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网

藏在封丘地名里的“浪漫”

新乡新闻网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音频】新乡广播电视台主播:彬茜

【注】点击文章中蓝字打开相关链接阅读详情。

前段时间,我国首辆火星车名称揭晓——“祝融号”。祝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尊为最早的火神,寓意点燃我国星际探测的火种。

有人说,中国人把航天梦都藏在这些浪漫的名字里:载人飞船叫“神舟”,气象卫星叫“风云”,卫星导航系统叫“北斗”,把它们送往浩瀚星空的火箭叫“长征”…… 论浪漫,中国人太会了!

其实,又何止“航天”?中国有关“名字的浪漫”无处不在,比如地名!就拿咱们新乡来说吧,卫辉太公泉是姜子牙“钓鱼”的地方;辉县古称共城,是水神共工怒触不周山故事的发生地;长垣学堂岗是孔子“杏坛”讲学的起源地;原阳博浪沙见证了张良刺杀秦始皇的大事件......

今天《相约新乡》带您领略来自封丘地名的专属“浪漫”。

↓↓↓

《中国影像方志》封丘篇·地名记

封丘地处黄河流域,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从有文字记载的封父侯国迄今,处于战乱替兴和灾害频仍之要冲的封丘村镇,历经了难以记数的剧烈之变。平丘会盟、虫牢会盟、黄池会盟、鸣条之战等历史事件都发生在这里,并以地名的形式记录下了这一段段值得铭记的历史。

陈桥驿

相传,在唐朝末年,封丘县东南方有一条河,名字叫泽水。其上游在今天的邙山以西,下游过封丘往东北流入当时的黄河。在封丘县境内,泽水河上一座桥也没有。

泽水北岸有一户人家,在河上摆渡运送货物和行人赚钱过日子,掌柜的名叫陈大,他有一个独生子叫陈栓,陈栓娶了一个媳妇叫米三妹。

尽管陈大一生勤劳,但陈栓长大却成了一个不务正业的纨绔之徒。陈栓对米三妹张嘴就骂,抬手就打。陈大死后,陈栓没有了约束,执意要将米三妹休掉。

米三妹想到自己被休后会给娘家的爹娘抹黑,就纵身跳进了泽水河。结果被一个田姓客商搭救了,他把米三妹带回到家乡,在自己的店铺里做帮工。后来,田老板见米三妹心灵手巧,心地善良,就让儿子娶她做了媳妇。

再说陈栓休妻以后没多久,积蓄就被他挥霍得一干二净,过起了沿街乞讨的生活。

有一天,陈栓流浪到一个小镇,恰巧碰见了米三妹。米三妹请求丈夫帮助陈栓渡过难关。田家的丈夫见陈栓已有悔改之意,就拿出了一些银子给他,嘱咐陈栓回家好好过日子。

陈栓回到家乡以后,立即置买了一条船,在家乡的泽水河上摆起了渡船。后来,为了感恩,陈栓用摆渡的积蓄在泽水河上修了一座桥,方便南北来往的行人过河。于是,大家都把这座桥叫做陈家桥。

五代十国期间,几个小王朝先后在开封建都,陈栓的家乡就在开封北边,成了南北交通的要道,陈家桥也成了南北交通的要冲。很快这里便繁华起来了,成了远近闻名的陈桥镇。不久,官家在这里设立了驿站,又被称作陈桥驿,专门负责接待南北来往的皇家官差信使。

公元960年,赵匡胤在这里发动兵变,夺取了后周政权,建立了宋王朝。

金大定年间,由于黄河泛滥改道,从封丘的北边一下子改到了南边,东西横穿陈桥驿与古都开封之间,使两地的南北陆路交通彻底断绝,泽水河和陈家桥都荡然无存,变成了滔滔黄河的河床,只留下古陈桥驿也就是现在的陈桥村一直偎依在黄河大堤脚下。

留光镇:息氏墓和韩丘村

留光镇位于封丘县城东北,据《后汉书》记载:东汉20年,光武帝东游曾驻这里,赐名“刘光”,后演变为“留光”。留光镇是乒乓球世界冠军刘国梁的故乡、中华名吃萧记烩面发源地、生命之果树莓的原产地。

留光境内有一个村子叫青堆村,村子的东面有一座古墓,墓碑上书:战国息氏贞烈之墓。息氏是谁?又为什么会埋在这里?这其中流传着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

宋康王是战国时期宋国最后一任国君。有一次,宋康王驾车出游,来到青堆,途中看见一个在桑园中采桑叶的女子貌美过人,十分倾心。

于是宋康王命人在青堆村东头筑起了一座高台,取名青陵台,以便他能站在台上登高远望,看到那位貌美的采桑女。

宋康王派人打探到,这个采桑女是舍人(当时地方的一级小官职名)韩凭的妻子息氏,便要求韩凭将妻子献给自己,韩凭拒绝后被宋康王关进了牢狱。宋康王又派人将息氏接到了青陵台上,逼迫她做自己的妃子。不久,韩凭就自杀了。

息氏得知丈夫的死讯后,就跳下了青陵台,死时怀中有遗书:希望与丈夫韩凭合葬。宋康王恼羞成怒,命人把韩凭夫妇分葬大路两旁,不准合葬。不久,韩凭夫妇的坟墓上各自长出一棵梓树,并长成合抱粗的参天大树,根连于下、枝交于上,人们称之为相思树。树上还出现了鸳鸯,雌雄各一,朝夕悲鸣,人们都说这是韩凭息氏精魄所化,后双双化为蝴蝶飞去。

这就是传说中“相思树”的故事,据考证,梁祝化蝶的情节也由韩凭夫妇化蝶而来,封丘也因此被称为中国爱情圣地、相思之乡。

李白《白头吟》中有“古来得意不相负,只今惟见青陵台”之句,白居易《长恨歌》“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都源于这个典故。

相传,息氏是留光镇吴村人,韩凭的老家在韩丘村,二人死后葬于青堆。至今青堆村依然留存着息氏墓和息氏祠堂。两千多年过去了,韩凭墓早已无影无踪,但这里却聚集了一个村落,名字就叫做韩丘。

庙岗、马塔和使君墓

封丘县城东北不远处有相邻的两个村庄,一个叫庙岗,一个叫马塔。传说这两个村庄始于东汉末年。两村之间有一座使君墓,是东汉末年徐州刺史百里嵩之墓。在庙岗、马塔与使君墓中间,还有一段互为因果的历史传说故事呢。

事情还得从东汉末年说起。

东汉时候,封丘县城附近的百里村有个青年叫做百里嵩。百里嵩任徐州刺史期间勤政爱民,老百姓尊称他为百里使君。

百里嵩年届六十七岁时告老还乡,回封丘老家颐养天年。

这一天,百里嵩带着家眷终于回到了封丘地界,但他因为带病长途奔波,身体已经透支,深感自己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便对儿子百里孚说:“前边就是咱的家乡。我死之后,不要尽占风水宝地,在前面高岗一侧占一穴足矣!”百里嵩说罢倒地气绝。

说也奇怪,百里嵩刚去世,他所乘坐多年的那匹五花马,仰天长啸数声,“扑”地一声在百里嵩身边倒卧而亡。

随后,百里孚遵照亡父之嘱,葬百里嵩于高岗脚下,并在墓前修建一祠,以供忌日祭祀。

徐州百姓听闻百里嵩去世,自发地兑钱,派人携资前来吊唁,并在百里嵩那匹五花马死去的地方,修建了一座神马塔。

近两千年过去了,当年位于使君庙西边的高岗已荡然无存,但在这里聚集的村落名字就叫做庙岗;而使君庙东边不远处,也就是当年那座神马塔附近聚集的村落,名字就叫做马塔村。

七罗文八马牧

封丘县东南方向有七个村庄的名字都叫做罗文村,只是以姓氏相区别,他们分别是徐罗文、罗罗文、焦罗文、陈罗文、周罗文等。

罗文附近,还有八个村庄名字都叫做马牧的,也是以姓氏相区别,分别是程马牧、王马牧、张马牧、李马牧、董马牧等。

封丘人都把这些村庄叫做“七罗文八马牧”。这些地名的来由,还得从北宋初年说起。

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称帝以后,率兵南下汴京,夺取了后周政权,建立了北宋王朝。

宋王朝最初建立时,我国南方还有几个国家,与北方的宋王朝分地而治。赵匡胤为了统一全国,增强军事力量。在封丘县境内设立了一个规模很大的军马场,在那里养殖和训练战马。

整个军马场分为三个班,一个班专管饲养,一个班专管放牧,一个班专管训练。那个时候,养马的人被称作“马牧”,驯马的人被称作“逻稳”,喂马的人被称作“栏倌”。

后来,宋王朝终于征服了南方,取得了整个天下。由于战事减少,不再需要过多战马,于是宋朝廷又下令,取消了这个军马场,在这里发展农耕。

天长日久,这些逻稳、马牧在旧军马场从事农业生产,繁衍生息,逐渐地成为了当地的居民,分散到这一带的各个地方,并且各自成了村落。

这些村落的名字,各以原居住者的姓氏,再加上他们过去所担任的职务,分别成为了某逻稳和某马牧。逻稳两个字,为了好写易记,慢慢地演变成了现在的“罗文”二字。

大工

清朝乾隆年间,黄河在豫北封丘县境内决口,因堵这次决口工程很大,人们都称它为大工口。

清政府忙派当朝官员人马会同当地官府和民工百姓前往合口。可是,一连合了半年,耗费银两不计其数,决口还是没有堵住。

大臣刘统勋向乾隆自荐督办合口之事,并且不需要更多的人马和银两。但是有一个请求:去合口这段日子里,凡是遇到的有功之臣,不法之辈,一律经自己亲手审问处理,请皇帝不要见怪。”

刘统勋领命以后,只带了两名随从,改装打扮,粗食布衣,步行朝河南的黄河决口走去。

一路上,他深入民间私访暗查,了解到一些贪官污吏,根本不理合口之事,却借机大发横财的真实情况,并暗暗地筹划合口的计划。

风尘仆仆的刘统勋一到工地,立即命令大小官员全部集合,当众公布所查访到的贪官污吏的罪行,并依法处决了几名贪官代表。并下令,各级官员只要自觉退赔交官的一概从轻发落,拒绝坦白不交待的,查出罪加一等。

这样一来,几天功夫,便收回贪官污吏的治黄款不计其数。他用这些钱,定了一个“合口抓钱”的方法:凡给河口送一锹土、扔一块石、献一根柳条者,不论大小,都能拿到和贡献东西数相同的钱。

早盼制服黄河的四方民工百姓,哪管什么钱不钱,成群结队地只管往大工而来,一起合起口来。这样,半年合不住的大工黄河决口,在刘统勋的带领下不到两个月就合住了。

为了纪念刘统勋这次在黄河合口,当地人们把决口附近村子的名字改叫成了叫大工。直到现在,黄河再也没有在大工决过口。而刘统勋治理黄河的故事一直流传到了现在。

应 举 镇

应举镇位于封丘县城西12公里,素有“封丘西大门”之称。相传,宋朝年间,该地是当时文人进京赶考途中的落脚点,在该地落脚休息的文人考试后均榜上有名、中得举人,因此得名应举

新中国成立以后,应举合作社是中国第一合作社,1958年4月15日,毛主席著文《介绍一个合作社》,向全国推荐了一个合作社——应举社,高度赞扬了应举人民艰苦奋斗,战天斗地,改变一穷二白面貌的革命精神,成为当时全国农村、农业战线上的一面光辉旗帜。

【 结 语 】

关于封丘地名,当地有一个顺口溜:“一个叫封丘的地方,姚务嘿啷啷,一溜十三岗,背后两杆枪(前运墙、后运墙),七罗文,八马牧,十二杏头,十王村,还有三岗加一顶(曹岗、马常岗、巨堽、蔡顶……”。这是民谚,是口口相传的乡土文化,也是代代流传的家乡历史。

《春秋》《左传》《史记》等书籍及有关资料显示,出现在古封丘地域的名字有平丘、虫牢、黄池、淳于、青陵台、临济、陈桥、金龙口等。这些村庄或城镇都有丰厚的文化积淀,有的尚可见诸史料,有的却深埋在历史的遗迹中,等待着我们去挖掘。

让更多人了解新乡

【特别鸣谢】封丘县委宣传部

【资料来源】《封丘地名故事》;史志新乡微信公众号、封丘电视台微信公众号;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免责声明】本平台转载、摘录内容只以传播为目的;版权、转载问题,请联系我们。

发布于:河南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 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布后的30日内与 新浪网联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