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最人物——朱生豪:一生唯二事,翻译莎士比亚和爱妻子

翻译最人物——朱生豪:一生唯二事,翻译莎士比亚和爱妻子

在中国翻译界,有这么一个了不起的存在,因他的笔耕不辍,中国读者首次认识到了莎士比亚的高妙。

他用接地气的文字,将晦涩的“莎士比亚”转译成通畅好读的生活化文字,然又不失典雅自然,原作中的歌诀,他换为骚体,清新浪漫不失意境。

他就是有着“中国莎剧译文第一人”称号的民国翻译才子,朱生豪。

只是可惜,这样一个翻译才子,只在世上驻足了短短的32年。

但这短短一生,他留给后世的宝贵财富,是长达180万字的莎翁译作,以及给妻子宋清如多达540余封的“情书大全”。

 十年翻译,呕心沥血,造就最佳莎剧译本 

朱生豪,著名翻译家,原名朱文森,又名文生,学名森豪,笔名朱朱、朱生等,浙江嘉兴人。曾就读于杭州之江大学中国文学系和英语系。

十年译莎,一切始于1935年。

这一年,被称为“翻译年”,上海文学界、青年界掀起了一股旨在打破白色“文化围剿”、推动外国文艺的热潮。

这一年,我们的大作家鲁迅说,现在最重要的是要有莎士比亚的译本。在日本,莎士比亚、歌德……都有全集。

这一年,世界书局英文部负责人詹文浒对时任英文编辑的朱生豪说:“书局近来有个大任,要翻译莎士比亚全集,你来如何?”从此,正式走上了人生的正轨。

这一年,我们的大翻译家朱生豪年仅23岁。

从1936年,正式提笔翻译莎士比亚,到“八一三”淞沪会战爆发,后又经历太平洋战争,同时候,日军侵占上海租界,冲进了朱生豪所在的报社,焚毁了那里,很多译稿和资料也一并化为灰烬,译莎之路异常艰辛。

又是什么,令他重燃斗志、重振旗鼓?

在他写给妻子的一封信中说:“……某国人曾经说,中国是无文化的国家,连老莎的译本都没有。”这种文化缺失,深深刺痛了朱生豪,为洗刷祖国“无文化”之污名,他十年青灯黄卷,三译莎剧。

手稿毁了,他就重头再来,没钱看病,便一直隐忍着,译笔不停地在莎翁的灵魂里顽强掘进。

在月光的照耀下,哈姆雷特吟唱着他的经典独白,罗密欧与朱丽叶相互诉说着凄美的情话,李尔王悲号着跌落的命运……两个不同国度的诗人在笔端相遇,两个灵魂契合成一个灵魂。

 

十年恋爱长跑,540多封情书,炼就民国爱情佳话 

有人说,若世间情话十斗,朱生豪一人,便可独占八斗。

以一部《情书》火出圈,朱生豪也因此被誉为“世上最会写情话的翻译家”。无限的思念和对妻子的爱慕,从笔端流出,装入信封,飞入宋清如的心中,也飞入无数人的梦中。

1932年,朱生豪与宋清如相识于大学诗社交流会上,相知于长达10年的书信往来。

朱生豪疯狂追求,说尽了情话;而宋清如却始终不冷不热,她是一个独身主义者。朱生豪却说:“我是宋清如至上主义者。”他写给宋清如的情书已然堆成一座小山。

幸运的是,在朋友的撮合下,两位有情人终成眷属,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夏承焘为这对新人题了八个字:才子佳人,柴米夫妻。

有人说,前四个字是对这对新人身份的描述,而后四个字,则是朱和宋爱情与婚姻的真实写照。

不幸的是,朱和宋相聚成家仅仅维持了两年半,朱生豪就于1944年12月26日因肺结核猝然早逝,年仅32岁。

朱生豪走后,悲痛欲绝的宋清如一边抚养孩子,一边整理、勘正朱生豪留下的180万字的莎翁译稿。

经过三年呕心沥血的付出,她陆续译完了剩余的莎翁作品,并于世界书局陆续出版,算是了却了朱生豪的遗愿。

朱生豪译版《莎士比亚戏剧全集》是迄今中国莎士比亚作品的最完整的、质量较好的译本。

至今仍是未能被超越的珍本,也是迄今为止印数最多、覆盖面最广的莎剧译本,为东西方文学交融互鉴搭建了桥梁。

正如一切开始,世界书局选择了朱生豪译莎,而历史也证明了朱生豪莎作的优秀。

素材来源|(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非商业用途,仅作科普,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要查看或添加评论,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