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9期●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

辛亥革命前后上海的妇女运动

作者:沈智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划时代的里程碑。它终止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摧毁了“君权神授”、“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维护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在孙中山先生民主革命思想指引下,上海一批先进的爱国女知识分子积极投身于辛亥革命的巨大洪流,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妇女运动。她们创办女子报刊,组织女子军队,成立赤十字会,发起妇女团体,争取参政权利等等,显示了妇女的觉醒和力量,为上海和中国近代妇女解放运动史谱写了光辉的一页。
  舆论先行   创办女子报刊
  上海是中西文化的交汇地,也是妇女运动的策源地。19世纪末戊戌变法的维新思想,西方“天赋人权”的自由、平等、博爱思想,交织成一股热流,影响着上海爱国的女知识分子。她们认为欲推翻帝制,解放妇女,必须舆论先行,创办女子报刊。据不完全统计,在辛亥革命前后,全国各地陆续出版的女子报刊共有40种,其中以上海为最多,计18种,占45%,居全国之首。这些女报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既广泛地反映了革命风暴前后的各种社会思潮,又突出地宣传了反对封建主义、要求妇女解放的思想,成为发动广大妇女走出家门,奔向社会,积极投身辛亥革命的号角。其中影响较大的女子报刊有:陈撷芬创办的《女报》,丁初我、曾孟朴创办的《女子世界》,秋瑾创办的《中国女报》,陈以森创办的《神州女报》,杨白民创建的《女学生杂志》,还有《妇女时报》、《民国女报》、《中华女报》、《万国女子参政会报》、《女报月报》等等,尤以秋瑾的《中国女报》影响最大。
  综观这些女子报刊的内容,大致有以下鲜明特点:
  (一)广泛地宣传西方19世纪以来妇女运动的成就,介绍各国杰出的妇女运动领袖,以学习西方新女性,探求西方新思想,作为反对封建主义的动员力量。在“译林”、“译述”、“国外之部”、“海外珍闻”、“人物传记”等专栏里,介绍各国妇女运动的概况和各种不同类型的女中豪杰。
  (二)以孙中山先生提出的“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特别是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民权观念,作为批判封建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武器。秋瑾在《中国女报》上发表的《警告姊妹们》一文指出:造成男女不平等的根源,不是“天生”之因,而是由于“不读书,不出外阅历,不出头做事”之故。从而有力地批判了那种认为“男尊女卑”、“君尊民卑”是天经地义的思想,树立“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
  (三)在批判封建主义意识形态中,既有明确的革命目标又广泛地涉及妇女自身解放的种种问题,把批判君权,恢复民权,实现妇女解放很好地结合起来。吴弱男在《女子世界》发表的《问中国如何能独立》一文说:“中国之萎靡,非自今日始。迨秦政起而实行压制,百姓俯首贴耳,牛马不若矣。”许多文章还指出,要争女权,必须先复民权,而君权不破,则民权不立。其批判的锋芒,直指清朝的反动统治;并且认为妇女的解放,只有在全民族的解放中才能实现,从而把民族的生死存亡放在首要的位置。
  奔赴前线   组织女子军队
  武昌起义一举成功,炮声震动全国。当时革命派最为迫切需要的是兵力。觉醒起来的上海妇女,奋起从军,组织女子军事团体,奔赴前线。据不完全统计,从1911年10月,到次年2月的短短几个月内,全国先后组建的女子军事团体共18个,有约2000多人参加。
  这些女子军事团体大体上分为三类:
  其一,发起和参加女子军事团体的首领和成员,绝大多数是青年女学生。她们来自爱国女校、爱华女学堂、宗孟女学校、尚侠女校,以及天津女子师范学校等。如“上海女子北伐敢死队”,有队员70多人,平均年龄20岁左右。队中很多来自天津女子师范的学生,她们受秋瑾为国捐躯的革命精神所感召,结伴南下,投笔从戎。队长沈警音向上海都督府提出组建女军的申请后,都督陈其美十分重视,调拨武器、弹药和军装,并委派军官任教练。该队以昂扬的斗志,参加光复南京的战斗,并要求继续北上参战。又如“女民国军”,是由“尚侠女校”的薛素珍等发起的,在上书都督未见音讯的第三天,薛素珍率领女学生五六人,至沪军政府请见陈其美都督。她们坚持到当晚,取得批复应诺后,即招募女军,在沪军政府发给军械和经费后,开赴前线。
  其二,全国各地的妇女运动先驱,闻讯上海《民主报》披露武汉率先组织女子军队的消息后,纷至上海积极筹划、组织女子军队。如湖南籍同盟会员唐群英组建的“女子北伐队”,在《时报》刊登“宣言”称:“天道好还,物极必反,人心思汉,有志竟成。愿我同志,戮力同心,和衷共济,扫前途之障蔽,求来日之自由。”
  其三,以筹饷募捐,筹措军资,支援前线作战为主要任务的女子军事团体。有以“集合女界同志,募集军资义捐金,以为民军后援”作宗旨的“女子后援会”、“女子募饷团”、“女界协赞会”等。她们在报纸上刊登募捐启事,号召广大妇女“各出其财,省减糜费,节缩衣食”,“各竭其力,各尽其能”。一时间掀起“募捐助饷”热潮,有的甚至捐出珍藏的金银首饰、珠花、金表、金镯等;共筹集了数万元军饷,为支援民军抗击清军的反扑起了一定的作用。
  救死扶伤   成立赤十字会
  我国近代第一位女西医生张竹君(1876~1964),于1899年在广州创办的南福医院,是国内女界最早创办的西医院。自从参加同盟会之后,她立志把救死扶伤作为女子救国的崇高事业。1904年她迁居上海,先后创建医院数所,自任上海医院院长。武昌起义后,她立即联络全市各医院,率先发起组织“中国赤十字会”,被大家推举为会长。
  1911年10月18日,张竹君在《民立报》上刊登《中国赤十字会广告》称:“蜀、鄂两省同胞因国事而死者,不可以数计。夫救死扶伤,医者之职,亦仁人之事也。窃有志与此,愿率同事数十人先赴鄂,次赴蜀,略尽义务。”次日午后,即在上海医院召开成立大会,张竹君在会上报告发起缘由,宣布章程草案,明确该会的宗旨是:“本人道主义,救护因战受伤之人,不论何方面人,视同一体。”并规定赤十字会会员,皆不支薪水,甚至连赴战地的伙食费等都自理,不费公家一分钱,她的讲话受到400多名与会者的赞赏。经过短时期的筹备,又迅速组建了“中国赤十字会救伤队”,共有123人踊跃参加,其中男69人,女54人(包括医生14人,护士40人),于10月24日从上海乘船出发,28日到达武汉。由于时间急迫,又处在战争环境,没有现成的医务场所,张竹君等只好先在汉口邮局设立临时医院,开展救护伤兵的工作。后来,张竹君又在汉阳设立一个分院,先后救治1300个伤病员。当年11月中旬,“中国赤十字会”又派出第二救伤队开赴镇江,旋入南京,救治1000多伤病员。这两个救伤队的医药用品和医疗设备及日常开支,全由张竹君自行筹措经费解决。张竹君和队员们为抢救伤员,多次冒着枪林弹雨,往返于汉口、汉阳等地。有些女队员在战火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张竹君自己也受了伤。她们的献身精神受到中外人士的一致赞扬,对张竹君给予很高的评价:有的称她为“女界的梁启超”,有的以“女权波浪兼天涌,独立神州树一军”的诗句赞扬她。这支救伤队是辛亥革命时期第一支战地救伤队,开我国近代战地救护工作的先河,为全国各地组建救伤队,起了引领的作用。
  凝聚力量   发起妇女团体
  辛亥革命前后,妇女团体如雨后春笋般地兴起,她们把救国救民的希望寄托在“合群”之上。巾帼英雄秋瑾生前从事革命活动,非常重视姐妹们“联感情,结团体”的事。她指出:“欲脱男子之范围,非自立不可;欲自立,非求学艺不可,非合群不可。”张竹君在《女子兴学保险会序》中,号召女子“用于合群,以结团体。虽艰难百折,必达其目的而后已。”一时间,“合群”之说在进步女性中广为流行,组织起来,结成团体,投身革命,解放妇女,成为时代的潮流。
  据不完全统计,辛亥革命前后,全国各地先后组建的妇女团体共有35个,其中上海有14个,居全国之首。
  1905年之前成立的妇女团体,有陈撷芬创建的“女学会”、陈婉衍创建的“对俄女同志会”、张竹君创建的“卫生讲习会”和“女子兴学保险会”。其共同的特点是,提倡女学,增进知识,抵御外辱,恢复主权,向广大会员进行合群体、求知识、求自立,以挣脱男子压制的教育,改变“不能群”、“不知学”的现状。
  1911年武昌起义后成立的妇女团体,有唐群英创建的《女子后援会》、程颖创建的《上海女界协赞会》、沈钦苓创建的《劝募手工御寒品会》、汤伟人创建的《女子饷募团》、张汉昭创建的《神州女界协济社》。其共同的目标和任务,都是以武装斗争为中心,围绕革命战争的需要而展开的。尤其针对当时革命军的军资军饷严重不足,又值严冬时节,军士寒苦,缺少衣物的情况,进行声势浩大的后援、募饷、捐资活动,以征得的捐款、金银首饰、手套围巾绒袜等御寒品,支援前线作战,使前方战士非常感动。
  干与国事   争取参政权利
  当孙中山先生由十七省代表推举为临时大总统,临时政府即将成立时,上海女界奋起行动,掀起要求参政的热潮。
  1911年11月,女同盟会员林宗素,以社会党女党员的身份,率先在上海发起组织“女子参政同志会”,其宗旨是:普及女子的政治学识,培养女子的参政能力,争取女子的参政权利。事务所设在南京路中国社会党本部内,并设有上海女子法政讲习所,聘请讲师,讲授法政。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女子参政同志会”会长林宗素代表全体会员,于1912年1月赴南京访问临时大总统孙中山,面交章程,介绍中国社会党和女子参政同志会的情况,要求女子参政权。孙中山给予赞许,表示:“将来必予女子以完全参政权,惟女子须急求法政学知识,了解平等自由之真理。”林宗素回到上海后,将孙中山接见她的情况公诸报端,妇女界受到很大鼓舞。却不料这一令人可喜的消息引起当时政界保守势力的强烈不满,纷起非议,指责孙中山只听某女子的一语要求,即片言许可,不够慎重等等。
  林宗素立即发表宣言指出:妇女要求参政是男女平等思想的传播,是妇女参加辛亥革命运动“执干戈、筹饷糈”做出很大贡献的必然结果,并表示决不气馁,要坚持斗争直到取得胜利。
  1912年2月,由同盟会女会员吴木兰发起组织的“女子同盟会”,以助民国促进共和、发达女权、参预政事为宗旨。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吴木兰代表该会晋谒孙中山,向他汇报了该会创办的情形和会员们要求参政的迫切心情,得到孙中山的鼓励和支持,还得到黄兴、蔡元培等的赞许。此前在武昌起义前后组织的军事团体“女子后援会”和“女子尚武会”,这时也转到妇女参政运动中来。还有长沙、南京等地后来组建的要求参政的团体,表示愿与上海女界采取一致行动。于是,由唐群英、林宗素等发起,将以上的妇女参政团体联合起来,组成一个全国统一的“女子参政同盟会”,明确宣布:共和者,女子所共有之共和,非男子所独有之共和;参政权,为男子所应担,亦即为女子所应得,无待于要求,并通过了女子参政的十一条政纲,在全国掀起“还我女子参政权”的热潮。
  1912年3月11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公布,对女子应有的参政权利的问题,仍没有作出男女平等的明确规定,只提出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唯独不提无男女之区别。这是由于制订“临时约法“的参议院,是由各省都督推派的代表组成,其中旧官僚政客占了多数,保守势力占了上风,因而不可能通过参政权利男女平等的议案。尽管女子参政运动并未得到实际的结果,但她们争当国家主人翁的精神和行动,为妇女解放运动史记下不可磨灭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