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长城抗战古北口战役若干问题的讨论

原标题:关于长城抗战古北口战役若干问题的讨论

长城真是一部一辈子读不完的大书!发生在长城沿线的故事更是多如牛毛,遗憾的是少有史籍可考,很多事件竟然莫衷一是。这不,长城抗战这样中华民族史中的重大事件也难以找到足够多的official documents。

笔者对那段日寇侵华的历史刻骨铭心,又深爱长城,“长城抗战”这个题材结合了两个焦点,故笔者近年一直试图了解并还原那场战争。近日又读墙友有关记述,感觉其中有些问题在公众心中依然模糊,故有不吐不快之感,特就1933年3月古北口战役有关问题呈上管见,意在抛砖引玉,引起关注和讨论,并就教于大方之家。

一、关于长城抗战的定义

“长城抗战”作为一个专用历史术语,广义是指抗日战争时期发生在长城沿线,中国军队抗击日寇侵略、保家卫国的历次战役和战斗的集合,包括1933年3月发生在义院口、界岭口、青山口、喜峰口、铁门关、罗文峪、冷口、古北口等长城关口及附近的战役,包括1933年4-5月发生在古北口南部地区(包括南天门、潮河关、八大楼子、郝家台等地)的恶战,也包括1937年“七七事变”后的南口战役、张家口战役,还包括其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和地方武装,以及其他爱国抗日武装参加的抗击日寇战斗。

狭义的“长城抗战”专指1933年3月至5月发生在长城沿线的历次战役和战斗集合,这个定义见诸于卢沟桥中国抗日战争纪念馆的解说词,是目前抗战史研究中被普遍接受的表述。如果再加上1933年这个特定年份,则长城抗战仅指这个狭义定义。

2019年1月发布《长城保护总体规划》中关于“抗日战争期间,1933年我国军民在东起山海关西至八达岭明长城一线的义院口、冷口、喜峰口、古北口、南口长城等战略要冲之地英勇抗击侵华日军。这是“九一八”事变以后,我国军队在华北地区进行的第一次大规模抗战(史称“长城抗战”)。”的表述就有类似问题,若指定了1933年的长城抗战则实际不应包含南口在内。但我们建议应将1937年在南口、张家口、平型关等长城沿线发生的反法西斯战斗更多地记入到这一规划中。

1933年的长城抗战(图片来自网络)

1933年古北口附近主要战场分布图

二、1933年长城抗战的历史地位(引用萨苏先生的论述)

1933年的长城抗战是中日十四年抗战的第二次大规模主力决战。这次战役中,以中央军、东北军、西北军、晋军为主的中国二十多万主力和日军十万主力激烈对抗,最终以双方签订《塘沽协定》作为结束。

在前一年,1932年的上海一二八事变中,中日两国主力就有一次激烈的交战,中央军最精锐的二个德械师87师、88师和中央陆军教导总队就和十九路军密切配合,和日军主力在上海大打了一场大战。双方动用兵力超过十万人,最终以签订《淞沪停战签订》作为结束,日军全部退回原有的日租界地区。

这两次战役都是在中日两国政府没有正式宣战时发生的局部战争,且中国方面均有中央军主战。

直到1937年7月17日,卢沟桥事变后第11天,时任中华民国最高领导人蒋中正在庐山发表"最后关头"演说,即庐山声明。声明称"如果战端一开,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标志着中国政府正式对日宣战。

所以,有人认为长城抗战是国民政府对日第一战,显然是错误的。

三、日寇1933年发动长城战争的战略意图(引用萨苏先生的论述)

1931年9月18日,日寇关东军发动战争,占领东北三省。到了1933年,随着日军逐步肃清伪满洲国内的三十万中国义勇军部队,开始将眼光转向关内。当时,东北四省中还有一个热河省被东北军的军阀汤玉麟控制。热河的地理位置极为重要,中国控制住热河,就意味着可以长期保持对东三省的战略进攻的势头,同时可以有效阻挡日军继续进入关内,防止其侵略全国。而日军为了保证伪满洲国的稳定和”领土完整”,就必须占领热河省,所以在1933年3月发动这场旨在占领热河。日军在轻而易举地拿下热河首府承德后觉得南下威胁北平也非难事,故单兵突进古北口,以致后续部队无法及时跟进,辎重不能随队。

1933年日军进攻热河动态图(图片来自网络)

四、长城抗战时中国军队的防御部署

1930年5月-11月,华北地区爆发了中原大战。地方军阀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张发奎联合发起,挑战蒋中正中央政府,战争历时7个月,双方动员兵力110万人以上,支出军费5亿元,死伤30万人,战火波及20多省。

更为重要的是,这场战争,对民国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张学良的奉系是这场战争的最大赢家。大战前,奉系已经被阎锡山、冯玉祥部赶出关外。战争各方鏖战正酣时,张学良通电支持蒋介石,服从以蒋为代表的的国民政府,并率领二十万东北军入关参战,协助蒋一举击溃冯玉祥、阎锡山部,从而实现了国民政府对华北的名义统治。

战后,蒋介石为了犒赏张学良,于1930年6月21日任命张学良为陆海空军副司令,许诺平津地区的军政、财权均归张学良掌握,黄河以北地区全由张学良节制,还任命张学良部于学忠为平津卫戍司令,王树常为河北省主席,王家桢为外交部次长。1933年3月长城抗战发生时,张学良为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代理委员长,是华北最高军政长官。华北防务也是由张学良直接指挥的东北军,以及中原大战后划归张统领的西北军承担。

中原大战后的中国政治军事格局(图片来自网络)

至于中央军,在1933年3月之前始终未曾踏上华北长城沿线,未曾承担此地防务,个中缘由不言自明。中央军徐庭瑶部17军先头25师(师长关麟征)1933年1月刚从鄂豫皖与红军作战中撤出,重新编练成师,驻安徽、徐州一带,2月底奉命急调华北,3月5日在北平通县集结完毕,8日下午抵达密云。3月10日晨,正当日军抵达古北口与守军发生接触时,25师才赶到了古北口匆促上阵。根据时任25师145团团长戴安澜之子戴复东的回忆,戴团是临时补充兵员上阵的,很多士兵三天前还是农民,只会使用锄头,三天后就拿起枪杆上战场。以这些军事素养极好、又屡经国内战争锤炼的带兵军官的素质论,若是早知道让他们担任主防御任务,不至于这样仓促应战。历史的真相是,按照原定计划,他们是作为东北军67军(军长王以哲)107师(师长张政枋)和112师(师长张廷枢)的预备队,担任二线防御任务。但由于东北军临时撤退,中央军25师才突然成了一线防御主力部队。

五、中日双方军队战斗序列(1933年3月10-12日)

(一)中方

1、1933年3月10日中午撤出,东北军107师,师长张政枋(辽宁海城人,东北陆军教导队第1期毕业),619团团长赵镇藩(吉林永吉人,东北讲武堂第四期步科、陆军大学第七期毕业),620团团长王铁汉(辽宁盘山人,北京大学预科肄业(1922年),东三省陆军讲武堂第四期步科毕业),621团团长王志军。

2、1933年3月12日凌晨撤出,东北军112师,师长张廷枢(辽宁义县人,日本步校毕业),参谋长刘墨林(辽宁西安人,日本野战炮兵学校毕业),中校参谋楊荫东(热河凌南人,保定9期步科毕业),中校军械官关祿善(辽宁海城人,东北讲武堂1期炮科毕业);634团团长贺奎(辽宁人,日本陸大中国队5期毕业),635团团长白毓麟(东北讲武堂1期毕业),团附谢祝华(吉林双城人,东北讲武堂毕业);636团团长李德明(辽宁黑山人,东北讲武堂1期步科毕业),团附陶振华(黑龙江兰西人,东北讲武堂毕业)。

3、1933年3月12日中午以后撤出,中央军25师,师长关麟征(陜西鄠县人,黃埔1期步科毕业),参谋长詹忠言(广东文昌人,云南讲武堂、日本陸大1期毕业),参谋处主任姚国俊(陕西醴泉人,黃埔4期步科、日本陸大9期毕业);辎重营长高致远(陕西三原人,黃埔1期步科毕业),工兵营长吴琪英(广东琼山人,黃埔2期工科毕业);副师长兼73旅旅长杜聿明(陜西米脂人,黃埔1期步科毕业),后代师长,辖下145团团长戴安澜(安徽无为人,黃埔3期步科毕业),146团团长梁恺(湖南耒阳人,黃埔1期步科毕业);75旅旅长张耀明(陜西临潼人,黃埔1期步科毕业),辖下149团团长王润波(四川开县人,黃埔3期步科毕业),150团团长张汉初(四川巴县人,黃埔2期辎重科毕业)。

(二)日方

第8师团,师团长西义一中将(福島人,日本士官10期砲科,日本陸大21期毕业);参谋长小林角太郎大佐(長野人,日本士官16期步科、陸大26期毕业)。16旅团,旅团长川原侃少将(鹿兒島人,日本士官13期步科毕业)。17联队,联队长长濑武平大佐(富山人,日本士官18期、陸大30期毕业);32联队,联队长田中清一大佐(愛媛人,日本士官18期、陸大26期毕业);骑兵第8联队,联队长三宅忠强中佐;野炮兵第8联队,联队长广野太吉大佐(东京人,日本士官18期、陸大27期毕业);工兵第8大队第1中队,中队长小泉於葨弥大尉;临时派遣第1战车队,队长百武俊吉大尉;山炮第3、9中队和临时重炮中队。

以下日军照片来自于《日本侵华图志》第八卷《侵占华北地区》,罗存康等编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5年5月出版。

日军西义一师团长和川原侃旅团长,貌似在现蟠龙山将军楼内眺望311号敌台。

日军第三十二联队长山中清一

装备精良的日军第十六旅团步兵第三十二联队

行进中的日军第十六旅团步兵第三十二联队

日军野炮第八联队

日军占领古北口,注意看那时的古北口属于河北省。

六、1933年3月古北口战役的主要战场

一般认为,1933年3月10-12日古北口战役的主要战场就是现今铁门关及以东至将军楼(密云308号敌台)段。笔者扒梳史料,整理发现双方对峙有五个方向,按自东向西方位顺序,分别如下:

1、东南翼,以龙王峪为中心,向东西两侧展开,其意义是联络东方曹家路一带防务,那里也是入关的重要通道,战前曾经被国军认为是日军的主攻方向,布防有25师73旅145团,团长戴安澜。日军进攻部队是8师团16旅团三宅忠强中佐的骑兵8联队的两个骑兵中队、机枪中队和战车中队。

2、东翼,以将军楼(密云309号敌台)为中心的东西两侧,西至311号敌台,东至304号敌台。这是日军的主攻方向,因为这是经由二里塞(今二寨)南二寨南沟较容易进攻的路线。中方防守的是112师634团,团长贺奎;后由25师73旅146团接防,团长梁恺;其后再由149团增援,团长王润波。日军进攻部队是8师团16旅团田中清一大佐的32联队3大队(大队长相原),长濑武平大佐的17联队大部及其工兵8大队1中队。

3、正面,即瓮城古北口铁门关至西卧虎山下潮河水关一段,中方107、112、25师师部驻守后方镇内。中方布置有112师635团,团长白毓麟;后期由25师75旅150团接防,团长张汉初。日军进攻部队是8师团16旅团田中清一大佐的32联队2大队(大队长大井川),骑兵6联队,以及百武俊吉大尉的临时派遣第1战车队。日第1战车队于3月11日凌晨首先攻破防线。

4、西翼,卧虎山长城沿线。中方布防的是112师636团,团长李德明。日军进攻部队是8师团16旅团田中清一大佐的32联队3大队(大队长相原)一部。

中方最初的布防是根据战前局势的判断,东北军驻防古北口,中央军重点在古北口以东,着重考虑曹家路方向来敌。后来东北军不敌,中央军转而被动地在古北口东翼展开决战。

日方的攻击策略是基于其开战前一日飞机侦察的结果进行布局的,将进攻重点放在正面、东翼和东南翼三个方向。突破东翼是其战略重点,原因是:其一,这是整个战役的关键,拿下东翼,向西可以俯冲古北口,向东可以夹击145团;其二,从旅团集结地巴克什营进攻,攻击东翼有平缓的二寨南沟通达,便于运动;其三,二寨南沟北口地形开阔,且有小山包,适宜布置炮兵阵地,重炮只需稍许推进几颗实现对东翼前线的炮火打击。事后证明,日军的战略部署既正确,又精准。

七、370高地在哪儿

很多记述均提到东翼战线首战370高地,再战将军楼。将军楼就是密云309号敌台,对此没有异议。那么,370高地在哪儿?没有准确定位。笔者曾经根据战斗推进的进程推测,密云311号敌台就是370高地。但近来愈益怀疑这一推论。从军事常识上论,370高地就是标高为海拔370米的高地,但311台海拔390米,显然与之不符。有人争辩,当时的地图高程标注错误,不值一辩!因为绝不可能标错,若是标错将付出多少人的生命代价啊?!何况,中日双方均如此标注,不可能是偶然标错。下图为地形图

从上图看,311台位于二寨南沟西侧制高点上。

日军从二寨南沟向南进攻东翼战线,应该先攻占沟头的将军楼,再沿沟头山脊向西北攻击311台。这样可以先进行炮火清障,后展开地面攻势。反之,若是先攻占311台,再回攻将军楼,则由于山峦阻隔,炮火无法直接打击311台,地面攻势难以展开;其次,从二寨南沟向西纵切山坡,坡度太大,推进困难,而且没有炮火支援,牺牲很大。如果不是从二寨南沟发起攻击,而是直接由311至二里寨的山脊发起地面冲锋,显然违反军事常识。

综上所述,当时日军的攻击路线只能是,在炮火先行摧毁我方防御工事之后,由二寨南沟向南推进,夺取将军楼,再攻311台。而将军楼,即密云309号敌台海拔高程恰恰是370米,因此笔者推断将军楼就是370高地,而311台被误认为是将军楼。这样,战斗进程和高程问题都可以解释得通了!

八、关于将军楼顶孔洞的形成

前已述及,将军楼位于二寨南沟沟头,地当要冲,饱受日军炮火轰击。

其顶部被摧毁,留下巨大孔洞。

这是在何种武器打击下形成的?众说纷纭。一种说法是,这里是25师关麟征师长的指挥所,被日寇侦知,施以精准打击,炸弹洞穿顶部。至于炸弹何来?一说轰炸机投弹,另一说榴弹炮或迫击炮抛射。笔者根据仅有资料和军事常识分析,认为以上说法均不可靠。

首先,将军楼虽然内部空间较为宽敞,但绝不可能容纳下一个师部指挥所!因此,引来精准打击之说纯属臆造!

这个洞孔若是轰炸造成,一种可能是炸弹以接近90度的接地角垂直接触楼顶爆炸,无论是轰炸机投弹,还是榴弹炮、迫击炮抛射都有可能。还有一种可能,是威力较大的重炮以低角度斜射摧毁楼顶,造成顶部洞穿。

分析第一种可能。根据可靠资料,日军在此次进军热河行动中没有配属轰炸机,因为他们认为中国军队不堪一击,无需动用空军,不要空中打击也能轻易战胜。再者,热河地区当时并无可以起降轰炸机的大型机场。而从经济合理性分析,轰炸机不可能从关外飞来。当时日军陆军有配属航空兵,但主要担负侦察任务,3月10日上午就有侦察飞行,4月南天门战役时也有侦察机飞行,竟然遭到国军射击迫降潮河滩,这是仅有的两次飞行。显然,轻型侦察机是无法投射航空炸弹的,故飞机轰炸说不攻自破。

其次,迫击炮和榴弹炮均可实施接近垂直打击,但迫击炮是班一级的步兵武器,威力甚小,不可能炸穿楼顶。榴弹炮威力较大,但弹道较长方能形成垂直抛射,显然自巴克什营至将军楼距 离过短,无法让榴弹炮形成抛射弹道。

再来分析威力较大的重炮以低角度斜射摧毁楼顶,造成顶部洞穿的可能性。日军战斗序列中有重炮建制,而且不少老照片都显示日军使用了重炮。将军楼是由二寨南沟攻占古北口东翼战线的战略关键,显然是日军重炮轰击的首要目标。从前图所示的日军炮兵阵地位置看,日军炮兵以20-30度仰角轰击将军楼没有任何地形障碍,且能发挥最大的威力。因此可以推断,将军楼曾经遭受了严重的炮火打击,其顶部被摧毁。

再从将军楼的内部结构看,这是一个四周回廊包围着一个八角攒尖型中室,其中室顶部攒尖部分面积很小,即使是一发威力较大的炮弹,即可摧毁其顶藻井部分,形成孔洞。

为了印证上述推测,我于2018年6月9日探访与之内部结构完全相同的密云265号敌台,观察结果更加强了笔者的推论!下图为265台中室透视

中心室仰视

中室顶部急剧收缩,形成藻井。若是藻井被摧毁,受横向应力的影响,穹顶极易坍塌成洞孔。

至此,关于古北口抗战研究的第一部分心得写完。希望能引起关注,得到行家指教、正误,得以补充完善。

特别感谢长城小站帮助,小站提供相关信息并安排志愿者陪同考察内部结构与将军楼类似的密云265号敌台。

欢迎留言,共同交流!

图片/文字:方闻墨翰已成章

责任编辑:火箭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