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廖真佩

被譽為「中國二胡之父」的劉天華(1895-1932),是中國近代非常出名的作曲家、演奏家及音樂教育家,對於傳統中國音樂及民族樂器的改革有著莫大的貢獻。

中國二胡之父

劉天華創作的二胡曲,後來被譽為二胡十大名曲,包括了《病中吟》、《光明行》、《空山鳥語》、《良宵》、《獨弦操》、《月夜》、《燭影搖紅》、《悲歌》、《閒居吟》、《苦中樂》等。近年來這些樂曲更都是音樂檢定或音樂比賽不可少的曲目。這些都是國樂界耳熟能詳的樂曲,歷久不衰、百聽不厭,受到眾多愛樂者的喜愛。

中國早期的二胡本來是較少有獨奏曲的,都是一些民間小曲和絲竹樂等等,自從劉天華創作十大名曲後,二胡獨奏曲也才開始大大的興盛起來。劉天華對二胡的演奏技巧,進行了大膽的革新,使二胡的表現力達到前所未有的水平,所以近代也有人甚至稱他為「中國二胡之父」。

致力保存民族音樂特點

因為劉天華學習樂器種類非常廣泛,連當時外國人都驚嘆不已。他學習二胡、琵琶、古琴、小提琴以及西洋銅管樂器等等。他認為中西樂有各自的優點,雖然西樂較為完善成熟,但要改革國樂還不能完全以西方音樂來取代,作為中國的音樂家,得保存中國民族音樂的傳統,還要將國樂的優點發揚光大。這是他努力學習中西音樂的原因之一。

舉例說,如《光明行》是一首創新的中國式進行曲,劉天華應用了西洋銅管樂隊常用的節奏音型,使樂曲中有著明顯激勵人心的作用,此曲在轉調或音樂的結構及技巧上,都採用了西洋音樂的一些要素,但仍保有中國的民族風格。又比如樂曲《悲歌》原名為《處世難》,是劉天華先生在1927年秋天創作的一首感歎曲。劉天華吸收了西洋作曲技巧,還大膽的在樂曲中採用了很多變化音,整個樂曲速度上可以說幾乎是散版,速度上屬於自由的,據說也是十大名曲中較難表現的一首樂曲。

在劉天華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發現一些樂句在不同調式上進行反覆的變奏,從而加強了表現力。還有創作中旋律都是採用中國傳統五聲音階,曲式也顯得簡潔單純,所以即使作品中摻進西洋音樂要素,但我們聽起來卻不覺得陌生,仍然保有中國樂曲的特點在。

將二胡比作窩窩頭

在中國音樂史上,劉天華也是第一位沿用西方五線譜來記錄整理中國民間音樂的。他還是民族樂器的革新者,如增加二胡的把位,擴大音域。依十二平均律製作了琵琶的品和項,使琵琶能彈奏出準確的音準等等。
 
在當時的中國,流傳廣泛的各種民間音樂或樂器是受到一般人所輕視的,如認為二胡是叫化子樂器,豈能登大雅之堂,但劉天華卻不這麼認為。據說他曾把二胡比作窩窩頭和草鞋,「今日的中國,或者窩窩頭與草鞋的用處比大菜、皮鞋還要大些」。他拜民間藝人為師,先掌握了二胡的演奏技巧,再把小提琴的演奏技法移植到二胡上,運用得十分自然。

將樂器列入高等音樂院校課程

劉天華並未受過音樂學院的專門訓練,但因從小對音樂就有很濃厚的興趣,加上耳濡目染,使他對當地民間音樂等有了深刻的認識,後來還能吸取西洋音樂的精華應用到中國音樂上來。當他27歲時,被北京大學音樂傳習所及女子高等師範學校音樂系請去教授二胡和琵琶。

1932年的6月8日,劉天華正在他地收集鑼鼓譜時,染上猩紅熱,治療無效不幸逝世,那年他才37歲。

生前劉天華除了演奏、教育、創作有不凡的貢獻外,在近代音樂史上,他第一次把民族器樂列入高等音樂院校的課程之內,為民族音樂發展開闢道路。另1931年他灌製了唱片,包括二胡的《空山鳥語》、《病中吟》及琵琶的《歌舞引》、《飛花點翠》等,留下了無比珍貴的音樂資料。◇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