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我欲乘风叩九畹——瞻仰开国大典主持人林伯渠故居

2020/04/20  浏览量:     

  “儿时心事浑难忘,梦里怆惶返故乡。腊鼓停弦过闹市,牌楼驻马望阡岗。山容淡远青还在,壁合无间色亦香。最是后园风景好,百花如锦拂檐墙。”——离别家园37年的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于1941年旧历十二月在延安甘泉行次作《梦返故乡》。直到逝世,离他之前最后一次回到故居,已有55年之久。


  怀着浓郁的诗情和崇高的敬意,走进春天,走向故居,走近庭院。一株饱经风霜、腰围4米的古柏孤立于江南民居风格的林家大屋前,遒古苍劲的根系宛如伸开的手掌紧抓大地,傲然而立的躯干之巅青翠如盖,已阅尽人间780多度春秋! 1886年3月20日,一位名叫林祖涵的男婴便诞生在枝繁叶茂的浓荫后,一座赫赫有名的大屋里, 63年后的1949年金秋,他随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千古英雄健步登上天安门城楼,主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破天荒第一次史无前例的盛会——开国大典。

  他,就是——林伯渠。

  在林伯渠故居,叩响岁月沧桑的门扉,展开一团峥嵘的风云。

  隐秀在澧水南岸幽兰飘香的湖南省临澧县修梅镇凉水井村,北距西汉词赋家司马相如立马停弦的渡口约3公里。但见烟岚飘自幽谷,流云缠在山腰,林家大屋垣耸马头墙,檐翘凌云飞,后枕一列茶山叠翠,前对两口浮堰泛碧。身穿中山装的白首长者化身5米高的铜像向前阔步走在庭前圆弧广场中央,手柱拐杖,眉头微皱,戴着眼镜的双目慈祥而又深情地注视着悠悠远方。


  我的目光凝聚在故居前坪,这里原本错落共生9棵古柏,或因雨打,或由风摧,或被雷劈,一一凋谢故土,现在只剩这棵年龄最小尚需4人才能合抱巍然凛立的古树了。据林氏族谱记载,古柏系林氏二世祖林春牌于明洪武二十八年从前山上移栽而来。它目睹了林氏家族22代的人世沧桑,亦陪伴林伯渠度过了天真烂漫的总角年华。当地人称此树为“功勋树”。抬头仰望,苍翠的浓绿掩隐着故居的白墙青瓦,宛若功勋卓著的守护神。

  揖别古柏前行,一座始建于清同治年间(1862—1874)硬山顶两侧封火墙造型的古建筑,以一种肃穆安祥的姿态迎接游人。“林伯渠同志故居”——由“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时任中央军委主席的邓小平于1985年8月亲笔题写的红底金字匾额高悬在正门之上。

  跨上三级青石台阶,一缕若有似无的桐油味游入鼻孔。故居坐北朝南,那些木质深暗的地板、望板、门窗、屋梁等组成砖木结构的三进四合院,分上、中、下3座堂屋和1座横堂屋,每两进之间设一四方形的天井,共有正房14间,杂屋5间,建筑面积857平方米。下堂屋侧的两间正房里陈列着反映林伯渠各个时期的珍贵文物、珍品实物和珍藏图书,仿佛诉说着一位对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卓越贡献的伟人一生的传奇。

  身穿长袍马掛,头戴瓜皮小帽,圆乎乎的脸,月芽似的明眸。年少的林伯渠也有过这样天真烂漫的童颜。此时的中国,像一艘漏水的木船,行驶在风雨飘摇的航线上,中华民族这头睡狮沉陷在水深火热之中——中日甲午战争的硝烟刚刚飘散,又一个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再次将神州带入大灾大难的万丈深渊。这一年,1895年,林伯渠刚满9岁。民族遭受的欺凌,富国強兵的期望,已开始在他小小的心灵烙下深深的印痕,并由此影响了他的一生。

  怀着“教育救国”的梦想,16岁的林伯渠考入湖南西路师范,得到学校创始人熊希龄的指引并接受进步思想。1904年春,18岁的他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获得学校惟一的官费名额,渡海驶入日本弘文学校求学。“留学东京时,忧时忧国之思,无时或忘。”1905年8月,在中国同盟会成立大会上,林伯渠与从长沙陆军学堂毕业的堂兄林修梅第一次倾听了孙中山先生“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的演说,为林伯渠点亮了思想的明灯,并经黄兴、宋教仁推举,与林修梅一起加入同盟会。“林氏兄弟,一文一武,将来必大有作为。” 孙中山多次预言。林修梅跟随孙中山长期进行反对腐败的清王朝和凶恶的北洋军阀的革命斗争,战功卓著,被任命为大总统府代理参军长,可惜误入庸医之手,英年早逝。孙中山异常悲痛,曾亲手撰写治丧通电、大总统令和祭文,不仅缅怀这位革命骄子,而且对林修梅短暂而又轰轰烈烈的一生给予了高度评价。林伯渠也由此开启了他60年忠贞不渝的革命生涯。


  1945年3月28日,革命圣地延安杨家岭中央大礼堂春风扑面。毛泽东代表党中央、西北局、边区政府,为一位“自辛亥以来,在历史进程中……总是站在革命的最前线”的“革命老战士”祝寿——就是正逢虚龄60,时任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的林伯渠(你的生日,将是中国人民最欢喜的一天)。

  其实,早在辛亥革命前,林伯渠就协助孙中山联络秘密会社,在各地组织反清起义。1911年,广州起义失败后,林伯渠积极推动湖南率先响应武昌起义,宣布独立。1913年,首次讨袁失败,林伯渠流亡扶桑,孙中山在东京重组“中华革命党”,当同侪犹豫之际,林伯渠挺身而去,在宣誓会上慷慨地按下鲜明的手印,毅然决然紧跟在孙中山的左右。1916年,林伯渠回国参加反对袁世凯称帝的护国之役和反对段琪瑞非法解散国会的护法之战。最后均以失败告终。救国之路究竟怎么走?苦恼、迷焹充盈脑海,但坚强的斗士并未沉沦,他每时每刻都在期待着从痛苦的经验中探索出一条新路。

  十月革命的胜利让林伯渠看到了中国未来的曙光,“五四”运动使他认识到民众的伟力。1921年,由陈独秀、李大钊介绍加入共产党,成为中共最早的党员之一。1923年,林伯渠担任国民党中央总务部长,辅佐孙中山制订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改组国民党并力推国共第一次合作。1927年,国共分裂迫在眉睫,林伯渠义无反顾地参加南昌起义。这帧身穿军装珍贵的历史照片翻拍后,被精心地保存在故居里。

  特别是一幅《夜行军中的老英雄》的复制画,让人终生难忘——那还是1933年,从苏联海参威辗转回国后,林伯渠肩挑中央苏区国民经济部长和财政部长的重任。在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路上,灰布军裤打着绑腿,“一位年已五十开外的老同志,戴着深度近视眼镜,黑夜,左手提着马灯,右手执着拐杖” (黄镇语),涉过急流滚滚的金沙江与大渡河,爬过千里冰封的大雪山,淌过万里无人的大草原,顽强地行进在雄关漫道的征途上……时在红章纵队担任总供给部长,并担负着筹粮筹款的重担。林伯渠日益消瘦的脸庞愈加蜡黄,颧骨高高隆起,头发根根雪白,胡须飘荡胸前,“手举马灯照万人” 的光辉形象,随着黄镇神来之笔的素描而广为传诵。

  1935年,英勇的红军经过千辛万苦的跋山涉水在陕北高奏凯歌,林伯渠肩负的责任愈发繁重。从1937年起,林伯渠多次担任国共谈判的中共代表,多方奔走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坎坷路途上。1949年被选为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后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副委员长。

  随着讲解员的步伐的引导,来到中堂屋。横梁上高悬着“诗礼传家”的堂匾,两侧中柱上分挂“故老说宋玉屈原,自六经以来,骚坛嗣响;大江历岷山沱水,挟九澧同去,学海朝宗”的楹联。这副气势磅礴、意蕴深厚的对联,系林伯渠的曾祖父林长槐和清同治年间与王闿运、郭世嵚共享“湖南三才子”之称的诗人黄道让合撰,由清代第一书法家何绍基以唐碑北朝楷法书写。上联系师尧公所拟,蕴含八百里澧水流域源远流长的楚文化,自六经以后,宋玉、屈原的骚体诗独盛于楚,屈宋的人格魅力和文风雅韵熏陶着千百年来的骚人墨客。下联为长槐老所对,将长江、岷山、沱江、澧水与洞庭相挽,告诫、奉劝为人父母者育人以诗礼,学海无止境,拳拳教诲殷殷嘱咐林家后辈以屈宋为楷模,学业勤勉,处世正派。可谓三省台前设棋枰欢留纫友,一经楼上藏书籍遗训子孙——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二字箴言惟勤惟俭,两条正路曰耕曰读。

  品味着联语的韵味,不觉步入上堂屋。堂屋的正中央亦高悬“功昭德永”的匾额,神堂供奉林家祖先灵位的方梁上也挂着“九牧世第”的金匾。在古代,治民之官为牧,汉末起一州的军政长官称为牧。 “九牧”是指林氏家族先祖林披养育九子,因其家风纯正,教子有方,九子长大后都做了州刺史,兄弟九个人人为官清正廉洁,倍受百姓拥戴。林氏家族引为骄傲,尊称为“林氏九牧” (其风范藉此彰显和传承)。堂匾左右钉着一副颇有来历的对联:“尔室有青天,只此一片冰心,夜夜焚香盟上帝;黎民皆赤子,唯余满腔热血,时时洒泪到吾民。”此联是林伯渠曾祖林长槐任四川宜宾县令时,敬仰他为人的好友、时任慈利县令姚密斋撰书、刻制并赠送,这分明是对林家一辈辈为官清正廉洁风范的纵情讴歌,也充分诠释出湘楚一带文人学子秉承中华民族先进文化,为国为民,精忠报国的耿耿丹心。此后,林氏后代传承家学,刻苦自励,勤政为民;尤其是林伯渠的父亲林鸿仪曾在国子监执教,学识渊博,为人正直,思想开明,是清末九澧教育界名流,桃李芬芳(林伯渠在延安,在《六十自寿》一诗序中写道:“回首往事,儿时聆受庭训的情景,仿佛还在眼前。”)。待到林伯渠这一代,“居楚而楚,积靡使然。” 深厚的屈宋文化积淀,醇净的诗礼家风,是这位卓越的人杰成为“永恒的师表”的真谛所在,而愈加发扬光大。少年时,即励志济世,寻求真理;身酬革命后,风雨征程,功垂千古,德昭百姓;伟人风范,彪炳汗青,成就为中华民国的开国功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1986年,林伯渠故居修复时,一代伟人邓小平亲自指示雕刻这副对联,借以表彰林老为中国革命和中国教育做出的巨大贡献(陈列室里还悬挂有林老于1960年5月29日因病逝世后生前好友书写的一幅幅挽幛,汇集了众多名流的墨宝,一字字一句句充满了对林老的无限崇敬和哀悼之情)。

 

  悠悠古风在凉水井村仿佛近水远山、清风明月一样流传,名言名士斯人兼道德文章气节,古韵古风此地有小桥流水人家,林氏家族遵诗礼、重教育的家风无处不在。在祖祖辈辈的遗训熏陶和父母的殷切希望与谆谆教诲下,林氏兄弟从故乡走出,奔向了救国救民的革命道路。“司库长沙,理财瑞金。肩挑银行,万里征程。玉珠拨动,财源滚滚。精神永在,风范长存。”林伯渠将“为人民服务、为世界工作” 奉为座右铭,以他对革命事业的无比忠诚,经受了历史的严峻考验。林伯渠不仅是跨越两个世纪的革命家,还是中国共产党的财政金融家。他始终重视经济建设,在长期的经济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极大地拓展了毛泽东的财政思想,被誉为“红色理财家”。一把红木算盘真实地见证了林伯渠为党和人民的革命事业以及对国家经济建设所做出的不朽的功勋。

  “他经历了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三个历史阶段。在每个革命的历史阶段,他都是彻底的革命派,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960年6月3日,在沉痛悼念林伯渠同志的追悼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邓小平在悼词中对其光辉的一生给予了高度评价。

  “伟业喜承十月先,奋飞相续十年间。共昭日月放新彩,竞扫秽暇换旧天。白首壮心驯大海,青春浩气走千山。波涛万顷望无极,稳掌南针总向前。”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晚年的林伯渠于1959年9月25日,怀着悠长、深切的回忆写下豪迈、乐观的诗句,历经革命斗争的千难万险,背后支撑一代雄杰的仍是故乡,“我欲乘风叩九畹,澧兰沅芷总欣然。”于是,历史将林伯渠与凉水井村的掌故一起书写、记录下来。

  “越陌飞阡,不辞津渡,来寻林老攻读处。满堂遗物觅斯人,门前惟有参天树。一代元勋,功垂巨素,高风亮节难描数。修梅莫道不妖娆,风光载得京华去。”全国知名的小小说作家欧湘林先生参观国民党、共产党“两党元老”林伯渠故居后,满怀激情,饱醮浓墨,挥毫填写的《踏莎行》词一首,也许深沉地倾吐了每一位到访者的心声。

  在林伯渠故居,走出岁月沧桑的门扉,聚集一团峥嵘的风云……

  (解黎晴)

编辑:李自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