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名鼎鼎回民支队,马本斋病逝,政委牺牲,后来去哪了

作者:忘情
摄制于1959年的《回民支队》,如今已成经典作品。片中果敢刚毅的马本斋,以及深明大义、英勇不屈,绝食九天殉国的马本斋母亲,给人们深刻印象。
图片
当然,片长105分钟的电影,不可能全景式展现回民支队的全貌,也不可能还原历史的全部。
1937年“七七”事变后,家住河北定县的回民刘文正,也组织当地回族青年抗击日军暴行。不久,刘文正率部投奔八路军,被授予“抗日义勇军第9支队”的番号。1937年冬,“抗日义勇军第9支队”被改编为“冀中回民干部教导队”,由肖秉钧出任队长,刘文正任副队长。这个教导队在定县、保定、安固一带活动,并于1938年春改称“回民总队”。之所以频繁变换番号,既有部队正规化建设需要的因素在内,也有迷惑敌伪的作用。
图片
马本斋
几乎在刘文正举义的同时,在河北献县老家赋闲5年之久的前独立21师第4团团长马本斋,登高一呼,大举义旗,组织起了“回民抗日义勇队”,奋起反击日寇侵略。刚开始,这支自发组成的回族抗日武装,内部主要依靠宗族关系维系,有着浓郁的民团性质,组成人员也颇为复杂。在有了一定规模声势后,在日伪的渗透下,曾出现不少问题。对此,同样在冀中一带活动的我军,不计得失地在各方面给予帮助。这对于旧军人出身的马本斋触动很大。
到1938年7月,在与八路军的接触中,已有深刻了解与认同的马本斋,正式提出“从此跟八路军走”。经冀中军区研究,决定将肖秉钧、刘文正的“回民总队”与马本斋的“回民抗日义勇队”合编,成立“冀中回民支队”。由马本斋任司令员,郭陆顺为政委,丁铁石为政治部主任。
图片
需要指出的是,回民支队并非由清一色的回民组成。在组建之初,上级为回民支队加强了不少汉族的军事及政工干部。回民支队在发展过程中,更是吸收了不少汉族战士,其中有不少人经过战斗洗礼,成了各级指挥员。因此,加强部队的团结教育,尽可能消除隔阂与误会,就成了回民支队常抓不懈的一项重点工作。支队还作出明确规定:汉族指战员在部队里禁止吃猪肉,也不能下汉族人开的饭馆,以免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经过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回民支队刚成立时曾发生的一些敏感问题,都得到了妥善解决。而且随着时间推移,部队中各族指战员相处越来越融洽。
图片
《回民支队》里的马本斋形象
在电影《回民支队》中,马本斋从举义旗起,就建立了骑兵部队。冀中平原确实是可供骑兵纵横驰骋的舞台。平坦的地形,让骑兵的机动性和突击力得到充分发挥。但建立骑兵不是件容易事,河北民间保有的马匹多是驮马和挽马,和骑乘马是完全两个概念。就算是骑乘马,要想训练成不惧战火和枪炮的战马,也绝非一蹴而就之事。如果说战马尚可通过缴获、外购和训练予以解决的话,养骑兵所需高昂费用,则是制约八路军骑兵发展的主要障碍所在。根据测算,养一个骑兵的费用,足以养三至四个步兵。
因为这些制约因素,直至1939年底,冀中回民支队才组建了1个骑兵连。连长白忠庆,指导员任震宇。
图片
从1938年11月到1942年5月,回民支队在冀中四处转战。据统计,在此期间该支队共进行大小战斗870次,毙伤俘日军13000余人,毙伤俘伪军、汉奸、特务23400余人,合计歼灭敌军36000余人。不过,回民支队也为此付出了沉重代价。政委郭陆顺于1942427日,在河北献县高官村阻击日军时英勇牺牲,年仅28岁。以被支队视为“掌上明珠”的骑兵连为例,在1942年残酷的“五一反扫荡”中,目标颇大的骑兵尽管骁勇异常,却难以冲出日军严密的封锁线,最终马匹全部损失。在这种情况下,存在了三年半之久的骑兵连被迫撤销建制,幸存的骑兵连指战员从此改行当了步兵。
由于冀中地区形势严峻,根据地几乎全成了敌占区和游击区,回民支队在冲出日军重重围堵后,奉命前往冀鲁边,后又辗转来到冀鲁豫根据地。1944年春,回民支队奉命保卫延安。积劳成疾的司令员马本斋于当年2月7日,在河南濮阳县小屯村不幸病逝,享年43岁。
图片
在陕北,回民支队被改编成1个团,在执行保卫陕甘宁边区任务的同时,开展大生产运动,减轻当地群众负担。抗战胜利结束后,这个团奉命抽调70名各级干部,组成1个团的组织框架,开赴东北。在东北,以这些原冀中回民支队出身的干部为骨干,组建了一个新的回民教导团。1947年,该团被入东北民主联军独立12师。1948年11月,东北野战军大军入关时,将独立12师编入第44军,改称157师。该师下属的469团,就是由回民教导团发展而来。
而留在陕甘宁边区的原冀中回民支队主力,在1946年解放战争爆发后,又调回了冀中军区,继续在其家乡为人民的解放而战斗。平津战役胜利结束后,原冀中回民支队被改编为河北省军区警备2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