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小云生平二三事:得不到像梅兰芳一样的尊重,一怒之下离开北京

尚小云生平二三事:得不到像梅兰芳一样的尊重,一怒之下离开北京
如果不是戏迷的话,对于京剧中的四大名旦,大家可能只对梅兰芳比较熟悉,对其他人的关注可能比较少,其实之所以有“四大名旦”之说,是因为这4人对京剧艺术的推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四个人是并驾齐驱的。单说尚小云,他开创了“文武并重,歌舞兼长,清新英爽,洒脱大方”的京剧尚派艺术,对后世的影响十分深远,除此之外,这些名旦的为人处世的做法也受到当时人们的尊重。今天说说尚小云的生平二三事,你会对他有一个不一样的理解。
图片
“白皮鞋”
尚小云是有名的孝子,对母亲向来是绝对服从。老太太个子矮,要打儿子又够不着。尚小云就跪下让她打。成名后的尚小云出门总是西服革履。有段时间,市面儿上兴穿白色麂皮皮鞋,可老太太不让他穿。因为老年间,平日穿“白”鞋不吉利。尚小云只好出门时先穿上一双老太太通得过的鞋,然后,到门房再换上预先藏在那儿的时髦的白色麂皮皮鞋。回来时,在门房换下白皮鞋,再进屋见老太太。那时,他已大红大紫。别瞧出门已有自己的小卧车,先头一辆是“别克”,后来换了一辆叫“雪佛兰”,可穿什么鞋还得听老太太的。他不抽鸦片,但会烧鸦片。因为母亲及夫人都会抽,尚小云每天睡觉前要给她们烧烟。他不动烟酒,但并不讨厌别人有此癖好。有朋友来,他总是热情地递烟勘酒。
图片
”尚五块”
在梨园行和朋辈中,尚小云生性豪侠,能急人之所急,以疏财仗义享名。同行里有人若哈哈找上门,识与不识凡有求者,他亦不问情由,出手就给五块大洋。你可知,那年月一袋洋面才两块钱,三十五块大洋就能买一两金子啦!因此,他有“尚五块”、“尚大侠”之称。有时正和别人说着戏呢,听见门外小贩卖面茶、卖烫面饺的吆喝声,只要大家想吃,就让人叫进来,说:“全包了!你们吃吧。”吃完这个,门外又来了卖别的东西的,只要大家还想吃,他还让人叫进来,全包,管够。那时,像袁世海、李世芳、毛世来、艾世菊等富连成科班的学生,都喜欢在尚家拍戏。大家高兴,尚小云就高兴。
其他慈善事业,尚小云也从不输人。这个优点与他母亲的教育密不可分。尚老太太常说:“咱们当年穷苦无依,知道穷人的苦楚。现在托老天爷的福,有碗舒心饭吃,只要力所能及,就应当多帮穷苦人的忙。”所以,尚老太太病故,身后哀荣可比谭鑫培出殡风光。
图片
一怒而去
1949年,尚小云参加了政府为艺人办的讲习班,讲习班结束后,尚家开会商量:“荣春社”散了,今后该怎么办?决定成立北京市尚小云剧团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尚家还要演戏。叫《洪宣娇》,说的是太平军的故事。为了这出戏,他自掏腰包,置办了全新的行头(京剧服装的统称),要演出了,却迟迟得不到上级批准。后来,戏还是演了,但没有取得成功。
而真正让他感到不满的,还不是戏演得不好,而是管他的那些干部的态度。好像尚小云不再是角儿,什么事儿、包括戏里的事儿都不听取他的意见。与获得更多尊重、更多荣誉的梅(兰芳)、程(砚秋)相比,极具个性的尚小云更多地体味到粗暴、草率和冷落。他也是四大名旦,论人品、讲功夫,自己哪一点差了?“志高如鲁连,德高如闵謇,依本分只落得人轻贱。”尚小云吞不下这口气,终于离开北京,一怒而去。这一去,就是三年。
三年后回到北京,他住在校场六条一个有六七个房间的小院。这房子在那时不过是北京中等以下人家的住所,与尚家从前住的椿树十二条的宅院,简直无法相比。这一挪动,似乎已是对他未来命运的预示。好在,尚小云安之若素。北京市文化机关也意识到这个问题。他们在一份汇报里说:“我们对尚小云尊重不够,没有协助他演出(指《洪宣娇》一剧)作为重点,反而态度比较粗率……“
对于当时的老艺术家而言,讲究艺德,不仅表演艺术要好,而且做人也不能有偏差,这在今天来讲依然是十分珍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