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四光诞辰133周年,听外孙女讲述“一门三院士”的平凡生活
2022-10-26 20:50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今天(10月26日)是李四光诞辰133年。他帮中国摘掉“贫油”帽,还对“两弹”有突出贡献,他的家庭“一门三院士”传为佳话,听其外孙女讲述。

10月26日是李四光诞辰133年。“地质之光”是李四光家喻户晓的头衔,作为我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事业的奠基人,他创立了地质力学理论,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和新中国的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他的家庭,相继产生了三位院士,父亲李四光是地质学院士、女儿李林是物理学院士、女婿邹承鲁则是生物化学院士、“一门三院士”的传奇故事广为流传。

▲一门三院士:后排左一为李四光,右一为其妻子许淑彬;前排左一为女儿李林,右一为女婿邹承鲁

日前,北京市科协举办“传承科学家精神——讲好中国科学家故事”科学传播沙龙。李四光纪念馆高级顾问及馆长特别助理、李四光外孙女邹宗平,以全新视角讲述了李四光波澜壮阔的一生,引领听众追忆峥嵘岁月,跟随李四光“科学救国”的理想足迹,共同体悟他伟大的爱国情怀和科学精神。

▲1971年3月,李四光在办公室讲地热工作的安排(这是李四光生前最后一张照片)

李四光的名字来源于一次笔误

李四光于1889年10月26日出生在湖北黄冈,他的父亲是个私塾先生,母亲是个农民,所以他也是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科学家。李四光是家里的老二,于是他的父亲给他起名仲揆,仲就是老二的意思。

▲李四光十四岁报考武昌高等小学。图为武昌高等小学照片

李四光5岁的时候,中国发生了一件影响他一生的大事——中日甲午海战。当时李四光认为中国打不过日本,是中国的船不行,所以他想长大了去学造船,造出坚船利炮来强国。

14岁的时候,李四光知道武昌办了新学,不光教四书五经,还教一些现代物理化学知识,他就跟父亲说想去报考,家里很支持。他报考的是武昌高等小学,花一块铜板买了一张报名表,填表时由于太过紧张,把年龄“十四”写在了姓名栏里,发现后也来不及了,家里经济状况也不是特别好,他想了想就添了几笔,把“十”字改成了“李”,名字就变成了李四。李四也不是个正经名字,他就为难了,一抬头看见学校租用的庙上面挂了个匾,上面写着“光被四表”,于是他就摘了一个“光”字放在后边,心想“四面发光”也是很好的意思。因此14岁后,仲揆就变成了四光。

▲李四光原名李仲揆,十四岁报考武昌高等小学时改名为李四光

两易专业,科学救国

15岁的时候,李四光因成绩优异被选派送往日本留学。为了实现小时候造坚船利炮的梦想,他报考了大阪高等工业学校的船舶制造专业。到了日本以后,他认识了宋教仁、马君武等革命学生,又在他们的介绍下认识了孙中山。受到民主革命思想的熏陶,他逐渐认识到中国之所以总被列强欺侮,最主要的原因是清政府太腐朽了,要想让中国强大起来,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推翻腐朽的清政府,于是他积极参加这些学生在日本的各项活动。

在同盟会成立的那一天,李四光成为同盟会最年轻的创始会员。当时孙中山带领大家宣誓结束后询问李四光的年龄,李四光回答,我今年16岁。孙中山特别高兴地说,湖北李四光16岁就向往革命,非常的好!于是送给他八个字——努力向学,蔚为国有。李四光就用他的一生来实践这八个字。

▲孙中山赠给李四光八个字——努力向学,蔚为国有

1910年,李四光毕业后回到武汉一所工业学校教书。1911年夏天,他接到清政府的通知,到北京参加留学生考试,成绩公布以后,他被授予工科进士。在北京等待成绩发布的时候,武昌起义爆发了,李四光听到消息后,异常兴奋,立马赶回武昌参加起义。由于在武昌起义中的表现,他被高票推选为湖北省实业司司长。

李四光当了一个多月司长后,发现虽然清政府垮台了,但是官场上的恶习一点都没改,与此同时袁世凯篡夺了革命成果,成了民国的大总统。李四光和很多参加辛亥革命的学生一样,对这个结果感到非常愤怒,也非常失望。他心想,我们牺牲了这么多人,花了这么多力气,好不容易推翻一个皇帝,又来了一个军阀,我们革命的前途在什么地方?革命不成惹一肚子气,自己年龄还不算太大,不如再出去学一门本事。

当时李四光从日本学成归来,发现中国根本造不出船来,造船需要用到钢铁,中国连炼钢铁的铁矿都没有。于是他再次选择科学救国的道路,到英国学习采矿专业。学了一年采矿后,他又发现当时中国也采不出矿来,因为中国没有系统的地质学,根本就不知道矿在哪,自然就没有办法开矿。所以他又改学了地质。

▲1913年,李四光(右)赴英国学习采矿

李四光学习地质以后,渐渐发现上世纪初的地质学也不是一门完整的科学,只是一门纯粹的描述性的科学。他认为一门科学要想发展,一定要经历定向到定量的过程,这就需要一些工具。于是他专门去物理系学习,又选修了高等数学,自学了德文和法文,这些都对他日后的研究工作起到很大的帮助。

响应祖国的召唤

1919年,李四光从伯明翰大学获得硕士学位,接到了时任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的邀请去北大任教。1921年到1936年期间,他在北京大学地质系任教授、系主任,教出来的学生里,有二十几位日后都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是新中国地质科学研究的领军人物。

▲1921年至1936年,李四光(中)在北京大学任教,他的学生中有二十几位日后成为中国科学院的院士

1922年,李四光同章鸿钊、丁文江、翁文灏等共同发起成立了中国地质学会, 被选为第一届的副会长,并先后10次担任中国地质学会的会长。1927年,他再次接受蔡元培先生的邀请,来到南京新成立的中央研究院建立地质研究所,并先后担任了22年所长。

▲1927年,李四光赴南京组建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并担任所长22年。图为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照片

抗战时期,李四光将地质研究所搬到了广西桂林。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下,他坚持在中国的西南部做地质研究,为当地寻找煤矿,还创办了桂林科学馆来普及科学知识。

▲抗战时期,李四光在大西南开展地质调查工作。图为李四光和地质调查人员合影

1948年,李四光代表中国地质学会赴英国参加第十八届国际地质大会,会后留在英国做了一些地质考察。1949年9月,第一届政协会议召开,各大报纸刊登了政协委员名单,其中就有李四光。台湾当局看到后非常生气,责成驻英国大使去找李四光,要求他发表声明拒绝接受政协委员的职务,并让他保证不会回国。

▲1948年,李四光赴英国参加第18届国际地质大会,他是其中唯一的亚洲人,说明中国地质科学已经在世界地质科学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第二排右起第十三位是李四光)

李四光有个好友知道消息后,提前打电话告知了他,如果想要离开就得马上走,不然被扣了就走不了了。李四光当晚就提着个小箱子,一个人先行跨过英吉利海峡,到了法国之后又去了瑞士,最后经意大利到香港,辗转几个月才回到祖国。

▲李四光离开英国时随身携带的公文箱

回到北京的第二个星期,周恩来总理就与他长谈了三个多小时。新中国成立百废待兴,要开展大规模的建设,建设就需要资源,需要我们自己去把资源找出来。行政管理工作不是李四光的兴趣所在,也不是他的专长,但是国家需要,他就接受了组织全国地质工作者的任务。他担任了新政府首任地质部部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全国科联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1958年,李四光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入党以后说,“我年近古稀,终于找到了人生的归宿。”

▲周总理和李四光(左)的合影

不相信洋权威们的论断

很多人了解李四光是通过石油。在上个世纪,科学界的主流看法认为中国是一个贫油的国家,李四光却并不这么认为。

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的时候,中央非常着急,咨询了很多地质学家包括苏联专家对中国石油前景的看法,中国到底有没有石油?如果实在没有石油,我们就走人工燃料的路。只有李四光给了肯定答复。他说,我们中国不用走人工燃料这条路,我们有丰富的油气资源,但是要马上开展大规模的石油普查工作。

▲李四光带领地质人员开展勘探工作,为中国找到石油,一举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

从1953年到1959年,经过六年艰苦卓绝的勘探工作,我们于建国10周年前夕,终于在松辽平原上打出了有工业油流的油井,证实了中国东部有大油田可开采,随即开展了大庆油田大会战,很快解决了当时的石油自给问题。在李四光的理论指导下,勘探队在很短的时间内先后发现了大庆、胜利、大港、华北、江汉等油田,一举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

同样的,19世纪以来,不断有德国、美国、法国、瑞典等国的地质学家到中国来勘探矿产、考察地质。但是,他们都没有在中国发现过第四纪冰川,所以在没有做详细工作的前提下,就武断地认为中国不存在第四纪冰川。

1921年,李四光带着学生在太行山东麓和大同盆地实习的时候,发现了大量类似当年在阿尔卑斯山考察时的冰川遗迹。他心想,是不是因为中国的气候和欧洲有区别,所以冰川表现的形式不一样而被人疏忽了?1922年,他把这些发现写成一篇文章,发表在剑桥的地质杂志上,原以为会引起重大争议,最后却无人问津。瑞典知名地质学家安特生看过后轻蔑地哼了一声;也有人说风凉话,调侃李四光当了一年北大教授,就去挑战世界大师。李四光听了后非常郁闷,但他认为自己的发现没被重视,应该是工作做得还不够,证据也发现得不够多。

所以之后10年他都没有发表冰川的文章,但他一直没有停止冰川研究工作。直到1931年夏天,他带着学生在庐山实习的时候发现了更多的冰川遗迹……之后他在庐山连续做了多年研究工作,直到1937年初完成了《冰期之庐山》一书。这本书完稿以后,抗日战争爆发了,为了不使书稿在战乱中遗失,他将书稿委托给英国《自然》杂质保存。1947年,这本书正式用中英文同时刊发。

▲《天文 地质 古生物》是李四光给毛主席写的一本科普著作,他在书里提到要发展系统科学,不光要研究地质,研究地球,还要研究天体

一生痴迷石头

李四光家的后山有一块大石头,他从小就对这块石头充满了好奇。学了地质以后,他于1933年回过一次家乡,仔细考察后得出结论:这块石头是从遥远的秦岭被冰川驮到他的家乡黄冈的,这就是冰川在中国存在的一个证据。

▲李四光家后山上的大石头

䗴科是最初出现于早期石炭纪的微体古生物,历来作为划分地质年代的一种重要化石。李四光通过对䗴科化石的研究发现,中国南方石炭二叠纪是海相地层占优势,而北方的石炭二叠纪地层主要是由陆相地层构成。李四光认为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大问题,为研究解决这个问题,他经过几十年的不断探索,终于创立了一门新的学说—地质力学。

“䗴”一字还是李四光自创的。一般化石用拉丁文命名,翻译成中文得起个名字。在我国,人们习惯称纺锤为“筳”,而䗴这种小虫子长得像织布梭子,用“筳”字命名不太确切,他索性加上“虫”字旁,“䗴”字就这样被创造出来了。

1955年的一天,李四光拿出从野外带回来的一块黑黄色矿石,递给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传看,这块矿石正是李四光领导的地质部一直在寻找的铀矿石,是铀矿地质勘探队经过大量千辛万苦的实地勘察后才发现的。从铀矿开始,中国核工业踏上了发展的征程。

▲李四光采集到的第一块铀矿石

一位可亲可敬的爷爷

我祖父去世得早,我一直叫外祖父李四光“爷爷”。我俩相差60多岁,在他眼里我就是一小屁孩,因此他特别溺爱我。那时候全地质部的老人都知道,老部长后面有一小跟屁虫。

小时候,他经常讲故事哄我开心,我还记得他教我的打油诗《雪诗》:江山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我晚上老踢被子,他就给我做了一个睡袋,把我给捆在里头。我小时候不好好吃饭到处跑,他就拿一片面包说,“过来,咱俩玩藏猫猫的游戏”,说着就把面包抠一块下来搁我嘴里。长大后我母亲还说,你小时候不是吃猫吗?

所以说,李四光实际上跟别的爷爷没有什么太大区别。爷爷特别疼爱我的母亲,也是一个特别好的丈夫,人家都说我奶奶太有福气了。有些人认为科学家废寝忘食地搞科研,家也不管不顾,我不这么认为。爷爷特别忙,但是他把所有能用的空闲时间都花费在了家庭上,并献出了所有的爱心。我常开玩笑说,他在用质量来替数量,所以我们从来没觉得他忽略了家庭。

▲李四光创作的小提琴曲《行路难》,经考证是中国人创作的第一首小提琴曲

那时候我的父亲邹承鲁(李四光女婿、著名生物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在上海工作,母亲李林(李四光女儿、著名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在所里一星期回来一次。人家问我,你小时候总跟祖父母在一起,父母都不管你,有没有特别伤心?我说没有,我特高兴,因为他们老两口不管我学习,我就一“三分学生”。我母亲星期六晚上回来,星期天晚上走,一到星期六早上我就开始紧张,因为她一来就知道我又得三分了。她还总跟我奶奶说,咱们家里生活条件太好了,有司机有厨子有保姆,这样把她惯坏了,我准备把她送到寄宿学校去。我奶奶特生气地回道,你一天到晚不回来,好不容易有她陪陪我们,你还想把她弄寄宿学校去,不许去!

要想一句话惹恼邹承鲁,就说他是李四光的女婿。他觉得一个学地质一个学生物化学,两者没有什么关系,人家老觉得他占了李四光多大便宜似的。实际上他们俩人在家里也不怎么说话,都是个人干个人的事。到了晚年,我有一次跟父亲聊天,问他当时有这么多人搞地质研究,谁的水平比较高。他说,你的爷爷比他们强多了。

我们家爷爷、父亲、母亲都是院士,我是我们家最没有出息的一个人。但是我也没什么遗憾的。因为爷爷教会了我做一个诚实、有用、快乐的人,我很感谢他对我的培养和教诲。

后记:

当天,与会一行人还在邹宗平女士的引导下参观了李四光纪念馆。纪念馆是2022年度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入选了第一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名单,它原是地质学家李四光的住宅,馆内的藏品通过大量历史文物、珍贵照片和文字资料,追溯了李四光在日本、英国求学,参加辛亥革命,毅然回国发展教育、科学,投身新中国建设等重要人生片段。参观人员深刻领悟到了先生赤诚衷心的爱国情怀。

李四光的一生,生动践行了“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邹宗平说,她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宣传李四光的科学创新精神,希望更多人走跟他一样的道路,努力向学,蔚为国用。

整理/记者 李慧 图文编辑/陈永杰

图片提供/邹宗平

出品:科普中央厨房

监制:北京科技报 | 北科传媒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北京号——传递北京最强音

作者:

北京科技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