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报国李四光

李四光(1889—1971),中国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他在世界地质科学领域里首先建立了“构造体系”的概念,创立了中国地质力学。新中国成立以后,出任地质部部长之职,对我国石油的勘探与开发作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地质学家李四光

李四光这个名字的来历

1902年,李四光考取了武昌第二高等小学堂。当时有一句流传很广的话:“湖北省,二百堂,武汉学生五千强。”这说明武汉当时办了不少新学堂。正是在这种大好形势下,李四光考上了武昌第二高等小学堂。

在进这个小学堂时,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李四光原名是李仲揆,但在填写报名单时,刚从乡下来到省城的孩子不免有些紧张,在姓名那一栏里竟慌里慌张填上年龄“十四”(那时时兴报虚岁),这一下可把他吓坏了,他连忙把“十”加了几笔改成了“李”,可这名字叫“李四”多不雅气!岂不真成了“张三李四”,让人笑话嘛!换一张报名单吧,他又没钱了。正在着急时,忽然看见大厅正中挂着一块匾,上面写着四个大字,“光被四表”,于是他灵机一动,在“李四”后面加了一个“光”字,从此,“李四光”成了他的学名。

如果没这段轶事,中国现代历史上就只有“李仲揆”而没有“李四光”了。

勇敢否定世界权威

在北欧北美,地质学家发现了第四纪冰川的遗迹,可是一些在中国工作过的外国地质学家,根本没有做过认真、广泛和深入的调查,就毫无根据地断言:中国没有第四纪冰川。李四光对这个武断的结论持怀疑态度,并决心把这个问题调查清楚。

1921年春夏之交,李四光带领学生对华北地区的河北省沙河县、山西省的大同盆地口泉等地进行地质调查时,发现了明显地带有冰川擦痕的漂砾,以及冰川冲刷形成的“冰川U谷”。李四光根据自己的科学考察,写出了文章《华北晚近冰川作用的遗迹》,大胆地否定了世界著名地质学权威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1833—1905)、德日进(Pierre Teilhard de Chardin,1881—1955)等人的观点。

但直到1949年,李四光的这一理论才最终得到全世界的公认。在受到嘲讽、压制的近30年的岁月里,李四光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盲目相信外国权威,不害怕各方面的嘲讽、打击,表现出一位中国科学家的高贵品格。

他为中国地质学界首次争得了一份荣光。

“太极拳打得好!”

1953年的一天,毛泽东、周恩来把李四光请进了中南海,征询他对中国石油资源的看法。毛主席说,天上飞的,地下跑的,没有石油就飞不成、转不动。多年来,国内外学者大多认为中国大部是“陆相地层”,没有可供开采的石油。这个结论到底可靠不可靠?中国到底有没有可供开采的油田?

谈起这个问题,李四光不禁浮思联翩,有说不尽的话想倾诉。20世纪初,美孚石油公司的两位专家曾率领一个钻井队,到陕北一带打了七口井,花了300多万美元,结果无功而返。后来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布莱克威尔德教授(Prof.E.Blackweider)到中国作了一番地质调查,结论是:中国缺乏石油资源。

从此“中国贫油”的说法就不胫而走,谬种流传。但李四光对这种不负责任的结论从来就不轻易相信。1928年在《燃烧问题》一书中,他就指出,美孚的失败,并不能证明中国没有油田。中国西北出油的希望虽然很大,还有许多地方也并非没有希望。

毛泽东与李四光握手交谈

1935年在英国讲学时,他又预测属于新华夏系的沉降带中,很可能蕴藏可开采的石油。可惜他的预言和他的希望,在解放前是根本没有人相信的,因此也不可能实现。他为此不知多么的伤心和难受,现在国家的最高领导人亲自垂询,真使李四光百感交集,无限激动。他立即把自己数十年来研究的结果和设想,向毛泽东和周恩来做了仔细解说。

他根据自己对地质力学的研究,运用他所建立的构造体系,特别是新华夏构造体系的观点,仔细分析了我国的地质条件,坚定地认为,有没有大量石油的储藏,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海相”或“陆相”地层,而在于是否有“生油”和“储油”的条件。李四光根据石油生成的条件,指出“海相”可以生油,“陆相”同样可以生油,西方学者认为只有“海相”地层才会生油,是没有道理的。

“生油”的问题解决以后,还要研究中国地质构造有没有“储油”的条件。因为初生的石油,混杂于泥沙之中,点点滴滴,没有开采价值,还必须经过一番地层构造上的大变动,才能把那些分散在各地点点滴滴的石油集中、密封到一起,这才具有开采价值。石油集中的过程一般有两种情形:一是地层发生断裂,于是四处分散的石油流到裂隙封闭到了一块儿;还有一种情形是地层发生“褶皱”,分散的石油在地层这种旋扭运动中集中起来,就像拧毛巾可以让水分集中起来一样。

李四光说,中国几条大山脉实际上是地球自转时形成的褶皱,是一种扭动性构造,因而在松辽平原—华北平原—江汉平原形成一条巨大的沉降带,在这些沉降带里有生油条件,加上地层扭动,也有储油条件。因此,李四光坚定地说,在我国辽阔的领域内,天然石油的蕴藏量应当是丰富的。关键是要抓紧石油地质的勘探工作。

1952年与周恩来总理一起交谈

毛泽东、周恩来听罢李四光的科学分析,极为高兴,于是立即指示各地地质部门要加紧开展石油勘察工作。

1954年,李四光根据自己进行地质力学研究的成果,科学地指出中国有三个远景最大的可能含油区:一是青海、西康、云南地带,二是阿拉善—陕北盆地,三是东北—华北平原。广大石油地质工作者得知了这样广阔、壮丽的前景,信心大增,劲头更足。

1959年9月24日,正是共和国建立十周年前夕,在黑龙江肇州县,首次获得自喷工业油流。紧接着,捷报频传,在1960年,中国取得了震惊世界的大庆油田大会战的辉煌胜利;1962年9月,胜利油田又打出了当时国内最高产量的油井。

毛泽东高兴地称赞李四光:“你的太极拳打得好!”

1971年4月29日,李四光因病逝世,享年82岁。李四光早年为悼念他的一个好学生曾写一首诗,这首诗也正好是李四光毕生从事地质科学研究的光辉写照:

崎岖五岭路,嗟君从我游。

峰峦隐复见,环绕湘水头。

风云忽变色,瘴疠蒙金瓯。

山兮复何在,石迹耿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