飘萍是当时白色恐怖下新闻界的一个斗士。“布衣将军”冯玉祥曾经夸赞:“飘萍一支笔,胜抵十万军。”

  1926年4月,张作霖、张宗昌部攻入北京,开始大肆抓捕进步人士。白色恐怖中,邵飘萍没有退缩,他说:“现在别人不能讲话,所以我不能跑。我要写,我要说,死也要讲!我舍生取义,死不择音为人民,无遗憾!”

  心中有信仰,肩上有担当,笔下有力量。他用自己的行动,深刻诠释了这句话的含义。

  京报馆旧址展厅

  《京报》问世后,注重时政报道和评述,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配合党的北方革命活动,很快在读者中树立起正义与进步的形象。办报不到一个月,《京报》的发行量就从300份增至4000份,最高时达到6000份。这在当时的北京是首屈一指的!除了每天出两大整张报纸外,《京报》还相继出版了《京报》副刊、《莽原》等10多种副刊。鲁迅就是这些副刊的主编之一。至今脍炙人口的众多名篇,如《灯下漫笔》等杂文、小说,都是通过《京报》的这些副刊发表的。

  北京这几天很热,白天最高气温在37℃以上。但记者在京报馆旧址看到,来此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每年‘七一’前后,组团前来参观学习的游客尤其多。”工作人员对记者说。

  京报馆内参观的游客

  记者在探访期间,遇到光明日报文艺部党支部的党员前来参观。他们说:“学新闻专业的人都知道邵飘萍的事迹。这次参观学习,让我们从中汲取了不少力量。”

  还有两位从湖北黄石赶来的游客告诉记者:“这是一个从新闻人走来的革命志士,非常了不起!”

  诤诤铁骨一直是榜样

  听到游客们对邵飘萍的评价,邵澄感觉非常欣慰:“这说明,我祖父的影响一直都在。”

  “我祖父像是打入敌后,利用自己合法的身份为早期的中国革命作贡献。”采访时,邵澄非常自豪地告诉记者。

  祖母汤修慧曾告诉邵澄,邵飘萍非常勤奋,“每天写时政报道和评论,有时盘腿一坐就3-4小时,都不带挪窝的。”

  孙邵澄在京报馆旧址

  京报馆旧址与邵飘萍故居临街有两个门,平时是相互独立进出的。但京报馆和故居之间,至今有两个小通道。邵澄带我们看了其中一个通道。“报馆是工作区,编辑部在二楼,那时家属和孩子一般是不允许去的;故居是个二进四合院,属生活区。”邵澄解释说,“这个小通道,连通2个区域。当年我祖父在报馆经常工作到凌晨一二点钟下班时,就是走这个小通道回的生活区。”

  邵澄出生在魏染胡同。他在这里生活了50多年,至今他的身份证上登记的地址,依然是魏染胡同32号。小时候,他在祖母、父亲的叙述中了解到祖父的事迹。如今虽然已搬离,但视魏染胡同32号为“家”的感觉,在邵澄心里始终是存在的。

  孙邵澄在京报馆展厅内

  “祖父身上有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他是锲而不舍地把老百姓的冷暖疾苦放在心里,所以干新闻工作能干得那么好。而且还成了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秘密党员。”邵澄说。

  邵飘萍直至牺牲,他的党员身份都没有公开。20世纪80年代,邵飘萍的秘密革命行为,才被罗章龙等人披露于世。

  邵飘萍的夫人汤修慧也是中国近代著名新闻记者,与邵飘萍并称“夫妻报人”。邵飘萍牺牲后,勇敢的汤修慧继承夫志,于1928年继任《京报》社长,直至1937年抗战爆发而停刊。她活跃于新闻界,被称作“新闻女侠”。

  “我发现,祖父个性的养成,比如嫉恶如仇,跟曾祖父的家庭教育很有关系。我曾祖父是清朝的一个贡生,常替穷人义务写诉状打官司,为弱势群体鸣不平。这些,对祖父的影响非常大。文天祥、岳飞等民族英雄,就是他幼年的偶像。”

  京报馆展厅内部

  作为邵飘萍嫡孙,邵澄坦言,祖父的品格与精神对他们兄弟姐妹的成长有着不小的影响。邵飘萍的诤诤铁骨,也给子孙树立了榜样。

  新闻讲求真实、客观、公正。“一个人可以不说话,但一定不能说假话。小时候,祖母经常这样叮嘱我们,做人要正直。”邵澄表示,“祖父作为新闻报人,仗义直言,宁死也要为人民‘说话’。”

  人们以各种方式纪念邵飘萍

  自2021年6月京报馆旧址对外开放以来,“《京报》与京报馆专题展”“百年红色报刊专题展”“邵飘萍生平事迹专题展”等展览向公众开放,最大限度地还原了历史场景。

  庭院里,那尊青铜色的邵飘萍塑像,坐北朝南,备受参观者景仰。

  2021年6月,邵家兄弟姐妹送来一个大花篮

  记者初次结识邵澄,是在京报馆旧址开放后不久。那天,邵家五兄妹特意送来一个大花篮,端放在祖父邵飘萍塑像前。

  从那以后,邵澄经常回到这个院子。在这里,他接受过全国多家媒体的采访,告诉大家“心目中的祖父”;在这里,他接待了来访的少先队员和“小记者”,和孩子们一起分享邵飘萍生平事迹。

  就在邵飘萍塑像前,2021年6月底邵澄接受我们的第二次采访时,他曾通过潮新闻寄语现代青年人三点建议:第一,要热爱祖国和人民,要有责任心并且胸怀抱负;第二,是要关心国家大事和世界大事,勤奋学习,博览群书,扩大知识面;第三,做事要有毅志力,持之以恒。

  和少先队员们分享邵飘萍的生平事迹

  退休后,邵澄默默地把保护和传承邵飘萍文化遗产的重任扛在肩上。他表示在有生之年要做的工作,主要是在考证、考究一些有关祖父的历史细节;以及站在家人的角度,“还原”一个完整的邵飘萍,“比如祖父和祖母之间的通信,祖父的一些生活细节,以及他的侠骨柔情。”

  记者非常有幸,曾经读过邵澄写的《祖父邵飘萍生前的最后一个生日》等多篇文章。通过这些文章,我们仿佛看到了那个才华横溢且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邵飘萍。

  采访时,邵澄告诉记者,邵家人一直有把这个院落办成博物馆的想法。“上世纪70年代,曾想自费创办博物馆,主要是想把祖父的文化遗产发扬光大。后因种种原因而未果。”邵澄说,“2020年3月,北京市将京报馆旧址列为‘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之一,进行保护修缮。我们全力支持并配合。”

  魏染胡同京报馆旧址

  邵飘萍是浙大知名校友。1906年,他毕业于金华一中前身——金华府中学堂,考入浙大前身——省立高等学堂。而今,在浙江大学校史馆内有一幅长卷油画,画卷上99位浙大知名校友或立,或坐,栩栩如生。第一位是汪康年,第二位就是邵飘萍。在浙大药学院的东边,还有一条风景优美的“飘萍路”。时有学子骑着自行车来来往往,白衣飘飘,青春飞扬。

  邵飘萍是中国新闻界的一面旗帜。以他名字命名的新闻奖——“飘萍奖”,是所有新闻工作者的最高荣誉奖,每两年评选一次。

  东阳紫溪是永远的故乡

  正如诗人艾青所说: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邵澄告诉记者:“我祖父是喝家乡水长大的寒门慧子。”在邵澄心里,除了魏染胡同32号,他还和祖父、父亲一样深爱着家乡浙江东阳紫溪村。“东阳紫溪,是我们永远的故乡。”邵澄说。

  邵飘萍出生地

  “我们虽然身在北京,但和金华、东阳以及紫溪村的互动非常多。在我们家乡,人们也以各种方式纪念他。”邵澄说,“金华市中心的婺江公园竖起了邵飘萍雕像。东阳市南市街道有所飘萍小学,学校内还有邵飘萍纪念馆;还有金华市区的邵飘萍故居等。这些,都成了我们邵家人与家乡之间的联系纽带。”

  邵澄记得很清楚,去年11月8日第23个中国记者节,位于紫溪村的邵飘萍纪念馆重新修缮后正式对外开放。为此,邵澄还专门撰文:“在北京的胡同深处、在家乡东阳的古老厅堂里,大家不约而同地沿着飘萍足迹重温飘萍岁月……”

  南市街道紫溪村御史厅

  有此同感的,还有东阳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张敬。通过张敬的描述,记者对邵飘萍“新闻救国”之路出发地有了更深的了解。1886年10月11日,邵飘萍在东阳紫溪村“御史第”东厢房呱呱坠地。几个月后,尚在襁褓中的他就随父亲邵桂林离开故乡迁往金华。从此,身世浮沉雨打萍。

  “邵飘萍出生在东阳紫溪村,童年、青少年时期都在金华度过。所以在东阳紫溪村和金华两地,都有邵飘萍纪念馆。”张敬说。

  张敬还告诉潮新闻记者,在紫溪村的邵飘萍纪念馆内,可以读到罗章龙写于1984年的诗,题为《纪念邵飘萍同志》

  :“亢斋革命先行侣,北大新闻实首倡;创业成仁开世运,千秋纪念邵东阳。”

  展厅一角

  正如北京京报馆旧址“邵飘萍生平事迹专题展”中说的那样:“邵飘萍和他的时代已经远去了……他身上具有忧国忧民、坚决同黑暗反动势力做斗争的精神,这种精神与百年来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所蕴含的胸怀大义、追求真理,舍生忘死、为中华民族自由解放而奋斗的红色基因一脉相承。”

  采访时,邵澄还告诉记者:今年4月,电影《邵飘萍》已通过国家电影局备案、立项公示。“电影剧本两年前就已经完成了。”邵澄说,“如果开拍,肯定会到紫溪村取景。”

  “邵飘萍红色一生,是紫溪村、东阳乃至金华的骄傲。我们期待家乡能和家乡的人一起搬上银幕。”张敬表示。

  京报馆旧址展厅一角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邵飘萍;时代精神责任编辑:孙婧宜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