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决战》:卫立煌为何坚守沈阳?延误战机,反为我军辽沈战役大胜提供机会

原标题:《大决战》:卫立煌为何坚守沈阳?延误战机,反为我军辽沈战役大胜提供机会

近日,历史革命剧《大决战》热播,引起观众的热议。1947年,东北野战军在党中央的指导下,陆续发动夏季、秋季、冬季攻势,歼敌30多万人,攻克和收复四平、辽阳、鞍山等城市,逆转了东北国共两军的实力,将国民党军压缩于长春、沈阳、锦州3个城市。

蒋介石为改善东北局势,撤掉了东北行辕主任陈诚,以卫立煌代替陈诚。上任之后,卫立煌采取了坚守不出的策略,对东北长春、沈阳、锦州三城之外的地方置之不理。1948年,以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认为在全国范围内发动反攻的时机已经来临,并决定先从东北打开局,于是下令让林彪率领的东北野战军南下攻打锦州,辽沈战役由此拉下序幕。

在辽沈战役之前,蒋介石已经感到东北局势不妙,曾下令让卫立煌放弃沈阳,撤军到锦州,并坚守锦州。卫立煌却认为还没有到撤军的时机,应坚守沈阳,沈阳、长春、锦州相互呼应,更有利防守。蒋介石几次下次让卫立煌撤军锦州,卫立煌均抗命不从,蒋介石大为不满。

其实,蒋介石让卫立煌撤军锦州是有一定道理的。东北只有长春、沈阳、锦州3城还在国民党手中,犹如3个孤岛,已经孤立无援,难以保全。锦州是战略要地,北靠华北傅作义部,可随时获得国民党陆路和水路上的支持。卫立煌撤兵锦州,可加强锦州的兵力和防御力,封锁东北大门,可阻止东北野战军南下。

卫立煌不惜抗命,也要坚守沈阳,自然有他的考虑,我想理由主要有两点:

1.撤退风险很大,不是说退就退。东北的交通要道已经掌握在东北野战军手里,沈锦线交通要道已经被封锁,沈阳到锦州三百多公里路,卫立煌一旦撤兵,必会遭到我东野的攻击。对于卫立煌来讲,这是他自己造成的。他上任后坚守不出,我东野早已牢牢掌控整个东北,封锁卫立煌的退路。

其实,卫立煌如果执行蒋介石的命令撤退的话,他是有一个很好的机会的。毛主席早在1948年4月就已经下令东野南下取锦州,但东野总司令林彪认为打锦州时机不成熟,应打长春。党中央与前线作战部队意见不一,林彪犹豫不决,在将近5个月的时间既没攻打长春,也没有攻打锦州。对于卫立煌来讲,林彪的犹豫就是他撤兵的最佳时机,只是他想坚守沈阳,错过了时机。

2.卫立煌与蒋介石矛盾尖锐,他想保存自己的政治资本。在《大决战》中,卫立煌在上任东北行辕主任之前,就曾向张群发牢骚,诟病蒋介石在用人上亲疏有别。此事在历史上不一定真的存在,但卫立煌对蒋介石在用人上信任嫡系,却经常让非嫡系当炮灰,或伺机吞并非嫡系的做法非常不满,卫立煌恰恰就不是蒋介石嫡系。

那么坚守沈阳,对于卫立煌来讲就是机遇和风险并存了。蒋介石对卫立煌此前的坚守不出的做法早有不满,东北局势不好卫立煌难辞其咎,如果他撤回锦州,就算蒋介石不治他的罪,他的前程也堪忧。如果卫立煌成功坚守沈阳,那就立下大功,东北就成了他的政治资本。

所以,卫立煌撤不撤退锦州,都有很大的风险,他只是在豪赌自己的命运。另外,在东北的一些国民党军高级将领也支持卫立煌坚守的策略,例如廖耀湘等,也是卫立煌下定决心坚守的主要原因之一。

1948年9月12日,辽沈战役打响,林彪率领东野解放军以迅猛动作切断北宁路,南下攻打锦州,卫立煌虽然做了布置,但并没有从沈阳出兵驰援锦州。10月14日,解放军向锦州发起总攻,次日锦州被攻破。占据锦州之后,解放军对东北的其他国民党军队进行关门打狗,随后解放沈阳,取得辽沈战役的大胜利。

蒋介石派专机把卫立煌接到南京,然后以延误战机,致失重镇为由,将他撤职查办。在这场豪赌中,卫立煌输得一干二净。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推荐阅读