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一多

聞一多

聞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生於湖北黃岡浠水。家傳淵源,自幼愛好古典詩詞和美術,原名聞家驊,又名多、亦多、一多,字友三、友山。中國現代偉大的愛國主義者,堅定的民主戰士,中國民主同盟早期領導人,中國共產黨的摯友、詩人、學者、民主戰士。新月派代表詩人。作品主要收錄在《聞一多全集》中。1923年9月7日,聞一多詩集《紅燭》出版。1946年7月15日,中國詩人、學者聞一多在李公朴的追悼會上發表演說,隨即在昆明街頭被暗殺。

基本信息

生平經歷

聞一多聞一多

光緒二十五年十月二十二日(1899年11月24日)生於湖北省蘄水縣(今湖北省黃岡市浠水縣)下巴河鎮聞家鋪的一個書香門第。

1912年考入北京清華學校,喜讀中國古代詩集、詩話、史書、筆記等。1916年開始在《清華周刊》上發表系列讀書筆記,總稱《二月廬漫記》。同時創作舊體詩。1919年五四運動時積極參加學生運動,曾代表學校出席全國學聯會議(上海)。

1920年4月,發表第一篇白話文《旅客式的學生》。同年9月,發表第一首新詩《西岸》。

1921年11月與梁實秋等人發起成立清華文學社,次年3月,寫成《律詩底研究》,開始系統地研究新詩格律化理論。

1922年7月趕美國芝加哥美術學院學習。年底出版與梁實秋合著的《冬夜草兒評論》,代表了聞一多早期對新詩的看法。1923年出版第一部詩集《紅燭》,把反帝愛國的主題和唯美主義的形式典範地結合在一起。1925年5月回國後,歷任國立第四中山大學(1928年更名為中央大學,1949年更名為南京大學)、國立武漢大學(任文學院首任院長並設計校徽)、國立青島大學(現中國海洋大學)、北京藝術專科學校、政治大學、清華大學、西南聯合大學教授,曾任北京藝術專科學校教務長、南京第四中山大學外文系主任、武漢大學文學院長、國立青島大學(後改為國立山東大學)文學院長。

1925年7月4日發表《七子之歌》,寫出中國被列強擄掠的七片土地的聲音。

1928年出版第二部詩集《死水》,在頹廢中表現出深沉的愛國主義激情。此後致力於古典文學的研究。對《周易》《詩經》《莊子》《楚辭》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被郭沫若稱為“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1937年抗戰開始,他在昆明西南聯大任教。抗戰八年中,他留了一把鬍子,發誓不取得抗戰的勝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戰到底的決心。1943年後,因目睹國民政府的腐敗,於是奮然而起,積極參加反對獨裁,爭取民主的鬥爭。

聞一多1945年為中國民主同盟會委員兼雲南省負責人、昆明《民主周刊》社長。一二一慘案發生後,他更英勇地投身愛國民主運動,反對蔣介石的獨裁統治。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被國民黨特務殺害的李公朴先生大會上,發表了著名的《最後一次的講演》,當天下午即被國民黨昆明警備司令部下級軍官湯時亮和李文山殺害。

遺著由朱自清編成《聞一多全集》四卷。

人生轉折

由狂放歸於沉靜

1912年,年僅13歲的聞一多從湖北鄉間一戶富裕人家來到北京清華學校,開始接觸到西方文化。1922年他赴美留學專攻美術。從考入清華到1925年留美歸來這十餘年間,聞一多基本是沉浸在藝術與文學之間,對政治只是偶有所涉。

聞一多的家庭聞一多的家庭

在回國近兩年的時間裡,聞一多耳聞目睹的都是陰謀、戰爭、屠殺,面對民族的巨大災難,他再也難抑悲憤,發表了《貢獻》、《罪過》、《收回》、《你指著太陽起誓》、《心跳》、《一句話》等充滿愛國激情和痛撻社會現實的詩歌。但火山噴發之後,他又備感無奈,最終走了一條文人的傳統老路,躲進書齋,鑽入故紙堆,成了對世事過問無多僅求獨善其身的冷靜學者。

由“自由學者”轉為鬥士

抗日戰爭的爆發,使聞一多等學院派知識分子的處境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在從北京到昆明的大轉移中,聞一多參加了歷時兩個多月、橫跨湘黔滇三省共三千餘華里的步行團。對社會下層生活的真切了解,埋下了他思想變化的契機。同時他本人的生活水平急劇下降,迅速貧困化,使他觀察問題的角度發生了極為重要的變化。

聞一多的變化,是從1943年春蔣介石的《中國之命運》一書在昆明發售開始的。蔣介石在這本書中公開宣揚一個黨、一個主義、一個領袖的專制主義。他不僅反對共產主義,連自由主義也不能容忍,認為二者都是“文化侵略最大的危機和民族精神最大的隱患”。這是一向信仰民主自由的人們所難以接受的。聞一多這樣寫 道:“《中國之命運》一書的出版,在我個人是一個很重要的關鍵。我簡直被那裡面的義和團精神嚇一跳,我們的英明的領袖原來是這樣想法的嗎?五四給我的影響太深,《中國之命運》公開向五四挑戰,我是無論如何受不了的。”

不久,聞一多偶然讀到了延安詩人田間的幾首詩,深為其中的戰鬥精神所震驚,立即寫了《時代的鼓手——讀田間的詩》一文公開發表,在大後方引起了一陣波動。 隨後他又寫了一系列針對現實的雜文,開始吶喊。同時他急切地閱讀各種左傾書籍,詳細了解共產黨的各種情況。趙超構的《延安一月》中關於全延安只有“四個警察”的記述使他印象極為深刻,認為“只有在那樣的新社會秩序下,青年人才可以毫無阻礙地接受民主的教育。”

具有詩人浪漫氣質的聞一多的轉變是迅猛徹底的。他於1944年夏在羅隆基吳晗的介紹下秘密加入民盟,並表示“將來一定請求加入共產黨”。從此,他在共產黨的秘密領導下全身心地投入到爭民主的運動中去。當然在內心深處他對學術並不能完全忘懷,曾多次對人說自己感到有些空虛,希望實現政治民主之後便回到書房 好好讀十年、二十年書。但這已無法實現了,1946年7月15日,他在勇敢地作了《最後一次演講》後,便被暗殺於昆明街頭。

個人榮譽

聞一多任武漢大學文學院院長兼中文系主任,從此致力於中國古代文學研究。1930年轉任青島大學文學院長兼國文系主任。1932年定居北京,任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抗日戰爭爆發後,在由北大、清華、南開三校組成的長沙臨時大學任教。 1938年到昆明西南聯合大學任教授。此時,他廣泛地研究了中國古代文化遺產,由唐詩研究開始,上溯先秦漢魏六朝,乃至於古代神話、甲骨文鐘鼎文,以文學為中心,旁涉民俗學社會學人類學,形成一個完整的中國文學史和文化史的研究體系。對《周易》《詩經》《莊子》《楚辭》研究的學術貢獻尤大,著有《神話與詩》、《唐詩雜論》、《古典新義》等專著。1942年出版《楚辭校補》,得到學術界的普遍讚譽。

人物評價

聞一多先生是一位偉大的詩人。早在20世紀20年代,他的詩集《紅燭》及後來的《死水》出版,成為現代詩壇上的經典之作,聞一多也成為飲譽一時的“狂放”詩人。

聞一多先生更是一位知識淵博的大學者。自從1932年到清華任教後,開始潛心於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對《詩》、《周易》、古代神話、《莊子》、楚辭、金石、甲骨文以及唐詩等均有很深的研究,並著有《天問疏證》、《九歌·九章解詁》、《離騷解詁》、《詩經新義》等書。他對《周易》、《詩經》、《莊子》及楚辭的研究,被郭沫若先生稱為:“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文學年表

1899 出生於湖北省浠水縣下巴河鎮;父親是清末秀才,具有維新思想。
1904 在父親的安排下進入私塾讀書,除熟讀《三字經》、《幼學瓊林》、《四書》等舊學外,還採用當時新編的教材,學習國文、歷史、博物等課程。

聞一多手跡聞一多手跡

1910 入武昌兩湖師範附屬小學讀書,課餘熱心閱讀各種報紙和介紹西方文學的書刊。
1911 辛亥革命在所就讀的學校武昌爆發。
1912 春天,考取北京清華學校湖北籍備取第一名;年末,赴北京參加清華學校複試,獲正取第二名。
1913 入北京清華學校中等科一年級;和同學自編自演獨幕話劇《革命軍》。
1914 擔任《清華週刊》編輯。
1917 清華學校中等科畢業,進入高等科。
1919 五四運動爆發,聞一多被推選為清華學生代表團成員,曾手抄嶽飛詞「滿江紅」貼於學校食堂的大門上,表達愛國之情,並帶領清華同學參加宣傳抗議的遊行活動。
暑假,代表清華學校到上海參加全國學聯成立大會。
秋天,與同班同學成立美術社,任《清華學報》美術副編輯。
1920 在《清華週刊》發表第一首新詩〈西岸〉,屬名聞一多。
與同學梁思成、楊廷寶發起宗旨為「研究藝術及其與人生的關係」的文藝團體「美司斯」(Muse,希臘神話中司文學、美術的女神)。
1921 李大釗、馬敘倫為首的「八校教職員索薪團」展開請願遊行活動,向北洋政府「索薪」,遭到北洋政府的鎮壓。清華與北京各校聯合舉行罷課罷考,以抗議北洋政府的暴行。聞一多因此被學校處罰留級一年。
「清華文學社」成立,聞一多為社友。
1922 回故鄉與高真女士結婚。
乘輪船赴美留學。
月初,到達美國芝加哥。
正式入美國芝加哥大學美術學院上課。
1923 轉學到科羅拉多大學美術系;經郭沫若介紹,由上海泰東圖書局出版第一本詩集《紅燭》,其中許多詩作表現聞一多的愛國思想。
1924 興趣由繪畫轉向文學,開始研究中國古典詩歌與英國近代詩歌。
暑假,在芝加哥與梁實秋、羅隆基、潘光旦等人組成國家主義(民族主義)團體「大江會」。
1925 春天,轉學紐約美術學院,繼續學畫寫詩。
中旬乘船離開美國,月底回到中國;一回到上海馬上把所有的洋裝都扔到海裡,從此都穿長衫布鞋。
由「大江會」所發行的《大江》季刊創刊,聞一多發表了〈長城下之哀歌〉、〈我是中國人〉、〈洗衣歌〉等三首愛國詩歌。
任北京藝術專科學校教務長。
1926 與徐志摩等人創刊《晨報‧詩鐫》,並發表〈文藝與愛國──紀念三月十八〉,表達愛國思想。
在《晨報‧詩鐫》發表詩論〈詩的格律〉及著名詩篇〈死水〉。
暑假辭去北京藝術專科學校職務。
秋天,應友人潘光旦之約到上海吳淞政治大學任訓導工作;不久,女兒夭亡,從上海回故鄉,作〈也許〉、〈忘掉她〉等詩篇。
1927 春天,應國民革命軍總政治部主任鄧演達之約,任武漢總政治部藝術股股長,親自繪製反對封建軍閥的壁畫。
夏天,與徐志摩、饒孟侃等人在上海籌辦《新月》雜誌,刊物於隔年三月出版。
秋天,任南京第四中山大學(後改名中央大學)外文系主任。
1928 由上海新月書店出版第二本詩集《死水》,在內容上仍有鮮明的愛國思想,形式上則講究新詩的格律。
《新月》雜誌創刊,聞一多任編輯之一。
暑假後,任武漢大學外文系教授;開始致力於唐詩的相關研究。
1929 武漢大學內部派系之爭日益嚴重,聞一多不願捲入其中,辭職回鄉,繼續研究唐代文學。
1930 秋天,任青島大學文學院院長兼國文系主任。
1931 發表長詩〈奇蹟〉;此後放下新詩創作,專注於學術研究。
1932 暑假後,回母校清華大學任中文系教授,此時系主任為朱自清,兩人自此成為一生的諍友;除在清華大學任教外,亦在北京大學、燕京大學、藝術專科學校兼課;學術研究方面由唐詩研究上溯《詩經》、《楚辭》及兩漢六朝詩的研究。
1933 為臧克家詩集《烙印》作序。
1934 與葉公超、楊振聲、餘上沅、林徽音等人籌辦的《學文》月刊創刊。
1936 暑假,赴河南安陽現場調查甲骨文發掘的情況。
1937 蘆溝橋事變爆發,抗日戰爭開始;七月中旬,聞一多帶著家人及少數重要稿件逃離北京,回到故鄉。
在武漢與神交十多年的郭沫若第一次見面。
長沙臨時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的聯合組織)正式上課,聞一多隻身前往設在南嶽聖經學校的文學院講課。
南京失守,長沙臨時大學奉命遷校昆明;聞一多拒絕坐車乘船繞道越南轉赴昆明的安排,報名參加學生組織的「湘黔滇旅行團」,徒步「長征」三千多裡,體驗戰時和集體生活。
1938 「湘黔滇旅行團」啟程,由於長途跋涉,開始蓄鬍,一直到抗戰勝利才把鬍子剃去。
經過六十八天的跋涉,「湘黔滇旅行團」抵達昆明。
長沙臨時大學改為西南聯合大學;聞一多開設「詩經」、「楚辭」、「爾雅」、「古代神話」、「中國文學史分期研究」等課程。
1939 西南聯大新校舍建成,聞一多擔任教授會書記,負責與常委(三校負責人)、教授間的聯繫工作。
1940 秋天,因朱自清休假,代理中文系主任。
1941 秋天,提議成立清華大學文科研究所;由馮友蘭任所長,聞一多主持中國文學部的研究工作。
1942 由國民圖書出版社出版《楚辭校補》,這是十年研究的成果。
1943 秋天,開始與英國友人合作編選《中國新詩選譯》,其間讀到解放區詩人田間、艾青的詩歌,非常欣喜。
作〈時代的鼓手──讀田間的詩〉,發表於《生活導報周年紀念文集》。
給臧克家信,此信顯示聞一多的文學史研究逐漸和現實社會與政治結合;此後聞一多對國民政府統治下官員貪汙、百姓窮困、物價飛漲等的社會現實有更直面的批判。
1944 因物價飛漲,生活困難,不得不業餘治印,並在昆華中學兼任國文教員,以補貼家用。
配合五四運動二十五周年紀念發表演說,使聞一多從書齋走到群眾之中。
初夏,在吳唅的邀請說服下,聞一多參加民主同盟。
在昆明各界五千多人參加的「雙十節」紀念大會上發表演說,題為「保衛大西南」,會後,大後方掀起民主運動的新高潮,圖書審查機關對聞一多文章的檢查日趨嚴格。
民主同盟機關刊物《民主週刊》創刊,聞一多為民主同盟雲南支部委員兼任編輯委員。
參加雲南各界舉行的雲南護國紀念大會,並發表演說,號召擴大民主運動,會後參加群眾遊行。
1945 起草〈昆明文化界關於挽救當前危局的主張〉宣言。
昆明學生在雲南大學操場舉行五四紀念會,聞一多發表演說,會後參加萬人大遊行;在西南聯大五四朗誦會上,聞一多朗誦艾青的〈大堰河〉。
為紀念詩人節寫作〈人民的詩人──屈原〉,發表於詩人節特刊《詩與散文》。
日本向同盟國投降;隔天,聞一多聽到這個訊息,將留了七年的長髯剃掉。
任民主同盟中央執行委員、民主同盟雲南省支部宣傳委員兼《民主週刊》社社長。
邀請張奚若、楚圖南、聞家駟、尚鉞、吳唅、費孝通等人組成《時代評論》週刊編委會,由費孝通任主編。
晚,西南聯大、雲南大學、中法大學、英語專科學校等四校學生自治會在西南聯大新校舍草坪上召開反對內,呼籲和平的時事座談會,聞一多到場發表講話,會場被國民政府駐軍包圍。
昆明學生集體罷課,抗議雲南省政府前晚頒布的禁止集會遊行的命令。
國民黨特務闖入雲南大學、中法大學、聯大工學院、師範學院、聯大附中等校,擊斃南菁中學教師、西南聯大學生、昆華工校學生等四人,炸傷二十多人,為震驚全國的昆明「一二‧一慘案」。
寫作雜文〈獸‧人‧鬼〉,嚴詞批評重慶政府的暴行。
十二月下旬,寫〈「一二‧一」運動始末記〉。
1946 主持「昆明各界慶祝政治協商會議成功、抗議重慶「二‧一○」血案、堅持懲辦「一二‧一」禍首大會」,並親自修改大會宣言,會後參加萬人大遊行。
參加「一二‧一」死難四烈士的葬禮,以殯儀主席團身分,和青年學生堅持八個多小時的遊行,最後主持安葬儀式。
西南聯大奉命結束,聯大學生開始分批復員。
六月底,和昆明進步人士組織「爭取和平聯絡會」,發起反內戰簽名運動。
中國民主同盟重要人士李公樸遇害,隔日清晨逝世;昆明一時謠言紛起,傳言聞一多為黑名單上的第二號人物。
參加李公樸治喪委員會的會議,會中慷慨陳詞;下午,在民主週刊社為李公樸被刺事件出席記者招待會;五點散會,由長子立鶴陪同回家,快到宿舍門前,被美製衝鋒槍暗殺身亡,長子立鶴身負重傷,經搶救後脫險。
上海各界人民五千餘人舉行公祭李公樸、聞一多、陶行知三先生的大會。

主要著作

聞一多聞一多紀念雕像

《冬夜草兒評論》與梁實秋合著,1922,清華文學社

《紅燭》(詩集)1923,泰東;1981,人文

《死水》(詩集)1928,新月;1980,人文

《聞一多全集》(1一4冊)1948,開明;1982,三聯

《聞一多選集》1951,開明

《聞一多詩文選集》1955,人文

《聞一多青少年時代詩文集》1983,雲南人民

《聞一多論新詩》(評論)1985,武漢大學出版社

《楚辭補校》(古典文學研究)1942,重慶國民圖書出版社

《神話與詩》(古典文學研究)1956,古籍

《古典新義》(上下冊,古典文學研究)1956,古籍

《唐詩雜論》(古典文學研究)1956,古籍

《聞一多論古典文學》1984,重慶出版社

《離騷解詁》(古典文學研究)1985,上海古籍

家庭

聞一多聞一多先生與夫人高孝貞

聞一多先生的婚姻完全是由父母包辦的。早在1912年,14歲的聞一多剛考上清華大學時,父母就為他訂下了娃娃親。對象叫高孝貞,黃岡路口人,比聞一多小4歲,出生在一個官宦之家,和聞家還是姨表親。

1922年初,他接到父親催他回家結婚的信。對於這門婚事聞一多很不滿意。但是,聞一多是個大孝子,還是回到了家鄉,答應與高孝貞結婚。

婚後的高孝貞為人賢惠,也很能幹,善解人意。因此,夫妻之間彼此也十分恩愛。不久,高孝貞女士進入武昌女子職業學校讀書。進校後由於接受了新知識、新思想,加之有聞一多的薰陶和感染,高孝貞也從一個生活伴侶,逐漸成為了聞一多先生事業上的有力支持者。

高孝貞女士為聞一多養育了四男四女,四男是長子立鶴、次子立雕、三子立鵬,四子立鴻早夭;四女中的立瑛和立燕二人早夭。成人的有聞銘和聞。

聞一多先生被害時,長女聞銘才13歲,她也是父親非常疼愛的兒女之一。聞先

聞一多故居聞一多故居
生生前給女兒聞銘的信中暱稱她為“大妹”。

聞一多先生的小女兒,在他的子女中,她是惟一一個繼承了父親的事業,從事古典文學研究的學者。聞一多先生犧牲時,她才9歲。

長子聞立鶴(1927—1981),又名高克。聞一多先生的長子,生於1927年。

次子聞立雕(1928—),又名韋英,聞一多先生的次子。

三子聞立鵬(1931—),著名的油畫家,中央美術學院教授。

孫子聞黎明(1950—),聞一多先生的長孫,聞一多先生的二子聞立雕之子。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所思想史研究室主任,兼任中國近代文學會聞一多研究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和秘書長,以及全國聞一多研究會的理事。

故居

聞一多故居位於青島市市南區魚山路5號中國海洋大學校園東北角海洋大學內,為一紅瓦黃牆玲瓏別致的二層樓房,著名詩人、學者和民主戰士聞一多於1930年夏至1932夏曾住在這裡,故稱“一

聞一多故居聞一多故居
多樓”,樓前立有聞一多石雕像,並鐫有其學生臧克家撰寫的碑文。該建築建於20世紀20年代,具有南歐建築風格,磚石結構,地上兩層,有地下室和閣樓,屋頂呈四面坡狀,占地面積214平方米,建築面積607平方米。聞一多住於南面一間房子,面積約20平方米。1930年8月,他應聘來到青島擔任青島大學文學院院長,中文系主任,一直到1932年夏,就住在此樓內,故此樓又稱“一多樓”。1984年,青島海洋大學將此樓闢為聞一多舊居展室,樓前立有聞一多塑像,並鐫有其學生臧克家撰寫的碑文。該故居現為青島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新中國成立以來“雙百”人物

為推動民眾性愛國主義教育活動深入開展,迎接新中國成立60周年,經中央批准,中央宣傳部、中央組織部中央統戰部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黨史研究室民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全國總工會、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解放軍總政治部等11個部門聯合組織開展評選“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和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活動。
在投票評選的基礎上,經過有關部門審核、組委會評審組專家投票等程式,最終評選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和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此名單由全國“雙百”評選活動組委會2009年9月10公布。
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名單(按姓氏筆畫排序):
八女投江 | 于化虎 | 小葉丹 | 馬本齋 | 馬立訓 | 方誌敏 | 毛澤民 | 毛澤覃 | 王爾琢 | 王盡美 | 王克勤 | 王若飛 | 鄧萍 | 鄧中夏 | 鄧恩銘 | 韋拔群 | 馮平 | 盧德銘 | 葉挺 | 葉成煥 | 左權 | 白求恩 | 任常倫 | 關向應 | 劉老莊連 | 劉伯堅 | 劉志丹 | 劉胡蘭 | 吉鴻昌 | 向警予 | 尋淮洲 | 戎冠秀 | 朱瑞 | 江上青 | 江竹筠 | 許繼慎 | 阮嘯仙 | 何叔衡 | 佟麟閣 | 吳運鐸 | 吳煥先 | 張太雷 | 張自忠 | 張學良 | 張思德 | 曠繼勛 | 李白 | 李林 | 李大釗 | 李公朴 | 李兆麟 | 李碩勛 | 楊殷 | 楊子榮 | 楊開慧 | 楊虎城 | 楊靖宇 | 楊闇公 | 肖楚女 | 蘇兆征 | 鄒韜奮 | 陳延年 | 陳樹湘 | 陳嘉庚 | 陳潭秋 | 冼星海 | 周文雍陳鐵軍夫婦 | 周逸群 | 明德英 |林祥謙 | 羅亦農 | 羅忠毅 | 羅炳輝 | 鄭律成 | 惲代英 | 段德昌 | 賀英 | 趙一曼 | 趙世炎 | 趙尚志 | 趙博生 | 趙登禹 | 聞一多 | 埃德加·斯諾 |夏明翰 | 格里戈里·庫里申科 | 狼牙山五壯士 |聶耳 | 郭俊卿 | 錢壯飛 | 黃公略 | 彭湃 | 彭雪楓 | 董存瑞 | 董振堂 | 謝子長 |魯迅 | 蔡和森 | 戴安瀾 | 瞿秋白
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名單(按姓氏筆畫排序):
丁曉兵 | 馬萬水 | 馬永順 | 馬恆昌 | 馬海德 | 中國女排五連冠群體 | 孔祥瑞 | 孔繁森 | 文花枝 | 方永剛 | 方紅霄 | 毛岸英 | 王傑 | 王選 | 王瑛 | 王樂義 | 王有德 | 王啟民 | 王進喜 | 王順友 | 鄧平壽 | 鄧建軍 | 鄧稼先 | 叢飛 | 包起帆 | 史光柱 | 史來賀 | 葉欣 | 甘遠志 | 申紀蘭 | 白芳禮 | 任長霞 | 劉文學 | 劉英俊 | 華羅庚 | 向秀麗 | 廷·巴特爾 | 許振超 | 達吾提·阿西木 | 邢燕子 | 吳大觀 | 吳仁寶 | 吳天祥 | 吳金印 | 吳登雲 | 宋魚水 | 張華 | 張雲泉 | 張秉貴 | 張海迪 | 時傳祥 | 李四光 | 李春燕 | 李桂林陸建芬夫婦 | 李素芝 | 李夢桃 | 李登海 | 楊利偉 | 楊懷遠 | 楊根思 | 蘇寧 | 谷文昌 | 邰麗華 | 邱少雲 | 邱光華 | 邱娥國 | 陳景潤 | 麥賢得 | 孟泰 | 孟二冬 | 林浩 | 林巧稚 | 林秀貞 | 歐陽海 | 羅映珍 | 羅健夫 | 羅盛教 | 草原英雄小姐妹 | 趙夢桃 | 鍾南山 | 唐山十三農民 | 容國團 | 徐虎 | 秦文貴 | 袁隆平 | 錢學森 | 常香玉 | 黃繼光 | 彭加木 | 焦裕祿 | 蔣築英 | 謝延信 | 韓素雲 | 竇鐵成 | 賴寧 | 雷鋒 | 譚彥 | 譚千秋 | 譚竹青 | 樊錦詩

新月派作家

民國時期作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