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李四光:骑着毛驴建武大

【李四光生平】

1889年10月,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县回龙山镇。原名李仲揆。

1904―1907年,留学日本,入东京弘文学院普通科学习。

1907―1910年,入大阪高等工业学校,学习造船机械。

1911―1912年,历任湖北军政府理财部参议,湖北军政府实业部部长(后改为司长)。

1913―1918年,入英国伯明翰大学,先学采矿,后改学地质。

1920年,回国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系主任。

1928年1月,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

1928年8月,武汉大学新校舍建筑设备委员会成立,李四光被任命为委员长。

1938年,筹建桂林科学实验馆,担任馆长。当选为中国自然科学委员会委员。

1948年,赴英出席在伦敦召开的第18届国际地质学大会。

1950年,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主席,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主任。

1952年8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部部长。

1956年2月,成立地质力学研究室,兼室主任。1958年室改成所,兼任所长。

1958年6月,被苏联科学院授予院士称号;8月任中国科学院原子核科学委员会主任;9月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9年4月,被选为中国共产党第九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1970年8月,任国务院科教组组长。

1971年4月,逝世于北京,终年82岁。

从实业兴国到科教救国

1905年8月20日,中国革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正式宣告成立。同盟会里有一个小伙子气宇轩昂,格外引人注目,他就是来自湖北黄冈的李四光。那时的他尚未满16岁,就已留学日本学习造船业。而在不久前的同盟会筹备会上,孙中山见其年轻,送他八个字——“努力向学,蔚为国用”。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在武昌打响第一枪。不久,从日本留学归来的年仅22岁的李四光被湖北军政府委任为理财部参议,旋又当选实业部部长(后改为司长)。正当李四光努力实现孙中山提出的“务使首义之区,变为模范之市”的期望时,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的果实,新生的共和国已名存实亡,李四光想要发展实业造福人民、建设新湖北的理想破灭了。

李四光在日本(1908年)

1912年7月,李四光辞去实业司司长职务,远赴英伦留学,进入伯明翰大学攻读,先学采矿,后改学地质。在英国的留学经历,奠定了他为之献身终生的地质事业基础。

1920年,李四光满怀报国之心回到祖国,应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之聘,出任该校地质系教授,主讲岩石学、矿物学、地质测量及构造地质学等课程,就此走上科教救国之路。

李四光教书严肃认真,重在启发。针对当时把青年引向故纸堆里的主张,李四光指出“书是死的,自然是活的”。他带着学生跋山涉水作地质调查,埋头伏案搞科学研究。他说:“要脚踏实地下功夫,一步一步向前走,扩大已有的知识,保持清醒的头脑,才‘不怕被狂飙刮走’。”在李四光言传身教之下,北大地质系学生勤学成风,成就了一大批地质专业人才。与此同时,这位年轻的大学教授还以科学专著《中国北部之蜒科》,荣获伯明翰大学自然科学博士学位,成为世界一流水平的古生物学家。

李四光专著《中国北部之蜒科》

从1921年起,李四光以在大同盆地、太行山麓以及庐山、黄山等地发现的第四纪冰川遗迹,向在华的外国地质“权威”提出挑战,反驳了当时流传甚广的第四纪中国无冰川发育的“传统”观念。《冰期之庐山》专著出版后,李四光所开创的中国第四纪冰川新学说名扬海内外,从此揭开中国第四纪冰川地质学的崭新一页。

地质力学喷薄而出

作为中国地质科学的主要开拓者,李四光在科学研究中,不囿于成见,不局限于前人思维,敢于挑战权威,勇于探索创新,成就斐然,其中尤以创立地质力学最为瞩目,贡献最大。正如著名作家徐迟在报告文学《地质之光》中所言:“地质科学在许多方面都有了发展。其中喷薄欲出的是李四光创建的一门科学:地质力学。”

1926年,李四光发表《地球表面形象变迁之主因》,这是李四光地质力学萌芽时期的代表作。文章提出的“大陆车阀说”,使他成为中国地质学家以创造性思想登上国际地质论坛,加入探讨重大地质理论问题行列的第一人。1941年秋,李四光受厦门大学校长萨本栋邀请,为该校学生作了两次学术讲演,其中一次讲到“南岭地质构造的地质力学分析”时,第一次提出“地质力学”这一名词。

李四光在北京香山察看残留的冰碛物(1961年)

1945年1月,在蔡元培诞辰纪念会上,李四光应邀作“从地质力学观点上看中国山脉之形成”的演讲。5月,李四光发表《地质力学之基础与方法》一书,以力学原理阐释地质构造现象,对地质力学作出系统的概括,正式建树起地质力学理论。

1959年至1962年,李四光数易其稿,终于完成中国地质研究的经典著作《地质力学概论》。这是李四光40年地质力学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的结晶,在中国地质力学发展史上树立起一座里程碑。

落驾山上创建武大

李四光既是一位卓有成就的科学家,同时也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教育家。早在1920年从英国学成归国途中,他便立下志言:“要在有山有水的地方,办一个现代化的大学。”八年之后,他的心愿终于实现了,而且是在自己的家乡湖北。

1928年8月,武汉大学新校舍建筑设备委员会成立,李四光被任命为委员长。为了寻找校址,李四光亲赴武昌城郊勘察地形,最后带着干粮,骑着毛驴找到东湖之滨的落驾山(后改名珞珈山)一带。这里依山邻水,景致清幽,与中国传统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理想十分契合。选好校址,他又一一审定图纸设计、建筑布局乃至施工规划。东湖之滨,落驾山上,处处留下他跋涉的足迹,洒下他辛劳的汗水。不过数年,曾经“荒凉遍山野,乱石满山冈”的落驾山,奇迹般地“竟成为全国最壮丽的学府建筑”。

李四光主持修建的国立武汉大学珞珈山新校舍

当然,办好一所现代大学,仅有良好的硬件设施是远远不够的。李四光认为:“那种闭关封海的做法是不对的。外国一切好的经验,好的科学技术,我们都要吸收过来,为我所用。”为了将武汉大学打造成一流学府,李四光等聘请了一批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来校任教,其中包括周鲠生、李剑农、陈源、石瑛等留英人士。他还多次为武大师生进行学术讲演,介绍国际学术动态,传递世界科学信息。

1934年李四光途经武汉,又应武大校长王世杰之邀,专门为师生讲解“庐山冰川”和“东亚恐慌中中国煤铁供给问题”。在座无虚席的教室里,李四光身材颀长,衣着朴洁,演讲时略带黄冈口音,时而又说几句流利的英语,科学家与教育家的儒雅风范跃然而出。他逻辑周密,循循善诱,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及充分合理的解说,深刻阐发了他独创的见解。

李四光在作关于地质力学问题的学术报告

1956年,周恩来总理与李四光亲切交谈

1964年元旦,毛泽东邀请李四光观看《朝阳沟》,并亲切交谈

李四光就是这样以其严谨治学、求实创新的学术思想熏陶、感染着莘莘学子,教书育人,诲人不倦,成为中国地质科学教育的一代宗师。无怪乎李四光60岁华诞之时,中国地质事业奠基人、德高望重的章鸿钊先生称赞李四光:手中门墙桃李满,红也花开,白也花开。

(吴骁)

代表著作

《中国北部之蜒科》○《冰期之庐山》○《中国第四纪冰川》○《地质力学概论》○《中国地质学》○《地震地质》○《地质力学之基础与方法》○《区域地质构造分析》○《天文、地质、古生物资料摘要》○《旋扭构造》

成就与评价

李四光同志是一面旗帜,……在科研工作中做出了卓越成就,对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你们要学习他。

——周恩来

大家要记住那个年代,钱学森、李四光、钱三强那一批老科学家,在那么困难的条件下,把两弹一星和好多高科技搞起来。

——邓小平

李四光同志是我国卓越的科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和教育家,伟大的爱国者。……他把一生奉献给科学,奉献给祖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奉献给人民。他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

——杨尚昆

很幸运,在这一方面,最卓越的地质学家之一李四光为我们提供了第一部内容丰富的地学著作——《中国地质学》。

——李约瑟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