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军事 • 正文

杨靖宇牺牲:日军赞“大大的英雄”举行慰灵祭

杨靖宇将军。(资料片,马继民提供)

  倾听马继民诉说爷爷杨靖宇将军的抗日传奇———

  他的事迹化作丰碑顶立天地间

  一座东北边陲小城,因一位英雄而得名。1940年,抗日英雄杨靖宇在这里壮烈殉国。为了纪念这位著名抗日将领,当地政府将濛江县改名为靖宇县。

  光阴荏苒,75年弹指过去,可英雄始终没有离我们远去,杨靖宇将军的事迹化作丰碑顶立天地间,鼓舞了一代又一代年轻人!

  作为英雄后代,嫡孙马继民更是深受鼓舞:从军4年,退伍后原本在郑州铁路局工作的他,2005年7月7日,接受靖宇县县委县政府的聘请,来到这块爷爷曾为之付出生命的地方工作。

  10年来,他协助有关部门对靖宇县境内的抗联遗址遗迹进行勘查,设立保护范围并立碑说明;对抗联文化和杨靖宇精神进行挖掘和整理,出版了《杨靖宇将军故事百篇》和《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军史》等书籍。

  “我为自己能在爷爷殉国的这片热土上贡献力量而自豪。”面对记者,马继民激动不已:75年来,爷爷的精神早已融入白山黑水每一寸土地,化作每一个华夏儿女心中奔腾的血脉!

  青年时期的杨靖宇。(资料片,马继民提供)

  追寻真理,踏上革命道路

  “虽然我从未见过爷爷,但他的高大形象永远矗立在我心间。”谈起爷爷杨靖宇,马继民有着和别人不一样的感悟。上小学前,他不知道自己就是杨靖宇的后人。小时候,每次看到连环画里那个高大威武的英雄,他都特别崇拜。直到7岁,母亲带他到靖宇烈士陵园祭拜,说“这是你爷爷”时,他这才发现陵园里那尊雕像居然和连环画里的一模一样。

  “从那时起,爷爷的形象在我心里越发高大。”马继民告诉记者,上学后,他特别渴望了解爷爷的事迹,很多细节到现在仍然张口就来:1905年2月,爷爷出生于河南省确山县李湾村,原名马尚德——这个名字他只用了十几年。为了躲避敌人迫害,他先后用过张贯一、乃超、元海、周敏、杨占山等化名。

  但让马继民印象最深的,还是从小妈妈就告诉他,“你爷爷是个爱学习的典范”。幼年时,杨靖宇在村私塾就读,后来以优异成绩考入确山县高等小学(今确山县靖宇小学)读书。几年后,又考入河南省纺织染料工程学校(现河南工程学院)学习。

  “热爱学习,追寻真理,使爷爷踏上了抗日救亡之路!”越研究爷爷的成长经历,马继民就越感慨:“爷爷为什么能够百折不挠?那是因为他在学习中接触了革命思想,树立了坚定的理想信念。”

  马继民介绍说,爷爷杨靖宇在校期间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他奉党团组织指示,领导了豫南农民起义,即“确山暴动”。在这场斗争中,杨靖宇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后来,杨靖宇又领导刘店秋收起义,在河南最早建立党领导的农民革命武装,广泛开展豫南游击战争。之后他到上海参加中共中央举办的干部训练班学习,随后奔赴东北。

  “从这时起,爷爷就与白山黑水结下了血肉之情。”马继民告诉记者。

  坐落在杨靖宇殉国地的杨靖宇将军塑像。戴士民 摄

  驰骋雪原,让侵略者闻风丧胆

  “爷爷的一生,是抗争的一生,更是不屈的一生。”作为东北抗联文化暨杨靖宇精神研究会执行会长,马继民对爷爷的了解和研究特别深:爷爷到东北后不久,被中共满洲省委书记刘少奇派到抚顺,任中共抚顺特别支部书记。他在西露天矿上找了一个下井挖煤的活,很快就在抚顺建立了党的秘密组织。

  被派往南满地区后,杨靖宇整顿和重建中国工农红军磐石游击队和海龙游击队。后来这两支部队发展成为东南满抗日战场的劲旅——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杨靖宇担任总司令兼政治委员。日本关东军视抗联第一路军为“满洲治安之癌”,屡次进行重点讨伐。

  马继民告诉记者,爷爷杨靖宇在寒无棉衣、食无粮、住无处的情况下,制定了“保存实力,化整为零,分散游击”的战略计划。他有自己的战术思想,即“三大绝招、四快、四不打”——“三大绝招”:半路伏击,远途奔袭,化装袭击;“四快”:集结快,出击快,分散快,转移快;“四不打”:不能予敌以痛击的仗不打,于群众利益有危害的仗不打,不占据有利地势的仗不打,无战利品可缴的仗不打。

  有了这些战术思想,杨靖宇领导抗联打了许多胜仗,人民受到鼓舞,敌人感到沮丧。一个俘虏兵说:“我们在山里讨伐时,从不敢在树林里过夜,怕遭抗联袭击。”马继民告诉记者:“在敌我力量极其悬殊的情况下,爷爷率领抗联将士先后歼敌18万余人,牵制60万关东军不能南下入关作战,有力地配合了全国抗日战争。”

  英勇不屈,为中华民族树起一座不朽丰碑

  “爷爷的一生虽然短暂,但他的精神将彪炳千秋。”马继民说。

  1940年初,抗联警卫旅参谋丁守龙叛变,爷爷杨靖宇和第一路军总部的行踪暴露。日军不仅出动飞机侦察,还调动数万人封锁山林日夜搜索。

  为牵制敌人,掩护大部队突围,杨靖宇只身一人来到濛江县保安村二道崴子,在一个小窝棚里度过了他人生中的最后一个夜晚。

  人们不会忘记这悲壮的时刻:1940年2月23日下午4时30分,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兼政委杨靖宇,壮烈殉国。

  杨靖宇牺牲后,敌人把他的遗体运下山后,残忍地用铡刀铡下头颅,又令濛江民众医院医生剖腹检查。结果发现他的胃饿得变了形,里面一粒粮食也没有,只有尚未消化的草根、树皮和棉絮。

  看着眼前情景,不仅在场的中国医生流下了眼泪,就连残暴的侵略者也震惊了。当年参与“围剿”的伪通化省警备厅长岸谷隆一郎不得不承认:“虽为敌人,睹其壮烈亦为之感叹:大大的英雄!”他特意为杨靖宇举行了“慰灵祭”。

  这些年,马继民始终珍藏着一首诗:“头颅可断腹可剖,烈忾难消志不磨。碧血青蒿两千古,于今赤旆满山河。”他介绍说,这是1949年5月,著名史学家、文学家郭沫若在瞻仰杨靖宇将军遗首时,挥毫写下的《咏杨靖宇将军》。

  这些年来,杨靖宇的家人和亲属大都在铁路上当工人,没有一个人向组织伸过手。马继民说:“作为英雄后代,我们不能给爷爷丢脸。”

  ■本报记者 刘建伟 特约记者 乔振友

分享

军事频道精选

阅读推荐

热门图片

精彩视频

  青年时期的杨靖宇。(资料片,马继民提供)

  追寻真理,踏上革命道路

  “虽然我从未见过爷爷,但他的高大形象永远矗立在我心间。”谈起爷爷杨靖宇,马继民有着和别人不一样的感悟。上小学前,他不知道自己就是杨靖宇的后人。小时候,每次看到连环画里那个高大威武的英雄,他都特别崇拜。直到7岁,母亲带他到靖宇烈士陵园祭拜,说“这是你爷爷”时,他这才发现陵园里那尊雕像居然和连环画里的一模一样。

  “从那时起,爷爷的形象在我心里越发高大。”马继民告诉记者,上学后,他特别渴望了解爷爷的事迹,很多细节到现在仍然张口就来:1905年2月,爷爷出生于河南省确山县李湾村,原名马尚德——这个名字他只用了十几年。为了躲避敌人迫害,他先后用过张贯一、乃超、元海、周敏、杨占山等化名。

  但让马继民印象最深的,还是从小妈妈就告诉他,“你爷爷是个爱学习的典范”。幼年时,杨靖宇在村私塾就读,后来以优异成绩考入确山县高等小学(今确山县靖宇小学)读书。几年后,又考入河南省纺织染料工程学校(现河南工程学院)学习。

  “热爱学习,追寻真理,使爷爷踏上了抗日救亡之路!”越研究爷爷的成长经历,马继民就越感慨:“爷爷为什么能够百折不挠?那是因为他在学习中接触了革命思想,树立了坚定的理想信念。”

  马继民介绍说,爷爷杨靖宇在校期间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他奉党团组织指示,领导了豫南农民起义,即“确山暴动”。在这场斗争中,杨靖宇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后来,杨靖宇又领导刘店秋收起义,在河南最早建立党领导的农民革命武装,广泛开展豫南游击战争。之后他到上海参加中共中央举办的干部训练班学习,随后奔赴东北。

  “从这时起,爷爷就与白山黑水结下了血肉之情。”马继民告诉记者。

  坐落在杨靖宇殉国地的杨靖宇将军塑像。戴士民 摄

  驰骋雪原,让侵略者闻风丧胆

  “爷爷的一生,是抗争的一生,更是不屈的一生。”作为东北抗联文化暨杨靖宇精神研究会执行会长,马继民对爷爷的了解和研究特别深:爷爷到东北后不久,被中共满洲省委书记刘少奇派到抚顺,任中共抚顺特别支部书记。他在西露天矿上找了一个下井挖煤的活,很快就在抚顺建立了党的秘密组织。

  被派往南满地区后,杨靖宇整顿和重建中国工农红军磐石游击队和海龙游击队。后来这两支部队发展成为东南满抗日战场的劲旅——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杨靖宇担任总司令兼政治委员。日本关东军视抗联第一路军为“满洲治安之癌”,屡次进行重点讨伐。

  马继民告诉记者,爷爷杨靖宇在寒无棉衣、食无粮、住无处的情况下,制定了“保存实力,化整为零,分散游击”的战略计划。他有自己的战术思想,即“三大绝招、四快、四不打”——“三大绝招”:半路伏击,远途奔袭,化装袭击;“四快”:集结快,出击快,分散快,转移快;“四不打”:不能予敌以痛击的仗不打,于群众利益有危害的仗不打,不占据有利地势的仗不打,无战利品可缴的仗不打。

  有了这些战术思想,杨靖宇领导抗联打了许多胜仗,人民受到鼓舞,敌人感到沮丧。一个俘虏兵说:“我们在山里讨伐时,从不敢在树林里过夜,怕遭抗联袭击。”马继民告诉记者:“在敌我力量极其悬殊的情况下,爷爷率领抗联将士先后歼敌18万余人,牵制60万关东军不能南下入关作战,有力地配合了全国抗日战争。”

  英勇不屈,为中华民族树起一座不朽丰碑

  “爷爷的一生虽然短暂,但他的精神将彪炳千秋。”马继民说。

  1940年初,抗联警卫旅参谋丁守龙叛变,爷爷杨靖宇和第一路军总部的行踪暴露。日军不仅出动飞机侦察,还调动数万人封锁山林日夜搜索。

  为牵制敌人,掩护大部队突围,杨靖宇只身一人来到濛江县保安村二道崴子,在一个小窝棚里度过了他人生中的最后一个夜晚。

  人们不会忘记这悲壮的时刻:1940年2月23日下午4时30分,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兼政委杨靖宇,壮烈殉国。

  杨靖宇牺牲后,敌人把他的遗体运下山后,残忍地用铡刀铡下头颅,又令濛江民众医院医生剖腹检查。结果发现他的胃饿得变了形,里面一粒粮食也没有,只有尚未消化的草根、树皮和棉絮。

  看着眼前情景,不仅在场的中国医生流下了眼泪,就连残暴的侵略者也震惊了。当年参与“围剿”的伪通化省警备厅长岸谷隆一郎不得不承认:“虽为敌人,睹其壮烈亦为之感叹:大大的英雄!”他特意为杨靖宇举行了“慰灵祭”。

  这些年,马继民始终珍藏着一首诗:“头颅可断腹可剖,烈忾难消志不磨。碧血青蒿两千古,于今赤旆满山河。”他介绍说,这是1949年5月,著名史学家、文学家郭沫若在瞻仰杨靖宇将军遗首时,挥毫写下的《咏杨靖宇将军》。

  这些年来,杨靖宇的家人和亲属大都在铁路上当工人,没有一个人向组织伸过手。马继民说:“作为英雄后代,我们不能给爷爷丢脸。”

  ■本报记者 刘建伟 特约记者 乔振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