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光南

中国著名作曲家、音乐家
展开2个同名词条
收藏
0有用+1
0
施光南(1940年8月22日-1990年5月2日),男,汉族,中共党员,祖籍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源东乡叶村。中国著名作曲家、音乐家,被称为“时代歌手”,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自己培养的新一代音乐家
1940年8月22日在重庆出生,父亲施复亮是共青团早期领导人,母亲是四川省江津县人。 [8]施光南1948年回源东叶村老家上小学,1949年在金华城内小学毕业。解放后随父母移居北京,在父亲影响下开始学习作曲,1957年中学毕业后被中央音乐学院破格录取,1959年转入天津音乐学院作曲系学习,先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补习两年,再转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学习。1964年毕业于天津音乐学院作曲系。1964年毕业后分配到天津歌舞剧院任创作员。曾任全国青联副主席、中国音协副主席。
主要作品有:C小调钢琴协奏曲,弦乐四重奏《青春》,管弦乐小合奏《打酥油茶的小姑娘》,小提琴独奏《瑞丽江边》。获奖作品有:《祝酒歌》获庆祝建国30周年献礼演出一等创作奖及1980年听众喜爱的广播歌曲评选第一名,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亚洲文化中心选为在亚洲青少年中推荐的歌曲;朱逢博首唱的《洁白的羽毛寄深情》在听众喜爱的广播歌曲评选中获奖;《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在1980年文化部及中国音协主办的优秀群众歌曲评选中获奖;《立功喜报寄回家》在全军第三届文艺会演中获优秀创作奖。1990年5月2日逝世,享年50岁。
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施光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获评“谱写改革开放赞歌的音乐家”。 [1]
本    名
施光南
性    别
民    族
汉族
国    籍
中国
出生地
重庆市南岸区 [7]
出生日期
1940年8月22日
逝世日期
1990年5月2日
星    座
处女座
代表作品
最美的赞歌献给党月光下的凤尾竹祝酒歌
主要成就
新中国乐坛上成就卓然的作曲家
职    业
作曲家、音乐家
祖    籍
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

主要作品

播报
编辑
施光南
主要作品有:C小调钢琴协奏曲,弦乐四重奏《青春》,管弦乐小合奏《打酥油茶的小姑娘》,小提琴独奏《瑞丽江边》,歌剧音乐《伤逝》,电影音乐《幽灵》,京剧音乐《红云岗》,河北梆子音乐《红灯记》,声乐套曲《革命烈士诗抄》《海的恋歌》,歌曲《最美的赞歌献给党》,《洁白的羽毛寄深情》《立功喜报寄回家》《台湾当归歌》《摇篮曲》《吐鲁番的葡萄熟了》《漓江谣》《火车司机之歌》《在希望的田野上》《打起手鼓唱起歌》,歌剧《屈原》等。其中《祝酒歌》获庆祝建国30周年献礼演出一等创作奖及1980年听众喜爱的广播歌曲评选第一名,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亚洲文化中心选为在亚洲青少年中推荐的歌曲;《洁白的羽毛寄深情》在听众喜爱的广播歌曲评选中获奖;《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在1980年文化部及中国音协主办的优秀群众歌曲评选中获奖;《立功喜报寄回家》在全军第三届文艺会演中获优秀创作奖;《瑞丽江边》《打起手鼓唱起歌》等已流传国外。
在他的作品中,流传最广的有《打起手鼓唱起歌》《周总理,您在哪里》《祝酒歌》《洁白的羽毛寄深情》《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台湾当归谣》等。在1980年中央电台和《歌曲》编辑部举办的“听众喜受的广播歌曲”评选活动中,他有三首作品获奖。其他如声乐套曲《革命烈士诗抄》、小提琴独奏曲《瑞丽江边》、电影《幽灵》的配音等也有一定影响。除此,他还创作了根据鲁迅同名小说改编的歌剧《伤逝》的音乐,出版有《施光南歌曲选》等,被誉为“时代的歌手”。
2019年6月,《打起手鼓唱起歌》(韩伟词、施光南曲)入选中宣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优秀歌曲100首”。 [3]

人物评价

播报
编辑
施光南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在创作实践中追求思想性、艺术性和群众性相统一,为人民留下了《祝酒歌》《在希望的田野上》《我的祖国妈妈》《月光下的凤尾竹》等数以千计的音乐作品,推动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坚持把爱国作为音乐创作的永恒主题,为人民书写创作,讴歌改革开放,谱写时代赞歌,被誉为“时代的歌手”。作品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祖国的热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对重振民族精神的企盼,引起亿万人民的强烈共鸣,激励着一代代青年奋发进取。

人物生平

播报
编辑
音乐家--施光南
施光南,祖籍浙江金华,1940年8月22日出生于重庆。从小酷爱音乐。中学时代先就读于北京圆明园旧址上那所从张家口迁来的101中学,后进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在校期间几乎把所有的课余时间都付于了音乐。
1964年,从天津音乐学院作曲系毕业后分配到天津歌舞剧院。他创作的女中音独唱曲《打起手鼓唱起歌》旋律流畅上口,具有浓郁的民族风味,深得群众喜爱。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施光南把万马齐喑后民众扬眉高歌的心情与自己的一腔喜悦化成一曲《祝酒歌》,顿时传遍了华夏大地,它陶醉了亿万中国人民,成为一代颂歌。
1979年7月,施光南调入原中央乐团,他接连创作了《月光下的凤尾竹》《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在希望的田野上》等上百首带有浓厚理想主义色彩的抒情歌曲,无论是对当代青年美好生活和爱情的讴歌,或是对祖国的深深热恋和对家乡的殷切期望,都唱出了中国人民走向未来的心声,唤起了亿万人民的强烈共鸣,成为经久不衰的时代之歌,激励着一代青年在他的歌声中奋发进取。
1981年,为纪念鲁迅先生诞辰一百周年,施光南创作了大型歌剧《伤逝》,他以满腔热情和崭新的手法,成功地用音乐塑造了鲁迅先生于二十年代笔下所刻化的一代追寻与彷徨的青年形象。
1984年7月施光南加入中国共产党,三年后,他作为文艺界优秀共产党员的代表出席了党的十三大。1985年,施光南被选为中国音乐家协会十五个副主席中最年轻的副主席。同年,全国30万个团支部投票评选首届“当代青年最喜爱的歌”获奖的30首歌曲中,施光南的作品占三首。1986年,施光南被选为全国青联副主席。成为许多青年,特别是文艺界青年人的挚友,许多著名音乐家、词作家、歌唱家都被他团结在周围。
1980年10月、1987年10月和1989年10月,分别在天津、武汉和广州举行了《施光南声乐作品音乐会》。
1990年3月,在施光南心中孕育了20余载的另一部大型歌剧《屈原》初步完成,并举行了歌剧《屈原》音乐演唱会。一部歌剧酝酿半生,在当今如此不景气的中国歌剧舞台上,竟能不屈不挠地开花结果,是何等难能可贵。孰不知《屈原》竟成为音乐家最后的绝响。1990年5月2日去世,享年50岁。
施光南英年早逝,但他留下的作品,将伴随着时代永远回旋于中华大地上,施光南无愧于“时代歌手”、“人民音乐家”的美称。 [2]

人物生活

播报
编辑
被扣“修正主义”帽子
1970年前后创作了《最美的赞歌献给党》《赶着马儿走山乡》《打起手鼓唱起歌》等清新优美的抒情歌曲,流畅上口、具有浓厚民族风味,受到广大群众欢迎,但也因这些作品,他在文革中被扣上了“修正主义”、“靡靡之音”、“黑色回潮”等帽子。
大量新作品问世
1976年“四人帮”被粉碎后,施光南与亿万人民群众的心一道沸腾起来,他把民众的扬眉高歌的心情和自己的一腔喜悦化成了一曲《祝酒歌》,这首歌传遍了华夏大地,陶醉了亿万中国人民,成为一代颂歌。怀着对周恩来总理的深切爱戴,施光南用泪水谱写了《周总理,你在那里》,以独特、优美的旋律,表达了千千万万人积聚已久的悲痛和思念,牵动着所有人的心。1978年7月,施光南调入中央乐团,此后,他的创作灵感尽情喷发,先后创作了《生活是多么美丽》《月光下的凤尾竹》《假如你要认识我》等上百首带有浓厚理想主义色彩的抒情歌曲。1979年入中国音乐家协会并当选为理事,后任副主席。同年又被选为全国青联委员,后任副主席;并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他的歌唱出了中国人民走向未来的心声,唤起了亿万人民的强烈共鸣,成为经久不衰的时代之歌。除了创作歌曲外,他还创作了多部歌剧、芭蕾舞剧、京剧等多种类型的作品,如大型歌剧《伤逝》《屈原》,芭蕾舞剧《百蛇传》等。
后世纪念
1990年5月2日因病逝世,享年50岁。去世后被文化部命名为“人民音乐家”,重庆南山公园(1999年6月扩建为南山植物园)内建有施光南广场以示纪念。施光南档案文献遗产中的作品,包括了《祝酒歌》《假如你要认识我》《屈原》《周总理,你在哪里》、《高举亚运会的火炬》等著名歌谱11篇,施光南生平的工作和生活照片86张、信封7份,关于音乐创作的文章和讲话稿7篇,报刊介绍评论19篇,相关书刊19册,磁带、CD、节目单、奖杯、奖状、日常生活用品和遗物若干,这些捐赠物品,系统地反映了施光南同志作为一名人民音乐家历经磨难、投身音乐事业的光辉一生,非常珍贵。
施光南曾多次作为团长率青联文艺慰问团深入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传播祖国的优秀文化。又多次率全国青联代表团出国访问,增进中国青年与世界青年的友谊。曾获天津市海河建闸工程劳动模范、天津音乐学院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等荣誉称号。
施光南音乐广场在渝落成
人民音乐家施光南1940年生于重庆南山,父母为他取名光南,含有“光照南山”之意。为了纪念这位著名音乐家,重庆市园林局在南山植物园(原南山公园)修建光南音乐广场。广场精美宽阔,有表演舞台,可举办音乐会和文艺演出。施光南雕塑正加紧筹建,山城人民希望施光南夫人洪如丁和施光南同志的“战友”关牧村届时都能亲临南山为塑像揭幕,共同纪念音乐家施光南诞辰60周年,愿他那美妙动人的音乐长远地飘荡在风景秀丽的南山之巅。
施光南(1940—1990),金华金东区源东乡叶村人,系政治活动家施复亮之子。一级作曲家,是新中国成立后成长的一代作曲家的杰出代表。
他创作曲的《周总理你在哪里》和《祝酒歌》享有盛名。《祝酒歌》在1980年“听众最喜爱的15首广播歌曲”评选中独占鳌头,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入世界性的音乐教材。尔后他又创作了《洁白的羽毛寄深情》、《台湾当归谣》、《假如你要认识我》、《在希望的田野上》、《打起手鼓唱起歌》等一大批优秀歌曲。不幸他却早早地倒在钢琴上,倒在歌声中结束他短暂而光辉的一生。为纪念施光南,金东区建有施光南音乐广场。
“音盲”家庭
1940年,施光南诞生在山城重庆。4岁的时候,在小学当校长的妈妈不忍心把最小的宠儿独自锁在家中,便把施光南带到了自己任职的小学里读书。
翌年,重庆市准备举办小学生音乐比赛。学校举荐颇宫天资、锋芒初露的施光南去登台竞技。赛前,音乐老师煞费苦心,为他精选演唱曲目。施光南却不以为然,另辟蹊径,哼哼唧唧,自编了一首歌:“春天到了,桃花开开,小鸟飞飞,黄鸳在树上叫。它们快活,我也快活,我们大家都快活。”赛场角逐,施光南一鸣惊人,居然荣获小学乙组第二名,抱着大木马奖品,凯旋而归。这支被他母亲记录下歌词的歌曲,就是施光南的处女作《春天到了》。那年,他刚刚五岁。
家庭熏陶,耳懦目染,子承父业,似乎应是造就,‘神童”的天赐良机。说来难以相信,酷爱音乐的施光南却名副其实地生长在一个“音盲”的家庭:姐姐习文,哥哥学工,妈妈办教育,爸爸搞经济,全都与音乐绝缘。既无渊厚家学,又无名师点拨,幼年的施光南音乐天赋之高、创作灵感之强,叫人赞叹不已。
打起了“哑谜”
1956年盛夏的一天,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少年合唱团音乐会在人民剧场举行。谈笑风生的人们熙熙攘攘,鱼贯涌入明亮的大厅。此刻,一位少年缓缓地踱着步子,徘徊在路灯的阴影下。他真想喊一声:“谁有多余的票子?”但是不敢。他在急切中默默地等待着。有位好心的大叔看出了少年的心思,免费赠送给他一张晚会票。他如获至宝,欣喜地连连道谢。“下一个节目:《懒惰的杜尼亚》……”优美动听、明丽欢快的旋律,博得了真诚的掌声。等票的少年笑了……还是这一年的夏天。在青岛高干疗养区俱乐部,舞厅乐池中竖立着一排排的乐谱架。一位少年好奇地翻动着乐谱。突然,他惊愕地瞪大了眼睛……晚上,少年悄悄地坐在舞厅的一隅,静静地期待着。终于,乐队开始演奏一首《圆舞曲》。少年又笑了……1957年夏天,北京音乐刊物《圆明园歌声》给他们带来过多少欢乐和愉快呀。对!精选成册,捐款誊印。当辑录了三十多首中外民歌的册于出版后,学生当中的一个——那位等晚会票和被拒之舞厅门外的少年,再一次笑了……他为什么笑?原来,那连行家也没提出过疑问的《懒惰的杜尼亚》和不胫而走,流传到青岛的佚名的《圆舞曲》及装订成册的三十多首中外民歌,根本不是有着“阿查都力亚”、“方耀”、“阿热布森”等古怪名字的作曲家的作品,而统统出自施光南之手。
施光南为什么要跟社会打哑谜?其一,当时他十分腼腆,怕羞,不喜张扬;其二,他觉得好玩,‘哑谜”使他感受到某种心灵上的快乐,其三,他认为只有如此,才能得到不偏不倚的公允评价。基于此,他接办《圆明园歌声》以后,在刊载当时流行歌曲的同时;也把自己的“私货”——那些标着不同国家、民族、作者而实则都是他自己创作的作品塞进了这个刊物。施光南十二岁时创作的《懒惰的杜尼亚》和《圆舞曲》,就是通过这个刊物以讹传讹,流传到了社会。
从头开始
初中毕业,施光南执意要考音乐学院附中,而父母希望他按部就班学完中学课程,就这样他被劝阻住了。父母的疏忽给儿子的心灵蒙上了浓浓的阴影。“报考音乐学院!”上音院附中的希望破灭后,施光南只有背水一战,直接报考音乐学院了。音乐学院作曲系的招生简章上白纸黑字:考生要具有相当水平的乐理、和声知识和一定的钢琴水平。乐理知之甚少;和声,一窍不通;钢琴,没有摸过,连五线谱还不太熟悉呢,能行吗?“考!一定要考!”妈妈知道儿子未偿的宏愿后,深深地感动了:“我们实在不知道你是这样热爱音乐你现在需要什么?”“一切从头开始。学习钢琴。”这时,离考期仅剩半年时间了。
施光南临阵磨枪,买来一本《拜尔钢琴初级教程》。母亲四处托人,寻找钢琴教师。费尽周折,终于打听到一位家住东单的私人钢琴教师林太太。带上学费和礼品,施光南随着母亲匆匆赶到了林太太家。
林太太正在教一个很小的女孩子弹琴,看到“不速之客”上门,问:“找谁?”“我们是来学钢琴的。”“谁学?”“他!”母亲连忙把身材高大的施光南推上前去。17岁的施光南恰好跟学琴的小女孩站到了一起。“他?我从来不教这么大的人。喏,手指早僵了。”母亲一再解释,林太太无动于衷,母亲只得无可奈何地拉着施光南从原路返了回去。
一晃半年,施光南忐忑不安地走进了考场。第一关是笔试。由于不懂音乐术语,答得风马牛不相及。第二关是面试。坐在当中的音乐学院副院长江定仙说:“先弹一首奏鸣曲吧。”“我只能弹莫扎特的《G大调小奏鸣曲》。”考场一阵骚动。
这样简单的曲子,只配去考音乐小学!纵是这样简单的小曲,施光南还是一个音符一个音符地死抠出来的。施光南有些心虚,手指颤栗,不断出错,整个乱了套,只弹了四分之一就再也弹不下去了。
……企望金榜题名,偏偏名落孙山,施光南看榜后,拖着沉重的步伐回家了。正当他处于山穷水尽之时,突然接到了江定仙教授的一封书信:“施光南同学,你的基础知识较差,但考虑到你有良好的音乐感觉和作曲才能,建议你去附中插班学习,打好基础。”
东去的列车,把施光南带到了海河之宾的天津。他将在当时还设在这里的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开始新的生活。
攀登音乐殿堂的道路,还刚刚开始。

家庭情况

播报
编辑
抗日战争的艰难时刻,在日本帝国主义飞机狂轰滥炸的重庆,1940年8月22日,一个新生命降临了。在用竹子搭起的临时医院里。医生去用餐时,胎儿连着衣胞从母体里一起滚了出来。粘糊糊的“羊水”糊住了胎儿的眼睛、鼻子和小嘴。婴儿被窒息着,生命垂危……
婴儿的父亲急急跑去把医生叫来,及时抢救,解开衣胞。婴儿哇地哭出了第一声……
光南的姐姐(后排左一)、姐夫(后排左二)、哥哥(后排右二)、光南(后排右一),母亲钟复光(前排左),父亲施复亮(前排右)。1993年4月份
父亲施复亮。母亲钟复光。儿子诞生在重庆南山脚下。因此,婴儿起名叫施光南。
钟复光,四川江津县(今重庆市江津区)人。她出生的日子阴历四月八日(阳历5月4日),正是佛祖释迦牟尼的成佛日,故她起名佛光。她参加革命后,改名复光。她是黄埔军校的第一代女兵。1927年,她任军校女生队的教导员。抗日英雄赵一曼就是她的学生。抗日战争后,钟复光到重庆筹办南方印书馆,任总务主任;她的丈夫施复亮任印书馆总编辑。
施复亮出生于浙江金华县叶村的一个农民家庭。他原名施存统,一度化名为方国昌,又曾用光亮、伏量等笔名。他少年时就有民主革命思想,参加过共产党的筹建工作。第一次国共合作时,他是著名的政治活动家,任过团中央书记。大革命失败后,他脱离了共产党组织,但一直在党外做革命工作。在上海大学任教授时,他与学生钟复光结为伴侣。听从妻子的建议,改名为施复亮。他青年时期翻译了许多马列主义著作,写作出版了许多经济学专著。全国解放后,他任劳动部副部长。他是民主建国会的主要筹建者,与黄炎培、章乃器三人都是民建会的主要负责人。
施光南上头有一个姐姐,一个哥哥,分别于1926年和1927年出生,大他十三四岁。晚来得子,复亮夫妇极为欣喜。但环境太艰难恶劣,复光只好用自己的奶水喂儿子。奶水不够,便用米粉煮米糊喂孩子。施光南在母亲的怀抱里,在不时蹲防空洞的敌机空袭和饥饿中,开始了艰苦的人生旅程。
妻子 洪如丁
洪如丁是原中国侨联副主席洪丝丝的女儿。在她还是天津大学精密仪器系的学生时,就十分崇拜音乐家施光南。她爱听他的歌,爱唱他的歌,经常去看施光南作品音乐会
他俩相识了。
他俩相爱了。
1975年,洪如丁到北京工作。
1977年,施光南也调入北京的中央乐团。
尽管两人职业志向不同,但夫妻生活很和谐。妻子支持丈夫的创作,尽力为他创造良好的创作环境。虽然光南是个著名作曲家,但每一首歌曲的稿酬也不过十几元或几十元。显然,他们的经济状况不佳,家中仅有的一件值钱的东西,是一架钢琴——施光南的父亲的赠物。多少年来,他一直使用着一台陈旧的“砖头式”录音机。80年代,洪如丁有机会出国工作时,便省吃俭用,积累下一笔钱,购买了一台组合音响,为丈夫的音乐创作提供了一定的帮助。
施光南故居
施光南是那样地爱妻子和女儿。不少事情上,他都主动为如丁着想,竭力关心照顾她。他虽是一个大艺术家,在家却是个重体力劳动者。家里买米,扛粮食,扛东西等重活儿全是他一个人干的。他,1米8的个头,看上去,还算强健;干什么活也都蛮在行。他家中仅有一间装饰过的房间——客厅兼琴房的壁纸,就是他自己亲手一张一张地糊上去的……谁能想到,一个音乐家竟也学会了这个装饰房屋的手艺!妻子在合资公司工作,上班十分紧张劳累,施光南便主动多承担家务。
洪如丁热爱自己的工作,努力自学英语,光南竭力支持她。她虽是一位工程师,但很喜爱艺术,喜欢跳舞。偏偏光南不会跳舞,也不爱跳舞,可光南却关心支持妻子跳舞的爱好。一回,民航局邀请音协的同志去参加舞会。光南自然是去不了的,可他特地给朋友晓光同志去了个电话,用近乎恳求的口气嘱咐晓光道:“请你多招呼一下如丁,多陪她跳一会舞……”因为快要过春节了,光南希望多为妻子增添一些欢乐。
光南再忙碌,也要抽出一定时间去关注他的女儿。他发现女儿有一定的歌唱天资,便着手设计培养女儿成为未来的音乐家的蓝图。他创作出《屈原》大型歌剧后,便不时孜孜不倦地耐心教女儿练唱其中的一些段落。
为了慰藉病人的心灵,在施光南的病房里,亲人们特地不时轻轻地为光南播放着他新近创作的《屈原》的乐曲。
《屈原》是光南继大型歌剧《伤逝》之后的一部歌剧力作。在他还是音乐学院的学生时,就盼望把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形象搬上歌剧舞台。他特地写信给话剧《屈原》的作者郭沫若先生,表达了自己的心愿。郭老也回信表示全力支持他。“文化大革命”耽误了他的这个创作计划。直到1989年他完成了这部歌剧的主要旋律,于1990年3月,顺利地在北京的民族文化宫礼堂举行了《屈原》歌剧清唱音乐会。

社会影响

播报
编辑
新中国乐坛上成就卓然的作曲家
作品封面
施光南是新中国乐坛上一位成就卓然的作曲家。其创作涉及多个领域,且达到了相当的艺术水准;而最能体现其艺术成就的当首推其歌曲创作。他的歌曲旋律既有浓郁的民族风味,又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既有较高的艺术性,又具有通俗性,可谓“雅俗共赏”,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其“立足于民族传统,融汇各民族、各地方民族民间音乐之神韵,化为自己的音乐语言,创造性地运用于创作实践”的创作思想,对当代及今后的歌曲创作都有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掌握了西洋作曲知识
施光南既掌握了西洋作曲知识,又熟悉我国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音乐,且善于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具有时代特征的艺术风格。作品题材广泛,形式和体裁多种多样,音乐语言新鲜活泼,风格热情瑰丽,富有民族特点和生活气息。1980年中国音协创作委员会等联合举办他的声乐新作品音乐会,在京、津演出,反映强烈。
爱国是我创作永恒的主题
施光南对党、对人民、对祖国充满热烈的爱。他说:“爱国是我创作永恒的主题。”有一次他出国访问回来,大家请他吹吹外面的世界有多精彩,他的第一句话是:“看来看去还是我们的祖国好。”这几年,音乐界的大批才子流往国外,光南夫人洪如丁从小在新加坡长大,有人劝他们也“出洋去过过”,光南听了很生气:“我的根在中国,”他说,这里的生活虽然艰苦一点,但我能为11亿人写歌,新加坡才一千万人,有几个人听我的歌。”
《在希望的田野上》才得了30元稿费,有人不平,光南自己也诙谐地说:“才够买一张流行音乐会的入场票。”他在1989年底全国青联常委会的一次夜谈时说:“不论社会上有多少让人不满意的事,我总是对我们的国家充满希望,要是我们的社会没有充满希望的人,我们的民族还有什么前途呢?”他不是空谈家,他用他的歌表现了他的爱国之心。王立平说:“他干起活就像头牛,可以一整天坐在钢琴上不下来。”

圆梦歌剧

播报
编辑
1990年4月18日,一个普通的春日,永远地改变了洪如丁的人生。40出头的她,在一瞬间失去了丈夫施光南——一个何等优秀的丈夫!
施光南去世后,经热心的朋友帮忙,陆续出了施光南作品盒带、激光唱片。又在王先豫等一群施光南的101中同学的协助下出版了施光南作品集等几种书籍。但洪如丁心里仍是沉甸甸的,因为她还没有能够圆上萦绕在丈夫胸中长达20余年的一个梦。
这个梦就是歌剧《屈原》。 当施光南还是个翩翩少年的时候,他读到郭沫若的《屈原》话剧剧本,一下子就被这部戏的宏大气势、绚丽色彩及剧中屈原、婵娟、南后等生动形象所吸引。他认定这是一部歌剧体材,暗下决心要把它写成一部史诗般的歌剧。1963年在音乐学院读书的施光南决定把剧本中的《雷电颂》一折先改编出来,作为自己的毕业作品,并给郭老写信,受到他热情的鼓励。可惜迫于多年的政治气候,这个计划只能搁浅。直到1984年,在中央歌剧院的支持下,韩伟和施光南动手写剧本。
洪如丁并非不支持他的“主旋律”,她委实是有些怕了。前车可鉴。只是几年前,为纪念鲁迅先生诞辰100周年,施光南创作了大型歌剧《伤逝》。上演了,成功了,在中国歌剧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了,却一分钱也没给为歌剧注入生命的作曲家。施光南当时的月薪是105元,上有80多岁的母亲,下有正上中学的女儿。基于经济考虑,向来无保留支持施光南创作的洪如丁第一次跟丈夫发生了争执。
80年代后半期,正值艺术歌曲走入低潮,流行音乐呈上升趋势,“西北风”刮得漫天翻卷。一日,施光南随手在钢琴上弹出一首“东北风”,粗犷,豪放,民族韵味十足。凭借他深厚的民族音乐功底,一天出一盘30首的磁带不成问题。洪如丁鼓励丈夫写现代流行歌曲,挣点钱给孩子买电脑,遭到施光南的断然拒绝———“我不能那么做,糟蹋我自己,毁了名声。”
洪如丁是个急性子:“就算你吃苦受累写出来了,国家不支持,还得自己筹钱,谁去演?劳民又伤财,国民素质谁听得懂?”
施光南没有半点让步:“歌剧是反映一个国家音乐的整体水平,我就要留给后人演。我不信二三十年后国民素质提高不了!”都是较真儿的人,两口子争吵时完全像小孩。平日,施光南待人极为宽和,在关键决定上却有九头牛拉不回来的犟劲儿。
“我就是要写《屈原》!”
学工科的洪如丁虽说没有受过音乐知识的系统训练,却有着良好的艺术感觉。以往,她是施光南作品的第一听众。《打起手鼓唱起歌》、《祝酒歌》都是她一听就说好,说肯定能传唱,果然广为传唱、饮誉乐坛。自从起了誓,她果真对写《屈原》秋毫无涉,但她看得见丈夫为歌剧付出了多少。近3年时间里,除工资外没有一点儿收入。那时不敢想空调,盛夏,室内温度高达三十六七摄氏度,施光南光着脊梁天天弹琴、抄谱子,汗水一滴滴洒在谱纸上。他瘦了一圈,他心满意足。
渐渐,洪如丁发现十四五岁的女儿蕾蕾成了爸爸的第一听众,她对剧中每个人物的唱段都十分熟悉。施光南认为蕾蕾有歌唱天赋,可以唱婵娟,抽空便教她演唱。那一段,父女俩感情特别好。
在当时歌剧乃至整个严肃音乐举步维艰的局面下,一部《屈原》酝酿半生,终于在1990年3月17日以音乐会清唱形式问世,女指挥家郑小瑛举起了指挥棒。幕落,兴奋异常的作曲家冲下台来,把刚刚接受的鲜花转送给了女儿蕾蕾。施光南的老母亲因交通问题未能到剧场,夫妇俩和女儿都是骑车的。回家的路上,施光南与蕾蕾并排骑在前面,他一边唱一边跟蕾蕾高声议论今天谁唱得怎样。洪如丁默默跟在后面,心头掠过一丝被冷落的苦涩。
在现实中,施光南的《屈原》梦只完成了一半。外人为之扼腕。
施光南与妻子
对洪如丁,留下的则是深深的歉疚、自责、抱憾终生。这份理解、愧疚交织成一个信念———我一定要让《屈原》早日搬上舞台。音乐家撒手人寰时,《屈原》的全部音乐已完成,但还需修改、加工及写作宣叙调的配器部分,这项工作由谁来完成?于是,《屈原》总谱一压就是5年多。直到中央歌剧院作曲史志有先生不太计较报酬接下了这个活儿,《屈原》的排演才被提上日程。
接下去是筹措资金。万般无奈,正所谓“饥肠出奇策”,洪如丁想出了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拍卖施光南的其他作品。消息传出,一时沸反盈天,掀起轩然大波。
许多善良的国人还不能接受“拍卖”的观念,当他们听说自己喜爱的《在希望的田野上》、《祝酒歌》将被拍卖,不禁痛心疾首,进而怒不可遏。那些天,洪如丁一晚上要接十几个电话,有记者、有陌生人,更多的是熟人。一位老同事直言不讳:“你把老公有名的歌卖了想发财呀?”某些传媒不负责任地曲解事实,扰乱视听。顶着强大的社会压力,洪如丁理直气壮:“我是赞成音乐作品拍卖的,这也是一种改革!通过拍卖,可以体现艺术的价值,可以保护知识产权,规范艺术市场。拍卖施光南作品的款额,将全部用于推出他的歌剧《屈原》和其他还未公开的音乐作品,一分钱也不会落进我的腰包。”施光南生前曾多次慨叹:“我的艺术居然养活不了我的艺术!”今天他的妻子试图改变一下现状。可惜,因种种原因拍卖未果。退一万步讲,即使洪如丁把这笔款作其他用,也是无可争议的,她是丈夫遗产的第一继承人。
在施光南的中学好友、国家体委主任伍绍祖的帮助下,中侨公司慷慨解囊,拿出20万元作为《屈原》的启动资金。总政治部歌剧团自告奋勇,表示有多少困难也要排出来。现已招标选演员,由多名老专家评选,组成以男高音歌唱家杨洪基、女高音歌唱家幺红(特邀)为首的强大阵容,正日日加紧排演,进入坐唱阶段。后续的资金尚无着落,舞美、服装、布景还都不能上马。一部大型歌剧,紧打紧算也要100余万元,还有一个80多万元的大缺口。没有钱,今年春天上演的计划就会成泡影。施光南3年的心血,洪如丁及许多热心人7年的奔波, 能否真正圆上已不仅仅属于作曲家一人的这个梦,尚在未知之数。
施光南过世不久,就有人预言洪如丁是施光南三位女性亲人中最不幸的一个。老母亲年事已高,不久于人世;女儿豆蔻年华,可以开创自己的生活;中年丧夫的洪如丁在丈夫的光环下难以解脱。事实果是如此。7年中,婆婆、母亲、二姐相继离她而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洪如丁一个心眼在续着丈夫的梦。毋宁说,作家给妻子留下了一首无形的生命之歌。今天,可以告慰丈夫的是,他的生前夙愿已了却多半,女儿已长大成人。蕾蕾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北京外国语学院,毕业后又赴美国工作、读硕士。她继承了父亲聪颖、踏实、厚道、大度的秉性。生性活泼的洪如丁不是一个守旧、封闭的人,对友人劝她重组家庭的建议并不是没考虑过。她说:“《屈原》一天不上演,我一天不言嫁。我天天折腾施光南的事,他的影子始终笼罩着我,作为伴侣,谁能理解我?”丈夫去世后的日子,洪如丁在音乐天地里依旧与丈夫琴瑟相和,共赴甘苦。从这个意义上讲,洪如丁又是亲人中最幸福的。

妻子回忆

播报
编辑
祖籍金华的著名作曲家施光南英年早逝,不到50岁就离开了我们。有关他的祭日,许多人都认为是1990年5月2日,他的夫人洪如丁却私下把祭日定在4月18日。每逢这天她都要捧着鲜花为施光南扫墓,这里是他们两个人相守的世界。对施光南过早离世,洪如丁记忆犹新:那件事来得太突然了!
施光南
1990年4月18日中午,施光南兴致很高,还与夫人开玩笑,故意藏起她的车钥匙。直到夫人上班时间到了,目送着她离开家门。紧接着发生的事情洪如丁一辈子都忘不掉。洪如丁在工作中,女儿突然打电话告诉她:“爸爸唱歌的时候,手突然麻木,已经把他扶到了沙发上。”并急切地叫她赶紧回家。因事先没有任何征兆,洪如丁半信半疑地回来了。
母女俩把施光南送到了医院。接下来的事情让人出乎意外,医院通知单位来人。洪如丁当时就懵了:经诊断,施光南得的是脑溢血。
医务人员全力抢救14天,但是施光南的心脏还是于5月2日停止了跳动。 [4]洪如丁后来才了解,其实当天晚上,施光南已经是脑死亡了,照西方医学观点,病人出现脑死亡就意味着去世了,所以这天就成了施光南的祭日。
施光南的死因经检查发现是先天性血管畸形。血管一部分厚,一部分薄,薄的部分只有常人的1/10,由于常年从事音乐创作,心情经常处于亢奋状态,导致疾病发作。
每每想起这些事,就让洪如丁伤心不已。
她说:“他死在《屈原》的创作上了,这个作品在他心里盘桓了30多年。对他最好的纪念,就是把《屈原》搬到舞台上,了却丈夫的夙愿。”
施光南一生热爱大海,生前曾对好友说:如果将来我走的话,就把骨灰撒在大海里。”洪如丁没有这样做,作为妻子,她希望有个独立的空间,以纪念心爱的丈夫。

与祝酒歌

播报
编辑
歌坛上曾有过这样一件趣事:两位烟不离手的作者在吞云吐雾中创作了《戒烟歌》 ,而另两位与酒无缘的合作伙伴在激情如醉的状态下写出了《祝酒歌》 ,这其中之一便是著名作曲家施光南同志。施光南是当之无愧的人民音乐家,他曾创作了许多在群众中广为流传的歌曲。尤其是《祝酒歌》、《周总理你在哪里》、《在希望的田野上》、《多情的土地》等等,这些歌唱出了亿万人的欢乐与追求,抒发的是人民大众的心声,他的歌已成为一个时代的坐标。
历史终于翻开了一九七六年的十月六日,这一天举国上下一片欢腾。当听到“四人帮”被粉碎后,从南到北,从上到下,各行各业的群众敲响锣鼓,扭起秧歌,情不自禁的去游行,去狂欢。各单位食堂都不约而同地备下喜宴美酒,形成“八亿神州举金杯”的感人场面。滴酒不沾的施光南在接到我的歌词后,即刻进入一种如醉如痴的创作情境,并在短短几天内将曲谱定稿。在《祝酒歌》中,他选用热情奔放而又富于舞蹈动感的新疆音调为素材,歌曲节奏则使人感受到响彻四方的锣鼓。歌曲的高潮更是别具匠心,既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又使人热血沸腾,激情澎拜,荡气回肠的旋律让演唱者和听众久久难以忘怀。
《祝酒歌》问世后,李光羲、关牧村、罗天禅、苏凤娟等许多歌唱家争相演唱。一次,中央电视台的文艺晚会中,伴随《祝酒歌》的旋律,编导安排了一组在当时很是大胆而富有新意的镜头,飘香的美酒,高举的酒杯,跳起交谊舞的来宾,神采飞扬的歌唱家,这一切都在歌声中交融在一起,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第二天《祝酒歌》便传遍神州大地的每一个角落。以歌代酒的施光南使海内外炎黄子孙陶醉在他那优美动人而又充满自豪的旋律中。

后世纪念

播报
编辑

音乐盛会

施光南
施光南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上个世纪70年代,施光南的《祝酒歌》抒发了亿万人民的心情,传遍了大江南北。 [5]而施光南的名字也同他的作品一起被广大音乐爱好者熟知,他的作品《在希望的田野上》、《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假如你要认识我》等不仅旋律优美,民族风格浓郁,同时具有很强的生活底蕴。1990年5月2日,年仅50岁的著名作曲家施光南与世长辞,使中国音乐界失去了一位德艺双馨的优秀作曲家。
施光南的《祝酒歌》和《在希望的田野上》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成为广为传唱的最流行的歌曲,而著名歌唱家李光羲、杨洪基、韩芝萍和关牧村等在世纪剧院重新唱起施光南创作的这些熟悉的旋律。除了《打起手鼓唱起歌》、《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多情的土地》等脍炙人口的歌曲外,音乐会上还演唱了两首过去在音乐会上没有演唱过的歌曲《最美的赞歌献给党》和《赶着马儿走山乡》。
施光南曾经说过:“‘爱国’是我创作永恒的主题。”在施光南的作品中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歌颂、对祖国的热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以及对重振民族精神的企盼。无论是在改革开放阶段,还是在建设祖国的繁荣时期,或是在中国迈向伟大复兴的今天,施光南的作品始终传达着中国人民走向未来的心声并不断唤起亿万人民的强烈共鸣,成为经久不衰的时代之歌,他为此也成为新中国1949年建国后唯一一位被国家授予“人民音乐家”称号的艺术家。
纪念人民音乐家施光南作品音乐会曲目:
1、祝酒歌 李光羲、于爽
2、打起手鼓唱起歌 罗天婵
3、草原花海 丁毅
4、在欢乐的日子里 王燕
5、苦菜花开在三月 万山红
6、一抹夕阳 选自歌剧《伤逝》 沈娜
7、校园多美好 宁馨锐、宁馨磊
8、我的祖国妈妈 杨洪基
9、龙舟竞渡 聂建华
10、桔颂 选自歌剧《屈原》 王静
11、洁白的羽毛寄深情 陶红(宁馨锐、宁馨磊)李谷一原唱
12、吐鲁番的葡萄熟了 关牧村
13、月光下的凤尾竹 金曼
14、冬天来了 选自歌剧《伤逝》 宋昕宁
15、马铃声声响 韩芝萍(陶红)
16、多情的土地 佟铁鑫
17、最美的赞歌献给党 金顺爱
18、海南素描 于丽娜
19、假如你要认识我 关牧村
20、山鬼 选自歌剧《屈原》 黄华丽
21、烈火熊熊 选自歌剧《屈原》 张积民
22、在希望的田野上 殷秀梅

百首遗作

施光南1940年8月22日出生在重庆,1990年5月2日因病逝世,在短短50年的时间中创作了近千首歌曲,但流传下来的只是很少一部分,据此次音乐会总指挥著名作曲家、指挥家史志有透露,当他去施光南工作室搜集乐谱时有了一个重大发现,施光南生前曾给自己策划了三套大型音乐会,包括133首曲目,其中100多首从没有问世过,这些歌曲都有完整的总谱,搬上舞台很轻松,这是一笔非常宝贵的财富。
人民音乐家施光南诞辰70周年暨逝世20周年纪念音乐会在2010年8月在北京、天津相继举办。

人物荣誉

播报
编辑
2018年11月,施光南入选100名改革开放杰出贡献对象 [6]
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施光南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并获评“谱写改革开放赞歌的音乐家”。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